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21, 2024
极限生存 | 你曾用多少钱坚持过完一个月?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个做很多“生命体征维持餐”的视频博主,这哥们就是把西红柿、青菜、洋葱、鸡蛋扔到锅里一顿乱炖,最后倒上米饭,营养均衡,做法简单,成本低廉,失业在家的日子里,我每天靠这个省了好多钱,成功把生活费控制在了每月400块以内。
@zeno
之前打工的地方有一家食堂,饭菜难吃价格又贵,经工友指点附近有一家盖饭店,米饭可以续,于是我每天就吃他家最便宜的土豆丝盖饭,七块一份,然后再续一盘米饭,每天两顿,靠这个撑了两个半月,当然中间也偶有调剂,想奢侈一把就换成烧茄子盖饭,甚至咬咬牙吃一次青椒肉丝盖饭。后来实在受不了工厂的生活跑路了,现在看见土豆丝就想吐。那段时间每个月花销在三百左右。
@久久
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又不想回家面对爹妈,就谎称自己已经找到了工作,爹妈给我付了房租钱,但吃饭花销只能找同学朋友借,东拼西凑的500块吃了一个半月,主要是成箱买的荞麦面+鸡蛋,因为长期热量缺乏导致那段时间昏昏沉沉几乎啥也干不好……
@杏仁红枣椰奶糖
300块。事后一称重发现掉了七斤。
@多乐滋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当年三和大神的三件套,2元一瓶的大水,4元一碗的面条,5毛一根的红双喜散烟……住处就是8元一晚上的网吧通宵费。
@Kino
从等每天晚上临收摊时的滞销水果,到打折出售的黄瓜能不能拆开单买一根,到最后某多多先用后付……
@何处是我和我朋友的家
具体多少钱忘记了,反正就是三位数。有次实在没忍住捡了路边烟屁股抽,往事不堪回首,匿了……
@admin
每日交通费5元,早餐不吃,中午拼好饭10元,晚上煎饼(只有生菜不加肉)5元,房租水电1500左右,谢绝社交聚会与非必要消费,大概一个月的生活成本在2000,这已经是我能压低的极限数字了,但还是好贵啊/(ㄒoㄒ)/~~
@多岳everyd
不搞社交娱乐、外出吃饭消费,骑共享单车上下班,在公众号领各种外卖红包和消费优惠券买菜自己做饭,两人合租一间房,房租1000块,坐标广东。
@圣湖Iocal
当初为了攒钱买演唱会的票,吃了一个月的食堂4元煎饼,最终那个月生活费花销控制在了300块以内。现在打字时回想起煎饼这两个字都想吐了。
@meringue
个人感受顶饿见效最快的是巧克力,但好的贵差的不健康,所以不太推荐。求其次是压缩饼干,配亲嘴烧中和口感,对于非吃货来说一天三块差不多,主食+零食全了。大概曾经一百块钱过了半个月。
@吃葡萄连籽都不吐
哭穷进行中,刚刚结束了双十一热购、房租缴纳、花呗偿还、爱好缴费、人情往来等活动,我清空了所有过往现金存款、放发的工资和提取出来的公积金。我拿着仅剩的663.12元,要坚持到下个月发工资。前面第一周,我的生活费是88.7元(包括一次外卖),现在进入到第二周,已经提前买好了这一周的菜和水果,花费66.4元。我有信心坚持到第四周结束。如果到发工资的前一天,我卡里余额大于200元,我就请自己吃一顿涨价的吉野家。
@山猪
大概是500元?大一的时候家里给的生活费一个月1500元。大一第一个学期,室友的爸爸车祸意外去世,其他几位和她玩得非常非常好的室友在我回到寝室后做“好人”,告诉我这件事,并让我借1000元给她买机票,凭着“救急不救穷”这句话,我借给她了,然后我穷了近一个月。现在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当时没钱,却没和家里说,就每天去食堂,也不出去玩,偶尔闺蜜赞助一顿,再借给我200元,坚持过完了那个月。
@回忆煎成饼
过去有些年头了,我高中毕业去上海找工作,我在上海没亲戚朋友,又是和家里赌气出来的,没多少钱。没找到工作前不敢租房,怕没找到工作要走,要赔押金。记得当时住宾馆便宜的一天也要四五十。我想了个办法,去老旧、设备烂、网速慢但便宜的网吧包夜,一晚十五块,我一般打会游戏、找找应聘信息,靠着沙发椅睡觉,次日去找工作。吃饭都是晚上去快餐店,那时候没卖掉的菜特价卖,还能免费喝比较稀的紫菜汤。至于交通我都是坐地铁和走路去。到我找到工作大概过了几周,差不多就一个月。一个月包括通勤、吃饭和网吧包夜住宿在内,花销714元5角,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数字。
@远方的提莫
Nov 20, 2024
成年后,你有随心所欲地过过一天吗?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越长大,越不自由,其实是每个人都避不开的困境,因为随着年纪增长,身上的责任只会越来越重。学龄前每天都在玩耍,小学就要写家庭作业,高中三年想睡个懒觉都难,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之后却要面临996的职场节奏。长大的同时,我们也进入谋生的猎场。
1.成年人的世界,很难做到随心所欲
在生存压力之下,我们学会了权衡利弊,压抑自己的情感和喜好,为现实的生存需求让步,哪怕工作中的烦心事再多,只要薪水没少,就不会轻易辞职。相比之下,童年的轻松快乐,就变得格外珍贵。
童年时期,我最期待的就是放暑假。湖北的乡下,七八月正是农忙的时候,大人根本没有时间管小孩,就会把孩子送到亲戚家过暑假。到了亲戚家,我就是客人,写完作业就可以吃雪糕看电视,每天带着表弟表妹们出去疯玩,在溪涧里摸螃蟹、钓龙虾,在草地上翻跟斗。等到表弟到我家做客时,每天下午午睡醒来,坐在竹席上,对着连上小霸王游戏机的电视,整个下午都打游戏。
参加工作之后,再也没有让人尽情撒欢的暑假了,周末两天休息,睡一睡懒觉,时间就过去了,过年七天年假,路上就要用掉两天,根本没有时间能够真正松懈下来。就算在假期,手机也不能关机。脑海里永远绷着一根弦,工作的阴影侵吞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2.有时候,适当地逃避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
当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无法喘息时,我们就会怀旧,怀念童年那个不需要权衡利弊的自由自在的自己,这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怀旧是对过去的喜欢和向往,怀旧本身是一种力量,能够发掘出记忆里的积极情绪,重建生活的意义,使人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之前豆瓣上有个话题,叫“长大后试图弥补的童年遗憾”,网友们列出自己童年的遗憾,按照小时候的心愿表,去完成那些未能完成的计划,没能实现的愿望。有人学了小时候想学的才艺,有人养了小狗,弥补了遗憾的同时,他们得到了快乐,也治愈了自己。
长大后虽然背负了压力,但也拥有了能力,小时候觉得贵的零食,现在可以天天买给自己吃,小时候想去玩的地方,现在可以自己开车去。弥补童年的自己,是一次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剔除那些负面情绪的同时,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坚强自信。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理性做出正确的选择,学会了勇敢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学会了照顾他人的感受,可是。规划再严谨的导航路线,也会有小小的偏差,编写再精密的代码,也会有BUG出现。
长时间维持紧张状态,并不会增加工作效率,只会带来身心的过度损耗。有时候,我们要允许自己偶尔恍神,跳出朝九晚五的现实生活,在游离中放松片刻。
我在市中心工作的时候,每天都需要乘坐地铁通勤,在拥挤的车厢里疲惫地度过四十分钟。某个周五,我从单位出来的时候,整条街道铺满了银杏落叶,金色阳光穿透树叶洒落在青砖铺就的人行道上,美得像一首诗。那天我没有坐地铁,而是刷了辆共享单车,沿着河畔一路骑行,走走停停,花了两个小时才回到住处。这个行为看似在浪费时间,可是那天下午,我欣赏了新绽放的木芙蓉,围观了白鹭捕鱼的过程,在小巷里吃了最正宗的烧菜,还买到一本不错的书。很久以后,我想起那天那个金色傍晚,依然会觉得快乐。
生活中缠绕着柴米油盐,但也有美好的诗意,也许长大让我们失去了随心所欲的权利。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在正确的主线之外,找到一日空闲跳出主线,做一点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外部世界相处,是我们终其一生的课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平衡自我,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压抑,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自洽地生活下去。
Nov 19, 2024
如何看待“放下助人情结”的流行?
年纪尚小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别人找我倾吐心事、大倒苦水,是为了让我帮他寻找解决之道。但后来的种种事情证明,这样的想法,过于天真。
有一次,一个朋友找我说她的职场烦恼,说她和上司关系不好,又说她像老黄牛一样辛苦工作,但得不到晋升机会。于是我建议她换部门或者跳槽到别的公司。然而,这之后的几年里,她并没有换工作,而是继续忍受着频繁的职场PUA。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抱怨父母经常说难听的话,干涉她的生活,即使她已经快三十岁了。于是我建议她存一点钱,尝试搬出来,独立生活。这之后,她也并未听从我的建议,展开行动,而是继续住在家中,一边烦恼着父母的约束管教,一边享受着父母提供的生活上的帮助。
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类似的事后,我开始问自己,真的有必要出自真心地去给他们寻找解决办法吗?我是不是应该“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好心办坏事,最终导致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1.放下助人情结,才能重拾人际关系的边界感
有句俗语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虽稍显刻薄,但在许多场景中是适用的。
用传统玄学的观念来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运,每个人到某个命运处境中,都有它的缘由,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还有一句话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任何时候,建议只是建议,是否产生效力,全看这个人愿意不愿意改变。
都说“佛渡有缘人”,那什么是有缘呢?有缘大概就是听劝的意思。可惜现代人多刚愎自用,很难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有时候你给别人的建议多了,别人还会觉得你在笑话他,或者想要害他。
为了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处在一个更轻松,更有边界感的状态里,“放下助人情结”是必须的,这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现代生活的生存之道。
2.过度参与他人的悲喜,会扰乱我们自己的心灵平静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救世主情结”,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强烈地渴望帮助甚至拯救别人,以至于忽视掉自己的利益需求,那他就可能具有救世主情结。他们通常认为自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以拯救他人。
回头想想,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身边朋友的事情,你是否总是义愤填膺,想要伸张正义,维持所谓的公平?但仔细想来,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能耐,阻止事件的发展进程吗?真的能帮人解决那些长期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吗?
很多时候,他人对我们的倾诉,其实只是单方面的情绪宣泄,他们或许都不想要什么结果,只是想把烦恼说出来,倒出来,但并不真的渴望与过去有一个什么了断,又或者是,了断的结果他们并不能承受。
而我们在为他人的事情感到痛苦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代入感太强,入戏太深,一方面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因此产生失衡。所以,对朋友的事情,我们在能用得到自己的地方,量力而为,做不到的,也不要陷进去了,维持自己的身心平衡或许是更重要的事情。
3.让一个人真正改变的是“南墙”,而不是你的建议
都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很多时候,一件事,你经历了,吃了亏,建议别人不要再经历一次,但大部分人是不会听劝的,他们只会再去撞一次“南墙”。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生活经历也不一样,盲目地要求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自以为是。其实现在很多人是很烦别人给建议的,他们认为你教他做事就是觉得他不行。
现代社会,互联网发达,我们有了很多机会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不同的博主的生活状态。很多时候,看到和自己境遇类似的人,或者有想提建议的地方,就很自然地留言了,但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流,并不一定能从中收获什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走的路,无论是喜是忧,我们能做的是走好自己的路。在朋友提出需求的时候,尽力而为地提供帮助,而不是主动去“干涉”别人的生活。无论如何,边界感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它让我们随时能从繁杂的信息流中抽身出来,更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
Nov 18, 2024
懒惰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小时候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电影尾声,一生求而不得的松子躺倒在垃圾包围的房间里,画面中红绿蓝黑各色交错,艳俗的光线带不动半点生机,覆盖着疲倦无力的人。当时我不太懂,以为自己提前在电影里看到了我妈口中“不叠被子”“不讲卫生”“不好好学习”我的“懒人未来”,其实我看到的是世界上所有绝望之人的临终场景。
懒惰当然是个贬义词,可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懒惰时,我们真的是在用付出的劳动多寡来衡量人的品质吗?有太多人鄙视懒惰,追问懒惰的成因,不过是换个形式嫌贫爱富或拜高踩低。如果吃存款利息、房租的人游手好闲饱食终日,大部分人只会语带惊叹和艳羡,“命好啊,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同时,生活困难的人,睡到中午起床,“懒穷懒穷,越懒越穷”“难怪啊”“活该啊”这类落井下石的冷言冷语跟着就来了。
相比武断地说“这人天生懒惰”,我更愿意相信,一些人的“懒惰”其实是“无力”。他们或许长期付出劳动,却难得到正向的反馈,因此很难再拾起好好生活的信心;或许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因为毁灭性的打击彻底陷入了无边的失望;或许因为一些心理上的疾病陷入动弹不得的处境。人活着,拼也好,闯也罢,都是靠那口气,有人提起来便向上走,自然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松懈便向下滑。并不是所有懒惰都可以归结为人格问题、人品问题,懒惰不仅仅是状态、性格,更可能是结果。
懒惰的对面是勤劳,勤劳最常用来形容付出体力劳动为生的群体。勤劳的农民、勤劳的工人、勤劳的农民工,可往往也是这批群体得不到勤劳的回馈,或是根本不成正比。如果人始终勤劳而无所获,才渐渐泄气,放任那股拼劲消失,那这样从勤劳到懒惰的转化又该怪谁?
《骆驼祥子》的故事我们看过数遍,难道还不足以看清勤劳与懒惰之间相隔的是什么吗?真的有天生懒汉吗?人是一步步坠向深渊的。
相比“懒惰”,我觉得人与世俱来的其实是“惰性”。在良好的环境中,“惰性”有机会被克服与抑制,不至于发展成十足的“懒惰”,更不至于因为“懒惰”而酿成比较悲惨的人生。假设所有人都在正向的激励中成长起来,在爱、公平、正义的环境中塑造起最初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得到相对应的回报,砸在土地上的汗水都能长出相对应的价值,那么真的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放任自己沉沦吗?
人类当然可以坦然地厌恶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懒惰,就像厌恶其他阴暗的人性。但当你旁观他人的不幸时,最好不要用天生的懒惰去评价什么。以“懒惰所以失败”为公式去推导别人的人生,并非高人一等的见解,甚至非常傲慢。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足够勤奋努力,自以为比你眼中“天生的懒汉”更了不起,却没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件非常残酷的事情一直瞒着你——没有任何保险能对普通人保证,拼尽全力和不断劳作就肯定能收获圆满的人生。
成功当然离不开勤劳、努力等等优秀的品质,可也要允许部分人慢一点、落后一点。飞快往前跑,回头嘲笑“不足者”,忽视种种不公、不均乃至规则上的缺陷,鲁莽地把原因归结于“先天”,是不是太社会达尔文主义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微小的个人处于时代风浪的拐点,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收到回应。往往当无力感落在自己头上,人才会收敛不可一世的态度。就像我当年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很难懂为什么人能够懒到一动不动、懒到和垃圾共存,直到我慢慢意识到:我不也是垃圾嘛。
Nov 13, 2024
为什么会计是个容易坐牢的职业?
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作为一名企业会计,每月从手里走过的资金就几千万上亿级别,这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不良动机”。贪污、挪用公款,如此便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损害企业利益,当然,就会导致财务工作人员陷入牢狱之灾。
会计作为一个严谨的职业,除了法律的约束更需要自身道德的清明,是诚信与责任。钱在我们眼里只是报表上的一串数字而已。因为钱不是我们的钱,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管理钱财的工具。
深谙风险规避之道,如同航行者掌握星辰指引,避开暗礁与风暴,在数字的海洋中平稳运行,才能成功抵达彼岸,免受牢狱之灾。
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能更容易滥用职权,进行违法活动。
刚毕业的时候入职过一家企业的出纳,刚入职没多久,财务经理给我私人邮箱发了一封求助邮件,大概意思是讲述他家庭变故以及谈婚论嫁各种压力下资金紧张陷入困境,实在穷途末路,急需一笔钱应急,让我同意他从企业账户转走50万块钱,过段时间就会归还,并让我不用担心,因为审核和操作都是由他来把控,风险和责任也都由他承担,让我帮他渡过难关,以后在工作上也会给予帮助。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职场小白,实在是为他所描述的凄惨生活动容,产生了想要伸以援手的“善良”念头,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后面理智回归果断拒绝,没有触碰职业红线。经理会对我发出这样的求救信号,一是已经将公款视为自己的救命稻草,不惜铤而走险;二是正好抓住了我刚参加工作,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容易被动摇的心理。
如果当时合力促成他挪用公款并且侥幸逃脱,那么一次过后或许就会有后面无数次,等到那时我必被腐蚀跟他同流合污。后来我也规劝他不要知法犯法,最终规劝还是起到了作用,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跟我承认了错误,以后好好工作,不再起歪念。会去找正规渠道筹钱借钱解决目前困难。
这件事对于刚开始工作的我也算是经历了一次不小的考验,财务经理在发生这件事情不久也主动提出了离职,出去独自创业了。这件事情在我心里也埋藏了多年,也是想分享出来劝谏更多的同行业者。
另外,如果遇到不良企业老板让你做假账,偷税漏税,而你只是一名小会计……如果不按照老板的要求做就会被迫失业,如果按照老板的要求做,就是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虽一时保住了工作,但是也可能陷入牢狱之灾。
作为从业多年的老会计,这种企业老板一般都是法律意识不够。
我们会计的职责就是核算与监督,发现了问题就应该改正,告知他这么操作的后果,进行“法律法规的科普”,如果他继续选择“不”,那就只能举报到相关部门强制让他遵守。
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稽查的手段也越来越完善,也不太有人故意壮胆去做些什么了。
Nov 12, 2024
你经历过什么样的“行业内幕”?
去年马不停蹄换了三份工作,分别涉及医疗行业、咨询行业以及服装行业,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现在各行各业不都在造IP嘛,就连古早大佬雷军周鸿祎之流都纷纷下场,我的工作内容就是为例任雇主打造个人IP。虽然每段职业生涯周期较短,但是也得窥一些行业内幕,接下来我将按时间顺序一一细数。
第一份工作是给私立医院的医生打造IP。大家刷短视频的时候会不会偶尔刷到医生分享的各种奇葩案例,诸如“痔疮是肛肠科最受欢迎的病”“23岁男子乳腺发育超标怎么办”“频繁手冲会导致无精少精吗”,听到这样的标题是不是路过的狗都会忍不住看上一眼。如果你觉得能刷到这些是因为热心医生一天忙碌工作下来还能单抽两小时拍视频,再凭一己之力吭哧吭哧配音加特效加字幕专供网友找乐子,那就天真了。事实上,你能刷到的大部分医生IP背后都有专门的MCN机构和专业团队支撑,可能连案例和脚本都是刚毕业的编导现编的。想想也知道,就医的时候如果有个摄像机架着拍摄患者的问诊情景,这也不符合职业规范啊。
医生账号发布的一段视频里脚本大概率是编导写的,后期是剪辑加工的,剧情是演绎的,可能只有出镜的人是真的。后来,官方平台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打击同质化医疗营销内容,一大批虚假宣传,违规引流的账号一夜清零,一批相关从业者也因此鸟兽做散。
第二份工作是一家咨询公司,老板想增加除传统获客手段外的线上引流渠道,所以招我给他打造创始人IP,在这家公司待了半年,再次加深“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的刻板印象。
我以往对咨询行业的认知源自于文学影视作品:从业者是光鲜亮丽,频繁出入高档写字楼、咖啡馆和机场的高知精英;动辄经手百万级案子,通过周密的调研论证给一家企业提供关键性决策指导,力挽大厦于将倾。
真正接触这个行业才发现,人,有时候还是得少看点电视剧。
你以为从业者都是高知精英,知识储备丰富,对各行各业都有深入的洞察?事实上我们那个小公司员工学历基本为本科,最高学历为硕士,且占比不高;咨询顾问们也不如想象中那么成竹在胸,他们在面对新领域的案子时第一反应是临阵磨枪——网上下载相关资料疯狂补课,然后再貌似游刃有余地见客户。哪怕完全没有相关领域的服务经验,老板也敢网上搜罗一番案例后大胆投标,中标之后再“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地现学现卖。
起先我还反思是不是因为我太菜,菜者见菜。跟从业多年的资深顾问聊了一通才发现我们达成了共识:这个行业没那么高端,有时候敢上牌桌就几乎赢了所有人。
第三份工作是服装行业,这个从业经历对我日后逛街购物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可以就衣服的货源地和批发价侃上几句,然后借机杀价,留给店主一个碰上内行的美好想象。
接下来是干货时间,请大家熟读背诵,尤其是爱买衣服的女生。
众所周知,广东是中国货源之都,货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服装。广州拥有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相对高端时尚的是广州十三行,走的是独立原创的路子;沙河南城的货抄版十三行的比较多,近年来有独立原创的趋势,质量也有提升。这两个市场平时不接待散客,都是走批发,一般5件起批,店主拿货完倍率加价后卖给顾客。离得近的朋友年底可以去淘货,年底清货折扣力度很大,很多散客会去捡漏。新中式的衣服以及欧货、韩货可以去深圳南油买,南油由于走高端路线,客单价较高,所以不太限制拿货件数。杭州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服装批发市场,像四季青,新意法,风格比较舒适实穿,适合通勤。
距离远的朋友在网购时可以加上“广州十三行”“深圳南油”“杭州四季青”之类的词条,可能会搜到质优价廉的衣服。以上。
Nov 11, 2024
你有没有莫名其妙就讨厌过一个人?
有,但不多。
一个是多年前的同事,第一次见就有种说不出的抵触,只觉得这人眼藏凶光,脸上也有种皮笑肉不笑的狠劲儿,对着他连基本的商务假笑都摆不出。他进公司不久,同部门同事说他能吃苦、反应快,部门聚会都是他跑前跑后地张罗,领导也夸他年轻有干劲儿、办事牢靠。只有我躲得远远地,楼道里遇见都要绕着走。
半年后风评转了向,跟他共事过的人都说此人阴险狡诈,是个背后挖坑当面甩锅的高手。后来我辞职离开那家公司,几年后听说他和同事起冲突下黑手,对方受了伤,他也被公司开除。
另一个是我小时候的邻居。
我小时候不爱说话,见到街坊邻居笑一笑,就算是打了招呼。唯独见到后院儿一个老太太,我怎么也笑不出来。每次她一靠近,我就会心惊胆战地往后躲,她走到跟前,我已经把自己藏在我妈身后,她再伸着脑袋逗我,我就“哇”的一声哭出来。我妈伸手搂我,忙着跟人家解释,说我内向怕生胆子小。我胆子根本不小,只是觉得那老太太皮肉松垮、面目可怖,看着就觉得厌恶。好在我们很快搬了家。
后来我妈又提起这老太太,以此证明我小时候的窝囊。我说那老太太就是很可怕,看着就讨厌。我妈立刻板了脸,说那是个挺好的人,自己不容易,还想着法儿接济亲戚朋友,对街坊邻居也热心,咱家挨整的时候,别人不来踩一脚就算好的,只有她偷偷给你姥姥送粮食。我说好人能长成那样。我妈说好人能从脸上看出来?人家以前是唱戏的,不过是常年勒头画脸落下的毛病。
还有一个是健身房前台,一个头发蓬乱的中年男人。每次进健身房,他都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臊眉耷眼吐出“欢迎光临”四个字,只动舌头不动嘴,眼皮也不抬。我几次腹诽,觉得老板一定是贪便宜,招这样的人来做前台。看他操作系统拿东西,我也总觉得动作太慢。
一次进门没人守在前台,我即刻没了耐心,往健身房里望,见他抱了几个空饮料瓶朝这边走,又把瓶子扔到门口的箱子里,才回身给我刷卡。那时我每天上班被人追着要进度、要流程、要考核,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时间来运动,还要等着前台捡瓶子。拿到手环我冲进更衣室换衣服,想着有时间要去找老板投诉一下。换好衣服出来,见前台正站在健身房门外,把一箱子空饮料瓶往一只脏兮兮的尼龙袋子里倒,拿尼龙袋子的是个弯腰驼背的拾荒老人。
所以“莫名其妙的讨厌”从何而来呢?
可能是气场不合,是经验直觉在保护我们,也可能是不自知的傲慢和偏见。不喜欢的人,如果能绕开,走过去就好。不惹麻烦,也不会耗费精力。如果绕不开,不如后退一步,让时间验证这莫名其妙的感觉是否准确。
人常说“相由心生”,觉得见一面就能断善恶,不知这四个字的前后几句——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
很多莫名其妙的感觉,可能只是一时心境的写照。再等等,也许就心随境转了呢?
Nov 10, 2024
最近,你有什么被小动物安慰到的瞬间吗?
有一天,我突然想拥有一只自己的金渐层,一周后,在这座不属于我的城市里,Rubber和我互相认领了对方。
每天回家开门它一定会出现在我的脚下,当我坐在沙发上,它会来到我身边。但我最喜欢的是我看不到它的时候,我知道它一定趴在窗台上,眯着眼睛,或望向窗外。有时我打开家里的摄像头,看见它坐在地板上一动不动地发呆。我很想知道当世界没有被大脑桎梏在理性的框架之内,它的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它会思考吗?它是否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或它是否觉察到了自己?当它坐在那里,长时间凝视着一个地方,它的眼睛就像玻璃球一样清澈。
从小到大和我很多小动物相处过,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它们的声音、皮肤、毛发的触感、身上的掉落的细胞组织,都被我听见、触摸、或呼吸进体内,成为我的一部分。
我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当我恳求妈妈带我回老家无果,我们达成协议,她一定要为我带回一只老家后院里的小鸡。几天后,妈妈提着一只装在笼里的白色小兔子回来了,她说老家没有小鸡了,但她买了一只兔子。那几乎是我们第一次近乎狂欢地分享同一个秘密,我们都从来没有养过兔子,何况是这么小的一只。那天晚上,小兔子一次次消失在客厅,我们趴在桌脚,在沙发下找它,当发现它果然在那里,我们都会心一笑。接着我们给小兔子洗澡,用毛巾包裹它,用吹风机的气流对抗它洁白的毛。第二天,我们喂给它白菜,但等到再过了一段时间,它就开始趴在笼子边奄奄一息,一动不动,只有脊背缓慢地起伏。我没有作决策的权力,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为它起一个名字,家里来了大人,把它装在一个塑料袋里,提出家门丢掉了。好几周的晚上,当我被催促着上床,我都为我的第一个动物朋友,我和妈妈的共享的第一个惊喜而哭泣。
后来我又在一个停靠游船的江边花口袋里的十多块钱买了三只乌龟,一只送了人,另外两只带回家里,在爷爷家阳台上养了两年。其中一只死掉后,另一只又独自生活了两年。我喜欢去阳台看它,它就像一尊会动的雕塑,壳上有一层木柴烟一样的霜。好像有天一切都倾倒了,它还是会无声地支撑起自己,在它空荡荡的玻璃房间。有一天放学回家,爷爷告诉我,它应该是因为天气太热而死的,死之前呼出了长长的啸鸣,但我从没听到过。
小学时我也养过桑蚕,初中时,我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决然要用自己存的钱去买一只比熊犬。爸妈和我一起去了宠物店,一定程度上,这是我和妈妈分享的第二个秘密。她的嘴上从没有松口,但我知道她和我一样渴望一个动物伙伴。小狗应该是我的,尽管是我和妈妈一起挑选的。从它来到我家起,它却变成了妈妈的另一个孩子。我甚至分不清是我和它在争夺妈妈的爱,还是我和妈妈在争夺它的爱。现在它老了,还陪伴着我们,在我远在另一个城市的时候,守护着我们的小家。
高中时,我在学校旁的负一楼超市买了几只仓鼠养在课桌抽屉里。我坐在最后一排,上课时有一只跑到了第一排,教室里炸成了一锅粥。后来小仓鼠一只接一只被别的同学领走了。冬天来了,有一天,我最后剩下的那只仓鼠被冻僵了,身体硬得像一块石头。我把它带回家,放在暖炉边烘烤了很久,它奇迹般地苏醒了,但是第二次,它又冻得浑身僵硬,我没有能够把它拯救回来。
Rubber来到家前,我的最后一任动物朋友应该是几条花鸟市场买来的金鱼,它们分别被放在了床头和客厅,但很快一只一只地死去,最后一条金波子独自在狭窄的鱼缸里游了一段时间,也许它无数次梦见海,或者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面结满了和它一样颜色的果子。它死掉的时候,一定是在梦里开启了它的远行。
Rubber是一只性格很好的小猫,不怕人,也从不会伤人。对面邻居家的小孩逐渐和它熟络起来,当我们家的门敞开,孩子们睁着四只大眼睛朝屋里张望,叫它“橡皮猫”,Rubber此时就像一个高傲的王子,大摇大摆地走进对门,被招待得心满意足后才回家。
有的人会和陪伴他们的动物长得越来越像,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毕竟我们和它们共同分享房间的尘埃、食物、餐具上的细菌。动物始终在安慰我们,在人类的自由和孤独抗争的过程中,在意义和虚空不断抗争的过程中,动物介入我们,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一个女孩能够通过观察一只母鸡找到自我认同,或者在一颗鸡蛋身上获得成长和保护的意识——我的小学班主任就曾让我们用一周的时间保护一颗随身携带的鸡蛋。哭泣的小孩坐在台阶上与迎面走来的小狗交换眼神,他们互相给予又互相得到。有的人无法注视一只老鼠,是否是因为无法轻盈地观看自己备受压抑的内心?我的身体里同时活着那些经过我或和我生活过的小动物们,当我曾经或现在的每一次看到它们,我也更靠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