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29, 2023
ONE作者们最爱的那些金句
写作的人,会被什么样的文字吸引呢?我们征集了一些ONE作者最喜爱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我不从我的学识中获取衣食,我与我的理性同在。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熊德启
我心太杂乱,只有写作能消耗掉。
——沈从文《湘行散记》
@陈麒凌
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无所谓。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
——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肖睿
如果事与愿违,那一定是另有安排。
——网络
@宏桑
接受一切,然后悲剧就消失了。或者至少,悲剧变得不那么沉重了,而你就在那里,在这个世界无拘无束地前进。
——艾丽丝·门罗《沙砾》
@任不然
时间会夺走我所爱,也会消灭我所恨,万物终究归于寂静。
——网络
@王陌书
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无支祁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王大烨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熔炉》
@唐冲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吴千山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冬天》
@阿虎
幽默是悲伤的低音部。
——袁哲生《送行》
@程惠子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万寿寺》
@李浩然
他们醒来后对我说:“你和你所居住的世界,只不过是无边海洋的无边沙岸的一粒沙子。”
在梦里我对他们说:“我就是那无边的海洋,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我的沙岸上的沙粒。”
——纪伯伦《沙与沫》
@肖达明
所有作者都必须具有忍受羞辱和嘲讽的能力,我们把文稿送到世界上,就等于把脸伸到别人面前,等待掌掴。
——张天翼《扑火》
@马晨薇
我成为游荡者,就是要接触一切游荡的东西。我怀着一股温情,对待一切无处取暖的东西,我十分热爱一切漂泊不定的东西。
——纪德《人间食粮》
@姜尤硕
生活,本该是日复一日的奇迹。
——胡里奥·科塔萨尔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朱苑清
死亡真是非常无聊。这就是死亡最糟糕的地方。非常无聊。一旦发生了,你就无计可施。你不能跟死亡打网球,或把死亡变成一盒糖果。死亡就像是一个泄气的轮胎。死亡真的很愚蠢。
——布考斯基《苦水音乐》
@阿明仔
对于那些看来最值得我们嘉许的事物,我们应当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
——马可·奥勒留 《沉思录》
@刘清河
不要总是怀念我,更不要忘记我。还有,珍惜下一个爱你的人,会有的,在未来。
——无支祁《时年》
@陈功
Nov 28, 2023
读很多书可以改变人生,是不是一个骗局?
这个话题很老,也很有意思,想从其他角度聊聊。
最近小区群里进驻了一个派出所专员,每周都在群里罗列各种骗局案例,刘某某交友不慎被骗几万,王某某保健品被骗几十万,张某某投资受骗上百万,总之都是钱,最有价值的东西被不经意间掠走了。和朋友每每谈论及此,总有个闪念,这些数据会不会也是瞎编的,为了防止我们被骗而特意营造的精心而善意的骗局数据。是的,骗局论已经根深蒂固了。宣传越剧烈,事实将会越发接近我们,恐惧与焦虑也紧随其后,受骗论一旦形成,我们不自觉将会让自己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企图改变现状,像落水者,努力去抓一根可及的稻草。甚至连读书,也难以幸免。
前几年,有这么一个新闻,有人组织了一个心灵成长读书会,宣称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获得正能量,从而大幅度扭转现状,改变人生,前提是交会费,入会员,买相应课程与秘籍,当然其中可能更夸张。结果是,大批学员被骗,辛苦攒下的小金库被席卷一空,溺水者上不了岸成了溺死者。而他们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几张椅子搬过来,书放在膝盖上翻开,看上几个下午就可以扭转时运,一举成名,家缠万贯。而我也十分肯定,他们基本不会耐下心来好好看看自己膝盖上放着的那本不厚不薄的书到底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到底是什么,作者又到底是谁。
写小说是在两年前,在那之前什么书也不读,也不觉得无聊,工作之外全部被低级娱乐填满,打游戏、刷视频、打牌和吹牛逼。有一天,我站在满是学生的教室里,被他们盯着,突然语塞了,有个四字词语想不起来,怎么都说不出口,风从窗口吹进来,我感觉自己站在泥潭里,重复与重复之间是逐渐没过脚面,没过膝盖的匮乏淤泥。回家后,我开始阅读,纸质的,电子的,订期刊,买杂志。后来才从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读到一句话,“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就是专注和思考,让我更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从繁杂的现世中脱离出来,尝试接触他人的思维,甚至进入某个时代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而已,也仅此而已,不要试图从书中牟取黄金屋和颜如玉,那还是个骗局。读了博尔赫斯,波拉尼奥,卡尔维诺,冯内古特,麦克尤恩等一众大佬,也并不能让你住上别墅,开上大奔。记得有一幅漫画很好地阐释了读书的意义,书垫在脚下,人踩着,能看到墙外,看到远处,看云上,看宇宙,人没变,变的是高度。
我们的人生真的需要多么剧烈的改变吗?
自媒体的时代,爆炸成了关键词,人生的巨变多了很多道不明的方式,前一阵一直在关注阿GIAO,踩着三轮车村里卖苹果,家徒四壁,在小树林里拍了一个短视频上传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直到现在开着两辆豪车,拥有两栋房产,依然在小树林里,摇身一变人生导师展亚鹏。看戏的从来都是参观者,买票的从来都是观众,改变人生的只是肯登上舞台的那些冒险者,作为更大众的我们,把心静下来,把改变放在脑子后面,一本本摞好自己的书,在自己的“骗局”里沉浸下来,用心“欺骗”自己,一切将会水到渠成,当另一个走上人生巅峰,改天换命的人物出现时,你可以淡定地评论,人世纷纭,了了众生,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
借厄休拉勒古恩的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的力量不断增长,他的知识不断扩展时,他所走的路会越来越窄:直到最后他不再选择,而只是去全然做他必须做的。”
读书,只会让我们变窄,找到属于自己的“骗局”,并心甘情愿“受骗”,全然不作怀疑。
Nov 27, 2023
我需要的VS我看到的|互联网真的可以满足我们吗?
在我二十岁之前,家里是没有电脑的,手机也不能上网。在这个时代,这件事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对于八零末或者九零年代初的人而言,这其实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电脑那年,是在爸爸的单位里,那台电脑方方正正的,很笨重,运行的系统叫windows97。这个电脑不能联网,只能玩小游戏,里面自带的游戏是蜘蛛扑克、扫雷。
如今,物质发达,年轻人们很难想象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世界,母亲告诉我,在我出生那年,还发了粮票。和物质匮乏对应的是娱乐方式及信息的单调。没有网络的年代,电视就那么几个频道,每到周二,电视台都停播,没法看,可想而知,当时我们能接触的东西是有限的。
其实,仔细想想,一开始我对互联网的要求特别少,它能上网,能联系远方的朋友,能用网页浏览一些世界新闻已经很不错了。这就像人活着,其实只需要阳光、水、干净的空气,衣服一样,我们原本的需求并不多,但商业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放大了我们的欲望。
最初,对于互联网世界,我需要的是“放松”,而现在,我看到的却是“同辈压力”,是“别人过得比我好”,是“无处不在的焦虑”。
商业社会与大数据合谋,绑架了我们原本的快乐。想想一开始,上网还被人称作“网上冲浪”呢,冲浪是什么感觉?就是自由自在和爽啊。可你现在上网什么感受?是不是经常感觉满屏幕都是戾气?
科技产品是工具,如何使用它,还是人的问题。
我需要的和我看到的不匹配,所以互联网常让人觉得庞大而混乱,主要是两个原因:
1. 信息过载
想象我们的大脑也是一个处理器,数据运行得太多,当然就会被烧。随着各种各样APP和社交媒体的加入,信息空前泛滥。我们拿出手机上网,往往只是想得到片刻的休息,结果却发现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明星八卦、商品展示、他人生活展示、鸡汤文等等,我们不知不觉沉迷,像是一艘误入沼泽地带的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陷在泥地之中。
总会有各种让你不痛快的东西,使你感到焦虑、痛苦,这和我们最初需要的“轻松、减压”简直背道而驰。
2. 线上根本没有那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
过去的人面对的是一个单一的现实世界,而现代人面对的是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的叠加。
有时候进入购物网站,我们想要的只是一双鞋子,但看着看着,你会想要一件新衣服,看久了,你可能还想要新裤子或者其他首饰之类的。
商业社会的运行机制就是制造你根本不需要的需求,以及,将你的欲望无限地放大,商家要做的是掏干你荷包里的钱。
要想改善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自己成为一个欲壑难填的人,其实还是有一些办法的。
1. 减少上网时间,回归线下生活和纸质阅读
前几天我去一座公园爬山,爬到顶上的时候,坐在一张凳子上休息,那一刻,我没有看手机,也没有关心互联网上发生的任何事,我只是静静地看着湛蓝的天空还有秋日黄黄的银杏叶,便感觉到了久违的放松和愉悦。
和大自然接触的过程里,我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我不再关心别人是不是赚得更多,过得更好,而是专注于当下,静静感受那一刻,免费的空气,免费的美景。
面对互联网信息过载,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那些信息进入你的大脑,所以适当地断网其实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2. 带着一定的目的去使用互联网,而不是盲目乱看
网文写手为了避免被互联网干扰,经常给自己设置小黑屋,所谓“小黑屋”就是一个码字系统,不写完你设定的几千字,你就退不出来。这期间,你的电脑所有功能消失,只能写字。
这一阵一直在备考复习,所以我在B站关注了好多学习类UP主,因为自己需要的东西特别明确,所以每次停留在B站就是在听课、学习、记笔记。这个时候就感觉互联网发达的好处就是让知识变得更容易传播了。
带着一定的目的去使用互联网,用完就退出来,其实会让自己更轻松。看起来会觉得,好累啊,怎么上网变成了“上课”?其实,你试试,把上网这件事变成更单纯的阅读、学习或者工作,反而没那么多凌乱感了。
你不会再关心别人做了什么,而只是专注于当下的自己正在做什么。
总体而言,我觉得科技进步是好事,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更庞大的世界,但问题也出自这里,人容易在混乱的世界中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偶尔抽身是好的,我们需要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更本质的欲望是什么?
已经关闭朋友圈有一阵了,再次点开,发现也没有错过什么东西,同时也删除了不少购物或者社交类的APP。信息极简之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和互联网的相处似乎也更平静了。原来人活着,需要的东西真的很少。
Nov 25, 2023
独处时你都在做什么?
独处的时候我低头望着静止的水面;或是站在悬崖边,望着沉沉的低谷……
为什么会问出“独处时都在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独处实在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分享各自好玩的事情,还是为了看看,别人是否也一样觉得这些时间如此难以忍受?无论如何,既然这个问题被问出,证明它足够重要。
我很早就学会了一万种度过一个人的时间的方式,甚至觉得那个自我的世界已经入侵了周围的世界,即便被人群包围,也不影响我与自己为伴。
从小我很爱做一件事,就是把皮球丢向家里玄关的墙壁,等球弹回来,再丢回去,循环往复。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度过在家的时光。我曾经在自己的脑袋里创造了很多角色,然后不厌其烦地把它们画在本子上,尽管每个人都长得差不多。对着墙壁丢皮球的游戏可以玩很久很久,手上重复的动作就像一个屏障,而那些角色的故事由此可以在另一个维度安全地展开、蔓延,我也会悄悄出声,说出他们说的话。当我学会了扑克牌,我会坐在木地板上,给想象中的对手发牌,然后再发给自己,肆意操纵这场没有观众的博弈。晚上,躺到床上盖好被子到睡着的这段时间也尤其宝贵,早在洗漱的时候我就已经在脑子里预备好等会要设想的那个世界——那时我很向往一列改造过的公交车,里面布置有上下铺的床,小伙伴们都能住进去,车开的时候,无论从上层还是下层望出去都能看见最美妙的风景。我会在脑袋里刻画这辆车的每一个细节,它夜晚在什么地方停下?直到睡着。
后来我终于拥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不得不感到一个人实在是太好玩了。中午放学后可以珍惜地攥着零花钱上街搜罗今天的午餐,好像能够自己决定每天的食物就拥有了呼风唤雨的权利。还可以自己乘坐公交回家,戴上耳机以后,只祈祷车慢一点再慢一点,希望它永远不会停下。
如果你在某一个阶段有幸拥有了一间自己的小房间,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按照自己的喜好装扮它,你会更有心情为自己准备早餐,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电影,或者连上音箱播放Masayoshi Takanaka 08年的现场视频。如果白天因为一些原因来来回回地忙碌,夜里收拾完毕后的这段真空里,你不会感到一切难以消磨,只会想要在黑暗中坐一会,再坐一会,希望这段时间永远也不会离你而去。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和自己相处得那么顺利,即使我有一箩筐的办法和自己玩,也没有办法应付所有独处的时间,更何况这样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你是否也经历过那个周天的午后?当你独自从床上醒来,周围的世界缓慢地恢复原来的形状,这时的自己是如此赤裸、惶惶不安,怅然若失的感觉逐渐发展成轻微的刺痛,你就像胃疼的人急切地渴望一个暖水袋。
也许是因为避免这种生理状况出其不意地袭击,有时,我更愿意出现在人群当中。我会走到街上,坐在广场的花坛边看书,或者坐在麦当劳里,看行人,看他们手上提的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他们今晚做什么吃?逐渐,个人的世界入侵了外面的世界,在看现场演出的时候、在拥挤的地铁上,我的世界的声音会意外地掩盖了外界的声音,就像火车驶进了隧道里,只听见外面嗡嗡作响。直到身后有人推了我一把,或者地铁车厢那扇聒噪的门抗议着在我面前打开,世界才又把我拽回去,与我重新连接。
有的时候彻底的独处显得非常古怪。小学的一个周天的下午,我在书房的窗边听见楼下有一帮高年级孩子在嬉笑打闹,这样的情况很少,我倚在窗边用力往外探头,只能透过层层树叶望见他们一闪而过的欢快的衣角。以前,我爷爷总是买永远都用不完的签字笔、本子、橡皮存在书柜里,直到现在也还有好多没有开封,每次打开书柜都会惊叹它是如此富足。那天我也是这样打开书柜,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事:拿出一盒新的橡皮,拆开包装纸,开始一只一只往楼下丢。橡皮很轻,轻盈地穿过树枝、打在树叶上,发出轻微的声响。大概丢完了一整盒以后,这些大孩子当中有人发出疑惑的声音。他们似乎也在顺着声音和橡皮掉落的轨迹寻找,但是因为头顶的枝叶繁茂,我们都不能清楚地看见对方。好长时间,我就这样倚在窗边往楼下丢橡皮,直到最后一盒橡皮用尽。
有一次,在一个大雨的午后,离下午上课时间已经不远了,我淋着雨走在外面,回到教室小伙伴惊讶地看着湿漉漉的我,为什么淋雨?直到现在我也无法解释。无论是朝楼下丢橡皮,还是把自己淋湿,这么做的原因是会感到懊恼?还是一种自发的抵抗?我至今无法解释。
独处时,我会感到情绪像流水一般,也会觉得自己正面对静止的水面,低头是镜中的自己;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站在山顶的人,背对着画面,望着雾海,或者沉沉的低谷。我不得不感叹独处的时间是那么难以捉摸又耐人寻味,叫人惊喜、害怕、坐立不安,又难以割舍。我们应该问“独处时你都在做什么?”而不是“独处时应该做什么?”不管是用一百件事把时间填满,还是什么都不做,独处永远没有答案,独处也永远没有个完,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只能继续试着对自己好一些。
Nov 24, 2023
爱情真能成为你的避风港么?
我发现周围很多人对恋爱、婚姻都抱有一种不合理期待:
期待找到一份爱情和婚姻成为自己的避风港,让自己的所有脆弱和情绪,都能在其中得到倾听和接纳。
可偏偏总会不巧地发现,对方居然抱着和你一样的想法。
于是你们相互期待着彼此成为彼此的避风港,然后发现ta不仅不能避风,反而比你还能兴风,你们看彼此一天比一天不顺眼,最终互相提交一份不及格的成绩单。
所以,爱情真的能成为你的避风港么?
1.什么样的爱情才能被称为“避风港”?
当你期望把一段恋爱当作避风港时,你期望的究竟是什么?
是受挫时的安慰,孤单时的陪伴,沮丧时的鼓励,悲伤时的共情?又或许还有更多?
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研究者 Cramer 提出的“支持性伴侣”概念,似乎正符合多数人想象中的“避风港”。
Cramer 主要调查了人们对于伴侣以下几个维度的评价:
情感支持:能够在你沮丧的时候安抚你。
相处体验:相处起来很愉快。
生活支持:能帮你一起做家务。
经济支持:在你困难的时候能够借钱给你。
指导建议:能够给你好的指导教你如何去做一件事。
此外还测量了这些人在恋爱中的冲突频率和激烈程度、对于恋爱关系的满意程度、生活的抑郁程度。
结果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伴侣,在这5个维度都能获取很高的分数,也就是成为伴侣的“避风港”。
这种“支持性伴侣”,能够让你在关系里有更少的冲突、更高的关系满意度、更低的抑郁程度。
具体来说:
a.当你感到压力时,ta会提供支持来减少你的恐惧和孤单感,鼓励你去面对问题而不是退缩。
b.他们会努力防止冲突升级,并积极解决冲突。
c.他们会努力为你提供积极正面的体验,提高双方在关系中的情感亲密度。
除此之外,他们会有更强的包容性、更多的移情、更容易向你妥协、对你有更多的尊重……
真是非常理想,且美好了!
2.期待对方成为你的避风港,反而会失望
既然避风港型的恋人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我们却似乎永远遇不上?
一个原因是:即使你遇到了,你也可能识别不出来。
支持性伴侣也并不完美,ta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和闹心的事情。ta不是不会发生冲突,ta只是更擅长解决冲突。
而你身边的ta,很可能因为偶尔的一次情绪失控,就被你否定了“支持性伴侣”的身份,失去了成为避风港的资格。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悖论是:你越是期待恋人成为你的避风港,你可能越是会失望。
其实,不管是“图安稳”,还是把婚姻当避风港,这些都是亲密关系中的不合理期待。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经说过:“每段婚姻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够保持不脱轨。”而不付出努力、只想获取,就是不合理期待,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关系脱轨。
换句话说,你喜欢和ta的花前月下,但你能接受和ta的柴米油盐吗?
3.都想避风谁当港?避风和当港是相互的
遇到一个支持性伴侣很难,即使遇到了,你会发现ta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
心理学家 Dweck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了两种爱情中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理解了这两种思维模式,也许就能帮助你得到更好的“避风港”。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觉得自己身上的特质、伴侣身上的特质、恋爱关系都是固定不变的。任何关系都只有“好”和“不好”两种分类。如果一段关系需要付出努力去改变,那么就说明这段关系是不好的,这个恋人是不合适的。
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是不愿意在亲密关系中努力的那个。
如果你发现自己完美符合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也没关系,因为仅仅是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就能对你的恋爱关系有巨大的改变。
当你学会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自己、恋人以及你们的关系,并且相信你们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那么你就拥有了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问题,会更加聚焦于问题本身,并且去探索可行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指责对方或是自我责备。在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里,你和伴侣都会成长为更好的人,你们的关系也会更加深刻稳定。
但在这里也要强调一点:“认为伴侣是会改变的”和“认为伴侣一定会改变”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前者是相信伴侣有成长的潜力,后者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不合理期待。
如果你抱着被治愈的期待去开启一段恋爱,并且觉得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被治愈好,那么你也一定会失望离开。
如果你总想让对方改变,让对方做避风港,却一直都没有给予对方相应的爱和包容,那么你期待的改变恐怕永远都不会发生,ta也很难成为你理想中的避风港。
改变是相互的,大风来了,也是要一起避的。
Nov 22, 2023
30+的朋友,青春期时困扰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青春期是最特别的一段时期。每个你我看上去一无所有,实际上却无限富足,又总是因为年轻,而十分胆怯。如今回忆起那些烦恼与忧愁,又心生了别样的思虑。
上学的时候,下课担心没时间去厕所。现在上班后依然担心下课后没时间去厕所。我之前懒得去换卫生巾,就会担心漏出来,现在不担心了,因为量没那么大了。
阿喂喂,30岁,学生矛盾调解员
以前看着爸妈天天吵架,很担心他们会离婚。
成年之后对亲密关系有了更多理解和认识,意识到与其每天痛苦地面对彼此,不如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
Shirley Zhou,31岁,平面设计师
对未来的恐慌。父母和老师不停灌输不好好读书以后只能搬砖的思想,可我就是读不进去,可出社会了自己闯荡,也做起了小买卖,日子不算太好,可也过得还行。
fff,32岁,外贸商
初中时每天都在哀叹无休无止的上学时光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工作之后每天都在怀念那时候,可能因为人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的记忆吧。
ozawa,33岁,工地狗
生理上的变化吧。那时候什么都不懂,还以为要变异了,也不敢跟人说。等长大了接触的信息多了才明白,嗨,不都是女人必须经历的么。
枫之地,33岁,自由职业
我到底什么时候能实现财富自由,有自己的猫和狗,有自己的小房子。我想尽快脱离家校的管制。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实现。三线城市的房子都七八千一平米了,我自己养自己算是自给自足吧,完全没有能力养猫狗,就像是,我这个经济状况,也绝对不会结婚生子。至少现在的我精神自由。
条痕,34岁,码字的
青春期时最困扰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大人有时候会不说实话,总是去讨好那些讨厌的人。现在我已经不再受这个问题困扰,不是因为这种现象消失了,而是我年过而立的我,也体会到了实际生活中的无奈和无力。我意识到生存不易,当人长大了,独自面对这个社会,向社会讨生活,就不得不做一些退让,当然,我们需要非常明确自己的原则,这些退让绝对不能冲破底线。
小桃风,34岁,媒体从业者
上高中的时候苦恼自己什么时候能赚够几百万,然后啥也不干坐吃山空。
现在解决了:被裁员后连续面试被拒十几次之后,就没有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狂阿多,35岁,码农
我妈说考不上大学就没有未来,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肯定下,我半信半疑。我死命学也没考上,上了一个专。但是好在我那会儿还可以。我卖过家用电器,卖过手机,现在在卖保险,在保险公司有了个小位置。当然如果放到现在是不行的,我们公司最低门槛也得是财会的本科。这个困扰现在算是解决了吧,和赚大钱的不能比,但是我知足了。
Gon,36岁,保险员
为什么老师教的做人道理,大人们并不遵守。
等自己长大也就懂得了这个世界是说一套做一套的。
阿木里,36岁,打工仔
16岁的我,脸上长痘,腋下出汗,痔疮崛起,小腹突出,汗毛修长。我在想这副身体以后得长成什么样子,在想割痔疮得有多尴尬,在想万一没有男人要我怎么办。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上大学后,痘印就没了;没什么身材,但是健康;痔疮没什么影响,依然和我同在;男人没那么重要,有没有都无所谓。
青春期时的眼界太窄了,误把一块天花板当作整个房顶。
九海,37岁,药剂师
我暗恋的男生到底喜不喜欢我。
解决了,早解决了。暗恋过的都结婚了。
伊朝南,41岁,作者
Nov 21, 2023
你上一次迅速融入新环境的社交手段是什么?
抽烟是我走进职场的第一次“献祭”。
这是个伤害身体的坏习惯,尤其我还是个女生,社会评论更加不友好。但我在它的初始起点,居然是非常虔诚、上进、甚至勇敢的。
在2014年,我跳槽进入行业头部社交媒体营销公司。那个时候的“新媒体”还没有现在这么卷,是真正意义上无中生有的新行业,自然也还没有催生出那么多骗子和套路。新公司的一切都是新的,人,尤其是。公司内部聚集了一群年轻人,有豆瓣红人、微博段子手、4A公司看好新行业的大佬,总之所有人的面貌都是无拘无束肆意生长的。我们没有等级、弱化制度,所有人只为了内容欢呼,谁的创意最有爆点,必定是本月当之无愧的King&Queen。总之新的同事圈子里,人们只分为“真有意思”和“无聊透顶”。
我迫切想要融入新环境,但速度很慢。大家谈论的点我总是慢半拍,团建时每个人都各显神通,只有我忧心忡忡。我甚至暗自悔恨,小时候爸妈应该在我脑门上架着一把枪,让我学一门电子琴或者什么玩意儿都行,起码能在“才艺表演”上展示自己是一个除了工作还有生活乐趣的人。
别人高歌雀跃,我谨小慎微,我恨死了自己谨小慎微,我太无趣了!
我要放肆!我要放松!我要表现得和大家一样,我是一个不羁一格的浪荡青年!那么,我来抽烟吧!
我加入到每个工作休息的间隙里、大家凑在一堆的小团体里,围绕着一个小小的吸烟炉,站在那吞云吐雾。社交嘛,电视电影里太多时候都这么演,来,点上,生活就能瞬间吸入吐出,一切得失恩怨算个屁!
成功了。
24岁的社交手段,奏效了。
我很快和所有的公司烟民打成一团。大家互相叫嚷着去阳台休息,一根烟的时间好像是社交的最佳时间,不长不短,如果尴尬就默默不说话,装作嘴巴很忙,时间也能从指缝迅速溜走。总之,在烟雾缭绕中,一切仿佛变得容易了。
后来我延续了一两年这个维持社交的习惯,再后来,它就失效了。随着室内禁烟开始,抽烟从彰显不羁,变成了一件不自由的事。我开始发现烟民文化渐渐失效了,它有些漏洞和BUG,从“我主动加入”,演变为了“我无法拒绝”。
就跟社交有点像。以前是我主动加入一个局,因为我太迫切了。后来是我不能拒绝,因为大家都站在那,你摇摇头便显得有些矫情了。
是我对这件事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其实它根本没意义。社交只是时间的沉淀,等着一个爆点,或者永远都是淡淡的。年轻时候我渴望自己是好玩的、有趣的、与众不同的。慢慢长大以后才发现,抽烟是写在烟盒上的(那句巨大的)“有害身体健康”的习惯,是情绪压力的开关,配合着尼古丁的深呼吸很容易形成放松的错觉,烟捏在手上好似“我不怕”的宣言。
年轻时候的热闹,怎么都能很热闹。抽烟很热闹,吐槽很热闹,讲述情感、分享秘密都热闹。慢慢长大就散了,抽烟是为了躲避人群,每个人都离得很远,再也不要扎堆儿。
分享秘密是自作多情,吐槽太多会变成勒索情绪价值的怪物。
总之,“社交魅力”是慢慢消散的。社交是消耗人的,“社会交往”会随着成长会渐渐归于平静,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儿让我一个人静静待着,是剔除无效社交,恢复充电最好的方式。
朋友,最好不要抽烟,至少它对社交其实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