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看别人的问题很清楚,到自己一塌糊涂?
为什么总是看别人的问题很清楚,到自己一塌糊涂?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分析朋友的感情头头是道,自己面对感情问题的时候就不知所措。
朋友想脱单,你马上就能列一个候选人名单;朋友想告白,你变身韩剧编剧,为 ta 设计场景和台词;朋友和伴侣闹矛盾了,你马上替 ta 分析事情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
更可气的是,你以为自己无懈可击,对方却总能找到反驳你的理由:
“但是我真的觉得……”
“但是 ta 确实是……”
“可是这一次……”
真令人恨铁不成钢是不是!
没关系,当你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去和朋友商量的时候,你们的角色马上对调。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神秘现象的原因,并探索如何转换思维方式,将对待朋友的智慧也应用到自己身上。
1、母胎单身也能当好情感专家?心理距离的神秘力量
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们更容易被困在细节和情绪中。
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我们在分析朋友的问题的时候体现出了更高的解释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更关注整体、核心、抽象本质;而在思考自己的问题时,我们容易表现出更低的解释水平,更关注细节、表象、具体内容。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暗恋一个人的经历?暗恋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密切关注 ta 的一举一动,不断问自己:
我的新发型 ta 看到了吗?Ta 会喜欢吗?
今天遇到 ta 是偶然吗?还是 ta 也想遇到我?
今天 ta 好像不太想和我说话,是因为害羞,还是因为 ta 对我没兴趣?
看,这就是解释水平过低的表现。
这时候,一些心直口快、不怕得罪人的朋友可能会说:醒醒吧你,ta 从来没有主动和你说过话,你没发现吗?
直击要害。这位朋友体现了很高的解释水平。
怎么提高解释水平呢?主流理论认为,解释水平主要随心理距离变化,增加心理距离能够提升解释水平。心理距离就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朋友的事就比自己的事更“远”,一年后的事就比明天的事更“远”。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能增加心理距离,那就是——
“鹿小葵,加油!”(这个梗出自电视剧《是!尚先生》,女主鹿小葵天生开朗乐观,遇到困难和挫折后,都会用“鹿小葵,加油!”来激励自己。)
不开玩笑,这个办法真的有用。
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听起来很中二病,令人想起“鹿小葵加油”、“我龙傲天绝不认输”之类的尴尬场面,或者是日本动漫里的卖萌场景。但是,密歇根大学的 Ethan Kross 教授等人发现,用第三人称谈论自己能够拉开心理距离,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Kross 教授的研究发现,用第三人称思考的被试者更倾向于把任务当成积极的挑战,任务得分也更高;他们能更好地应对社交焦虑,对自己的表现更满意,并且在任务结束后更不容易反复回忆任务过程 。
2、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吧 !聪明才智光用在别人身上太可惜了
心理距离近的事件更容易激发我们的情绪。如果我们过度关注自己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反复思考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就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
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焦虑的人会缩小与未来的心理距离,抑郁的人会缩小与过去的心理距离。还有许多研究证明,抑郁与过度关注自己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后退一步”,拉开心理距离,从更高的解释水平上分析问题,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常用手段。
下面介绍一个实用的小练习:
在想到某个负面事件的时候,或者为未来担忧的时候,试着用“ta”、自己的名字或者某个昵称来称呼自己,对自己描述事件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多问问自己:ta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想描述当时的场景,也要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描述,有心理学家将这种视角称为“墙上的苍蝇”。
你可以用几分钟时间在头脑中默默想象,不过把想法写下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不太容易掌握,不要气馁,多尝试几次。
通过切换到第三人称视角,我们就能更好地区分事实与想象,识别自己那些不理性的想法,然后反驳它或者忽略它。
那些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或许不会很快消失,但是我们可以学会与它和平共处,不让它干扰自己的行动。就像很多人感冒的时候也会坚持上班那样——我们不鼓励这种做法,但是对待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同样的态度。
这时候,你就有机会像对待朋友那样,给自己一个拥抱和几点建议,告诉 ta:加油,你可以的。
你将收获一个最棒的朋友,并且 ta 会永远陪伴着你。
责任编辑:舟自横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更多编辑部的有趣日常请关注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回答者
简单心理
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及内容。
|
相关推荐
问答 |
为什么信任越来越奢侈?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