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6, 2023
生活并不坏,可压力来自何处?
之前刷到过一个短视频,标题是《盘点当代年轻人的生存压力,有时崩溃仅仅就在一瞬间》。视频封面定格在一个女孩的哭脸上,她有一张青春洋溢的面庞,但整张脸都哭肿了。点进视频一看,里面是几段采访和个人独白拼凑起来的段子,但每个主角看起来都“生无可恋”。
笼统地说,压力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压力,一类是内部压力。
先说外部压力。所谓外部压力,就好像我们潜水一样,潜到海底,得带氧气瓶,水压会使我们感到耳朵不舒服,这就是最显著的环境压力。
外部压力又分为几种,一是生存压力,二是社会关系压力,三是家庭压力。
一、 生存压力
当代社会,主打一个“焦虑感”,你不焦虑,你都不好意思出门。这种焦虑感来自哪儿?其实是在于每一个人不清楚自己该以什么方式安身立命。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每一个年轻人直面自己的生活,失去父母的“羽翼”保护,该用什么养活自己?成为了每个年轻人首要考虑的问题。
“工作难找,找到了一份工作又忙到身心透支”,这种矛盾使年轻人每天都产生“上班如上坟”的困惑感。再者,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其实也很难接受自己在工作中被完全地“工具化”,这是老一辈“螺丝钉”们所无法理解的。
强大的工作压力使年轻人忘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不上班又没有钱。
二、社会关系压力
最近很流行人格测试,大家经常提到“I”人和“E”人。所谓I人,就是偏内向的人,所谓E人就是社牛,社交狂徒。
不知道是不是样本差异,我感觉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好像是I人居多,喜欢疯狂社交的人极少。
工作场合免不了和客户推杯换盏,而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争取一些资源,又被迫见各种不熟悉的人,这对于大部分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社恐来说,是极不友好的。
三、 家庭压力
“逼婚”还是当下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不管时代怎么进步,家长的观念永远和年轻人的想法是割裂的。即使你觉得你思维无比进步,已经可以进化到完全独当一面,但父母还是觉得你必须尽早走上结婚生子的“正轨”。
而且这种压力是全方位,24小时存在的,只要你一天不结婚,不生子,父母和亲朋的唾沫星子就会袭来。
在这种状态上,可想而知,当代的年轻人压力有多大。
说完外部压力,说说内部压力。
当下的社交媒体过于发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这导致一点开小红书或者微博就让人焦虑得不行。每次使用这些APP,我都会想,为什么别人都这么厉害?不是一年赚了上百万,就是全世界到处旅游,再看看自己呢?
即使当下的生活是幸福的,平和的,但一旦坠入社交网络之中,看到他人的动态和生活方式,我就觉得压力倍增。我这个人又热衷于幻想,透过几张图片和视频就幻想别人活得潇洒惬意,反观自己,好像哪儿哪儿都不如别人。
东亚语境下,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种对自己的“剥削感”,也就是不敢快乐,一快乐,一放松,就产生了罪恶感,这也是内部产生的压力之源。因为你永远无法放松,所以永远都要找一些事情做,做得不好,压力又会如海啸般袭来。
外部压力不那么容易解决,它需要我们花长时间面对,并与之共存。但正是因为外部压力如此之巨大,所以年轻人更应该降低内耗。
莫名又想起了那句话——“生死之外,都是擦伤。”压力大的时候,不妨放过自己,休息一会儿。歇好了才能重新面对残酷的现实与人生。
Sep 25, 2023
你的消费是如何降级的?
有过几年好时候,穿2000+的ecco。现在2000块可以买五双鞋。
洞洞(38岁,迷茫的人)
工作了,没生活费拿了,以前读大学一个月两千五的生活费还不用交房租,现在一个月五千的工资还要应付各种缴费,消费自然降级。
自一格(24岁,出版社小白)
辞职后从每天一杯店里的手冲改成了20块8包的挂耳,真的难喝很多,但……穷。
自由的杯子(30岁,没有咖啡不行)
2019年国庆去了马代,疫情期间一直畅想毛里求斯,然后就减薪,裁员,生病,到了今天,国庆准备在家睡觉,还不一定睡得着。
LongJ(29岁,失业青年)
自己拥有厨房以后自然就消费降级+生活质量升级了,从此基本告别外卖,不但便宜而且很健康。
孟安(29岁,程序员)
不是刻意的消费降级,但是化妆品统统试过一遍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十几块的眉笔也一样很好用。
婵娟(33岁,银行业者)
从广州搬到佛山,广佛地区跨城市通勤,上班时间单程只增加了20分钟,每个月房租可是瞬间降到900块钱。
风机房的猫(27岁,打工人)
购物时,凡是有可能存在试用装的物品都会去问问,能少买则少买。
大奔儿(31岁,销售)
键盘、鼠标、耳机......电子设备不太舍得买好的了,以前可能还会看看测评,比较一下品牌,现在都是按价格排序,能禁得住用就行了。
超人不会飞(29岁,互联网打工人)
降级行为没有主动观察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大数据留意了我的变化——“平替”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我的各个app的推荐页面,还有就是类似于“这样搜索关键词,可以比平时便宜10倍!”这样的内容,我觉得其实是网络记住了我的降级,并开始帮助我降级,大数据比我清醒多了。
徐哈哈(27岁,行政人员)
点外卖前必先搜一圈红包领取公众号。
曲奇多罗(29岁,投行员工)
买一本书都要把手机里各大购物app打开对比一下哪家是全网最低价。
洗洁精小猫(21岁,准毕业生)
多睡觉,少出门,少吃饭,眼不见花钱的地方,就不会花了。
jenin(25岁,留学生)
某团外卖有个「拼好饭」,选项有限但一顿饭便宜很多。都是从零售变为批发冲销量的,这样消费者也能花更少的钱。
abcd(26岁,不会做饭的穷人)
咬牙提前把房贷还完,现在挂着卖,卖出之前取消一切娱乐活动,就算运气好降价卖了估计也是换美元或者黄金,留几万块备用。
crystal(35岁,逃兵)
裁员后换了薪资减半的“稳定工作”,儿子的家教从800一节课的名师改成了300一节的新老师,希望他以后不要怪我。
801主夫(36岁,一个男人)
Sep 24, 2023
为什么有人害怕表扬?
学生时代,每个人都认识那么几个学霸:每次都哭喊着“这次考砸了”,结果每次都名列前茅。前几年英国高考结束,还有位网红学霸在视频里哭诉生物考砸了,“我有四题没有答啊!整整四题啊!”
说不定,你自己就是这样的“学霸”?
1.“别夸我,我受不起”
知乎大V「动机在杭州」提到过一个概念,叫“浙大病”,但其他的名校学生和许多有着高成就的人都会有同样的困扰。他在浙江大学为学生们做心理咨询,发现很多人明明很优秀,也能得到他人的欣赏,却总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光环。每当听到别人的夸奖,他们总会想:
“夸我的人只是不了解我。如果他们认识了真正的我,就会发现我真的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别人。”
这群人共同的困惑,就是“我没有别人想的那么好”,这样的心态叫做冒充者综合征,它不是一种精神疾病,却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困扰。
就像那种常见的选择题,“请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不同的一个”,“冒充者”们常常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不同的选项,只是偶然被放在这里,随时会被人挑出来。他们总感觉配不上自己的学历、职位或荣誉,总是生怕哪里出了差错,暴露出“真面目”,失去所有的光环和他人的接纳。
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这群人常常会表现出一些完美主义的倾向:要么格外努力,过度准备,企图把事情做到“最好”;要么因为极度的焦虑而不停拖延,甚至推掉任务。
2.越成功,越焦虑
心理学家 Pauline Clance(冒充者综合征的发现者之一)总结了一个“冒充者循环”,表现了这群人的典型思维方式:
面对与个人成就相关的任务(例如竞赛、升学考试、面试),“冒充者”们感到焦虑;
由于焦虑,他们进行过度准备,有些人会先拖延,然后疯狂地准备;
任务完成后,他们先是感到放松和成就感,但这些感觉会很快消失;
即使得到了正面评价,冒充者仍然会否认自己的实力,认为别人高估了自己;
事先过度准备的人会将成功归功于努力,而一开始拖延的人会将成功归功于运气;
这些信念强化了冒充者循环,在面对新的同类任务时,他们再次感到非常焦虑。
对于“冒充者”而言,成功不仅无法带来快乐,还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就算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会想:“靠努力才能追上别人,说明我本来就很笨。”所以,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仍然对自己没有信心,仍然会付出十二分的努力。
3.“过度谦虚”并不能使人进步
冒充者综合征与完美主义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冒充者”们无法忍受自己不是那个“最好的”,也难以忍受自己的表现中不完美的地方,往往放大自己的不足。
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成功者形象,他们会回避那些可能暴露自己短板的任务,这就错失了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例如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具有冒充者综合征倾向的人,更不愿意承担超出自己职位范围之外的工作。
4.学会安心接受表扬吧
认识冒充者综合征是摆脱它的第一步。当你感觉自己侥幸取得了成功,或者受到了过高的表扬,并因此感到不安的时候,请提醒自己: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思维,它只会带来焦虑,快停下来。
接下来,你需要逐渐克服完美主义。比如,你可以鼓起勇气,把未完成的作品拿给信任的人看看,咨询他们的意见,你担心的“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和嘲笑”多半不会发生。
你还可以尝试通过教授他人来获得信心。通过担任助教、指导新人或者提供培训、咨询服务,你会发现,和后辈们相比,自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完全能胜任今天的位置。
最后,你还可以多和信任的人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不仅能得到一些情感支持,也许还会发现,原来 ta 也有相似的感受。实际上,冒充者综合征心态是许多人共有的秘密,只是谁也不愿意先说,就像一场“谁先眨眼就输了”的荒谬游戏。
成功总是被放在聚光灯下的,而那些“不完美”的时刻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被一遍遍重写的文章,无数次涂改的图纸,邮箱里一封封的拒信,“本可以做得更好”的瞬间,都只有自己知道。或许这才是冒充者综合征如此普遍的原因。
成功都是侥幸,失败才是常态。这听起来好像很丧,但是当你尝试的次数多了,总能考出几次高分,做出一些好作品,赢下几场比赛,你值得安心享受这一切成就。最重要的是,许多人也经历过同样的失败和自我怀疑,也和你一样战战兢兢地接受着夸奖。
所以啊,不必担心被人看破“伪装”,其实你和他们一样。
你的脆弱和你的力量,都和他们一样。
Sep 23, 2023
哪些歌充满了秋天的氛围感?
——《晚秋》
1
曾经茫然孤单的时光
我已习惯承受隐忍
为何此刻欢乐的心
却又忍不住地想哭泣
许巍《秋海》
词:许巍
2
And the season of the fall begins
秋天就这样到来了
Past the passingbell,past willow weeping
走过丧钟,穿过哭泣的柳树
A ripple forms on the brinks of time
时间的边缘泛起一丝涟漪
But the night becomes you
夜却成了你
And the secrets of the rain, they will stay the same
还有那雨中的秘密,她们并未改变
Lake of Tears《Forever Autumn》
词:Daniel Srebrenaric
3
大海不明白
弄潮的人啊
夏天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
像沙滩脚印
眷恋还清晰
等时间掩埋
苏慧伦《秋天的海》
词 : 姚谦
4
Dreams are moments
梦稍瞬即逝
night is long
夜太漫长
Yet, we linger
我们仍徘徊
in the past
于过去
Tell me, do you
告诉我你是否
feel the same
感同身受
JIDA/Rachel Lim《Autumn Breeze》
词 : JIDA
5
又走过风吹的冷冽
最后一盏灯熄灭
从回忆我慢慢穿越
在这寂寞的季节
还是寂寞的季节
一样寂寞的季节
陶喆《寂寞的季节》
词 : 娃娃
6
I really thought I was OK
我真的以为我很好
I really thought I was just fine
我真的以为没什么大不了
But when I woke this time
但这次当我惊醒
There was nothing to take me back to sleep
我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To take you off my mind
我想把你赶出脑海
Rachael Yamagata《Over And Over》
词 : Rachael Yamagata
7
你像光线里的一个白点
我是贴在上面的黑线
却只能沉默
清晨里的薄雾擦过门前 转去屋子那边
冷漠地 冷漠地
张亚东《雾》
词 : 张浅潜
8
I see it all through a telescope
我妄想窥探未来
Guitar' suitcase' and a warm coat
有吉他、旅行箱和你温暖的外套
Lying in the back of the blue boat
我们躺在小船上游走在蓝色的碧波中
Humming a tune
轻轻地唱到这首我写给你的歌
The Weepies《Gotta Have You》
词:The Weepies
9
还记得当天旅馆的门牌
还留住笑着离开的神态
当天整个城市 那样轻快
沿路一起走半里长街
王菲《约定》
词 : 林夕
10
Time won't fly, it's like I'm paralyzed by it
时间停滞不前 就像我已麻木了一样
I'd like to be my old self again
我想要做回从前的自己
But I'm still trying to find it
但是却仍然在寻找
After plaid shirt days and nights
when you made me your own
经过了那些穿着格子衫的 我还属于你的日日夜夜
Now you mail back my things
and I walk home alone
现在的你寄回了我的东西 而我独自走回家去
Taylor Swift《All Too Well》
词 : Taylor Swift/Liz Rose
11
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念
我点燃烛火温暖岁末的秋天
极光掠夺天边
北风掠过想你的容颜
我把爱烧成了落叶
却换不回熟悉的那张脸
周杰伦《枫》
词:宋健彰
12
The falling leaves
飘零的落叶
drift by my window
堆积在窗边
The autumn leaves
这秋日的落叶
of red and gold
呈现出金黄与火红
I see your lips
我看到你的双唇
The summer kisses
想起那夏日般热情的吻
The sunburned hands
而你被烈日灼伤的双手
I used to hold
我曾紧贴怀中
Eric Clapton《Autumn Leaves》
词 : Eric Clapton
13
你坐在椅子上 看着窗外流过的光
你伸出双手 摸着纸上写下的希望
你说花 开了又落 像是一扇窗
可是窗 开了又关 像爱的模样
你举着一枝花 等着有人带你去流浪
你想睡去在远方 像一个美丽童话
那本书 合了又开飘落下梦想
我们俩 合了又分像一对船桨
筠子《立秋》
词 : 高晓松
14
I couldn't make the colors match today
无法搭配好今天的颜色
I don't know what else to say
也不知该如何诉说
Except I tried and they can't say I didn't
我尽力了,别人无可厚非
I don't like the stuff they're feeding me
我厌烦他们给我灌输的思想
They don't like the things I see
他们也不喜欢我的想法
But I don't think I need to be forgiven
但我不指望被宽恕
Andy Tubman《Quiet Inside》
15
秋意 不经意 写意 惬意得很
歌意 诗意 酒意 醉爱的心
心意 不可以 思议 爱意是多么真
无限情意 难及无心一吻
李克勤《惬意》
词 : 周礼茂
16
I've had enough
我受够了
Of this parade
这一系列
I'm thinking of
我正在想
The words to say
该说些什么
We open up
我们敞开心扉
Unfinished parts
未完成的部分
Broken up
分崩离析
It's so mellow
又如此醇厚
Travis《Closer》
词 : Fran Healy
17
爱情足够让两个人难忘
孤独却只有我一个承担
谢谢你 走过我身旁
陌生的你像熟悉的阳光
提醒我身处在地球游荡
原来 我还会看你看到慌乱
汤唯《晚秋》
词:林夕
18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水中倒影
Memory is all I see
我看到无数的回忆
Everything's out of order
一切变得混乱
Wanna build back the pieces
想要把碎片拼凑回原来的模样
Who am I supposed to be
我应该成为谁
Before time goes shorter
在时间变得短暂之前
林忆莲《breathe in... breathe out》
词 : Kelvin Avon/Curtis Richardson/恭硕良/林忆莲
19
有些人奔跑得太快
而有些人却慢了半拍
成为那个名之为「自己」的家伙
有些遗憾是种圆满
有些祝福我对自己说
愿你活成最美好的样子
属于你的样子
周迅《样子》
词 : 吴青峰
Sep 22, 2023
什么样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不留下任何的心理创伤,这样的童年就足够治愈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却并不多见,毕竟想要“无伤”通关整个童年,真的不容易。
这里说的“无伤”,并不是指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伤害,而是能凭借自己的内心力量消化掉这些伤害,不留下长久的伤痕。这个内心力量,在心理学上叫做“复原力”。每个人的复原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就像一根弹簧,压力在承受范围内,它可以恢复原样,但是压力超出限度了,弹簧就会损坏,无法复原。
童年的伤,亦是如此,一些小小的伤害,不一定会留下长远的影响,但是频度和强度一旦超标,就会留下心理创伤。长大之后每次受伤,都会重新撕开以前的伤口。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有时遇到了很小的事情也会有情绪大起大落的原因,TA不是敏感脆弱,而是新伤唤醒了旧伤。
而在童年的经历当中,最容易造成超出复原力的伤害的,莫过于父母的影响了。想要童年不留下心理创伤,它需要满足:
1. 安全感:你是值得被爱的
好的童年,孩子是在被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会经常在口头上表达对孩子的爱意,他们不要求孩子多么努力、多么优秀,在他们心中,爱才是第一位的。
他们会有定期的亲子活动,父母会花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互动,而不是始终充满距离感,或者人在心不在。
然而,许多父母都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理解的爱,不是言语,不是陪伴,也不是支持,而是要求,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把自己的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只要给到了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尽到了最大力度的培养,就是好父母,为了孩子成才的未来,才是最好的爱。
还有一些父母,会用抛弃来要挟孩子,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他们会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孩子的童年往往是孤独的。他们会在父母的高期望和严要求下出现强烈的不安全感,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是被爱的。所以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他们会频繁质疑伴侣对自己的爱,总担心恋人出轨、不再爱ta。
因此,理想的童年环境应充溢着爱、温暖与支持,父母用言语和行为向孩子传递关爱,为其提供坚实的支撑和鼓励,以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在教育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和要求,同时尊重并理解他们的独特性,而非采取强制和压迫的手段。
2. 自主感:你可以去做你想做的
自主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知道他是一个独立的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在童年早期,许多父母会包办孩子的事情,这个不能做,那个让我来,那么孩子能做什么呢,只能自己乖乖待着,这样的过度溺爱,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长大后失去了追求,就是因为从小就没有被鼓励过要去追求,反正麻烦都有大人来解决,我没有痛点,就没有向上的动力,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什么做都不用做。
因此,好的童年,应当帮助孩子成为自己。父母应觉察到自己的担忧情绪,而不是将它们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将不断探索、展现和了解自我,他们将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人生方向。同时,在寻求自我肯定和满足的过程中,获得追求成就的动力,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3. 自我效能感:你想做的都能成功
我们在童年的早期就会开始处理各种不同的经历和任务,这就是形成“自我效能感”的开始。即知道“我可以通过努力把事情做好”。
然而,许多父母看到孩子表现胆怯和退缩的行为时,他们想要鼓励孩子迎难而上,可话一说出口就变成对孩子粗暴的指责和否定:“这有什么难的?真没用!”,让孩子下次在做任何事情时,便会变得畏首畏尾,害怕失败。
相反,如果孩子充分获得试错及体验的机会,就会建立起自我效能感。在成年之后,面临各种未知及潜在挑战时,始终都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好的童年,需要自我效能感的支撑,因为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不会因为别人说自己“不行”而觉得自己“不行”,不管别人批评他、看不起他,他始终都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
4. 乐观: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一个人从童年时期开始会非常留意父母的言行,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作为榜样和引导的角色。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来学习如何应对不同的情境和处理各种问题。
乐观的父母会教导孩子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例如当孩子在体育比赛中失利时,乐观的父母可能会说:“这只是一场比赛,下一次你会有更好的表现哦。”这样的教导会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挑战和自我成长的心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相反,如果父母心态消极,在那唉声叹气“哎,这孩子就是没什么运动细胞”,孩子就容易失去信心和希望,个人成长也会受到阻碍,他们往往会感觉觉得生活是艰难的,世界是灰暗的,常遇挫折且找不到解决方法。
可以说,乐观就是逆境时的一根救命稻草,撑不撑得下去全靠它。
好的童年是一生的心理资本,如果在小时候就建立起了“被爱”、“我可以”和“我能行”的信念,长大后就算遇到挑战,也能无条件地信任自己,而不是因为爱人的言行、别人的评论而患得患失,遇到事情就emo。
不过,就算没有无伤通关童年,也没有关系,这不代表你这一生就会过得比别人差,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救世主,义无反顾地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要你依然愿意疗愈自己。
Sep 20, 2023
你的「长远之物」是什么?
每个人都要拥有属于他的‘长长远远’之物,倘若他生活里的一切,定位都是暂时性的,暂时性的事业、暂时性的人际关系、暂时性的吃穿住行,他的心便不能安宁。
——好谢翔
我永远支持的拜仁慕尼黑。从7岁跟我爸一块看球开始喜欢拜仁,不知不觉竟然已经是二十年老拜仁球迷了。哪怕现在因为工作原因没办法每场比赛都看,但我每天总会花一部分时间去关注拜仁的最新消息,我想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Kujira
年纪还不够大,想不到有什么确定是能够“长远”的。非要说可能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吧。如果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人生也只是等待着被虚度的时间。
@溪川
周杰伦的歌。小时候在表姐家翻来覆去地听她买的磁带,如今去全国各地听周杰伦的演唱会。不知不觉已经喜欢将近二十年了,着实是横跨我大部分生命历程的长远之物。
@duolemei-
现在已经很少读书了。但是永远不会忘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时候读了很多遍,觉得保尔真的很厉害。看《安妮日记》的时候正是青春期,用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买了它。一度流下泪来。
@Amber没遇见小虫子
跑步。唯一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现在除了下雨,每天都一定会跑半小时左右。
@hottydog
钓鱼。说的是我爸,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就是在公园河边坐着钓鱼,感觉他真的是把肉与灵都献给河塘了。
@路西不是babydog
Esaon的歌声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中的多个阶段,在需要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力量。上学时会在课间休息听,上班通勤时在地铁上听。而大学时和室友一起去看他的演唱会,也是最美好的回忆。
@退伍老兵瑞文
姥爷送我的小金坠子,已经戴了二十多年。现在偶尔在洗漱时看到它,就会想起姥爷。
@sssyi
奶奶放在衣柜里的家庭相册。以前放寒暑假回家去看望她,奶奶就会拿出这本相册,跟我一块看我小时候的照片。后来在外地工作,过年回家我妈也开始拿出我们家的相册,跟我一起回忆过去时光。我想,未来某一天我也会做和她们一样的行为,一本相册所承载的时光与记忆,将会是我的长远之物。
@Candy
银杏树。八岁那年,学校组织义务植树,我种了一棵银杏。不知为何,我觉得我的命运跟树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我经常去看它。后来长成了大树,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那靠着树发呆,甚至跟它说我的烦恼,慢慢地觉得它不仅是一个朋友,更是世界上另一种形式的我。银杏的寿命甚至能有几千年,它能陪我一辈子。
@午夜游客
以前是音乐,后来是电影,再后来是稳定的双休,现在发现,是拥有一个好身体。
@网购小能手
父母的鼓励。随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我忽然发现,原来每一次都觉得要在某件事上放弃的时候,都是父母的鼓励给了我最坚固的依靠,这会是对我来说最长远的东西,甚至会由我再传递给我的孩子。
@一块炸猪排
对我来说是“发小”。因为我觉得,发小这个角色是存在于亲属关系和社交关系的重叠区域里的那个人。很多话,你不能跟家人说,甚至不会跟爱人说,不会跟孩子说,但是可以跟发小说。很多事,朋友会介意,同事会介意,甚至家人亲戚更加介意,但是发小会理解。有时候我都觉得,发小就像游戏里主导你剧情线的NPC,不管你在地图上跑多远,你回来的时候他都在那,不管你升过多少级,他对你还是那个语气。发小让人踏实,发小让人轻松。
@洛圣都改车王
一个人的信念,比如推动法治、寻找自由。有太多太多可以作为终身事业去做的事。
@北京某律所打工人
语言学习,就连母语也是可以无止境地学,可以当作爱好固定为生活的一部分。
@多面体
健身。只要能坚持,满足感是充斥生活每个角落的。
@hasaki
Sep 19, 2023
一个词典|什么是「瘾」?
跃跃欲试?点击参与「一个词典」流动征集>>>
像融化在胸口的一把盐。
ONE友「土月」(15岁,无所事事)
瘾。病字头,隐音。大概是什么隐性的慢性病吧,不易被察觉,一点一点吞噬了那些本该美好的。
ONE友「奈什么提儿」(16岁,高中牲)
它一直存在不曾被消灭,它只会在你孤独寂寞的时候涌现,吞没你,麻痹你。
ONE友「我喜欢碰壁」(18岁,呜呜呜)
该放下的东西放不下时的痛苦。
ONE友「装个空调吧求求了」(20岁)
于不能自拔中持续下坠、下坠,我有良药,但此刻它是解药。
ONE友「尔尔」(20岁,告诉自己不要停止思考的多面实习生)
心中有疹,瘙痒难耐。
ONE友「卜卟」(21岁,失业女大)
虽然带着病字框,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解药,如果生活中没有那么几件让我上瘾的事或者没有了那个让我上瘾的人,我无法想象我要如何活下去。
ONE友「Edton」(21岁,精神状态不太美丽的大学生)
“瘾”于我来讲,是一种欢喜,我热爱某种东西便永远对这个东西抱有期待,无论我是否等待着、进行时、怀念中,都是美好的,我热爱这种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巨大兴趣的感觉。
ONE友「蝴蝶夫人」(22岁,热爱花与蝴蝶的未来作家)
浸泡其中,难以自拔,主动或者被迫地充斥着全身,从鼻口的第一根纤毛,到肺泡最深处的血管。
ONE友「悄悄推走阿克西斯」(22岁,一个想逃避现实的2023届大学毕业生)
高强高压的工作环境,拖着身心俱疲的身体回家洗洗睡躺倒床上,还要用最后一点意志力强撑着充满困意的头脑和上下打架的眼皮,刷刷无脑的手机视频再去梦周公的时候,不是瘾,简直就是毒。
ONE友「朵一云」(23岁)
隐藏太久而得病,最终却要依赖某些事物或欲望而释放自己;赌博是瘾,贪财好色亦是瘾,就连游戏也被称为瘾。每个人都在寻找如何能释放自己,每个人都在上瘾。
ONE友「咖啡」(24岁,游戏策划)
上瘾的感觉跟忍不住去洗手间的的欲望一样。
ONE友「一个打字飞快的键盘侠」(25岁,会装可爱的讨厌鬼)
半夜不该点却还是下单的外卖。
ONE友「天空也有委屈」(26岁,离经叛道的墨守成规人士)
人被动地长期且专一做某件事。
ONE友「631」(26岁)
心底的渴望,欲望的投射。
ONE友「马朦」(27岁,idiot)
虽有好有坏,但却是当事人内心的一种救赎。就好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ONE友「偶尔发疯的人」(30岁,安静的鱼)
丢失思考的能力,不想也不能无法克制。
ONE友「Celia」(35岁,幸福的人)
所有被称作“瘾”的,都可以在其中感到“麻木”。
带来“瘾”的东西各不相同,但它们带来的“麻木”却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现世痛苦罢了。
ONE友「村民芒子」(38岁,有烟瘾的全职母亲)
换个角度,瘾其实是固执。羊了个羊热度早已褪去,但我还是每天必须来两局,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对这个游戏上瘾,我其实只是固执的想要打通关。
ONE友「西瓜辰」(41岁,打杂大妈)
点击参与「一个词典」流动征集>>>
Sep 18, 2023
你,真的想辞职吗?
说起来,作为一个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社畜,我是一个传说中的“辞职惯犯”,最夸张的一次,我在办公室用一句脏话骂了顶头上司,然后当天便扬长而去,没有再回过工位。
现在回想起来,那天同事看我的眼神里充斥着不解、钦佩、惊讶等复杂的情绪。而我在骂了总监后,又想起自己试用期都不到一个月,搞不好工资就克扣工钱,不发了。
其实,大部分涉世未深的人,在踏入职场之前都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期待。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上班如上坟”挂在嘴边?是什么时候开始,一到周日的下午我们就倍感焦虑,想到周一要上班就生无可恋?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过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话——“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如吃喝、居住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的时候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这就是所谓的被工作“异化”,也就是大部分人想辞职的本质原因——在工作中感受不到任何价值感,每天都在重复、重复、重复。而随着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及内卷的加剧,工作时长又变得越来越长,这就让人感觉自己似乎一睁眼就在上班,而下了班之后又筋疲力尽,找不到任何做其他事的动力。
然而,尽管几乎每个打工人都把“想辞职”挂在嘴边,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1.经济条件有限,上班就是赚“窝囊费”
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每天睁眼就要面对高额的开销,房租得交吧,吃饭得花钱吧,林林总总算下来,工资似乎堪堪够自己的正常生存。
想辞职,又没有钱,是大部分社畜的生活常态。
还有一部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他们就是职场中最好被“拿捏”的人,哪怕心里说了一万句想辞职,面对工作的时候,还是得掂量掂量自己手里的砝码。
2.失去工作会陷入社交困境
有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失业之后不敢告诉老家的父母实情,只能瞒着。父母认为你去大城市是为了做一份好工作,赚大钱的,结果你突然说要辞职,他们情绪上通常都会表现得很极端和激烈。
有的时候,即使自己不在意上班的事情,但身边的人总会问你在做什么。所以许多人一辞职就开始找工作,甚至没辞职就开始骑驴找马,生怕在职场“空窗期”时被人问住。
辞职并非让生活变好的灵丹妙药,相反,有的时候,辞职会带来金钱损失和生活的动荡,许多人言之凿凿的辞职,也行动了,辞了没两天就在租来的房子里嚎啕大哭,情绪崩溃,这样其实得不偿失。
想想看,你辞职到底是为了什么?
1.谋求更好的发展
如果你觉得在现在的公司裹足不前,或者被穿小鞋,那么你大可以趁着自己还算年轻,抓紧去找一个新的公司。
在找的过程里,最好是要骑驴找马,因为你并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仅仅是厌恶自己所在的这家公司。现在经济形势不景气,有个工作会比没有要好,所以,走一步看一步,审时度势很重要。
2.身心健康受到阻碍,实在是撑不住了
我以前在广告公司上班就得了抑郁症,身上还长了一个小肿瘤。面对这个情况,这个班真的是一天都上不下去了。所以我当机立断地选择了辞职。辞职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自己身体不好。
辞职之后我疗养了一阵,恢复健康后我就不找需要加班的工作了。
3.纯粹地厌恶职场,厌恶上班
这种情况之下,其实是比较麻烦的,因为人活着就得花钱,要花钱就得想办法赚钱。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做到完全不上班,不工作。
调整心态很重要,给自己积累一笔休息所需要的经费也很重要。如果真的很讨厌上班,也不妨尝试一下自由职业,在这个过程里,自己衡量和比较一下自己有没有能力完全离开公司,独立生存。
有很多时候,我们嘴上嚷嚷着要辞职,但其实一刻也没有行动过,但在长期的思想拉扯之中,会陷入内耗,其过程就像在谈一段没有结果的恋爱,你觉得和现在的工作黏在一起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你又没有足够的勇气行动起来。
凡事最痛苦的都是在两边摇摆不定,无论是情感,还是工作。
所以,在下次喊着“我想辞职”之前,先思考自己是因为厌烦工作在纯粹“撒娇”,还是真的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无论何时何地,做出行动远比动动嘴皮子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