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阅读
        
        
  • 图文
  • 阅读
  • 音乐
  • 书影
  • App下载
  • 关 于
    

Nov 26, 2025

作为人,不必对什么事感到愧疚?





1.当你是个孩子,你不必因为没有“孔融让梨”的觉悟而愧疚,不必因为父母的争吵与不和而愧疚,不必因为没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愧疚。
2.当你上学了,你不必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而愧疚,不必因为不合群而愧疚,不必因为压力太大而愧疚,不必因为无法达成父母过高的要求而愧疚。校园生活只是人生很短暂的一个阶段,考试只是十分肤浅的衡量标准,这个世界无限广阔,充满了挑战和可能。
3.慢慢地,你有了朋友,有时候你并不想参加朋友的聚会,你很想拒绝,却又害怕伤了友谊。这种时候,不必内耗。为自己划定边界很重要,你无需因为“面子”而妥协,更不必因为拒绝朋友而愧疚。哪怕朋友再三邀约,你还是可以再三拒绝。
4.工作后,父母对你予取予求,要求你回家,要求你相亲,要求你上交收入,你不必因为他们的亲情勒索而愧疚,不必因为过年过节不能回家而愧疚,不必因为无法成为“孝子”而愧疚,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理解而不是索取。
5.你恋爱了,恋人对你忽冷忽热,你不必因为对方的冷漠和疏离而愧疚,你没有做错任何事,那些喜欢用PUA来踩踏他人底线,拿捏别人的人,根本不值得你关注和留恋。真正爱你的人应该具有强大的共情力和感知力,并且绝不会因为自己占有的某些优势地位而对你倨傲不敬,高高在上。
6.如果你是女生,你不必因为身材、长相、打扮不符合社会期待而愧疚,不必因为在公众场合被性骚扰而愧疚。正如你不必因为看见男人当街撒尿而愧疚,不必因为男人出轨而你被动成为“小三”而愧疚,也不必因为爱上人渣,深陷一段糟糕的恋情而愧疚。
7.上班了,你不必因为准时下班而愧疚,不必因为休假没及时回复领导微信而愧疚,不必因为睡眠不足上班迟到而愧疚,不必因为KPI没有达标而愧疚,在996的时代,我们唯一的KPI就是理直气壮,健健康康地活着。
8.也许你会成为一个母亲,那么你不必因为没有生儿子而愧疚,不必因为孩子不够健壮而愧疚,不必因为孩子跌倒、磕伤、哭泣而愧疚,你不必因为无法成为“完美的妈妈”而愧疚。同样地,你也不必因为“失去自我”而愧疚,不必因为身材走样而愧疚,不必因为辞去工作没有收入而愧疚,孕育并且养育一个孩子已经是一项十分复杂艰难的工作,你的劳动理应得到伴侣的金钱报酬,以及家人的尊敬和认可。
9.你病了,你不必因为身体状况糟糕而愧疚,不必因为需要被照顾而愧疚,也不必因为无法为社会做贡献而愧疚。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你并不特别。每个人都会经历你所经历的,即使你每天躺平无所事事,你也不必因为浪费了时间而愧疚,不必因为碌碌无为而愧疚。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无论是好的体验还是坏的体验,都是独特的,都是无法替代的。
10.最后,如果你是一个孤家寡人,母胎单身,那么,你不必因为没有伴侣而愧疚,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单身并不是不被人爱,而是一种需要极大智慧的人生选择;你也不必因为没有繁衍后代而愧疚,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负荷了,你不必因为没有替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哺乳动物群体的增殖而愧疚,因为这种愧疚是多么多余,多么自以为是的可笑。最后的最后,你不必因为孤独终老而愧疚,因为你已经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了无愧于己的一生。

阅读全文

Nov 25, 2025

那些没上岸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2023年的那个春天——我从事业编的考场走出来,前方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道路。我站在路边打网约车,叫车叫了接近一个小时,一辆车都没有来。我那时就觉得这便是我人生的一种隐喻了,什么好事都不会发生,什么都等不来,我只能靠着自己的双腿走。
太阳越来越烈了,整个人仿佛要被烤到融化,我没有带遮阳伞,就这么无奈地朝前走着,不仅想起一本书的名字《阳光猛烈,万物显形》。
我怀疑自己是被这个时代给晒显形了,过去在职场上吃到的甜头不复存在。人过了三十五,心里盘算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真想要一份可以安稳做到退休的工作啊。除此之外,不作他想。可当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想法时,考公考编变成了头等难事。
不记得过了多久,我拿到了成绩,果然分数不够,没能进入面试。父母安慰我,没事的。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事儿很大。在我家乡这座二线城市,除了体制内工作,别的私企小公司几乎都保证不了双休,加班熬夜的也不在少数。若是三十五之后还想要一份工作,多半只能去做电话销售。
考编殉了,那咱就试试考研?本着学历崇拜,我报名了武汉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如果说考编的时候接近半裸考,那考研我确实在当个事儿办,以至于中途备战复习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低血糖,差点叫120把自己送医院。
对于我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在考场上从头写到尾,一直握着笔写,已经是巨大的考验了,我真的记得自己考着考着牙齿打颤,只能吃巧克力来维持。然而最后的结果还是令人遗憾,虽然专业课分数很高,但英语分数太低,还是没能成功上岸。
这一年的折腾让我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中,我意识到盲目的从众对我来说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嚎叫着要“上岸,上岸”,可是岸在哪里呢?难道我们一直是活在水里的吗?
意识到自己考试运奇差无比,外加年龄问题,我放弃了考编考公考研,虽然中途还参加了一次社区工作人员考试,但结果也不理想。
当所有人都指着一个出路的时候,那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很难说一个学习能力平平的普通人能拿到什么结果。


那么,没上岸的我该怎么办呢?难道我的人生就真的被自己搞砸了吗?
倒也不是。
2024年,痛定思痛,我放弃了幻觉,开始踏实写作。这一年,写了不少小说,也写了话剧和音乐剧,话剧拿了湾区青年戏剧季入围剧目奖、武汉大学生戏剧节铜奖、2024青年编剧大会戏剧组优秀奖。还有一部商业定制的儿童音乐剧远赴爱丁堡演出。
其实2023年我考的岗位就是江夏区文化馆的戏剧编导,尽管我认为自己能力可以胜任,但考试就是考试。与其将一切美化成诗意的“上岸”,不如直白粗暴的解释,任何的岸其实都是做题家的胜利。
不是说做题家不该胜利,或者说做题不对,而是这世界上,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靠做题思维杀出一条成功血路。或许更多的人和我一样,从小到大都不太擅长考试。
我会在大学广播台里写稿子,给大家编撰精美的广播节目;我会写小说,发在网上也有二三读者;我会写古风歌词,还被《琅琊榜》贴吧的人找过去发过,说写得很好;我会写文案,依靠写文案进了全球最知名的广告公司……
可是,我就是不会上岸。一遇到考试,我的运气就跌至冰点。
作为一个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的人,我从小就被父亲扔去学游泳,可是学了整整三年,我就是笨蛋一个,纯粹的旱鸭子,完全学不会。所以我后来的解法是,尽量离水远一点。
其实人生不是非得做成某件事的,即使做不成,我们也可以好好活着。我相信,与其把自己卡进一个模子里去套公式,寻求一个统一模版式的人生解法,不如好好分析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看看自己能否凭借自己的优点和技能创造另一种生活模式。
我失业三年多了,经历了考编、考研、考社区的全面失败,但日子并没有完蛋。这三年里,我成长成了有作品在不同剧院演出的戏剧编剧,小说也陆续发表在了一些不错的刊物,电影作品也有了进展,同时也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这些人里很多经历过考编考公的失败,但无一例外,在短暂的失败后,他们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这些人有的现在在大理旅居,有的在清迈过GAP YEAR,还有的跟我一样,在老家自由职业。虽然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有了新的人生道路。
回到故事的开头,叫不到车,没有人来接,难道我们就永远走不出死胡同了吗?并不是。在我走完了那条长长的湖边公路后,我终于在路上叫到了一辆网约车,顺利赴约,跟朋友吃了一顿不错的午餐。
你看,一切不会完蛋的,你要做的只是相信自己,尽一切努力地,相信自己。

阅读全文

Nov 24, 2025

什么样的关系会让人变得不像自己?





所有缺乏主体性,担心自己对对方是否足够有价值,让自己活在被评价体系里的关系,都会让人丧失自我,变得不像自己。人会表现得僵硬,畏缩,不敢表达自己,又或者故意表达自己。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就是靠直觉和感觉,当自己不是顺流而下的时候,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能量场,就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我曾经在两段工作中有过截然不同的表现。前段工作里,我热情大胆,作为公司新设岗位的负责人,我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甚至是一些利益冲突者之间的关系,但我享受于周旋在这些关系中,也不惧和老板的沟通。我不害怕和别人起冲突,也能非常开放地去和别人讨论那些做得不足的地方。私下相处中,我也很真诚的对待大家。我非常快地就融入了那家公司中,也在那新交了很多好朋友。后来,我换了一家公司,但在那里,我明显变得畏缩、紧绷、内向。我害怕自己做不到老板所要求的,会因为在公开场合中的某个表现不对而反复咀嚼,内耗尴尬,恨不得每天都埋头在工位上干活,不要有什么团队协作,也不敢在会议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相应地,我的人际交往圈也变得狭窄,在这家公司没什么朋友,也越来越不自信。这整个状态,几乎就是小时候9、10岁的我在面对亲戚时的翻版。
我曾和心理咨询师表达困惑,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明明我感觉我大部分时候都是热情、开朗、自信的,我也很享受那种状态。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开关触发,我就会陷入那种儿时的自卑状态拔不出来。
提问时,我还不知道答案。但现在,答案已经明晰了。当我去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时,当我丧失对自己的评价体系而只活在别人眼光里时,儿时情境就会重演。而触发点,可能是一个脾气不好暴躁的领导,也可能是一个比我强太多的人。
友情中也是。我有一个知心好友,我们彼此交换过最深的秘密,她也最懂我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每次困惑纠结时,她就好像一个无所不能的导师,给我贴切的建议和开导。但也正是因为她在我看起来太“完美”了,好像她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处理不了的事情和纠结,而我每一次的灵感开窍,也只不过是她已经走过的路。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在这段感情中,我能带给她什么,她为什么要和我做朋友。在这样的怀疑下,我感受到压力。甚至因此做出一些会伤害我们之间友情的行为,比如明明约好去做什么事,我却总是因为那种想象中的压力而临时打退堂鼓。但同样,我在与其他朋友的相处时,完全不会这样。
我过去一度在热情大方和自卑敏感这两种状态中切换,甚至怀疑热情大方的我只是伪装。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并不是性格的两面,而是主体性的沦陷。当我把自己放在被评价的客体位置,我的能量便不再用于当下的互动,而是内部的自我监控与修正。这当然就会扼杀人本真的情感、需求和创造力。但实际上,真正的自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生命底色里自带的舒展与自由。

阅读全文

Nov 21, 2025

一周的心情|本周小记精选

 

听,树洞里有了新的回响。













































阅读全文

Nov 20, 2025

在一段关系里,你最怕被贴上什么标签?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难免会有些矛盾,称得上“关系”的必然是相对“熟悉”的人,而熟悉的人给我贴上的标签十有八九其实是比较“准”的,这么说起来,我怕的恰恰就是自己拥有的,这也太纠结了……好吧,我最怕被贴上的标签是那种别人口口相传,自己想改又很难改的“擅长”。对,我不怕别人给我贴上那些烂标签,而是言过其实的好,那种可以激励你去变得更好,但大多数时候只是用来服务于他人的“好”的标签。
我现在最怕被贴上的标签是:大厨。
相信很多被朋友家人们一个劲夸做饭好吃的人,看到这应该都能感同身受了。
直到此刻,我仍想不明白,这个标签是什么时候被贴上的。作为一个经营过几年餐厅的人来说,我太清楚自己和真正的大厨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了。
一开始我有些怀疑,并不是我真的做饭有多好吃,而是朋友们基本不会做饭,后来偶然吃过他们做过的饭菜,才发现懂得藏而不露的人有多可怕。他们把“大厨”的标签贴到我的身上之后,我就会在朋友圈的关系里被卡在这个位置上了,之后的每次聚会,和做饭相关的事就都自然而然地落在我的身上,而我也会不自觉地认为,这就是我该去干的事。
想到这,我好像有点知道这个标签最早是谁给我贴上的了。刚认识女朋友的时候,她和我说自己是个吃货,也喜欢做饭,还给我看了她的私人菜谱,里面有一百多道菜。好胜心作祟,作为一个福建人,在厨艺上不愿轻易输给其他人,于是我和她说自己也擅长做饭。为此,我还认真学习,努力精进。如今,我们已经在一起超过十年,她私人菜谱上的饭我只吃过一道,而我给她做过的饭,按照每天三道菜来算,不知道已经做过多少道了。她说她会做饭,不代表做出来的好吃,而我做饭好吃,家里自然就该由我来掌勺。
就我所知的家庭内部工作分工应该都是这样的,有人做一辈子的饭,有人搞一辈子的卫生,好像一切都是一开始就会确定下来,标签就像是一道符箓一样牢牢地贴在你的额头上,你就按照你擅长的日复一日吧。等时间过了十年,二十年,反应过来时,已经很难改变了。
不仅仅是在最亲近的家庭关系中。在外面,想秀恩爱,是要付出代价的。自从女友在新老朋友们面前说过几次我做饭“超级好吃”之后,朋友们有意无意的,自然而然地就把我架在“厨师”这个位置上了。
朋友聚会时,最累的,从来都是当厨师的那个,我经常和他们开玩笑说他们该杀的生都由我一个人替他们杀了。
这些听起来好像是一种抱怨。是的,这就是抱怨,其实在很多时候,也会想要在关系里换一种角色,成为被照顾的人,而不是照顾别人的人。
 
不过,冷静下来想,关系里,只有我拥有怕被贴上的这种标签吗?比如那个开车开得最好的朋友,比如那个最会做攻略的朋友,比如那个什么也不干只会搞气氛的朋友……
在既定的关系里,这种标签很难被取下来,而且,这些标签其实都是自己努力去给自己贴上的,对自己的展示也好,融入到一种关系里去也好,年轻的时候,谁不是稍微懂一点就想着去表现呢?
年纪大了,再认识新的朋友,或者在某些新的关系里,开始学会收敛,说得好听点,叫做“藏拙”,再难听,也不过是被贴上“摆烂”的标签。
但我不怕这种标签,我怕被贴上的是那种会让我自己产生误解,觉得自己真的有他们说的那么好的那种标签。
毕竟,我只是一只猫,需要警惕的是被三个人说成一头虎。

阅读全文

Nov 19, 2025

哪些迹象会表明,一个人过得还不错?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去世后一周才被发现。
直至今日,很多媒体和文章写到张爱玲的去世,用词都避不开可怜,寂寥,孤独,晚景凄凉这样的字眼。
按说写字的人应该懂这个道理:虽然大部分人畏惧孤独,但也有一些人喜欢独处。就是说,并非所有独处都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下的处境,有一些独处是个人偏好之下的选择。
张爱玲这样的人,即便不显然是后者,也大概率是后者。她晚年有相互信任的朋友(比如邝文美夫妇),有广为流传的作品,有事业,有钱——这点最重要,这点保证了她可以不独自生活(起码雇得起保姆),而她没有,就是说一个人生活是她做出的选择,而不是无奈之举。
张爱玲的特立独行亦无须多说,具备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看到。然后她死后却依旧免不了被人装进一口庸常的锅里,给一些毫无特色的家常菜当作料。
既然去世之前她用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去世之后,剩下的不过是一具腐烂的皮囊——可谁又不是这样?儿孙绕膝也改变不了肉身腐败分解的自然过程,何谈可怜?
总之我年纪尚小的时候就非常不喜欢这种论调。如果安安静静一个人生活然后死去是我的选择,死后却得到那样充满偏见的评论,恐怕要被气活过来,跟发表评论的人干一架才能罢休。
现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最能支撑独身生活的一个时代:科技的疾速发展为远程、居家办公提供了条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外卖、快递、团购、网络社区、电子化办公等等方便快捷的工具和服务的普及,不但降低了一个人生活的成本,也减轻了一个人生活时,独自寻找资源支持的压力。
唯一无法克服的是情感需求。可如果一个人生活并非被迫而是主动选择,那么关于情感需求方面的烦恼,其实和已婚人士在车里抽烟看手机寻求短暂独处而不愿回家的烦恼,本质是一样的:在任何一种生活里,人都会陷入某种特定的烦恼。这几乎是标准化程式,无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烦恼是必然的,无人能避免。与其说它是困境,不如说它是情绪需要,承认它是生活构成的一部分,认清这一点,它就不可怕。
当社会资源和设施发展到对一个人生活很有利的阶段时,舆论环境也会顺应时代相应发生转变。过去这十多年,恐怕是舆论对独身生活最友好的一个时期。当然这里面成因复杂。无论如何,它呈现出的结果是,一个人独自生活,不会再被舆论大范围地质疑、排斥和嘲笑。即便父母长辈亲戚不理解,在朋友、同事中,或网上,总能找到支持独身生活的巨大力量和反驳话术。
可是,让我们回到人的本质——大多数人都惧怕孤独,这个本质并不会因为舆论、社会潮流、科技支持而发生改变。
所以,在排除一个人生活所要承受的社会资源和舆论上的压力之后,来到了问题的关键:
孤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要用什么方法知道,孤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想,一个人过得还不错不需要太多迹象。一个人过得还不错只需要一个迹象:看到有人独自看电影、逛街、吃饭、坐旋转木马、在公园的长椅上发呆,会由衷地感叹,TA好浪漫,或者TA活得好自在!而不是:TA好可怜,都没人陪。
我们对他人行为所产生的念头,正是我们内在人生观的映现。当他人呈现出一种状态,我们对这个状态的羡慕或同情,以及其他情绪变化,是我们自己内心喜好、恐惧的真实反映,而非呈现状态的人本身的喜好或恐惧——这是我给那些认为张爱玲死得孤独、可怜的人的注解:他们自己内心贫瘠,怕独居独处,无法想象一个人生活可以达到的丰盛程度,就把这种恐惧投射到了张爱玲在公寓独自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这件事上。
然而我也从不美化一个人生活(很多人喜欢走非此即彼的极端),群居生活有群居生活的温暖,一个人生活有一个人生活的自由。面对真实的自己,去过一种相对自在的生活(绝对自在的生活不存在),无论选择家庭、婚姻,还选择独居,都是顺从内心真实召唤后的结果,而不是跟随潮流,跟随舆论安全性的结果。
真实面对内心需求的人,看到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不会感到尴尬、惶恐、紧张或生理性抗拒,而是松弛、接纳、欣赏。
因为享受一个人生活的自在,便由衷地希望爱着的、喜欢的人也能过上自己这样的生活,那就是你日子过得还不错的迹象。

阅读全文

Nov 18, 2025

你有过“绝对无法原谅”的瞬间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一辈子难以原谅亲人的瞬间。
都是小事。
 
友人的瞬间在刚毕业那年。
父母刚刚离婚,因为父亲出轨冷暴力不着家。她即刻立下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誓言,要用全部的血性和以后的人生照顾和保护妈妈。
她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
为了通勤,她想买一辆代步车,大概也就三千刀的二三手小车。偶尔和外婆打电话说过这事两次。
头一次,是随口提起。
第二次,是几个月以后。
外婆在电话里惊讶地问:“还没攒够钱吗?你没有收到我让你妈妈转交给你的支票吗?”
她想起几个月来妈妈对她的避而少见,想起妈妈听到她抱怨冬天寒冷的顾左右而言它。想起她每天天不亮就站在空无一人的公车站喝几乎要冻成冰糕的廉价咖啡,想起她无数次和妈妈说过,我们一定会挺过去。
“我们。”
她说我知道妈妈也很艰难,也需要这笔外婆从自己退休存款里挖出来的钱。如果她问了,我一定会给她。可是她不告诉我。我对她的苦难感同身受,她对我的苦难视而不见。
她说,后来也没有和妈妈说过这件事。但她永远不会忘记。
 
前任的瞬间在大二。
那是困苦窘迫的年纪。
因为要交学费和房租,所以他打了三份工。打到天昏地暗打到人神共愤,打到上着课都梦见找零找不对被经理骂。
于是成绩下滑,濒临达不到助学金要求的标准。
于是只能打更多工。
最艰难的冬天快要过去,艰难本身却亘在原地。他年底回家过节。
那天晚上吃完饭,他妈妈把他送回来。
他说从家里到自己的出租屋,也就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
车上的空调坏了。零下三十度的寒冬,他和她都假装没有觉察。
一路上,他期盼着妈妈可以主动对他说——“要不搬回来住吧,省下房租。”
因为她不主动提起,他不敢张口。
她到最后都没有提。
最后的最后,妈妈的车停在他公寓门口。
旧房子的廊灯坏了,他在明明灭灭的昏光下和她挥手作别。
他问,要进去看看吗?
妈妈张张口,移开眼。说不用了,你快点进去吧。
他咬咬牙,求生本能勉强压过二十岁的自尊。他说,妈妈,要不然——
——要不然我回家吧。我知道家里已经很挤了,两个弟弟一个上高中一个刚上小学,多一个二十岁成年男性的口粮不算是小的开支。但是我可以在打工的时候顺一点过期的面包回家。我知道我脾气不好总是和爸爸吵架,我知道我不是最乖的小孩,但我可以试着改。架子鼓我也不打了吉他我也不弹了,我知道五口人在小小的屋檐下像是溺水,但我们至少是在一起不是吗?让我回家妈妈,我想回家。
他还没说出口,妈妈启动汽车。
他看着妈妈和没开暖风的车,冰凉凉带着他的家走远了。
他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瞬间。就算他知道如果他真的坚持着追上去说出口求她,她大概也会答应。就算他后来也坚持着把学读完了,就算后来家里条件变得宽裕一些的时候,妈妈曾经开玩笑地提出让他搬回来住。
他忘不了,那是个比一整个冬天还漫长的瞬间。
 
还有一位朋友,她的瞬间在上一段婚姻前。
朋友是伊朗人。
在美国订婚时,父母第一次从伊朗飞来见到她的未婚夫。那时正值夏日,她坦言被金碧辉煌的订婚宴与真假不明的祝福晃得迷了眼。一时把对于订婚的顾虑都忘在脑后。
订婚宴后回家路上她忘了东西,爸爸抱怨她几句,开车载她回去取。她说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和父亲单独待在一起,一时有些尴尬。
车驶到红灯口,爸爸忽然开口:“你以后怎么办呢?”
她愣一愣。
爸爸像是随口一提,又像是假装随口一提:
“他那个样子。”
就不再说了。红灯变绿灯,她一晃神,才意识到说的是她的未婚夫。可她知道他不会再说什么了,而无论是什么,她也已经是骑虎难下。
一年半后,她离婚了。
离得很艰难,是她的传统伊朗家庭里的第一例。因为丈夫家暴。
和父母又冷战了大半年,他们才终于接受这个事实。
她说那天和爸爸打电话,她感到一阵释然。他终于不生自己的气了。紧接着,听他说,轻飘飘地:“我早就知道那人不行。”
她感到愤怒。
她说她永远忘不了那个瞬间。握着手机的须臾和几年前那个夏日的夜晚重叠在一起,黏糊糊地扯在胸口。
原来他一直都知道她遇人不淑,原来他一直都预感她在万丈深渊之侧,万劫不复之巅。他知道她需要帮助,哪怕只是一个真诚的提醒。
他视而不见。
 
我这三个前爱人和友人,都来自外人看来不算太差的亲子关系。离婚的家庭至少母女融洽,困窘的家庭至少父母和满,传统的家庭至少经济优渥。
若真的要说苦难,他们也都经历过要比这些小事更困苦艰难狗血几倍的事情。
可或许正因为如此微小,于是更加显得不该斤斤计较。后来入肉的小刺扎根发芽,斤斤计较变成耿耿于怀。世界曾亏欠过他们,恶人曾欺辱过他们。可是午夜梦回,再坐到心理咨询师的皮沙发里,总也跨不去的话题,永远是那个瞬间。
就是这样的瞬间——
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以为至少你是我可以等到的人。
可原来你也没有要来。

阅读全文

Nov 17, 2025

你有什么“没人懂但戒不掉”的小癖好?





旧物囤积。
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个“癖好”,只是惯常留下所有旧物,包括但不限于外公在世时常用的一支钢笔、生日时店员代朋友写的一张祝福语卡片、和云南小镇一位笔友的来往信件、童年时期斥巨资采买的百变小樱镭射卡片,它们被整齐摆放在精美的收纳盒里,束之高阁,每年不定期被拿下来逐一翻阅。
直到今年去沈阳一位老友儿时的家中做客,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拿走他小学六年级的一只斑点狗闹钟做纪念时,在对方讶然的表情中了悟,原来这是个“癖好”。
事实上他的用词更为严苛,他说,你是在给自己筹备衣冠冢吗?
我可没有计划要将它们“带走”,事实上,我只是喜欢它们的“气味”。
我曾在一篇研究里读过:嗅觉记忆的准确率高达70%。气味分子钻入鼻腔,脑中的“杏仁核”为其贴上情绪标签,“海马体”负责压缩打包,存入长期记忆库内。一如普鲁斯特效应所说,茶浸泡糕点的气味唤醒了他的童年记忆。
由此我深居简出的日常生活,便多了一份“时空穿越”的乐趣。
6岁石阶下将树叶在百雀羚空盒子里捣碎的气味,21岁好友为我画了一幅肖像画丙烯残留至今的气味,33岁时忍痛含泪拔下智齿的硫化氢味……更有甚时,还可侵入他人的时空:母亲读大学那年,外公为她将全套《战争与和平》包上牛皮纸,在书脊上端正用楷书写下书名,几十年过去,油墨和纸张老化,挥发出苯甲醛和香草醛的气味。
这些气味,造就了无数个微型的时空虫洞。我不过闭眼睁眼,便可在毫秒间逡巡于时光河流。如今将这好方法分享于大家,全可当作一种自娱自乐的好消遣。
 
某年读到史铁生先生的《务虚笔记》:“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恍然大悟,还得是搞文学的说话有水平,史先生的风呼啸而过,差点没把我掀翻在地。
朋友:“你到底在说什么了?”
我:“就是2025年刮过了你2000年的风嘛。”
朋友:“说人话。”
我:“哎呀,有些事三言两语它解释不清嘛。”
朋友:“那你用七言八语。”
这么说吧,人过中年,精力大不如从前,出门少了,热闹也总不走进家门,这样一来,新事,新朋友,与日俱减。脑袋里的储存空间有限,若疏于整理,保不齐有遗忘的风险。加之与你不过偶尔一条信息,一次聚会。若要细算起来,一年一面,或许还能再与你见上四十几面。
朋友:“等等。这听着怎么不太吉利。”
我:“吃饭去吃饭去,饿死了。我要吃溜肉段。”
 
我们走出单元门时,一楼住户在空地上摆了数十棵白菜与大葱,这是到了腌秋菜的时节。我用力嗅了嗅气味,一股香辛窜入鼻腔,我将大衣纽扣逐颗系上,一头扎进风中。

阅读全文

Nov 14, 2025

一周的心情|本周小记精选

 

听,树洞里有了新的回响。










































阅读全文

Nov 13, 2025

工作日,你是靠什么坚持过来的?



阅读全文

<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