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常识你最近才知道?
有哪些常识你最近才知道?
首先,谈部剧,日本电视剧《绝叫》,原著小说同名,简陋的公寓里,被发现一具数月前死亡的女性尸体,尸体周围有十几只猫的尸骨,经初步调查发现,女人是典型的孤独死,尸体曾被十几只饥饿的猫啃噬,惨不忍睹。故事就这么开始,接着倒叙了女主人公的一生,口碑不错,有人评论说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也像更现实版的《都挺好》。我更对这个开头感兴趣,也从中知道了比较令我震惊的一个知识。
经常关注动物爱好者和保护者,饲养,救助,直播,一直觉得那是一种极其富有爱心的体现,满屋子猫狗,有些还有小院,极力改进动物们的生存环境,竭尽所能地进行保障,能力范围内地扩容。然而从另一个侧面,还存在像电视剧女主人公一般的心理状态,这类人同样拥有大量的动物,但逼仄的生存环境不堪入目,无法停止的所谓的爱心泛滥,盲目涌入的新动物,使得可怜的动物们生存的领地格外局促,已经无法提供最低标准的营养、卫生、护理等条件,争斗与疾病频发,最终伴随着伤残与死亡,可主人仍旧无法控制地捡新动物,将其带回家中,无法意识到动物正处于拥挤的环境中,它们的健康在一步步恶化,甚至仍旧认为自己在拯救动物。这种心理疾病有个学名,叫诺亚综合征,也就是动物囤积癖。之前听说过,也见过囤积物品的,老年人居多,家里囤放着各式各样的杂物,塑料瓶,纸箱,床被,包装袋等等,囤积动物似乎与其精神渊源类似,据资料,囤积障碍患病与童年期经历有关,与早期创伤、不安全依恋以及压力生活事件等有关,他们似乎经历过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因此试图通过获取和储藏物品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写到这里,扭头看看家里的九只猫,心里多少有些发怵,它们也大多是自己捡来的,还有一只断了后腿的猫妈,禁不住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无意识地虐待它们,明确的数字是否已经进入病态的范畴,不过还好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有限,也还算客观地能够给予最大限度的生存保障,还可以偶尔进行罐头的供给。不过对于动物来说,也许已经在默默恨我了。
追溯起来,高二时一天晚自习下了,大概晚上十点半,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垃圾桶旁边的一只小黑猫,巴掌大,蜷缩着身子,喵喵直叫。时值深冬,毫不犹豫地将它抱进怀里回了家。一进家,母亲看到小黑猫便雷霆大怒,要求将其扔掉,否则连我一起逐出家门。我从厨房摸了一根火腿肠,拿了一袋牛奶,腾出一个鞋盒子,重又出了门。回到捡它的垃圾桶旁,喂了吃喝,把它放进鞋盒,脸上带着泪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上学,再次经过,小黑猫不见了踪影。也许从那时起,心里就埋下了捡猫的种子,终有一天,能力足够时便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行动。听上去似乎是可以解释的,自我圆场也是人类的天性,甚至想过等我老了,承包一家救助站,把这种类似囤积癖扶正,也许会走向新闻中常来播放的可怜老头老太太,卖房租场地救助动物,也希望到那一天我国小动物保护法能够出台。
其次,再推荐本书吧,《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往往我们对瘾君子是比较痛恶的,而常能够想到的成瘾,无非是黄赌毒一类的鲜明的负面行为。然而此书中也引入了另一个角度的成瘾,貌似可以算作不一样的常识。例如吃甜食、减肥、抽烟、喝酒、谈恋爱、性行为、购物、整容、追星、刷剧、看小说、赚钱、追求名誉和权力…这些活动都可以无差别地成为成瘾的对象,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这里我摘抄一段:不论一项活动多么光鲜、合情合理,只要一个人在其中逐渐失控、难以自制,并需要依赖这项活动来获取内心短暂的愉悦和安宁,甚至仅仅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忘记自己就反复进行该活动,他就已经是一位十足的瘾君子了。换句话说,也许极致的自律,成功的工作狂,在这里都属于瘾君子的范畴,一样承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滤镜和美颜去掉之后,也许所谓焦虑的东西只是极其平常的一碗水,用什么器具喝,也都一样。书里还有些更深的逻辑和看法,确实可以扩宽认知。
不知道这算不算常识,但确是近来我个人了解的比较有用的知识,有点硬币两面的意思,有些事情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深入挖掘一下,或是换个角度,将会得到不同的认知。当然还有些有意思的常识,例如每个晴朗的夏天经过树下时,总会感觉有水滴落在脸上,那其实是知了尿。打喷嚏时我们总是闭眼,因为这是身体保护机制的应急预案。如果你能站在距离地球两千光年的位置上,那么你就能够看到秦始皇登基。
好奇和未知也一直是人类前进的源动力,继续探寻吧,十万个为什么先生,十万个为什么女士。
责任编辑:梅不谈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微博@ONE一个工作室 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置顶内容。
回答者
|
西小麦 @西小麦打字中
一个写字的。
|
相关推荐
问答 |
你的生活,陷入过被动状态吗?
|
问答 |
能否分享一个吵架能赢的小秘诀?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