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ccdrnig to rscheearch at an Elingsh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a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is at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we do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t s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上面这段话,没有一个英文单词拼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只要你是高中毕业程度,读懂它并不困难:根据一间英国大学的研究,单词当中的字母顺序并不紧要,只要首尾字母的顺序正确,即使剩下的字母顺序混乱你也仍然能够读懂,这是因为我们不是按照单个的字母而是整个单词来辨识的。
美国研究眼球运动与认知过程联系的心理学家Rayner就发现,对于拼音文字来说,单词的视觉加工,有时候通过文字词汇的外部轮廓和单词的首尾字母就能顺利完成。上面错漏百出的句子你能读懂,还跟上下文和词汇的使用频率有关。单拎出一个词辨识度就会大大降低。但不管怎么说,这对我们从小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背单词简直是种无情的嘲讽。
无独有偶,丰子恺三十年代也写过一篇关于推崇“手头字”的文字,所谓手头字,就是区别于正体字的,民间手头流传的简化字。丰子恺小时候在自家染坊里帮忙,学了染店账簿上所惯用的种种简笔字,他后来觉得这些字跟他不写细部仅描大体的画很像。丰子恺的画,画人颜面并无眉眼鼻,无非一张口而已,描人写意却处处灵动。由此他觉得所谓“手头字”,也不过是本字的大体轮廓,人依旧能从“意到笔不到”的简写中窥见本字。
现在我们用的简化字,固然有官方规范推行的过程,但它们并非“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学究闭门造的车,看丰子恺的描述就知道。事实上大部分的简化字都是古已有之,是各朝各代的老百姓图方便造的俗字。那个年代的大家,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直觉,丰子恺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简化的精髓,过于复杂的字,大家都是取其大体轮廓而已。现代学者的研究同样表明,即使遭遇笔画断裂或笔画模糊,人们也仍然能够通过汉字的整体轮廓进行辨识,这跟英文的首尾字母辨识非常相似。
八十年代国内有学者做过实验,他们把方块汉字分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部分,实验表明遮住左上角会大大降低辨识准确率,但右下角的笔画则不太重要。这样的研究有意义吗?以前我以为它只在修复残破古籍时用得上,但现在它甚至就在身边。比如智能手机上的手写输入板,这两年辨识率越来越高。按照汉字书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大部分字根本不用写到右下角的最后几笔,电脑就给出正确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