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你会怎么评价自己18岁时的“梦想”?
现在的你会怎么评价自己18岁时的“梦想”?
18岁时我的梦想很大也很多,要当外交官,要成为翻译,要考上国内top1的大学,要成为硕士,要当大学教授。
虽然现在一个都没实现,但当我来到三十多岁,生活的轮廓在我眼前略微清晰,我才恍然发现,18岁许下的梦想,其实是我人生蓝图最早、最真实的指示,映照出我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那些宏大的梦想,不过是我年轻的心为它所挚爱的事物,所能想象出的最闪亮的载体。只是当时的我,还无法剥离开载体和载体背后真正的内核。
想当外交官、当翻译,当时很喜欢英语,想深入研究语言。本来一门心思大学要学英语专业,但阴差阳错被调剂到另一个不相关的专业,认认真真学了四年,毕业后转头就从事了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可没想到的是,工作几年后,兜兜转转,我居然还是从事了和英语密切相关的工作。
想考上国内top1的大学,想深造读研,本质上是对学习的热爱。学习本身好像就能让我快乐。刚工作的前几年,周末和下班回家后我最常干的事情,就是看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教科书和经典书,不全是为了晋升,而是我发自内心地享受那种通过系统学习,将一个陌生领域逐渐内化为自身知识版图的快乐。
至于想当大学教授,现在想起来,背后的想法有点不好意思。当时觉得,当了大学老师就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都分享给学生。我从小就是一个想得特别多的人,又爱看书,就更加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18岁时心比天高,总觉得自己窥见的这个世界精妙无比,渴望能将它分享给众人。现在我没有成为大学老师,但写作还是成了我表达自己的另一个途径。我也常常阅读文史哲类书籍,试图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尽管想得太多有时会让我行动力不足,但不断完善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还是带给我无穷的快乐。
我忍不住猜想,人生的主基调,是否早已隐含在18岁的梦想里?怀着这样的假设,我又采访了身边的8个朋友,随后惊喜地发现,大家如今的生活轨迹,都与十八岁那年的梦想,有着殊途同归的呼应。一位十八岁时梦想是当隐士的朋友,主业是程序员,业余时间是专业的越野跑运动员,同时又对道教的哲学和修行方法有深入的了解。一位梦想当记者的朋友,能写出非常优美的英文文章,同时还在各大平台写作。也有的朋友,说他们18岁那年没有什么具体的梦想,但一个说从小就想出名,另一个希望自己能多经历和体验。现在那个从小就想出名的朋友,大学就开始做社团主席,工作后没几年就当了合伙人在个人IP领域做的风生水起。那位想多经历的朋友呢,工作领域和工作城市变换好几次,但每次都做得很开心。
如果让现在的我来评价18岁时的梦想,我想,它就好像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隐秘密码,揭露了我们最初的渴望。那个想当隐士的,在山水与修行中找到了内心的秩序;那个想当记者的,在所有书写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们未曾实现梦想的形态,但我们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回应它,并活出自己的渴望。
责任编辑:梅不谈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微博@ONE一个工作室 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置顶内容。
回答者
|
晨熙小太阳
公众号:写个东西。隐居山林的写作者
|
相关推荐
问答 |
丧失好奇心是好事还是坏事?
|
问答 |
经常妥协的人,容易面临怎样的困境?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