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16, 2025
如今阅读的性价比真的很低吗?
用性价比来评估阅读的人,陷入了一种消费主义语境的惯性——把阅读当成了一种消费行为,所以才需要精心计算投入与回报,追求效率。可问题在于,阅读可以是明理启智,可以是增长见识,可以是学习技能,也可以是纯粹的消遣,但它唯独不是消费。
你购买的是书籍,而不是阅读,你可以用很多书籍来装点书架,可认知能力的塑造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这是个人智力在语言逻辑和知识积累中的锻炼提升,而非简单的消费行为。
多年前,我认识过一个文学系的学生,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请我帮TA修改论文。在那篇文章里,通篇看不到清晰有力的观点,对文本的理解也有错误,TA把《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的细节都搞混了。我觉得很惊讶,因为雨果的书在名著里算是入门级别的,我在初中时期就看完了这些书,按理说TA不该犯这些低级错误。结果TA告诉我,看名著是中小学生的行为,TA和同学的做法是按着老师列出的书单找到提纲,平常只看提纲,比较重要的书籍,再多看几篇关于原著的论文。我当时的心情是震惊的,这种功利偷懒的做法和吃别人的呕吐物有什么区别?TA正是因为追求性价比,才把名著简化为提纲,用最短的时间熟悉最多的书籍,TA虽然能像报菜名一般将作家和书名挂在嘴边,但只是生搬硬套,一落笔就露馅了,毕业之后,TA并没有从事文字工作,而是靠家里的关系,去做了一份和文学完全无关的工作。
阅读就像种树,树苗能够通过阳光雨露的滋养不断成长,却无法通过几包肥料催化为参天大树。我们在阅读时,通过对书中的观点和故事共情,在心灵投下一粒种子,然后在某一天,当自身阅历与阅读经历重叠时,种子发芽了,于是获得一种顿悟的感受,洞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相信一本书能让你脱胎换骨,能让你看完就顿悟,那大概率会失望。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阅读性价比的讨论,和当下大家普遍缺乏专注力的状态有关。移动网络的诞生,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却不断抢夺我们的注意力,让专注力的缺失成为一种时代病。《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当代人的平均连续专注时长,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8秒。不是阅读的性价比变低了,而是大家的专注力下降了,变得更加浮躁了,看不进去书了。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一直坚持用老式手机,这个习惯不怎么方便,家人和朋友在微信群里发了消息之后,还需要专门给我打个电话说明,最后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我终于换了智能机。新手机很好用,可我很快就迷失在网络世界:看微信、逛淘宝、发豆瓣、上知乎、追美剧……长期熬夜玩手机之后,我患上了拖延症,从前写一篇文章只要一天,现在却要一周。不仅如此,我还变笨了,从前我能清晰记得看过的书里哪段话在哪一章节,现在却只能记得个模糊的大概。为了补救钝化的大脑,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硬性指标——每周至少阅读一本纸书。阅读的时候,手机开飞行模式,不接电话,不上网,让自己处于一个“失联”的状态,沉浸到书中的世界。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心理满足远胜过刷一天手机,而在阅读和思考之中,总能激发我更多的灵感和想法,让我有动力开始工作。就这样,我借着阅读对抗戒断手机的无聊和烦躁,渐渐恢复了专注力。
对我而言,阅读的最大意义,是它重塑了我的认知和自我。阅读让我在精神上得到自由,与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共鸣,靠着阅读带来的能量,让我从那个小村镇一步步走了出来,获得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它是我做过的性价比最高的事情。那些觉得阅读性价比低的朋友,如果你能试着把手机锁进抽屉,拿起手边的书籍,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受。
Feb 12, 2025
你曾心甘情愿走入过什么骗局?
进入骗局往往是因为相信某种可能性,比如,相信高回报零风险的好事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再比如,相信屡教不改的人会洗心革面。心甘情愿走入骗局却是清醒地沉沦,明明清楚没有任何有利于自己的可能性,已经识破对方的动机,猜中对方会如何一步步诱导,却还是一次次顺着对方设好的路线进入圈套。
去年,我向做律师的同学询问了法务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人欠钱不还,起诉的意义大不大?同学了解了具体的细节之后,给出的意见是:如果对方名下没有房车之类的财产,起诉意义不大,因为即使起诉了,对方也没有偿还能力。
交谈过程中,同学问我有没有借条。我说没有。同学又问是一笔还是好几笔。我说,好几笔,每笔金额不一样,断断续续借了好几年,现在还欠着好几万。
“一直不还怎么还接着借?”同学这一问把我问住了。
“因为关系太好了,不忍心见死不救。”我说。
这位关系很好的朋友,几年前被新型传销骗走了十几万,自此开始频繁向我借钱。知道他困难,我也不忍心拒绝,却不曾料到他会把债务压力传导给我,差点连我也一起拖垮。最开始是借三五百,慢慢变成一两千,再后来变成一两万。开口的频次从隔一两个月,到隔两个星期,最后变成在他的每一个借贷还款日准时出现。近两年我明显感觉到他已经被负债压得他喘不过气,而他似乎认准了我是那个可以帮他缓口气的人。
他跟我借钱的理由几乎不重样,借得少的时候会说他还没发工资,急着还信用卡,借得多的时候会说他帮公司垫了款,账还没有报下来,偶尔还会把家人拉出来,说家里遇到了紧急情况,总之就是要说服我帮这个忙。每次都跟我保证过几天就还,好几年过去了,只还了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我也终于醒悟,每一次把钱借出去都是亲手为自己的生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他可以在任何我意想不到的时刻跳出来,也可以在任何我急需用钱的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最后一次向我借钱,只要我甩出一个不借的理由,他就立马抛出一个保证,企图打消我的顾虑。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是我的一再退让给了他步步紧逼的底气。我终于忍不住对他说:“你总是跟我说你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我造成的。如果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帮你还债,我们的友情就到此为止吧。”说完把他拉黑了。
因为情感的拉扯,我一次次心甘情愿走入这场骗局。等待我跳进的,从浅浅的坑洞一点点变成深不见底的漩涡。而最让我纠结的地方在于,似乎是我的忍让和迁就让他将陷阱布置得更加得心应手。
其实我从来不会认真听他为什么要借钱,我清楚那些五花八门的说辞都是幌子,只是不忍心拆穿,于是选择帮他一起掩护他的狼狈和窘迫,让他尽快在我面前结束生硬的表演。有时我甚至会催促自己快点跳下去,赶紧结束这场势力不均的拉锯,这样大家都得安宁。可越是给他希望,他越要把我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现在想想,假如我能预知事态的走向会演变成今天这个地步,还会不会向他开借钱的口子?哪怕只是几百块?答案是:不会。坚决不会。
有些口子一旦开了,就会挂上把锁,钥匙在别人手里,自己没办法合上。
当一段关系长期保持不对等的索取和输出,当一方理所当然地将痛苦传递给另一方来分担和消解,受耗的一方要当机立断,及时止损,不要留恋过往的情谊,不要心甘情愿被感情绑架着走入设好的骗局,不要怀疑是不是不伸手拉对方一把,自己就成了冷漠无情见死不救的人。
施救别人固然是一种善良,但前提是保护自己。
Feb 11, 2025
什么是“智性恋”?
这篇文章非常巧合地写于我已经不再智性恋过后。
说“不再”当然是因为痴迷过。那么多年来,我规律地喜欢着高中的时候名字被贴在红榜、大学过后很快成为班上保研热门的人,他们的一生跟名校紧密相随。我觉得很正常,人类都有胜者情结,谁不会喜欢在雄竞场杀出了血路的人呢?
直到领略到他们形形色色的种种,滤镜粉粉碎,我一边打扫着他们留下的硝烟战场,一边还是心存余情,便开始觉得不对劲。我有段时间甚至真诚地觉得自己疯了,因为我知道他们有万般的不值得,而且我早就不再因为一个学历好听的男友感觉自己足以“沾光”,但重新认识人的时候,我还是没几句就好奇对方的学历。
朋友有一次试图开导我,说她以前很喜欢做饭的男生,直到有一天自己学会了做饭,前者的魅力霎时消散。她说,人会给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附上别样的魅力,得到了也就祛魅了。
我盯着她:那你看看我,我本人,早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学历。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还是喜欢这种男的……
而今,许是年纪渐长,我终于在2022年的冬天彻底放下。我听到那个谁或那个谁谁,有着漂亮的履历、无短板的成绩,内心终于不再有任何波澜。我只会觉得没劲。
但我就站在这种心境上去讲“智性恋没什么好恋”也太没礼貌了。我只能说,我理解,就像我以前,心比天高、自命不凡,觉得自己的爱情线理应是跟我独特的青春一般,惊天地泣鬼神——虽然我后来想明白了,我的青春跟独特没有关系,绝大多数人的青春,跟独特都没有关系。
我们自视独特,所以会去喜欢一个我们觉得跟别人不一样的人。而你要怎么界定一个人的“不一样”呢,在最为漫长的学生时代,你的评判标准只有,智商。
你别说那种喜欢里面没有虚荣,虚荣简直就在这种喜欢里死死黏住,剥脱不掉——他那么出众,他目前的人生,就像那个红榜上的名字,闪闪亮亮地立在那里。而你享受于别人问起“你喜欢谁”时,骄傲地往那个年级风云榜的位置一指。你觉得别人确实都黯然失色。
承认吧,你会喜欢一个智商出众的人,因为你总想给自己的青春找一个闪亮的注脚。
我多年以后,在上海冬天温暖的室内,刷到那种大家聊“青春遗憾”的视频,不少小女孩讲,啊,高中遇到了一个谁谁,那时候就是班长/班里第一名,他后来去了X大,而我也只能在普通学校远远地想象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现在,一定意气风发吧?
但我想了想我认识的那些“X大”的男同学,我想到我们之间那些无意义的鸡零狗碎、穿越名利场的一脸狼狈,那些近处的、看得到的欲望让人真实且失去所有魅力。我觉得“X大”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终点。
只是你的想象罢了。
就包括他的出众。
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觉得青春的故事有个终点。就像我,高考后因为失恋,一门心思要去上海,因为我需要一个“远走高飞”的结局,上海离成都2000多公里,真好,够我飞的。
我以为来上海就是终点。上海在城市里也好像一个名校,名头响得近乎无出其右。这么多年来,我从零开始,从50块一篇的稿费开始,保持努力、保持野心磅礴,慢慢得到了很多。
但生活真正的失望却奔涌而来。我一直写,一直改,我很累,但只能在周末的深夜给自己多点一杯美式。我跟人笑着讲我以前因为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在被子里痛哭,而那些使劲拼凑出来的东西最终也无人在意。对方真的也就是笑笑。我磕cp,看到他们把最大的信任和依赖都给了对方,那种自己闭着眼睛倒下后,可以相信自己能被对方接住的人,我心想,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人。
从未。
或许我过得很好,我有地方住,不愁吃穿,实现了一些些目标,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个人,真的听得懂我想要讲什么呢?为什么不会有一个人,正儿八经地评论我,我的才华到底够不够格,我的野心到底是不是痴心妄想?为什么不会有一个人,在我追求盛名的路上,跟我像一条绳上的蚂蚱一样,一起四处打滚,他会尽情批评我做的混蛋事,但骂完我又帮我给客户拨通那些挽回场面的电话。
而我或许有机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卡在了……被我问学历的第一关。
真的。人到底为什么,在年轻的时候,都要走那么多弯路,直到拨开那些虚荣、那些怕被人看低的恐惧、那些虚张声势撑起假场面的一切,才能真正懂得,真正看清,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不过是一颗真心。
而这样的真心不一定来自什么样的人,你只是遇到,只是靠运气去遇到。
然后就像美妙的宇宙大爆炸一样,有了一颗小小的真心,才能接踵爆炸出接下来的一切。
我18岁的时候渴望一个完美结局的故事,直到我跑到了故事的对岸,发现没人真正过得好。我18岁的时候还渴望一个没有短板的完美伴侣,他是一个“X大毕业、身高180、学院传说”的完美男人,直到牵起那样的人的手,看见他的目光盯着遥远的海平面。
但我已经不再想做海那边的人。
这么多年来,跨海的一路我顺风顺水,以为一切受到庇佑,我意气风发,决定大展宏图。直到有一天没有了返航的路,而我在逐渐散开的雾气里回望来程,发现我失去了真心。
Feb 10, 2025
从小到大,你经历过什么样的语言暴力?
小时候遭受的更多一些,九〇年代的童年是一个信息极其匮乏的年代,那时候关于自我遭受的一切语言暴力大多采取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网络是奢侈品,向外寻求帮助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现在来看,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稀释了不良影响,我们可以抱团取暖,可以寻找小组,可以倾诉,挖洞,填埋痛苦。
打捞几个记忆。
最早的是小学老师。我家在一个菜市场附近,卖早点的非常多,到校距离大概2公里,步行二十分钟左右,不算长,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不难。小学二年级开始,语文老师每天早上晨读进教室,总会把我叫出去,塞给我五块钱,让我去市场买早饭。要知道我妈前脚刚把我送到学校,现在则需要我下楼,独自走出校门,过马路,沿着来路回去,到菜市场买豆浆油条,或者一笼包子,拎着沿路回来,到办公室交给语文老师。很赶时间,因为晨读前要送回来,老师需要时间进行就餐。他通常运用的语言是,立民,辛苦你跑一趟。立民,昨天作业做得不错。立民,今天多给一块钱,你买个糖吃。等等。这没什么,对吧?乐意奉献的同学甚至应该首当其冲。但我不舒服,心里却无法抵抗,我不能告诉我妈我每天到校后又会擅自出校,我不可以惹出更多的麻烦,我妈脾气暴躁,她一定会因为知道小小的我像只失控的小狗狂奔在街面上而大发雷霆地指责我,那我的老师呢?他还在细细咀嚼着我为他跑腿送上的热乎乎的早餐,好像一切与他何干。我不可以拒绝,我担忧我的不顺从会引来多少课堂上更多严厉而苛刻的眼神。语文老师通常会扭耳朵,打你的背,也许出于你未完成作业,或者单纯是想这么做。这一系列的压抑终于在一天早晨我妈看到我出现在菜市场而结束。我忘了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我妈是否去了学校,和老师又是怎么说的,但我庆幸它结束了,好像结束了一场溺水。
从那时我隐约觉得,我的软肋,并不是多么残酷,直接而具有侮辱性的语言暴力,而是一把把温柔的刀,它们看似无害,甚至带着花边,却让我处于一种自我吞没的状态。它们善于引导,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背负着某种使命,愧疚,甚至是自责,但深感无助,哪怕明确知道这是在伤害自己。
这背后也许涉及暴力的本质,语言暴力的目的也是一种权利的保持或控制。我要让你服从,最直接的就是指挥,训斥。这个是最容易分辨,也可以引起即刻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对抗是保护自己的手段。这个好学,也不怕,勇敢地拒绝,远离,抽身。
但,如果是爱的语言呢?
前几个月家里遭遇变故,爸妈深陷缅北骗局,没了六七十万的养老钱,我参与处理,结果显而易见,全数无法追回。全程没有指责父母,尽量站在理解的角度,但经济的巨大损失确实令谁心里也不好受。厘清事实,劝说的过程中,父母的一句话却又让我感觉受到了巨大的语言暴力。我爸说,我们去赚钱,投资,被骗,全都是为了你好。全都是为了你好。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语言暴力。它充满了爱,也充满了道德的枷锁,它把一切贪婪,欲望和自私全部转嫁到更低位和弱小的成员身上,如果世界出现差错,那就用我全都是为你好来为自己开脱。哑口无言,重温了儿时那种不得反抗的无力感,原生家庭是爱的语言暴力最完美的产房。
至今仍在想办法解决,得力于开头说的开放世界,觅朋友,获得书籍的力量,持续成长,期待被爱的同时可以不被爱湮没。
最后,愿我们都可以真的被温柔以待,而不是被笑里藏刀。
Feb 8, 2025
不回家的春节,你是怎么度过的?
周六在单位加班。午休去大学食堂吃饭。
刷饭卡时食堂大姐说:“瞅瞅这两天都没什么人了。你咋还不回家?”
我愣了一下说:“我上班。”
拿筷子的时候,我心想,我回答的也是驴唇不对马嘴。又一想,我不是每天都回家吗?
哦,她指的应该是有父母所在的家。
我家就我一个人。虽然我爸妈家和我家相距几公里,但是我对他们的拜访已经简化到十一、生日、年三十以及大年初一。
去年大年初一下午,我爸接到电话,我叔叔要来串门。我妈把我叫过去问:“他问那谁(前夫)怎么不在,怎么说?”我心一沉:“怎么,我给你们丢脸了?”
我爸赶紧走过来:“你妈没有那个意思。”我拿起外套,踩上鞋就往外走:“那我先走了,免得人问。”
街上装饰着大红灯笼,几米一排,挂在蓝色的天空下。街上的人左手右手拎着花花绿绿的包装,到处都热热闹闹的。
我没有过过别人眼中的春节。
我家孩子少,从小到大,每年大年三十只有我一个人在奶奶家。我不理解什么叫春节,我只知道这一天大街上没有小朋友出来玩。我去别人家玩不回家,奶奶会沉着脸把我叫回去,说这成什么样子。
三十下午,爷爷会熬糨糊,在大门玻璃上贴一个福字,并问我这个福字有什么不一样。第一年我绞尽脑汁:“贴倒了!”第二年、第三年,他都会特地把我叫到门口,问我同样的问题。
我搞不懂他是不是在逗我玩,但看到他眼睛亮晶晶地站在旁边注视着我,我还是耐着性子说:“贴倒了!”他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好,好,到了!”
至少透过这几十年的岁月,我希望当时我是那样回答的。因为这几十年的岁月教给我一个道理:能平安过完一年就已经很难了,带着福气度过这一年,更难。
年夜饭什么的更是和我没什么关系,桌上顶多多一个菜。平时爷爷奶奶是不允许我在他们那里过夜的,但是一到这天晚上又不让我走。我哈欠连天等着我爸带我回家。第二天早晨还得起得很早,去他们那里吃饺子。
等手机和微信普及之后,我从朋友圈里看到原来每家的年夜饭有那么丰富,有一年我一气之下叫了一只烤鸭和炒菜。那时候我已经工作,过年的热闹程度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话语权的下降,已经简化到不能再简化了(除非春晚停播)。
我想到春节,想到大年三十,更多的是一种略带愤怒的感觉,如果它不是特别的一天,也衬不出我过得如此寂寞。
等岁数再大一些,假期太难得。春节在眼里就更是变成了一个超长假期,在家里过完大年三十,初一或者初二开始旅游。在别人生活厌了的地方找一点热闹。
毕竟家也可以是个空间概念。有我在的地方,就是家。
Feb 6, 2025
在哪一刻,你觉得自己不再年轻?
1.猛然意识到有些东西再也回不去了
24年下半年的时候,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圈子“谷圈”,谷圈是指有很多动漫周边的一个圈子,一时兴起的我,把广州整个动漫星城的谷子店都逛了一遍,逛了整整四个多小时,是周围的一群围观cosplay的兴奋的拍照声,吸引我停了下来。
当时的疲惫与眩晕把我钉在原地,周围的人像加速一样从我旁边经过,我像一个有棱有角的物体,被年轻,轻快的事物不停地打磨。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不是个年轻人,但那一刻,有一种恐慌裹挟着我,我不禁反问自己:有没有可能,我从未年轻过?
提出这个疑问,是因为我发现,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弥补曾经的自己。弥补的形式一旦出现,就侧面说明,曾经的一切再也回不去了。
我带着这个问题,不停地参加二次元活动,听二次元交响乐,在昏暗的剧院里,和大家一起高喊“献出心脏”,听《未闻花名》主题曲时,还是很感动。后来我再次打开这部动漫时,发现我不像预想中的那样哭得稀里哗啦,对剧情甚至有了质疑。
这个时候,我觉得我要停止一些追寻了。
2.心甘情愿踏入生活的“混乱”中
周末的时候我会自己做饭,一开始为了方便,只在超市买食材,后来有一天早起,干脆去一趟附近的菜市场。按着导航走,说要21分钟,但实际上,我只用了不到5分钟,就从广州的城中村小巷里,找到了菜市场的入口。
市场很大很嘈杂,我买好食材后,打算原路返回,但我凭着“方向感”判定另一个从未走过的小巷会更快到达,于是我一边想着说不定只要2分钟的路程,一边在里面乱走。当我从一个遥远但熟悉的路口窜出来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感叹,真是让人安心的小巷啊,乱走一通也能顺利出来。有时候觉得生活也是如此。
以前我担心进入生活的“混乱”中,害怕一点点变动,就变得不再是自己。比如,从不去菜市场,更不会在猪肉档前若无其事地拿起一块排骨。是当我频繁的在做饭时,对门的敲门声提醒了我,哦对门还在叫外卖吗?我也可以叫,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自己做饭呢?
这时我就意识到我们的不同。现在的我不仅会去菜市场,还会去逛公园,呼吸新鲜空气,有益身心健康。我觉得生活就像城中村的小巷,怎么走都没关系,总会找到路口的。
3.释然地接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没必要”
国庆期间去爬罗浮山时,我遇到了个初中同学,先是看到她女儿(六七岁吧),母女太像了,我瞬间愣了神,下一秒她的身影进入我的视线时,我明显察觉到她也有一瞬间的震惊。看来,她也认出我了。
上山途中,我们好几次偶遇,我都会特意避开,假装看别的地方,她也是。但越避开,就偏偏正面遇到,这个正面也正到很巧妙。
回程坐索道时,她本来在我们后面排队上索道(一架最多坐8人),但我停下来拍了张日落照,就这样错开了好几个人。我顿时松下一口气。他们一家先进去等索道,没想到我们前面是一家7口,无法和我同学一家坐同一个索道,于是索道工作人员加紧问,有没有2个人,或者3个人的。就这样阴差阳错,我和她面对面坐着。
索道的一路上,我们两家人都有说话,很客气很开心的那种。直到索道结束,我们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没有“相认”,甚至连一句:“诶!你不就是那个和我同过班的初中同学嘛!”都没有说。
我当时就好喜欢这种感觉,就是觉得,我和她十几年没见面说话,甚至可能不记得对方的名字,只记得有这个人,偶然遇见,既不相认也不特意打招呼,就像路人那样相处。我当时没和她相认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觉得没必要。估计她也是。我感觉人生中要有很多这种“没必要”的存在。
另一个原因是,我对这个女同学心存“怯”意。这种怯,并不是说她很凶我怕她,而是一种“她曾是我很羡慕佩服的那种女生”。她漂亮,张扬,尤其当初中的我是个胆小懦弱的人时,一旦再次和她接触,相认,必定会把我拉回那个时刻。我没有这种勇气。
所以这种“没必要”就显得尤其重要,不相认、不纠缠、不执着,甚至不用给自己加油打气回到过去一趟,就这样心领神会交错而过。
以前总觉得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时,我都要拷问一遍自己的内心:这会让你看起来和以前不同,真的没关系吗?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让一个人的质地变得不一样,甚至俗不可耐,真的没关系吗?踏进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真的没关系吗?
有什么关系呢,生活是向前走,不回头不就行了吗?
Feb 5, 2025
裸辞后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个gap3年重回职场的人,多少应该有点发言权。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这里只分享自己的想法。
首先,裸辞原因大家千差万别,有的人可能觉得受不了当前工作,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另有所求,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真的真的累了。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还是应该有一些积蓄吧,毕竟这是最现实的一面。
回想起来,我当时裸辞,纯粹是觉得在做的事情不是我想要的。
那时候,很难想象未来日子里还是每天看一堆又一堆机构甩来的,你又不得不看并给出专业意见,又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稿子。
除了折磨还剩下什么?这是我裸辞前每天在阳台抽烟的时候问自己的问题。
最后的答案是没有,于是我就离开了。
没想到吧,人是可以大方承认自己不擅长某些事情的——当然我是做了一个站内大爆款之后走的,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
但也清楚,这种东西不可复制。
选择裸辞是想着自己做点什么,最次也想过上一种自由创作和吸收的生活吧。
一开始很快乐,头一次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疯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书。
在北京的冬天早上吃麦片喝牛奶,在午后的书桌前感受暖气余温,喝朗姆酒吃薯片看美剧笑出声来。
但很快过去了兴奋期,开始疲倦,思考要不要重新找工作。
但来找我的工作我都大概知道要做什么,很难有挑战的兴趣。另外我觉得在这段时间还没有真正获得想要的东西,索性就继续下去了。
大概“一年之后”是一个节点,这段时间是真的有些煎熬,迷茫,经常情绪不好。然后一根一根抽烟,看着窗外,去公园发呆。或者干脆就硬着头皮认识很多本来不会有交集的陌生人,一起喝酒聊天吹牛,但往往之后是感到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其本质原因,现在想来还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但忘记了,人是很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行动起来才是根本。
好在有一件事我从来没停下来,那就是吸收。
吸收各种意义上的营养,去看、去听、去感同身受。
看UFC,看古今拳击比赛,看热门冷门剧,看稀奇古怪的书,看新闻时事和所谓内幕评论,看中外历史与奇奇怪怪的人。
像疯狗一样贪婪而自由地汲取这个世界上目之所及的泛文娱产业的全部营养。
还系统看了很多以前一直没有机会看的导演全集。
从一个创作者的处女作开始,一步一步,到最后的遗作,全部看完。
结合了解去设身处地想象他的一生。
如何成长,怎样进步。
美学风格的变化还有性格的转变。
叙事的偏好或者节奏的转换。
真的很有意思,
在神游之中成长,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沉浸式成长。
后来因为家里的事情,离开北京回到老家。
生活节奏更慢了,有时间把过去的一些积累翻出来开始写作。
除了偶尔的投稿约稿外,还出了一本电子书:在某个大家都经常使用的阅读平台。
书名叫《我的失败,不算太坏》。
书名虽然是我脑暴了一堆以后编辑选的,但冥冥中像一个注脚,提醒着我:
失败只是角度意义上的失败,换个角度换个活法,你会发现更多。
别走进死胡同。
虽然现在我已经回归职场了,因为我不想脱离社会的节奏,以及长远来说,一个人的创作实在孤独,这已经不是某个大师闭关几年就能出一个旷世杰作的时代了。
但这是我这辈子应该不会再有的独立时光,现在想起来充满了宝贵经历。
所以裸辞以后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是自由幸福和自我焦虑合二为一的叠加态。
是狠狠拷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生活目标的绝佳时刻。
虽然你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答案。
但是就在这种追问之下,距离答案会越来越近。
最后,你可能像我一样果断转身去从事一个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行业创造新经验,也可能回到老本行做一些以前做过的事情。
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经历之后的你自己。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你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更好版本的你自己,这才是题眼啊。
朋友们,
记住一句话:你是过去与当下的连接。
有空多点点自己吧,会有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