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阅历的不足可以靠读书弥补吗?
生活阅历的不足可以靠读书弥补吗?
我是一个自幼年时代便嗜书如命的人。幼儿园时,因经常感冒发烧,我总是会被父母带到儿童医院挂水。吊针一打就是四五个钟头,这期间,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娱乐设备,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书。巧合的是,医院对面便是一家书店,仿佛冥冥之中指引了我未来的人生方向。
最开始看的书是拼音标注版的《格林童话》,这些王子、公主、魔法师、骑士的故事颇为吸引我,时间久了,我在自己的脑海中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西方幻想世界。再后来,年岁渐长,我开始从租书店里租来武侠小说。我把金庸、古龙、梁羽生,看了个遍,那些江湖儿女快意恩仇的故事也把我迷得不行,让小小年纪的我沉迷于做梦,总是想象自己在某日成为一名仗剑天涯的大侠。
看到这里,你发现问题了吗?喜欢读书的人其实都是现实感非常薄弱的人,书里的世界多半是虚构出来的,之所以被称之为虚构,那就是和真实的世界有壁垒。带着故事里的情绪做事,我们往往会发现事与愿违。
曾经我无比笃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要我读的书越多,我就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天龙八部》里有一个人物叫王语嫣,她熟读各种武功典籍,但自己并不会功夫。我想,她大概是武侠世界里的“纸上谈兵”的典型人物,不过王姑娘志不在此,并不想要做一个武功高手。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时有感而发,给自己的小儿子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里面有句话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十五岁左右时,我一度认为读书读多了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好处,我甚至把“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反复挂在嘴边。在这个人生阶段,我觉得生活阅历的不足完全无法靠读书弥补,人反而会因为读书读得太多,变得迂腐,同时也减弱了自己的行动力。
感觉读书对人生产生了负面作用后,我开始做一些别的尝试,比如走出“闭门造车”的窘境,多出门参加社交活动,多体验不同的人生。我希望“实践出真知”,可以真正从现实生活里汲取经验和养分,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而提高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创作力。
结果呢?
结果我并没有因为丰富的现实生活而得到更多的智慧,相反,由于频繁地出入各种过于喧闹的场合,我感觉自己无比疲惫,有点想回到那个安静的的书房。我开始怀念读书的静谧,开始渴望从书中汲取智慧,去书里寻找我真正喜欢的“英雄人物”。
这些年,很多网络大V都会说,人生只有两件事不会辜负自己,一个是“运动”,一个是“读书”。对于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我们而言,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其实就是读书对我们百利而无一害。但在现实生活里,我却时常看到读书人的无奈与软弱,毕竟如今是一个“唯金钱论”的时代。
对于很多人而言,读书是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比如过去的很多读书人疯狂读书是为了走仕途,光宗耀祖,而现代人沉迷于理财工具书还有鸡汤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金钱焦虑与情绪焦虑。
在我看来,生活阅历的不足在某些特殊情况是可以靠读书弥补的,比如一些运动康复书啊,旅游书啊,它不能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但能让你对一件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说得更宽泛一些,其实“读书”对应的是“知识”,我们应该把问题细化为“生活阅历的不足可以靠知识弥补吗?”
在这个deepseek大行其道的年代,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其实大大地降低了,跟AI对话何尝不是一种新的读书方式呢?但是不是有了人工智能,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成为全知全能的人?
不可能。
生活的阅历与知识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必须通过阅读获得知识,但要了解这个知识对不对,有没有用,还是得亲身实践。
有时候我想,AI掌握着大数据模型,其实看起来就是一个最博学多才的人,它知晓太多太多的知识,被喂了太多太多本书。但它没有生活,所以它并不能真的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类,如果还有什么引以为傲的东西,我想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阅历,我们阅读先贤留下来的智慧,但每个人又投入各自独特的生活中,开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
有时候,不完美也是一种美。正因为我们的人生有所残缺,阅历有所限,才越发需要在书本的虚拟世界中去寻找一些辅助。然而,生活是生活,读书是读书,书本并非秘籍。累了,倦了,我们可以看看书,开卷有益,总能找到一点开阔思路的办法,但书本不是万能灵药,要真正地丰富我们的阅历,还是得勇敢地投入生活的洪流之中。
责任编辑:舟自横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更多编辑部的有趣日常请关注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回答者
|
兔草 @兔草啊吐槽
退役文案,杂耍写手。
|
相关推荐
问答 |
你是如何从父母的语言暴力中逃出来的?
|
问答 |
亲人用自己的名义借贷怎么办?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