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因为什么拉黑别人?


开拖拉机的阿凡达问

你曾因为什么拉黑别人?

兔草答


前一阵,看杨笠上节目讲脱口秀,杨天真是评委。杨笠讲完后,杨天真笑眯眯说:“其实我俩之前已经拉黑了。”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直呼,杨天真果然是个不内耗的人,在别人还犹豫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她竟然敢反手拉黑艺人。杨天真说,在她的黑名单上,不乏一些当红的明星。

说实话,拉黑这种事,其实没有想不想,只有敢不敢。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即使心里把别人拉黑了一万遍,表面上还是会维持着虚假的和平。过去我就曾受困于此,明明对某个人已经忍耐度到了极限,还是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但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拉黑意味着不内耗,意味着善待自己。

当然,说起拉黑,每个平台上遇到的情况和处理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1.当对方的行为突破了我的承受底线,我会选择拉黑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微信好友之间,一般来说,微信里出现的一共分为以下几类:一种是同事,大部分我都选择了屏蔽或分组;一种是营销广告的,这种一般烦了就删除了事;还有一种是原本有一些熟悉和交集的朋友。

删除和拉黑还不太一样,删除可能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拉黑则多少有些愤怒的态度在里头,我们通常提起拉黑也会说是曾经的朋友走向了陌路,而不会提及那些跟我们感情浓度为零的人。

在大部分平台,比如微信和豆瓣,拉黑不仅意味着不再对话交流,也意味着对方无法再偷窥你的生活与隐私。你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甚至同一座城市,但就像是中间筑起了屏障一样,不会再有任何的交集。

想想这些年来,我拉黑的人,大多是在三观或者说一些具体的行为上让我无法接受的人。比如表面假装爱女友,私底下是海王的男人;比如说表面上看起来跟我关系不错,但背后说我坏话的人......

上班的时候,我们碍于面子,即使讨厌某个领导和同事,也不敢拉黑他们,但离职后就不一样了,完全可以对讨厌的上司反手一个拉黑,让对方彻底消失在我们的人生中。

 

2.当我不想再看到任何与对方有关的消息,我会选择拉黑

微博里有很多大V,时不时就出现在我的首页,他们说的话可以说是狗屁不通。看到这类人,我就会选择加入黑名单,这也意味着不会与这个人产生互动。

微信偏私域,而微博则像一个乱糟糟的开着大喇叭的广场,想象一下,你穿行其间,想找到朋友或者有用的信息,结果看到的是大V的群魔乱舞,那种感觉是不是很可怕?

当然,由于某些平台的敞开性,你也很容易遇到言语不友善的,微博和豆瓣上这类人格外多,每次看到这种上来就有针对发言,不怀好意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直接选择拉黑。

记住,跟一个无赖辩论是浪费生命的,让他尽快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才是正确选择。

 

3.当争吵没有结果,需要冷却的时候,我会选择拉黑

大概不少年轻人都有拉黑父母的经历。这可能是因为父母逼婚,又或者是说了什么伤我们自尊的话。

这种时候的拉黑其实可以视为一种缓和手段,毕竟,如果是真正的夫妻之间又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即使斩断互联网的联系,也不可能彻底断开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

我的舅妈是一个情绪上比较冲动的人,她就曾经拉黑过她的女儿,但过了两天,她又加了回来,并对女儿进行了道歉。

任何人之间都不可能永远地相敬如宾,尤其是面对至亲的时候,偶尔产生矛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拉黑并非一个完全不能撤销的行为,很多时候,断掉在互联网上的联系或许是给人与人之间一个喘息空间。


当然,拉黑一时爽,道歉火葬场。无论如何,现实生活里,我们还是需要“慎用”拉黑。别看动作少,伤害可是很大的,如果真的一时冲动,破坏了跟他人的关系,修复起来,可能会比想象中困难。

不过,其实互联网上的拉黑其实都不算特别严重的大事,真正的失望来自于内心对一个人的拉黑。有的时候,我们表面上什么也不做,但心却凉透了,这恐怕才是对一个人真正的“拉黑”。

责任编辑:舟自横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更多编辑部的有趣日常请关注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回答者


兔草
兔草  @兔草啊吐槽
退役文案,杂耍写手。

相关推荐


问答
如果想要gap一年,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问答
公众人物,是否应该接受高于常人的道德要求?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