结束的时候,两个人都不大开心,但几年后回头去想,美好的东西沉淀在了心中,虽不可替代产生的痛苦,但也足够丰盈已经逝去的人生。
一开始,他是想好好谈一场恋爱的,那时候社会风气还和现在不同,没有那么多强烈的独身主义,也没有对爱情产生恐惧和忐忑的言论出现,爱情还是诸多年轻人崇尚和渴望的东西。他觉得奇怪,那时候恋爱虽然会受伤,也有爱而不得的痛苦,但因为爱情是一种常态认知,所以并不觉得辛苦,相反,能够去谈一次恋爱,对大多数人来说,反而是一种轻松,恋爱是为了让自己松弛下来,有另一个人的出现,可以共享某种情绪和生活。
但是时代变了,现在的人对于爱情几乎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为什么要去谈恋爱?搞不懂,不谈恋爱屁事没有,一个人自由自在的,不会影响到别人,也不会影响到自己,多好。一开始他以为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没钱,爱情说到底是一件挺花钱的事儿,但后来他看到年轻人还是会为偶像演唱会买高价的黄牛票,就知道,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然后他怀疑是人的意识被清洗过了,被网络和自媒体的言论带偏了,但后来发现,也不全是,因为有很多人的大数据视频只有自己偏好的东西,多数和感情无关,接着,他怀疑过物种进化,人进化到某种程度之后,可以完成自我的情感补给,所以不需要其他人,结果,依旧打了脸,身边降智的事情比比皆是,互联网就更不用说,不一定是进化,可能是退化,但退化也不对,越原始的人越需要情感互助,人在过去都是群居动物。
有一次和一个年轻人聊天,谈及到恋爱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不谈恋爱了?年轻人的回答很简单,没时间。那么,时间都用在哪儿了?真要对方答,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需要酒精,上头了,说点真话,年轻人说,主要是怕受伤,受伤很痛。他就笑了,你的初恋是几岁?对方说,还没有恋过,就是喜欢过一个人,但觉得那个人大概率不喜欢我,所以,就结束了。那么,伤在哪儿了?年轻人说,没伤,但怕受伤,所以索性不谈。那么,一件压根儿没发生过的事,怎么会让你产生疼痛的感受?他说,不知道,但我身边谈过恋爱的人都很痛苦,他们的痛苦影响了我,所以,宁愿远离。
几年前,他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当然,爱消失了,不知道是从他身上先消失的,还是从对方身上先消失的,总而言之,结束的时候,两个人都不大开心,但几年后回头去想,美好的东西沉淀在了心中,虽不可替代产生的痛苦,但也足够丰盈已经逝去的人生。从那次之后,他又谈过几段恋爱,当然,都很短暂,短暂有短暂的好处,一来是痛苦的时间比较短,基本等于阵痛,二来是,认识了不同的人之后,对自己了解更深了,随着年纪增加,懂得自己或多或少是件好事。后来,短暂的恋爱也消失了,他更享受爱情没有正式开始前的那段序幕,越来越趋于西化的dating文化,吃饭,聊天,看电影,偶尔泡在一起,但是并不立下誓言,没有绝对的承诺,人会患得患失,但也相对轻松,恋爱只能和一个人进行,但约会可以和好几个人,并行兼容的情感关系,偶尔也会错乱,但至少不会单调乏味。
终于,他明白了年轻人不爱恋爱的原因,是因为体验变了。过去的人在爱情中获得一种精神愉悦,而现在的人是在提及爱情时感到一种困惑和纠结,真正踏入恋爱的两个人,是新时代的两个人,他们彼此都为爱情困惑和纠结,所以无法再在关系中得到精神愉悦。试着想想,如果是年代错位的人,反而可能会有恋爱的火花,说不定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和更年轻的人相处,就必须知道年轻人的想法,他们喜欢的音乐,爱吃的零食,爱打的游戏,爱去的场所,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年轻人已经没有什么娱乐的空间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徒步,喜欢攀岩,喜欢户外,喜欢拍照,喜欢旅行,但是他们很难有什么集体记忆,不像他,三十多岁的人,整个青春都有着各种文化符号相伴,现在的文化都是快餐,比短视频停留的时间还短,年轻人没有什么固定的爱好,他们的爱好可能三个月就会发生改变,市场流行什么,他们追逐什么,他要在约会中听他们讲追Cortis,听他们讨论Tylor Swift的新专辑,听他们讲抢到BLACKPINK的演唱会门票,他们对于吃东西,要计算食物有多少大卡,对于加糖的东西敬而远之,他们对盲盒有执迷的狂热,在抽到隐藏款Labubu的时候可以像中了彩票一样疯狂,和他们聊天,常常接不住他们的梗,好像每一天网络都流行新的词汇,他不知道他们怎么能这么快反应掌握一切。
慢慢地,他竟也习惯了和年轻人约会的日常,因为他总碰到不少新鲜的东西,思想的撞击,以及越来越多朋友说,他变得年轻了。年轻是一种内化的状态,他没有停留在自己原本年龄的固守中,而是认真地跟着这个世界在更新。他习惯了用小红书代替微博,用录音转文字的方式做笔记,照片里的修图功能每一个都用得得心应手,他会跟着Kpop的音乐扭动,然后买昂跑、始祖鸟来代替Nike、Adidas,他改掉了去逛奢侈品店的习惯,更倾向于国潮的大牌子,他和年轻人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话题,让他重新找回了一种轻松的感觉。
但是,他无法恋爱了。
随着和不同的年轻人约会,他越来越体会到年轻人的那种“自我”,那种不需要讨好别人,自己过得开心的态度,这种态度久而久之造就的,就是对爱情的一种解离,爱人这种宏大的缩小成了爱己,他在获得轻松的同时,确实也变得狭隘了。他开始有些偏激,有些斤斤计较一些事情,他曾经的豁达会显得他爹味很重,所以,他也开始有一些些的小情绪,年轻人没有一点小情绪都不算年轻人,他不能太拼,太拼就显得他很陈旧,所以他要佛一点,要懒一点,要有一点点的拖延症,拖延症也算是年轻人的某种Q点,然后是星座命理,MBTI,他要非常熟悉地从看见一个人开始,就能盘出他的太阳上升月亮,还能指出他是绿人紫人蓝人黄人,他要反对标签的同时又不断给人贴标签,他能在脱口秀的现场听到最新的槽点立马笑出声来。
有一天,他开始用大众点评记录每一次约会,那些打卡的地方,一点点地,从几十变成一百,从一百变成一千,不恋爱这件事让他习惯了打卡,打卡地点的同时,也打卡了人,他的约会清单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他们现在都是宝宝关系,互相叫宝宝,但是没有关系。多好,他跟着年轻人说,我们不用为彼此负责,但是我们都在为彼此提供情绪价值。
对,情绪价值,这几年新兴的词语,就和原生家庭一样火热,还有所谓的逃避型依恋,他越来越知道每个人的雷点是什么,有一天,他早上下午晚上分别见了三个人,后来他发错了信息,不知道发给了谁,但是手机里此起彼伏的红点让他觉得满足,年轻人很好,不谈恋爱很好,不受伤很好,但是很好之后呢?当他回到家,推开门,累到几乎抬不起手的时候,却连一点活人的温度也触摸不到。
他想象过,如果从三十五岁开始每天和不同的人约会,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应该能约会到十万场,没有固定的伴侣,却可能遇到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他们年轻,他们老去,他们变成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但你依旧和年轻人接触,依旧更新自己,依旧在新鲜的事物里徜徉,依旧无法触摸到真正的灵魂和身体,你能触摸的只有你自己。
他半夜的时候发了高烧,顶着疲软的身体,自己叫了车,去了医院,挂号的时候,因为排队时间太长,而有点烦躁,他想要给手机里的某个人发信息,但是他忍住了,他想,只有他自己挺过去,年轻人才会觉得我们是一伙的,这个时候,他收到了一条信息,是前任发来的,前任说,我梦到你了,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真实,我们在大街上走丢了,但是还牵着手,我总觉得那手是你的,抬头看,才发现你不见了,半夜起来,心里空落落的,你当我喝了酒吧,晚安。
他一手撑着吊瓶,一手拿着手机,吊瓶滴滴滴的冰凉沁入他的血管里,他还会做梦梦到她,约会的那么多人中,好像只梦到过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