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9, 2025
人生一定需要“上岸”吗?
最近高考结束,对学生们来说,高考成功便意味着“上岸”了。
“上岸”往往是符合世俗中社会成功学的某种标准:高考成功是上岸,考公考研考博成功是上岸,找到一份好工作,拿到了铁饭碗,过上了所谓“安稳”的人生,也是上岸。
人们对于上岸的理解就是,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可真的有这种好事吗?
我们永远在追寻的那个岸是什么?“上岸”,像不像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想走出来的人却出不来呢?
我是一个经历两次考研,并且都成功“上岸”的人。
不得不说考研,给了我很大自信。第一次是跨专业由园林系考取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第二次是工作后,又去考了创意写作,去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我成为了擅长考试和读书的人。
我也一度以为,自己敢想敢做,也得到了。可是,在达成这些目标之后,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复习备考,写论文,期间去做各种工作。可这些恰恰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逃避,打断了写小说的脚步。我偏离真正热爱的那件事好久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很怕写得不好,写不出来。我试图去做很多事去准备,以弥补我在写作上的不安。而近年来,当我的心越来越平静,又回归写小说的那一刻,才真正明白,我没有“上岸”,也不会“上岸”,我要面对的还是自己的内心。
我们身处在疫情后的时代,网络的时代,难免不想要从现实中获得飞速的、确定性保障和一个答案,以求安心。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很快会发现,很多事情是复杂的、不公平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或许,高学历好工作也给不了你永远的安稳,根本也实现不了心中所谓的理想。焦灼的状态,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正是这些“向外求”,使得我们的心更加不安宁了。即便成功“上岸”,很快会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
人生的岸,貌似毫无尽头。
记得看过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叫做《心灵奇旅》。男主角乔伊一生追寻音乐梦想,只是因为意外离开了人世。而偶然间,他的灵魂获得了一次机会,重返人间,达成了他的梦想,在纽约最好的俱乐部演奏。
当梦想达成的那一刻,他却有点失落的感慨道:“为了这一天,我等了一辈子,我以为我会有所不同。”
人生的高光时刻,他感觉不过如此啊,极致的体验仅仅是这样吗?
旁边的女子听到他这么说,笑着和他讲了一个故事。一条小鱼一直游啊游啊,想找到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它碰到了老鱼。老鱼疑惑:“海洋?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啊。”小鱼却说:“这里是水。我想要的是海洋。”
你不断追寻的东西,早已在过程之中,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电影中的另一个角色22也很特别。与目标明确的乔伊相比,她是散漫的,有点虚无的,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火花,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
可在某一刻,她吃着披萨抬头看着天空,秋天的落叶悠然落下,在那一刹那她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那么简单和纯粹。
也许生命本身,就会带来喜悦吧。
别让某个目标左右你的快乐。人生的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放轻松一点。如果有一天,你真的站在了山的顶端,可曾记得那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和你开始时的初心?在看到山花烂漫之后,也许就该下山了吧。你能平衡好下山的心境吗?
与其争相恐后的“上岸”。不如泡在水里。
多泡一会,折腾折腾。这不正是人生的乐趣吗?
Jul 8, 2025
在哪一刻,会觉得“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
前几日和朋友聊天,他说他三十多岁,因为丢了一棵白菜,而被他爸训了一顿。我顿时想起我妈,在长久以来的大部分记忆里,她应该是一个经常懊恼,极端,情绪化极其严重,易燃易爆,定时炸弹,家庭的“敌人”,用各种方式尝试自尽过多次,并同时也是一个无比坚强的正面人物,开过五次刀,包揽家里大小琐事,修太阳能也会跟着四五米高的梯子爬上楼顶监工,和亲戚朋友的关系也很微妙,毫无边界感,闹翻几年,也还可以再和好,爱往往窒息,亲近的人是唯一瞄得准的靶子。
我跟朋友也讲述了我的经历,他表示所遭受的情感压抑如出一辙,总感觉自己长不大,尽管已经不小了,但还是被摆布,被当作孩子一般处理。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蜕变时刻,小时候在家里是听话的一方,我姐的性格泼辣,总是与母亲发生冲突,在儿时的住宅空间里总是飞荡着凳子,椅子,碗筷和菜刀,此起彼伏的声波对抗,对生命威胁的吆喝,摔门,狂怒,暴躁,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像瞬间上了战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像不负责任的战地医生,怀着巨大的反感和恐惧不停地为双方抚平身心的裂口。对于擅自逃离的敌人,我还会满大街寻找,用乞求的语言将其劝回。我无法不管不顾,同时又羡慕与母亲对抗的姐姐,那种潇洒与自由,并不介意爱的伤害和并不需要所谓的温暖的枷锁。
后来长大了,慢慢了解母亲的性格缺陷也非她所能控制的,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边缘型人格障碍,于是开始冷静地看待她的行为,并计划脱离“集体”,开始断脐。我开始不再敷衍地面对每一场冲突,不管因为谁,因为什么,我总是冲到前线,去理论,去爆破,去扛旗,去完成阵地的坚守,去宣誓自我的主权,暴风骤雨的击打甚至头破血流,母亲一次次的锋芒同时伴随着一次次的软弱,我试图解开心结,去对抗她内心的那一团麻,每一个她哭泣的深夜里总有我强硬的劝慰,我把爱揉成了一个石头疙瘩。二〇一二年,母亲最后一次自杀,喝了一杯用来刷厕所的硝酸,每个人所有的事务均停滞了,母亲转到省城医院,强酸已经开始腐蚀口腔,食道,肠胃,一摊摊黑水从母亲口中喷涌,她像一头被放血的野兽发出来自地狱的哀号。四肢被绑缚,推镇静剂,挂水,医生连夜会诊,多次下发病危通知书,我知道我失败了,语言的反击像是刽子手的刀,我也知道我成功了,母亲逐渐消瘪的身躯完全告别了原先的自我,她变得虚弱,任人摆布,开始懊悔,奢求生命能够再次垂涎她,放过她不计后果的行为,放过她的无理取闹。住院将近一年,从病毒科到肛肠科,扩张食道,切断胃口,上拉肠道缝合,她活下来了。而我,完成了一次心理上的弑母,在床榻边用棉棒蘸水擦拭母亲烧掉的嘴皮,扶她勉强撑起身体,处理她的每一次大小便,在每一次手术室外等待,为她兜住无法承受的剧痛所带来的眼泪,她变得异常平静,听话,像个婴儿。
那个时段,我慢慢脱离了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开始接受她当下的和将来的所有命运,接受她的恢复,也接受她毫无预兆地死掉。我也许痛苦,也许难过,但不再有自我同时将要毁灭的无助感,我与母亲的纠缠即刻斩断,我才得以站起来,看到不属于我的我,也广泛接纳除了母亲以外的爱,明白个体的自由与精神的毫无束缚是生的脉搏,同时也更爱我的母亲,她的一路艰辛与抗争都是爱的变形,也许来自儿时的疏离,可怕的控制,无限的渴望,无从追究,但永远是我的母亲。
这种感受也许无法复制,但心理的羁绊大同小异,也许成长的代价也是如此,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也有朋友交流,说自己三十多岁第一次谈恋爱了,原来的自己是那么自欺欺人,原来的生活是那么孤陋寡闻。新鲜,丰富,或者痛苦,仇怨,都在生活的夹缝里一点点挤占你,能量槽积满就选择去“杀”,“杀”掉迫害自己的他人,或者拖累自己的自己,突然感觉的蜕变,又是另一场远征的开始,去战,勇敢去战。
Jul 7, 2025
对失业的人,你有什么建议?
说句招骂的,如果你此刻失业,兜里又恰好有点余粮,干脆“退休”得了。不是我看热闹不嫌事大,本人已经失业一年半了,已经躺出风采,躺出心得,躺到无聊得想找个班上,但打开招聘软件又被就业市场劝退,于是心安理得继续躺下。精神面貌与在职期间不可同日而语,体重也降了15斤,一改过劳肥的痴态,还拓展了兴趣边界,尝试了跳舞、手工、健身等领域,也算践行了“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心态稳得一批,失业最难扛的心态关,我以一种匪夷所思的盲目乐观精神化解了——我坚信,老天爷是不会让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女孩无路可走的,我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么就讲讲为什么我建议失业的朋友不要马不停蹄再就业。
1.就业市场现状
现在这个就业市场大家有目共睹,没工作的水深火热,有工作的也好不到哪里,到处是裁员的消息,公司厚道的话给完n+1大家好聚好散,要是预算不足各种骚操作就现形了,降薪、外派、加班等变相劝退手段轮番上阵,即便情形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好多人依然紧抱着泰坦尼克号的桅杆不敢撤退,不撤或许还能挺一会儿,撤了只能立刻在大海里扑腾了。哪怕没有明显生存危机的企业,也会由于居安思危或业绩下滑的考虑,开始给员工整一些思想教育、素质训练、福利降级和服从度测试,抓考勤只是其中最初级的手段,一个朋友所在的公司,从不许员工提前拿外卖,到不许外卖员上楼送餐,再到不许员工点外卖,千来人的写字楼,饭点儿只能蜂拥到楼下餐馆,午休时间全用来排队了,这还是业内颇具规模和名气的公司呢。
网上看到世纪初就业市场和职场环境与当下的对比,盛筵难再,这种情况下,我不认为从一个马槽跳到另一个马槽是最佳选择。
2.未来职业规划
从我自身工种(文科性质专业)的经验来看,失业后即使再就业,也无非是苟延残喘,因为专业没有特别强的壁垒,自身业务水平的上限又不足以跻身合伙人之流,可替代性极高,随时可能被裁撤。拿翻译来说,普通翻译在AI的冲击下又能坚挺多久呢?如果不停下来好好考虑一下未来的职业规划,就算找到另一份翻译的工作,能有多久的保质期?考公考编固然是一项选择,但你是否有穿越千军万马的勇气,又是否真正向往“上岸”的生活,此刻不失为一个凝神思索的间隙。
3.躺平成本很低
以及,我躺了一年多很大的一个体会是——躺平的成本还蛮低的。有人说00后的时代红利是即使躺平也不可能被饿死,前人已经把物质成果卷得相当低廉又丰富了,不用卷生卷死就可以原地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如果非得找时代机遇,那当前可能是一个绝佳的躺平红利期。尤其是餐饮和服务业,现在可以花很少的钱享受到不错的服务,我就有幸做过9.9的美甲,吃70块钱3-4人餐的地锅炖。我失业期间支出里的大头是房租,省会城市精装包物业近地铁两室一厅的月租,也才2000而已。如果愿意降低对房子或地段的要求,成本只会更低。
当然,还东亚基因作祟,客观条件上可以躺平,但心态上躺不平,这部分人不在少数。我觉得大家可以试着建立起休息无罪的观念,在一段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给身心一个喘气的时间,停下来积蓄能量,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出发,尝试探索可持续的生存模式,没准儿新的生机会从中长出来。
如果没有躺平的现实基础,那还是加油投入就业市场攒点装备再赎身,也许高薪高福利高人文关怀高成就感的工作不好找,但有手有脚有脑子的话,找份工作糊口不是难事,活着还是很简单的,活着还是很简单的。
Jul 2, 2025
为什么人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人本质上是种动物,我们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领地意识,在自我熟悉的环境下做事会有一种极其安心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吧。不止这两年,这个概念好像一直存在,存在于各种书籍,各种网络视频,各种平台媒体,各种方式和技巧教会我们怎样怎样顺着它捋着它突破自己的安全区域,求更高级的发展。
我个人觉得这其实也算个伪命题,有一种强烈的毒鸡汤的感受。我本身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属于标准的i人,如果有什么新场域来临,总会第一时间退缩,因为不熟悉,常伴随深切的焦虑和不安,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落入层层困惑,所以我从不突兀地踏入。拿写作来说吧,大概二〇二〇年,我开始在网络上写点东西,没有发表一说,就是碎碎念,挂在类似博客的平台上,权当记录,抒发自己的小情绪,也学着编点故事,有没有读者也不太在意,大量的抽屉文学。写了大概几十万字,长的短的都有,已经自觉十分安逸,每天都能挤出点文字,对某一个生活细节或者大小变故进行评议也好,变形写入故事也好,挺满足的。突然有一天,有个陌生人私信我,说我写得太激进,如果想发展,要符合社会规范,语言标点,敏感词句一类,我敷衍感谢,但并没有丝毫改动。后来也有朋友帮我去投稿,收获了很多拒绝,我也并不在意。在他们看来,我不太积极,也没有远大的志向,总喜欢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原地踏步,有点浪费自我,甚是懦弱。我有个小软件,之前总是用它来写东西,上面统计的准确字数已达五十五万,在我心里,是准备写满一百万字再开始投稿的,所有的未开放或者未试炼的文字都是自信的基底,我从来不相信天赋,所有的楼都是一砖一瓦垒的,顷刻筑成的大厦也会顷刻倒塌。
后来写的文章上了报纸、杂志、期刊,还有的被选用语文阅读理解题,加入了市作协,省作协,所有来路都清清楚楚,踏踏实实,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继续走,现在一样面临舒适区的问题,但从不和别人比较,不考虑突破的问题,因为我个人认为舒适区是用来扩大的,不是远离的。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太多人总想着如何快速逃离自己安逸的部分,仿佛那陌生的凶险的未知部分才是人生不停追求的,潜藏着各种宝藏,踏过去将会发家致富。但现实往往是手忙脚乱,所有机会均抓不住,焦躁的盲目也令自己一无所获,越来越重地对自己进行怀疑,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命运。甚至有的人会陷入一种对安逸的恐惧,对自我安全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觉得自己在舒适区里待着是天大的罪过,必须跑掉,忙碌于对规划的规划。
事情有自然的发展规律,大部分都是线性的,我们会从小长到大,机体的成熟才会胜任成人的世界。舒适区也一样,先把自己的安全感踩足,积蓄所有正在做的力量,计划好想要做的,就像小宇宙的膨胀,静静等待它的爆发,到时候,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领域,才会更有自信,更游刃有余,然后重复以上动作,舒适区只会扩张,你所熟悉的领域只会越来越大,成熟且自信,知足且安稳。有时候时机到了,真的是时机到了,不是我们去找来的。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觉得很难继续前进,一直在原地踏步,那不妨先享受好当下的状态,安逸也并不只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温暖的,深沉的,充满能量的,脚下的路走好了,前面的路,它不就在前面吗?
Jul 1, 2025
工作中,你遇见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非工作时间的焦虑反刍曾是我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不知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夜晚?下班后回到家,明明已关闭工作群聊,脑中却自动播放工作中的场景;合上电脑的瞬间,领导那句模糊的点评突然变得刺耳清晰;闭上眼,未完成的任务列表在黑暗中幽幽发光;听到手机铃声时,生怕工作中的疏忽打破休息时间。我们带着“隐形工牌”生活,非工作时间的内耗如影随形。
每一种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所以当我在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我没有说是工作中的考核KPI,团队协作,人情往来……而是更加令人头大的点——下班后我们的心理仍在加班。
而我就是一个喜欢反刍的人,有人说我太玻璃心或者太敏感了,总是把工作中的烦心事反复咀嚼,我知道理想状态下,要用锋利的锯子把工作和生活狠狠地锯开,让它们井水不犯河水,但实际过程中工作侵犯了我的生活。时间长了,对工作也就有了倦怠感,仔细想来,工作的压力不至于把我压垮,压垮我的是我自己的心。
我的领导向来喜欢指桑骂槐,阴阳怪气。有一次他开大会在会上扬言,某些年轻的,工作不久的职工态度不端正,要改正,多跟老的学习。我听了琢磨了很久,是不是在说我呢?反复想来越想越气,如果这件事就这样了了,恐怕我晚上会睡不着觉,于是我鼓起勇气跑到领导办公室,问问他我哪里不端正了?有没有什么凭据?结果领导表示没有说我,劝我不要放在心上,给我讲了一堆人生道理。我一听说的不是我,心情好了许多,离开时正好遇到一个女同事正气呼呼地往领导办公室跑。后来我听别人说,这个女同事在大会上听了领导的话,觉得是说的她,越想越气,非得跑去讨个说法。
看来我们都是领导口中的“某些人”“一部分人”了。
也许只是我们多虑了。工作不顺心是必然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况是一群性格迥异、三观不合的人共同做事呢。反复琢磨领导的话,被奇葩的同事恶心到崩溃,被工作压力搞得睡不着觉……后来我意识到,这不一定是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与自我和解的问题。仔细想想,一个人那么在意工作,一定是个责任感很强并且很在意旁人评价的人。
有一本书我常反复看,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编著的作品,叫《被讨厌的勇气》。我将其提炼为三句话勉励自己:
不在意被评价。
不害怕被讨厌。
不追求被认可。
我将这三句话发在朋友圈置顶,也算是一种刻意练习,人们越缺乏什么就越暗示自己什么,我不否认这一点,所以目前的我没有完全做到这三句话,但它是我所努力的方向。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就不要在意别人如何评价,同事之间保持距离,不要害怕被疏远和孤立,这种松弛感的状态才可谓是百毒不侵了。
一个朋友说过一句不大文雅却很有用的话:在意别人想法就会变成别人的裤衩,别人放什么屁你都得兜着。我觉得这句话很有用,毕竟很不愿意变成别人的裤衩。
对了,我好像刚刚一直在用“非工作时间”这个词汇来形容休息时间,那么我们反过来,把“非休息时间”来形容工作,这样显得工作对我们的人生并不是那么地重要。
总之,在休息时间里,我们尽可能地去做属于自己的事,跑步、健身、绘画、听音乐……当有“非休息时间”打来的电话时,我们可以不接,或者晚一点再回,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Jun 30, 2025
如何面对假热情的人?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的准则是投桃报李,你来我往,真心换真心,对我热情的人,就算碍于性格无法同样外放地回馈,总不至于报以冷脸。除非,你察觉到热情之下涌动的暗流。
能让人抱以防御心理和拒绝姿态的热情,势必掺杂其他成分,比如有一种热情叫口蜜腹剑型热情,我刚入职场就有幸领教一二。当时办公室有个大姐,对每个新人都很热络,你以为已经处成朋友,谁知人家只是在套话,无声无息地把你的隐私信息打探出来,然后见人下菜碟地给人穿小鞋。我一个读博的朋友也有相同的困扰,她有个带着热情假面的虚伪同门,单方面从她那里打探各种进度和信息,对自己在做的事却三缄其口,从不透露,哪怕是没有竞争关系的项目也不交流分享,但见了面却总一副无话不谈关怀备至的好姐妹姿态,搞得我朋友如鲠在喉。
这种情况其实也好说,把套路看明白了反而好办,敬而远之,不招惹,不接招。
首先要保持基本的社交礼仪。同事同门这种关系,不好撕破脸,面子上最好过得去。既然知道不能深交,必要的社交场合,就聊些安全的浅显的不痛不痒的话题,若对方非要往敏感话题上绕,不用那么实心眼,打个哈哈圆过去就好。
其次,对于这种人的邀约和建议在保持基本社交礼仪的基础上采取拒绝和回避的方针,既然已经识破了对方的不真诚,就没必要搭上时间跟他们虚与委蛇,要是邀你出游吃饭一起活动,找个由头推掉,次数多了,对方就明白你的态度,不会再自找没趣。
最后,要真碰上不识趣的人怎么办,你不想在这种不真诚的关系里内耗,就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那就摆明车马,直球告诉对方ta在这段关系中的问题和给自己带来的困扰,“你让我很不舒服,我不想跟你有不必要的交集”,我那个朋友最后就是这么跟同门摊牌的,说完如释重负,感到身心舒畅。
另外还有一种热情,属于心眼不坏但就是无法对其敞开心扉型热情。这世间这么多人,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人和人的磁场千差万别,有的人让你感到安全,有的人不然。
我有个高中同学,上学时一直跟我处于微妙的竞争关系,交集不深。毕业后阴差阳错在一个城市工作,她会主动约我吃饭散步逛街,但我们之间始终仅限于这种搭子关系,没有更深的情感连接。不过没关系,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要用一套标准一个维度去衡量,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定位和区间,有的是可以一起散步聊天的朋友,有的是可以犯傻追忆往昔的朋友,有的是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有的是一起打羽毛球的朋友……
明确了他们的定位之后,就不大容易为他们的热情所累,反而生发出一种主体性思维,根据自己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选择相应功能分区的朋友,这样既不苛责别人,也不虐待自己。有人说幸福的秘诀是不在拥有苹果的时候去想香蕉,所以,面对一个喝酒吃肉区的朋友,不轻易与其展开deep talk,或许能避免一些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