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学普通话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一个问题就产生了——普通话译成英文怎么说?
目前通行的有三种译法,一种是音译的,直接转写汉语拼音:Putonghua,咱们的“国家普通话水平考试”,英文译法是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Putonghua,由此可以推断这算得上官方译法。问题是这个译法只在咱国内好使,出了国门,大多数外国人根本反应不过来。还有一种是意译的:Common speech或者standard language,这种译法够准确,但不能算专有名词,对外交流还得加上国别限定成分,比如Chinese common speech,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第三种是中国人看着眼生,但大多数外国人比较明白的Mandarin。
一直以来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Mandarin源于中文的“满大人”。说是以前外国人把满清官员叫作“满大人”,随之他们说的话也就成了Mandarin,听上去似乎挺靠谱儿的。清末积贫积弱,洋人一攻进来,满大人纷纷丢盔弃甲,加上割地赔款的不堪往事,很多人也就嫌弃了这个词,不愿意它代表咱音韵铿锵的普通话。事实上,这还真是冤枉了Mandarin。
据利玛窦考证说,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梵文,意思是会思考的人。后来从梵文发展到印地文,流传到马来文中,又进入了葡萄牙文成为Mandarin。不管这么曲折的路线是不是十分可靠,但从明朝起西方人便称呼中国官员甚至亚洲国家官员为Mandarin了,那个时候还完全没有“满大人”呢。
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话。清初名义上的国语是满语,怎奈汉文化力量强大,进了北京城的八旗子弟都渐渐改了口音,谁也敌不过这时代潮流。于是,雍正八年清政府设置了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官话——官员在庙堂上说的话,这就是今天普通话的前身。当年开科取士,写八股文倒是没什么,大家读的都是“四书五经”,用的都是汉字,但一开口,没有官话,皇上如何听得懂福建老臣说话?即便不做京官,清代规定地方上从督抚直至州县一级的各路官员,都不能在自己家乡所属的省、府、州、县内担任要职。跨省做官,也没见过县太爷升堂时还带个师爷翻译的。
也就是在雍正年间,英国人开始把朝廷推行的“官话”翻译成了Mandarin。同一词根,英语里还有mandate(政府权力、命令)、mandary(官方的、行政的)等等。用Mandarin正是取其“行政推广的语言”之意。这个词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也正是它在英文世界接受程度比较高的原因。
未来Putonghua能不能取而代之?这取决于时间,也取决于当代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