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28, 2025
熬过贫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天一冷,就会想起很多和贫穷有关的事情。
我是直到二十岁都对贫穷感知不强烈的人。本科时候去鸡公煲店打工,端煲擦桌子,赚一点零用钱,每小时八块,没觉得亏,大学生就是廉价劳动力嘛,自己定位也清晰。当时对穷的耐受力实在强,觉得以肉身度苦厄是完善自己的必要过程。一周打二十小时的工,就能换得不用住在宿舍的自由,大好的事情。
那家鸡公煲店的老板爱炒股,每天捧着App研究K线,我年轻清高,默默把他划分为那种事业成功后就彻底失去乐趣的大人。
事情的分水岭发生在考研那年,妈和爸分开后一直默认一方给我学费,另一方给生活费。但因为我读的学校不提供宿舍,多了一笔租房的开销。学校在北京朝阳区,月租三千也只够得着合租。我羞于二十二岁还要和父母提出增加生活费的需要,所以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月就找了实习,之后没断开实习扛了一年半。可是还是穷,内容行业的实习平均月工资只有一千五。其实谈不上工资,应该叫补贴。
那时候每天午餐去楼下拿外卖,我会故意晚点下楼,避开一位正职同事姐姐。因为那位姐姐叫我千万别点店名中间有大量分隔符“·”的地下专供外卖餐。但没办法,只有这种不干不净的,才能助我在十五元内解决午餐。
某天很知名的一位媒体老师让我帮忙取个外卖,我在电梯间看着一百五的价签在想这是几个人的餐,取上去,撂下,他说:“放那就成。”没有谢谢。过会儿我发现是他一个人在吃。当下我有种生理性的饥饿感,想把他的那一堆饭盒和我的换一换。我觉得他不必吃这么多,他应该分我一盒菜,更觉得我之后不必帮这样的人取饭了。
那也是秋末冬初,北京下雪冻得我瑟瑟发抖,高层写字楼附近,街道峡谷效应诓来一阵阵的疾风乱流。贫穷使我心中免不了凄苦,我生性好面子,也不愿问爸妈要钱买羽绒服。穿着到处钻毛的老棉袄,生存像噩梦。当时交往的男友总念叨王冰冰,说我长得和她有点像,有天看她出勤采访穿了件红色的羽绒服,袖标被胶布盖住,赶紧截图下来去识图,发现是一万三一件的蒙口。说当时矫情也好,没见识也好,我对着购物页面哇哇大哭,好像要把这冬天加诸我的委屈倾泻而出。后来我去买了一件性价比高的类似版型的羽绒服,再后来当时男友的父母认为我们家境悬殊,不愿我们走到一起,那件羽绒服还没穿几次就分手了。我说自己面对贫穷,是极其迟钝痴愚的状态,我以为贫穷只是带给我消费时的窘迫和身体上的不适,可从没想过贫穷会令我失去爱情。
自那之后我不再幻想着靠理想的环境和特定的人所给予的温存,在自身贫瘠的情况下我无法阻止任何人的离开。我开始明白摆脱贫穷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满足自己更庞大的愿望,更重要的,最起码能让我免于匮乏。
硕士毕业之后,我的运气不错,之前在内容行业认识的一位贵人带我真正进入媒体行业,并得到了一份可以说优渥的薪酬。一年后,我转去互联网企业,再次跳槽时拿到了50%的涨幅。手头富裕一些了,我开始理解所有自己曾经“唾弃”的生活方式。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在上一个以工时恐怖著称的班。调节压力的方式,和当年那位鸡公煲店老板一样,买黄金、炒股票、盯着纳指和上证指数,在办公室里进行一些最微小的意念游戏。
熬过贫穷,其实人对于危机的胆寒也仍然刻在骨子里。我开始有资本对别人好,看到当年和我情况相似的实习生,总有冲动去帮衬一把。似乎也没有人再因为我贫穷而离开我了。我还是不懂怎么样算是对自己好,但有时候会点个一百五十的外卖,补偿在电梯里咽唾液的岁月。
只不过我能感受到,贫穷有时候依然会像一条又细又长的影子,天黑时伴我同行。
不过,那过去最艰难的情境已过去,回家开冰箱,拿些吃的,开足暖气,铺上鸭绒被,明天还有力气出门“打猎”。
Oct 27, 2025
你给自己设置过哪些人设?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似乎应当先阐释我对“人设”这个词的理解,与大家“拉齐颗粒度”。经常上网冲浪的年轻人,或许会对这个词非常熟悉,因为它常被用来说明某个动漫、影视角色乃至明星的某种形象特质。
作为“人物设定”的简称,它本用来指代创作者对文艺作品角色核心特点的设计。被称之为“人物设定”的特点都是创作者为了让角色更容易被理解,而进行标签化的描述,因此,在我的理解中,它绝不是用来承载人类真实性格的词语。如今,虽然人们开始用“人设”来指代明星网红等真实人类的形象,但也仅代表一种被营销出来,借此吸引特定受众的刻意呈现的外在形象。我不好说这种形象一定是虚拟、虚构的,但至少是营销者为讨好他人所刻意呈现的。
因此,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第一反应是回忆,在我不算漫长的人生里刻意营造过什么样的特点。
2003年左右,我在上海以借读生的身份上小学。那时候本地学生和外地借读生的划分很明确,每年和学杂费一起公开收缴,谁多交钱谁就是借读生。本地孩子或许会听到父母议论,对“外地人”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不过和成年人关注的重点不同,孩子们大多数时候只在乎能不能上课时一起说小话,下课后一起疯闹。在满足这些的前提下,外地人的身份并无大碍。但如果一个孩子不合群,那她在孩子们眼里就可能是异类了,而借读生的身份更是“我们不是一路人”的有力辅证。
“仅仅是因为和别人不一样,就可能被嫌弃。大人们的世界也差不多,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表现得更直接。”少年时读的第一本村上春树是《1Q84》,初读时年纪小,故事内容随看随忘,但书里的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条件拮据,我的衣服大多是亲戚家的旧衣服,款式老旧且不合身。奶奶喜静,觉得女孩子不宜太活泼合群,所以我准时上学,准时回家,不带同学回自己家,也不去同学家做客,放假几乎不和同学联系,唯一被允许的“兴趣爱好”是阅读。在班里只交一个好朋友——同桌。这样的小孩子在家长眼里乖巧、文静,在同龄的孩子眼里,就会显得孤僻、怪异。班里的“大姐大”会因此要求我的好朋友不许再跟我说话,好朋友的朋友也劝我不要再“拖累”她。
初中之后,我决心脱胎换骨,做一个“合群”的人。放学后不回家,和大家一起去操场看男生打篮球或者兵乓队训练,下课后三五成群地在教室门口八卦,听大家悄悄议论某个女生过长的汗毛时假装附议。虽然我看不懂篮球也不喜欢运动,回家晚了一定会挨骂;比起新鲜的八卦,我时常更想接着读我上课偷偷读到一半的言情小说;虽然不敢反驳,但我当时正自卑于自己胳膊上的汗毛也不能算短……但对于被孤立过的孩子来说,世界末日都没有上学时没人说话可怕。于是我开始假装“合群”,假装爱热闹、融入人群。
此后,在我的精心营造下,我的人际关系发展逐渐顺利。只是好景不长,我的人设只维持到高一。此前,我的交友法则是在人群里找到一个朋友,然后放弃一整片森林。初中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能和朋友快乐玩耍,而尽量和朋友的朋友也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看似融入集体,实际上我并没有从中学会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现在回想,之前没有搞砸,纯粹是之前的朋友也并不那么外向。而高一时被我选中的好朋友是我初三的班长,热情、开朗,还又在一个班——熟悉,天选之友。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外向少年,热爱广泛交友。很显然,当时的我并不具备和她以“合群”人设吸引到的朋友们共处的能力。
在第无数次质疑她故意冷落我和别人一起玩之后,我俩终于闹掰了,连带着她的朋友们一起。我又成为了被整个班孤立的对象。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那会儿正好赶上文理分科,原来的班里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理科。于是,我提溜着我比理科能看的文科成绩,毫无留恋地“滚”到了另外的文科班。可能是高中生的生活太过枯燥,我和朋友闹掰的事件就显得轰轰烈烈,感觉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我不得不放弃了我的人设,开始摆烂。
摆烂之后,我似乎又开始合群了,像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一样,上课和同桌说小话,下课和后桌讨论昨天看的小说,晚自习下课有一起顺路回家的同学。写这个问答前,我去骚扰了我分班后的同桌,问她眼里我高三那年的样子。她说:“你那时候蛮活泼,甚至比现在活泼。”而我提起高一那段崩溃的友谊时,她立马回应:“你放心,高中后期就不内耗了。”
大概是不那么恐惧之后,变得不再拧巴,而不那么拧巴之后,我才真正成为了一直假装的模样。
Oct 22, 2025
你遇到过哪些奇特的诈骗电话?
今年六月,有个贵州号码打给我,电话那头居然是我自己的声音。除了说话有点慢,语气、音调都跟我一模一样。那个“我”说,他是一个月之后的我,生意上出了大问题,让我赶紧往一个账户转二十万,才能躲过一劫。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这是AI合成的声音,毕竟我在自媒体发过不少视频,声音被拿去模拟也不奇怪。果然,一个月过去,啥事没有。
这个骗子可以去写科幻小说。
@浪浪山的小神仙
前年国庆放假,我大清早被电话吵醒,对方开口就是:“尊敬的客户,我是移动客服,看到您消费记录良好,特意推荐一款新套餐……”我打了个哈欠,没等她说完就打断:“不好意思,我用的是电信卡。”
@gjjhks
接到最离谱的一个电话,对方一上来就说:“我是搞诈骗的,人在泰国,这园区里关了好多中国人,我也是被骗来的。”她说看管的人去拿外卖了,她趁这机会求救,让我帮她报警,怕被卖到缅甸去。我刚想安慰她几句,她突然话锋一转,说报警怕来不及,她认识一个本地混道上的能救她,但需要一笔钱……绕来绕去,还是回到转账上。骗术是挺新鲜,但我没搭理。
@苹果不是栗子
堂弟给我打电话,说他爸(我三叔)在工地出事,手术费还差五千。我们小时候很要好,一起下河、抓知了、烤番薯,后来我考上高中他没考上,我们慢慢生疏了。听他这样说,我当即转了六千过去,说不够再跟我说。过了两天,三叔打来电话,说堂弟欠了网贷还不上,到处骗亲戚的钱,连亲爹也骗,人已经失联了。也就是说,三叔根本没出事,是堂弟故意骗钱。三叔求我别报警,说钱会还我。都是亲戚,我也只能答应。其实陌生电话骗不到几个人,真正能骗人的,往往是亲戚、朋友,这些身边信得过的人。
@遗忘1943
我开车不小心蹭了辆奥迪,车主脾气暴,没私了成,最后还动了手,警察来了,我俩去派出所做笔录。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准确报出我姓名、住址和身份证号,然后说我涉嫌洗钱,自称是XXX派出所的。我说:“我人就在XXX派出所,要不你出来当面说?”电话秒挂。
@一坪的海岸线
邻居阿婆一个人住,年纪大了记性不好,骗子就爱找她这样的。有一次她接到电话,说她孙女出车祸要住院,急需一万块。阿婆手头只有三千多,问能不能先救人,剩下的钱她借钱再补上。结果骗子说:“算了,你自己留着用吧。”这个骗子,好像还没完全黑透良心。
@德尔尼康
第一次打来,说他是公安局的。第二次,说他是海关的。第三次,居然说是我爸。我真是服了,同一个号码骗三次,我都记住他声音了,他还没记住我的。
@防火防盗防小氵
2022年接过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投资专家,说黄金三年内至少翻倍,还推荐了一堆理财。我当时没当回事,现在回想起来……真后悔没听他的。
@土地神
2012年,都说是世界末日那阵子,有次在网上填资料,那时候不用身份证实名,只要姓名和手机号,我就随手填了室友的名字,手机号留了自己的。后来接到诈骗电话,一开口就喊我室友的名字,我立马就明白信息是从哪儿流出去的了。
@淡定的但丁
那天是我生日,接了个电话,对方说是银行的,说我的卡马上要冻结。那段时间考研压力大,我对她讲了一堆烦心事。她听得不耐烦想挂,我说我知道你是骗子,但我今天生日,能祝我生日快乐吗?她说:“生日快乐”。
@羡慕不来
Oct 15, 2025
现在的你会怎么评价自己18岁时的“梦想”?
18岁时我的梦想很大也很多,要当外交官,要成为翻译,要考上国内top1的大学,要成为硕士,要当大学教授。
虽然现在一个都没实现,但当我来到三十多岁,生活的轮廓在我眼前略微清晰,我才恍然发现,18岁许下的梦想,其实是我人生蓝图最早、最真实的指示,映照出我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那些宏大的梦想,不过是我年轻的心为它所挚爱的事物,所能想象出的最闪亮的载体。只是当时的我,还无法剥离开载体和载体背后真正的内核。
想当外交官、当翻译,当时很喜欢英语,想深入研究语言。本来一门心思大学要学英语专业,但阴差阳错被调剂到另一个不相关的专业,认认真真学了四年,毕业后转头就从事了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可没想到的是,工作几年后,兜兜转转,我居然还是从事了和英语密切相关的工作。
想考上国内top1的大学,想深造读研,本质上是对学习的热爱。学习本身好像就能让我快乐。刚工作的前几年,周末和下班回家后我最常干的事情,就是看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教科书和经典书,不全是为了晋升,而是我发自内心地享受那种通过系统学习,将一个陌生领域逐渐内化为自身知识版图的快乐。
至于想当大学教授,现在想起来,背后的想法有点不好意思。当时觉得,当了大学老师就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都分享给学生。我从小就是一个想得特别多的人,又爱看书,就更加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18岁时心比天高,总觉得自己窥见的这个世界精妙无比,渴望能将它分享给众人。现在我没有成为大学老师,但写作还是成了我表达自己的另一个途径。我也常常阅读文史哲类书籍,试图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尽管想得太多有时会让我行动力不足,但不断完善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还是带给我无穷的快乐。
我忍不住猜想,人生的主基调,是否早已隐含在18岁的梦想里?怀着这样的假设,我又采访了身边的8个朋友,随后惊喜地发现,大家如今的生活轨迹,都与十八岁那年的梦想,有着殊途同归的呼应。一位十八岁时梦想是当隐士的朋友,主业是程序员,业余时间是专业的越野跑运动员,同时又对道教的哲学和修行方法有深入的了解。一位梦想当记者的朋友,能写出非常优美的英文文章,同时还在各大平台写作。也有的朋友,说他们18岁那年没有什么具体的梦想,但一个说从小就想出名,另一个希望自己能多经历和体验。现在那个从小就想出名的朋友,大学就开始做社团主席,工作后没几年就当了合伙人在个人IP领域做的风生水起。那位想多经历的朋友呢,工作领域和工作城市变换好几次,但每次都做得很开心。
如果让现在的我来评价18岁时的梦想,我想,它就好像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隐秘密码,揭露了我们最初的渴望。那个想当隐士的,在山水与修行中找到了内心的秩序;那个想当记者的,在所有书写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们未曾实现梦想的形态,但我们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回应它,并活出自己的渴望。
Oct 14, 2025
丧失好奇心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千篇一律,鲜少会有变化。不少人渐渐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也失去了精气神。
所有年轻人都会在黎明前死去。那些曾经炙热的、热烈的心,对世界最初的憧憬,经历过社会的捶打,都被淹没。这样的人生真的好无趣啊。
东亚的环境下生活,很多人对于年龄是很敏感的,也是有一个基本框架的。在一个固定时间内,我们需要找工作,上班,结婚生孩子。梦想如果在三十岁之前还没有实现,几乎就会放弃。事情失败了,甚至都没有推翻重来的勇气。
成年之后,我们除了生存,以及应对一些琐事,很难再去像孩子一样探索世界。每当我在和小朋友聊天时,会不禁的感慨到,他们还在认真地去探索和思考,一棵小树是怎样长大的。而我们早已变成了无聊的大人。
AI时代,人工智能的出现,本是可以激发更多探索欲。可它的方便,似乎让人们变得更“懒”了。机器每天都在学习,而人类正在沉迷短视频。很多人说,我连看完一部电影的热情都没有了。或许以后,连机器人变得都比我们有趣多了。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
正是因为社会标准,“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将人们套牢了。很难再去引发好奇心,去发现新事物。
最近在看一本书,名叫《年龄是一种感觉》。
你一定以为三十岁就老了,其实生活才刚刚开始罢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才刚刚丰富,三观建立,有了自己成熟一点的想法,是最新的大人。
女主并没有被年龄困住,而是反复追求,反复受挫。她的感受很真切,记录每个瞬间,也吸取每个教训。可能会无能为力,也会患得患失,但对世界充满好奇,就不会循规蹈矩。她在五六十岁还在谈恋爱,还在重新认识周围的人,去发现自己喜欢的事。“因为年龄是一种感觉,你要满心期待。”
我也一直关注一个抗癌博主。她只有35岁,很不幸同时患上两种癌症。
许多人对于癌症患者的生活是只有一种概念,只能躺在床上慢慢忍受病痛。直到最后的时光的到来。可其实生病的过程很长,面对的状况也不一样。除了等待死亡的降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活法吧。
她偏要带着这副身躯,去旅行看世界,力所能及的做工作,赚钱,录播课,见一些人。一期一会的人,可能再也见不到面的人。那些采访里,她很喜欢反客为主,去提问那些采访者一些问题,引发对方对人生的思考。
这个博主让我看到,生命力这个东西,可以绽放到何种程度。
她依旧热爱打扮,她笑着说,我死前一定要是漂亮的。
即便知道最后的结局,人生可以如此多元化。她会保持好奇,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对世界失去探索欲和好奇心才是真正衰老的开始。它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也不以生命的长短来界定,它真正的属于你的内心。别让那些美好的风景枯萎,也别让那些细节消散,也不要失去对人的热情。
拥有好奇心过生活,和死气沉沉地过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请保持好奇心,至死不渝。
Oct 13, 2025
经常妥协的人,容易面临怎样的困境?
我想就算是最强权的人,也不会说:本人一生从未妥协过。
中二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现实生活,只要是人,只要有人际关系,就难免遇到低头、让步的情况。区别在于被迫还是自愿。是为了个人利益以退为进,还是因为更在乎这段关系或关系中的另一方,心甘情愿作出退让。或者仅仅是出于懦弱,缺乏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勇气。
健康的人际关系,因为每个人的脾性、边界、原则各有不同,相处中,可以进的地方进一步,该退的地方退一步,保证各自以及对方有被尊重的独立空间。这是一个相互妥协,相互体谅的过程,不会总是某一方在妥协让步。
换句话说,某一方总在妥协的关系,是不健康的关系。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就好像一生从不生病的人很罕见一样,要求所有人际关系都健康也是不现实的。也像治病要先了解病情一样,试图维持人际关系的健康,也要先了解不健康的根源在哪儿。探讨经常妥协的人会陷入什么困境,首先要知道TA为什么总在妥协。
妥协,总体来说要么是为了避免冲突,要么为了讨好他人,再要么是被所谓的奉献精神洗脑,最终让渡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原则或利益。
总是避免冲突的人,根源在于不相信自己能够在保证原则的基础上,获得利益、尊重,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如采取一劳永逸最省劲儿的办法:别争了,我让!
冲突双方实力悬殊时,妥协一下无伤大雅,养精蓄锐大家实力相当时再战,未尝不可。可经常妥协意味着哪怕实力相当时也在妥协,这种情况就单纯只是怕输,与其发生冲突既得罪了人还没落到实际好处,不如先让步占个好人名额;或自信不足,不相信自己具备在冲突中取得利益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的胆怯和懦弱的行为。
为讨好他人而妥协,通常是为一个好口碑,或者暗暗做了在其他方面攫取更多的打算。被奉献精神洗脑的也差不多是这样的路数,打造苦情人设拉取同情分,得到赞同或认可,然后利用这个人设向自己奉献的对象施压……
无论目的是什么,经常妥协的人都希望他人能看到自己的让步,和牺牲,简单来说,就是念着点儿自己的好。但现实很残忍,除开少部分有严格边界和行事准则的人,大多数人更在意自己得到了什么,很少去留意对方付出过什么,失去过什么。经常妥协的人会发现,妥协的后面跟着的不是感恩,是再一次的,更进一步的妥协。
当一个人在该守住边界的时候,总是退让。一开始也许只是示好,最后这种习惯行为会变成他人的期望。感恩不一定,但指责和抱怨几乎无可避免:你为什么不能做更多?你凭什么不去做更多?
我想每个人身边都不缺这样的人。比如多子女家庭,得到最多宠爱和感恩的,一定不是付出和让步最多的那个。换句话说,若真受宠,就不会总是被要求付出和让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得不到认可,越想努力去证明。
一个人总是妥协,总是让步,被要求做的就越多,这几乎是常识。如果只会妥协,到最后,不属于你的责任也被摊到你头上——反正你会妥协。当问题出现时,别人的问题不再只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你;更进一步,可能只属于你——因为你会妥协,会背负,会处理。
不坚守自己的边界和阵地,那么即便是私人领域(各个层面的)也会被无限占领。这就是经常妥协的人会陷入的困境。
当然,也许事情反过来,你才是那个无限占领别人领域并且理所当然的人。
无论属于哪一方,一旦意识到问题存在,那么学会收手和划定边界是改善这种状况的有效办法。改善的目的是不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己方领域空无一人,谁来占领属于谁。于是一生活到头,你谁也不是。
同样重要的是,也不要让别人陷入这样的境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左顾右盼,不在他人身上寄存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做纯良的人。也但愿遇到的每个人都纯良。那么经常妥协的人,也许就不用总是遇到需要妥协的情境,起码不会在我们这里遇到需要妥协的情境。起码在我们这里,他们可以留存一些属于自己的领域。而也许这一小片领域就是当他不愿做总是妥协的人时,可以起身反抗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