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23, 2025
成长过程中,哪个信念你坚持至今?
我个人最基本的一个信念来自朋友间的一句玩笑话——“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活到死的。”
是一种调侃,但它对我来说,有一个足够硬的内核,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
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信念,是从这句话开始的。以前,有过很多错误的理解,会把希望或者欲望当成信念,会觉得那些我想要的东西就是我的信念,也会把某种信仰当作信念,但那其实是一种方向,一个终极目标,具有超越性和结果导向性。在我考虑“生”和“死”这个宏大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时候,才理解到,信念是具体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具有过程性和行动指导性。
这个信念引导我积极面对人生,也只有积极,才谈得上“坚持”。
“死亡”这个话题可能让人不喜,谈论起来也会比较沉重。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对“死亡”有一种过度的恐惧,或许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在我的小学阶段,双胞胎哥哥因为先天性疾病离去,疼爱我的舅舅车祸身亡,小姨英年早逝,而作为民间道教“教主”的爷爷的死亡仪式又让我印象深刻。再加上初中时的同桌因为一本世界末日预言的书,留下一封遗书后选择去自杀。我们的中学在山脚下,那些山丘就是坟地,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一支送葬队伍从我们的学校边上经过。
死亡对当时的我来说,就像是一种魔咒。
大学毕业之后,几年时间里,两个要好的作者朋友因为各自身体的原因先后离世,一个准备帮我出书的编辑突然跳楼自杀。
我一度变得有些自闭,甚至常常会幻想死亡,好像掉入一个巨大的漩涡。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一个好友突然和我说:“你放心,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活到死的。”
说这句话是在我救了他一命之后。那天,他在工作室里不小心把自己的手腕割到了,给我打了电话,等我赶到时,地上到处都是血。那是在山上,在深夜,我想尽办法送他到了医院,医生说静脉血管和手筋及神经都割断了,再晚十来分钟可能就不好救了。
做了好几个小时的手术,出来后他还笑嘻嘻的,告诉我他在做手术的时候还在调侃医生,说他的技术那么好,以后不能当医生了还可以去做文物修复师。
他就是这么乐观的一个人。我救了他,同时他也治好了我多年的心病。
你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活到死的。而不是在死亡还未真正来临时就去恐惧死亡,就像我那个因为害怕世界末日的到来就决定自杀的同桌,最后又因为害怕死亡,悄悄躲了起来,然后退学,失去音信。
此后,我基本和每个朋友都开玩笑着说过这句话,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所以能感觉到的意思也不同,有人当作玩笑的话其实一直有人能将其当作一种信念。
死亡这种事不会因为你的害怕或者不害怕就会消失。这三年,我又遇到一些非常不好的事情,两个亲人查出癌症,幸好手术都很顺利,目前康复状况也很不错。只是有一个要好的朋友,还是永远离开了我们。
酒后骑摩托车出的事故。在未结案之前,我去停尸房看了一眼他的遗体,其他人都在哭,而我只是默默地看着他,好像“死亡”这种事根本不存在,他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已,总觉得,我们早晚还会再相见。
我不知道怎么具体来描述这种感觉,我只知道,我异常坚定地相信他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一种信念般的力量让我相信,并能感觉到他在对我微笑,对我说,你一定会活到死的,到时候再一起玩。
因为“你一定会活到死的”这句话是我们共同的好友和我说的,当时,这个离去的朋友也在场。
我们那个共同的好友没有来为他送行,他说没那个必要,我们早晚还会和他见面。他说我们这个离去的朋友的偶像是福克纳,他常常说,福克纳醉死在他的马上,现在,我们这个朋友也醉死在了自己的马上。
要是没有把那句玩笑话当作信念,连我自己都会怀疑,是我这个人充满了厄运。实际上,是我们所有人,当我们活到一定的年纪,我们都会不停地面对各种死亡。每个人要面对的死亡的量是一样的,那就是“全部”。
但我选择先相信,不管发生多大多糟糕的事,自己一定会活到死的。所以,我才不会对死亡感到焦虑着急。
当那些糟糕的不幸在身边发生时,我不得不为此奔波折腾痛苦时,想到这句话,我的心里都会平静一些,我在努力为他人的不幸做点什么的时候,是因为不幸并未真正降临到我的身上。
那就,先好好活着。
Apr 22, 2025
有哪些大大影响你生活的小改变?
把扎紧的头发散开,解放的不仅仅是头发,还有紧绷的神经,当然这也是为了减缓发际线后移的速度。
@金小杰
有一款叫《崩坏:星穹铁道》的游戏,在我迷茫的时候,它告诉我:“在你有机会作出选择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后悔。”在我大病一场畏惧死亡的时候,在我看来,它告诉我:“睡眠是死亡的预演,生命因何而沉睡?因为我们都将从梦中醒来。”
@循道堂 王雨顺
跑步,跑步让我从被动过活的生命状态里夺回了一点主动权,有一件简单易行而且心甘情愿去做的事情,我觉得还不错。
@楓
高中时日记写了很多本,上课写,晚自习写,开心写,不开心写。后来,离开家上大学,日记本包好藏到衣柜上面,再打开时落满了灰,回想起来,那时至今好久没有写不开心的文字了。原来下一页是幸福,现在笔下的文字都是幸福洋溢的,生怕忘记。
@杨宇彤
去年6月份养了一条狗,从此我全年无休6点多起来遛狗,风雨无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狗狗,我去年体检,胆固醇跟血脂都下来了,我感谢我的狗狗!
@糖叽叽
初中时我喜欢游泳,经常和同学下河洗澡,有一年暑假,因为之前期末考没考好,我发誓不再像以前那样贪玩,就拒绝同学去水库的邀请,在家复习,谁料那次他们去的地方水太深,又不熟悉水况,五个人淹死了两个,一个溺水另一个去救,结果两个人都没了。溺水那个人是我很要好的发小,我又一向自觉水性好,如果我在场我肯定会去救的,这些年我一直有个心结,如果那天我在的话,我会一起淹死呢,还是可以救回朋友呢?我自己也没有答案,但不管怎么说,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灰色苹果树
13岁的时候迷上兵马俑,家人计划旅游的时候我强烈要求去西安,大人本来要去四川看乐山大佛的,拗不过我改变规划。真的到了西安又感觉一切没想的那么好,有些失落,不过休息的时候跟旁边的小女孩玩得很好,她还分我糖吃。虽然失去联系多年,可这件事我一直记着,直到大学重逢,因为当初的事关系很快升温,我们能走到一起也是很奇妙的缘分吧。
@shshff
不再大量刷抖音,这样在听歌app上听到好音乐的时候,不会再被其中剪辑到烂大街的片段而出神,真正拥有自己的听歌品味,并且现在再听到纯口水歌的时候,不会出现“被吸引又觉得下头”的情况,好音乐和圈钱的短视频音乐一听就知道区别。
@热猫
喝酒,每天都喝,有时候喝开心了就打开本子随便瞎写点文章,一气呵成,写完就投稿给本地晚报副刊,至今十投十中,无一例外,昨天刚加入市作协。
@夜神月
因为要考研,加上这学期天天早八,所以我周六日也很早醒,晚上也很早睡,改掉了以前熬夜的习惯,再也熬不过一点了。
@昔年
给ONE多次投稿不中,从此弃笔。
@嗨,猴哥
Apr 21, 2025
童年经历对人的性格有哪些影响?
都说内向的人没有朋友,他们只会被外向的人领养。可是有些人i到连领养人都束手无策,这个人就是中学时代的我。秩序敏感,独来独往,很有界限感和分寸感,谁对我好第一反应是拒绝,拒绝不了也会想方设法回礼。欣赏不动娇娇嗲嗲会撒娇的性格特质,谁向我撒娇就会起鸡皮疙瘩,立刻退避三舍。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原来是“回避性依恋人格”的表现。
说到这种人格的养成,就要追溯到童年时期。
据说回避型依恋主要跟早期依恋关系和家庭教育有关。也许你见过短视频平台上被失能父母生下没有得到精心照料的婴儿吗,他们大多眼神空洞,神态麻木,不哭不闹,缺乏一般小孩的灵动活泛。这是因为婴儿期如果长期遭遇养育者的情感忽视,或者需求没有被及时回应,会导致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这种情况下,小孩会通过压抑情感需求,过度独立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我倒没有那么凄惨啦,我的回避主要基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开始上私立学校,相较于免费的公立教育,私立学校的学费对我们家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我从小就知道“我爸挣钱不容易”“家里没钱没背景,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出路”“要是贪玩就对不起我爸对不起我妈对不起所有人”,小小年纪就被植入了“学习脱贫改命光宗耀祖让家人扬眉吐气”的信念,然后顺理成章长成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和名副其实的卷王。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现在看来这是多么畸形病态的教育理念,但当时的我深信不疑,简直拿命在践行,初中入学将将擦边混入年级百名榜,一年不到就卷到年级第一了。早上第一个进教室,晚上回宿舍继续挑灯夜战,吃饭五分钟内完成,上个厕所都要带本单词书,永远行色匆匆。
后来无数个朋友吐槽我走路太快,好端端地走那么快干嘛,我悻悻解释原因,不由自主就上强度了,上学养成的习惯,那会儿为了节省时间去学习,干啥都用跑的,所以散个步都能散出竞走速度。
极端的自律就导致极端回避,具体表现就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我把自己和他人都工具化了,无法接受并回应无缘无故的好和善意。什么,你要跟我做好朋友,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算了吧,太麻烦了。感谢当初热脸贴冷屁股百折不挠感化我的好朋友,她让我领略友情的美好,教会我“爱可以是没有条件的”,不然到现在我可能还是个没有朋友不招人喜欢的讨厌鬼。
再之后读了一些书,走了一些路,才了解原来我的养育模式叫亲子关系倒置,正常来说,父母作为养育者是应该提供爱与安全感的,但由于他们自身的脆弱和局限,反倒一味向我展露苦难和负能量,比如我解决不了的婚姻矛盾,工作难题,生存压力,试图从我这里寻求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这种索取让我感到焦虑,因为无法提供帮助而感到自我价值感缺失,同时因他们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恐慌无助。长此以往,一旦有人对我撒娇亲近,首先唤起的是我需要再次照顾一个脆弱的人的恐惧,我会本能抗拒这份负担。相应地,也可能错失很多美好的链接。
小时候的经历对我的影响也许体现在,童年已经过去很久,不过迄今为止,进入亲密关系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深的难题。
Apr 16, 2025
你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后,做了哪些改变?
据我观察,学生时代的天真乐观主要源自于两方面:1、钱不重要,2、我以后能挣大钱。
而几乎在同一节点,我认识到这两大幻象的虚妄之处,那就是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干到想离职的时候。钱重要,钱可太重要了,必要的时候能帮你从不喜欢的环境里脱身。
我差不多是五年前毕业的,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月薪八千,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起点了。一下子经济自由,简直不知道要怎么烧包才好,觉得20块钱以下的奶茶不符合我的身价,大几千的美容卡说办就办,还不忘感恩大回馈,给家里添置一堆家电物件,隔三差五给父母发个红包。
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的赚钱能力都有十分乐观的预期,工作大半年还没有什么积蓄我也不以为意。直到有一天我想离职,这时才意识到“fuck you money”的重要性,没存款怎么跑路,睡桥洞吗?于是新手膨胀期迅速消退,为了不上班的终极目标开始卧薪尝胆。具体做了以下战略布局:
1.开始记账,做月度财务规划
首先确立了存款目标和离职日期——5w到手之际,就是我递交辞呈之时。围绕总方针我详尽规划了每月开销额度和存款数目,粗略预估大概还要挺多久才能解放。有了目标之后,上班的煎熬和无意义感还是难以消解怎么办,我悄悄做了离职后的旅行攻略帮自己望梅止渴。
2.缩减不必要支出,奉行极简主义
既然要存钱,肯定不能像往常那般大手大脚,我树立了新的家居生活理念——把周遭物品维持在随时可以跑路的状态。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就不买,逛街看见衣服首饰不再顺手添置;蹬一双黑色的乐福鞋度过了整个夏天;护肤也搞得很含糊,拍个水乳算是很尊重这张脸了;化妆只需动用眉笔和口红就够走天下;点外卖喝奶茶的频率也锐减,想喝小甜水就点杯蜜雪冰城过过瘾;判断力直线上升,能精准识别美容仪、按摩枕等智商税产品,不再花大价钱买心理安慰了。
3.走向独立,不做美梦
当时我想从那家公司离职的决定对家人来说简直是大逆不道,他们不能理解一个整日在办公室敲敲打打的人会有什么存在主义危机。精神认同已然很难从父母那里寻求,遑论经济支持。从那时起我就明白,经济独立才能做人生的第一掌舵人,不花父母的钱,即便再离经叛道,他们的指点对你来说也显得孱弱。经此我褪去了象牙塔里的天真幻想,学会真正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努力,对所做决定产生的结果一力负责,不再期盼别人的认同,我有自己的人生要过。
后续是我保守审慎地攒了近10w块钱才敢离职,而后痛痛快快休息了一年。有天恰逢中元节,也就是民间鬼节,道路两侧到处是烧纸祭祖的人,我骑着单车穿过空中漂浮着的带着火星的黑色余烬,发丝飞扬起来,感觉自己酷毙了,怎么能这么自由的。蛮爽,年轻人有机会可以试试。
Apr 15, 2025
你会将带薪年假花费在什么事情上?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只做了一年,年假被我花在了跳槽上。而第二份工作,规定入职满一年才给年假。所以,等到工作的第三年,我看着OA里年假余额从0变成5时,已经有点恍惚:这东西能干嘛?人一定需要年假吗?
瞬间被自己的想法震惊。原来人被规则驯化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坦白讲,上学时我并不是一个每节课都会出现的人。就这样自由惯了的我,竟然一天不落地上了两年班,并在两年后发出“年假能用来干嘛?”这样的疑问。
于是逃离职场、消除“班味”被我提上了议事日程。同大多数打工人一样,旅行自然是短暂出逃的首选项。第一步是凑假,找到最近的法定假日,请几天年假和周末搭桥,凑出一段“请2休5”的小长假;第二步便是旅行本身,提前一个月做攻略、订民宿,按照社交媒体上推荐的打卡清单列计划,从景点到美食,力求面面俱到、不留遗憾。
为了提高年假利用率,我买了一大早6点多的机票,不到4点便起床赶往机场。值得一提的是,凌晨4点多的机场还是很空旷的,没什么人,十分安静。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也尽量按照计划,力争把每一项都走完。等到旅行结束,我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回想起几天的假期,反而是疲惫多过了放松。
小时候不理解父母报赶场似的旅游团,长大后自己列清单当特种兵,仔细想想,其实是一个相似的逻辑在作祟——“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一定得多去几个地方。”这种逻辑背后,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快节奏的工作以及对休息需求的压抑导致了一种补偿式心理——一旦休假,就要报复性玩回来。因此,原本用来调整身心的假期,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出逃。另一方面,职场内卷加剧,松弛感的缺失也反映在对待假期的态度上。效率至上的思维方式让我想要竭力压榨假期的每一分钟,看不得一丝一毫的空闲。
要是能重来一次,我不会再给自己安排得这么饱和。毕竟旅行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又不是只能来这一回。如果还是紧绷绷地完成KPI,那和上班有什么区别!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打卡和特种兵不好,只是这种方式不适合我。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找到让自己舒适的那一种,才算不枉度了这年假。
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朋友圈里以“年假”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选择。
有看展追星的,有宅家健身的,还有远渡重洋滑雪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跑去禅修的朋友,在黄墙黛瓦的寺庙里住了一个礼拜,四点半的早课,五点半的早饭,每日清斋淡饮,钟磬鸟鸣。
年假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和焦虑。它不仅仅是一段休息时间,更是一个重新审视自我、调整方向的机会。我们可以主动按下暂停键,也可以去探索生命的未知。无论作何选择,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忙碌中始终保持与自我对话的能力。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年假里找回被推迟的自由,将属于生命的分分秒秒,归还给生命本身。
Apr 14, 2025
成年后,你有哪些突然读懂童年的时刻?
冬天,在北方的街头,你一定不能避开一种水果——山楂。
山楂红红的,但是并不鲜艳,甚至有点灰头土脸。但是,把山楂做成糖葫芦之后,它就转头换面了。隔着一层钻石一样的淡黄色的冰糖,山楂就可爱起来了。红彤彤,金闪闪,在冬日淡薄的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小时候,每天下午两三点睡醒后,都会有一个小贩,推着一辆插着稻草架子的自行车从门前经过。只要他一声悠长的冰糖葫芦儿传过来,奶奶就会在门口张望。
这是我每天最害怕的时刻。山楂又酸又涩,吃着吃着还总会被突如其来的核硌一下牙,别提多讨厌了。最讨厌的是那种已经吐出一个核,放松了警惕,但是又突然被硌一下,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但是奶奶坚称没有小孩不喜欢吃糖葫芦,我就是太“懂事”。她总是站在门口,强硬地催促我选一根。稻草架子上的糖葫芦一根一根支棱着,淡黄色的冰糖仿佛山楂后面的高背椅,有高有低。我睁大眼睛仔细搜索,最终在奶奶的指挥下选出一根。
“咔吧”一下咬下那块糖,脆脆的有点粘牙,越嚼越费劲,有时还扎嘴。等吃完糖,剩下的就让人痛苦了。把裹住糖葫芦的糖含化,山楂总不好吐出来。强忍着吃上两个,我就把剩下的插进一把蓝色的长嘴茶壶里。等奶奶看见,就会边说浪费,边拿起糖葫芦吃起来。
冬天可吃的东西非常少。家门口有一间矮矮的房子,哈腰都很难进去,那是专门用来储存白菜的。每到冬天即将到来时,存几颗白菜的问题就是家里的大事。要经过反复讨论,结合气温和去年的经验,做出合理规划。否则一不小心,接下来整个冬天都没得吃。
存多了呢?那也很危险。如果那年冬天太冷,白菜容易受冻,外面的绿叶子挂上冰碴,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化了,容易坏,也不好吃。
冬天熬久了,我忍不住抱怨怎么天天都是一个菜。有天下学时发现桌上有两菜一汤,这可是大餐了!等拿起筷子大吃几口,发现原来还是白菜!奶奶指着糖醋白菜、炖白菜和白菜豆腐汤生气地说,这怎么是一个菜呢?
这么看,糖葫芦,真是北方冬天少不了的。
后来,奶奶爷爷搬到楼房,他们不再经常买糖葫芦,而是买山楂糕。
我对山楂积怨已久,但是他们坚持让我尝尝,那深红色的山楂糕在白色的大碗里又格外动人。我胆战心惊地崴了一小勺送进嘴里,弹弹的、酸酸甜甜,原来山楂这么好吃!我忍不住大口吃起来,奶奶和爷爷互相看了一眼:“这我们能吃两三天。”
等奶奶爷爷陆续走了,我终于长大了。小时候总想着快点长大,盼望有一天可以用一种淡漠(帅气)的语气提起小时候提起五年前提起十年前。我望着居住的胡同,它的尽头有一棵杨树,树下黑漆漆的一间屋子,是糊着纸上着木板的副食店。走过副食店,穿过马路,路过邮局,那就是我想象不出来的地方了。但是看着夜晚的星星,有一天我一定能走到宇宙里去呢。
走啊走,走过五年、十年,走过二十年,走过小时候期盼的日子,走过副食店,走过邮局,走到小时候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走过了太多东西,回头看时才仿佛一个人终于拥有了满屋的藏品,可以仔细观摩。
今年的清明节,为了避开人流,我父母很早就带我去给爷爷奶奶扫墓。回来之后,我很懊恼我没带块山楂糕去看他们,甚至从没有一次想到过带山楂糕去看他们。我突然想起来我和爷爷奶奶一起挤在沙发上看着山楂糕,奶奶说:“我就喜欢吃山楂,它降血压,对身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