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9, 2025
你是如何从父母的语言暴力中逃出来的?
大学毕业后,我找不到工作,找来找去,去了一家舞蹈工作室做销售。这份工作薪水很低,日常还需要去大街上发传单招揽客户。我那时想着,有工作就有钱拿,先干着吧。这件事被我母亲知道后,她觉得很羞耻,说我书白读了。我说我学历一般,不好找工作,先干着吧。母亲最后怒了,恶狠狠对我说:“还不是怪你自己高考没考好,活该现在这么个下场。”
那会儿听完母亲的抱怨后,我感到异常羞愤,心想为何事事都要怪我?这个时候父母不是应该帮孩子一把,想想有没有人脉可以用,帮孩子找个好的实习工作?可我的父母表现不是这样的,他们习惯责备,习惯用语言做刀,来伤害我。
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我的母亲对我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大的恶意,她只是不会表达,她也从未意识到“刀从口出”,尽管她原本并没有完全看不起我的意思,但从她的语气里,我却敏感地读出了她的不屑。
当一个高敏感人格的人,遇到一对迟钝且说话难听的父母会怎么样?那大概就是噩梦般的童年与青春期。
等到我意识到父母的行为是一种语言暴力时,我已经二十五岁了。那会儿我已经养成了敏感、脆弱、自卑的性格,并且无比在意他人的眼光。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我是一个时刻紧张,没有松弛感的人。
显而易见,父母的语言暴力已经不知不觉中对我的人格造成了严重影响,继而使我的人生变得不如想象中美好。
回顾这段过往,我突然明白,是我把自己从一种有毒的亲子关系中拯救了出来。
1. 远离父母,重建自我
一个小孩子,原本是没什么是非观和价值观的,他的一切都仰赖于外界反应。
举个例子,一个小孩做错了事情,把花瓶打碎了,父母可以责骂,也可以褒奖,责骂就是说花瓶打碎这个事情罪该万死,时间久了,小孩就会养成胆小的性格,生怕做错了事情会被大人打骂。
另一种情况是,花瓶碎了,但父母把孩子抱起来,清理完碎片,然后告诉孩子,花瓶碎了不要紧,你人没事就好。
我的父母是哪一种呢?很不幸,是前一种,所以我自幼胆小,活得特别拧巴。非常的怯。
我记得我自己出版第二本小说集后,一次在家乡开讲座,我让我母亲跟我一起去,母亲说:“你有胆子在那么多人面前发言吗?你做得到吗?”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冒犯,我说我在北京、上海工作多年,在很多国际化大场合都发言过,公司每个月给外籍高管做现场的策划案汇报也都是我自己报自己写的,母亲露出很难以置信的表情,觉得我不可能胜任这种“台前”工作。
重建自我的第一个基础就是尽量远离父母,独自生活。长期浸泡在有毒的语言环境里,你无法察觉到父母的行为有问题。
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父母的一些话不对,是在去了北京之后,那会儿我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和不错的工作,我开始重建自我,换一种评价体系来审视自己。我不再活在父母的眼光之下,我活在自己亲手建立的新秩序之中。
2. 把心放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父母,你要改变他们的观念无比之难。我的想法是,一开始可以尝试做一些沟通,表达出对父母那些观点和话语是有意见的,但如果根本不听,或者异常顽固,那就不要继续做徒劳的努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不能改变的话,那就不要让他人的话来扰乱我们的命运。
平时看综艺节目的时候,我也经常遇到跟母亲三观不合的地方,如果再深入交流下去,肯定就会吵架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闭嘴,她要说就让她说去,我可以玩手机或者听音乐,不要把她说的刻薄难听的话放在心上就成。
当然,万事都是知易行难,很多年轻人还是改不了情绪被话语影响的思维模式。要解决这个错误思维的根本是想明白父母为何说那样的话。
我后来回想了一下,母亲说那些打压我的话,给我制造一些羞耻感,其实无非是要证明我不如她。我不如她,她才能管我,如果我能力极强,她不就无法行使家长的权力了吗?
不过,父母总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我们很厉害,可以在亲戚朋友面前作为炫耀的谈资,一方面又觉得翅膀硬了的孩子难以管教。
很多时候,用言语伤害孩子,其实本质上意味着做父母的心胸不够豁达。
如今,无论别人说什么难听的话,都影响不到我了,我想,这是因为我用十几年的时间给自己重建了一个足够稳定的内核。我不会再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而动摇,而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无论对方是朋友或者是父母。
Mar 18, 2025
成年人理想的告别场景应该是怎么样的?
告别意味着“完成”和“结束”,没有完结的事会带给人期冀,而事情一旦圆满,便会告一段落,留下的只有空落落的内心。今敏的电影《千年女优》里,千代子在回忆中反复提到她一生追逐的画家曾对她说的话:“十四的月亮,才是最完美的——因为十五的满月之后,月亮就开始残缺了。”某种程度上,满月具备一种完结的意味,今天的圆满马上就会被将来的夜晚轮流吞下,因此,每当抬头看到满月悬挂在低空,我在向它问好,也在向它告别。
我很少去主动构想一个告别的场景,对于告别我是回避的,尤其在快乐的团聚时刻,散场的信号会不定时像一根针穿过脑仁,让我只想连连摆头,把那些还没到来的落寞通通抖掉。幸好生活中大多数的告别都是不动声色、悄无声息的,我理想的告别场景,最好不要让我意识到这是一场告别。
不喜欢告别是因为不舍。回想那些我们抗拒说再见的——明亮的月亮、美好的旅途、重要的朋友、无知的快乐、久住的房间,但到了真正要和它们告别的时刻,却发现情况不过如此——一句话、一顿饭、一瞥眼,就散了。就像生活中一不留神,和很多人都已经见过了最后一面。告别原来是如此的淡漠,让人愕然。
我看过的一个节目里,两个嘉宾在讨论“一段关系的结束是否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其中一人聊到,在朋友对她说了某一句话之后,她知道两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我发现,如果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分别,人和人之间是很容易说出再见的,但情感关系的分别却不一样。有时候一段关系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也是没有告别的。关系的裂痕是逐渐产生的,最后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只是稻草堆最上面的那一根,自身无足轻重。这时的告别显得没有必要,因为两个人已经在不同的两条路上走了很久,不说再见,也是因为难以开口,或不想扼杀这段关系剩下的所有可能。于是便只是各自沉默,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告别。
在爱情里,放不下的人不喜欢告别。在爱情将要结束的时候,如果两个人坦然放下,互道祝福,尽管过程会很艰难,但郑重告别之后,两人大可各自走向新的生活。然而,真实情况中,总有那么多分别是留汤带水的,总有一方无法做出了断,拼命纠缠,即使知道两个人已经再无可能。
电影《花样年华》里,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告别是未完成的。当周慕云将要动身前往新加坡,那通“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的电话,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拨出,但二人最终没有同行,多的那张船票成为了永远悬置的如果。分开以后,两人没有再见过面,却几次或偶然或有预谋地从对方生活的场景里出现、消失。因为未竟的告别,这场漫长的分离是如此克制、潮湿、黏腻,直到苏丽珍来到周慕云在新加坡的公寓,悄悄带走自己的绣花拖鞋——告别的仪式由物件完成,而周慕云在吴哥窟把秘密诉诸树洞,将累积多年的情绪永远封存。
因为放不下,所以只好背负着没有被公开言说的情绪继续生活。每每想到我身边出现过的那些没有认真告别的人,想起过去种种,心里有遗憾、有困惑、有愧疚,释然需要太多的时间。这样看来,与其无声地从对方生活中消失,还不如好好告别,把未说的话说出。原来以为不告别是为了留住,实际上,一场认真的告别,可以像是钥匙插入年久失修的门锁,在“咔嗒”轻响中,过去与未来得以在门缝间对流。
但我仍不需要一场刻骨铭心的告别。很多的告别场景是被伪装起来的,新年、生日、婚礼的庆祝其实都是粉饰过的告别,与过往的自己的告别,但我们并不悲伤。九月十月,人们对红叶的追逐狩猎,是庆典,也是对绚烂秋季的道别。
告别是一半的尘埃落定,是一半的风起。
我理想的告别,不是结束,是开始,是祝福,它会让我忘记这是一场告别,而我始终相信,这不是我们最后一次遇见。
Mar 17, 2025
如何判断一个人在对你说谎?
最好的判断方法:不要判断。
原因很简单,人类的进化让我们学会撒谎。
养宠物的人都知道,猫狗虽然不会说话,但我们可以通过尾巴判断其真实想法。高兴的时候,尾巴左右晃动;害怕的时候,尾巴蜷在身后……简而言之,尾巴就是一根不会撒谎的指南针。
而人类从猿进化成猴的第一步,是蜕掉尾巴学会直立行走。如果现在人类还有尾巴,我们就能轻易辨别出谁在撒谎。
想想尾巴还真是个好东西——人类的尾巴,大概是像猴子那样细长。犯懒的时候,瘫在沙发上不想动,水杯又离手太远,就挪挪屁股让尾巴把杯子卷过来。不小心和别人打起来,被人拉开了,还能转身用尾巴狠狠抽对方一个大嘴巴。看演唱会,歌手站在台上兴奋地大吼:让我看见你们的尾巴!整个体育场刷刷升起上几万条尾巴,唱到高潮,尾巴们便整齐划一的左右摇曳。镜头晃到情侣,大家会看见两条尾巴紧紧缠在一起。
当然,它也会带来一些小麻烦。譬如,美妆up主会建议大家尾巴的毛发和头发要分开用不同的洗发水;冬天的被子要做得更大,防止尾巴伸出去一夜被冻坏了;刚到秋天,妈会追在背后让孩子给尾巴套上秋裤——“啊,你这个熊孩子,等你老了尾巴痛,才知道我的用心良苦!”
不小心扯远了,还是说回尾巴的测谎作用。
几天前和朋友逛街,看到了一个造型奇特的碗。那个碗就放在那里,发出全世界只有我能听到的声音:“快过来,把我带走。”我一面快步走向它,眼睛却如同雷达精准定位到了价格——竟然要卖四千多。导购走过来,面带微笑,说这个就剩一个了。内心OS在尖叫:真的很好看,可是再喜欢这个碗,哪怕全宇宙只有这一个碗了,我也不可能掏两万多买它。脸上还要面无表情,必须故作镇定给自己建个台阶:“嗯,我胃口大,这个稍微小了点。再逛一下。”
但如果我有一条尾巴,画面则完全改变了。尾巴会翘得老高,左右乱晃,按都按不下去。转身离开柜台,收获的不仅是服务员的白眼还有一条垂下的尾巴。
由此联想到的事情还很多——看到暗恋对象,眼睛极力控制不去那个方向,尾巴却一直摇;买了昂贵的音乐会门票,想接受艺术的熏陶,却听得昏昏欲睡,尾巴垂在地上……
谎言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无伤大雅的谎言就像人身上的细菌,多到数不清,我们却依然能与之达到平衡。谎言消失,生活才是真的会天翻地覆。
想到多年前,暗恋一个同学。为了和这个人靠近,我只能竭力模仿他。对方去网吧,我也去。他去外校和别人打球,我也跟去。为此我撒了好多谎话,告诉父母我去补课、我要准备考试、我和全班同学一起去秋游……
作家吴晓乐写过一句话:“我那时很坚信,只要能亲近那个人,所有的谎都不是谎,而是愿,撒谎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许愿。”
我当时也那么想,撒的每一个谎言都是许下的愿望,全都关于他。
这是一场无疾而终的暗恋。到现在,我几乎记不清暗恋对象的脸,却能清晰地记起那些谎言带来的心跳加速,以及许下一个个愿望的悸动。本来以为这是我一个人的秘密。直到前几年,一次父母无意谈起,我才惊惶得知,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谎言其实早就被看穿了,只是他们不想揭穿而已。内心竟升起一阵雾蒙蒙的感动,感谢他们帮我保留了一些回忆。进入社会后,拥有公开的谈爱的资格,但爱的成分也随之变得复杂。有时交换的不仅是爱,还有彼此对未来的规划。
年少时期,不求甚解也不求回报的爱,美好却也脆弱,竟在父母的谎言中得以保存。
必须声明,我不是赞美撒谎。或者说,撒谎也分好坏,千万、千万不要选到最坏的那个。
最坏的撒谎,是对自己撒谎。
对自己撒谎的人,往往庸庸碌碌,病态地追逐着别人眼中的“好”,到最后连自己喜欢什么都忘记了。是啊,他是很合适的相亲对象,有房有车,可真的喜欢他吗?是啊,考公当然很稳定,可真的喜欢稳定的生活吗?买房,结婚,进修……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真的喜欢吗?
一定要在内心诚实地追问自己,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也不要害怕,毕竟还有撒谎的魔法,能随时包装所有离经叛道的选择。想想撒谎确实是坏事。但分清所有的好坏有什么用呢,我们需要的是快乐和自由。
好了,现在,就说一句谎话,用来保持对自己的诚实吧。毕竟,我们人类已经退化掉了尾巴。
Mar 16, 2025
如何从“线上网络”回归“线下生活”?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这十年,也恰好覆盖了我们这代人进入大学校园,离开大学校园,初入社会,逐渐成为成熟社会人的整个时期。对于我们来说,线上的生活永远新鲜,未知,充满无限可能性。初入大学的夏天,寝室的人每晚都面对面坐在一起喝啤酒聊天,到毕业的那个夏天,寝室变成了四个人背对背用电脑连线打游戏。
工作后时间变得稀缺,而线上的生活则意味着方便、快捷、直击重点。渐渐我们习惯了“不兜路”的生活,习惯了生活被线上时间填满。12点决定中午吃小笼包,12点零3分完成下单。骑士预计15分钟内送到。在这15分钟内,可以回复三个聊天软件的讯息,完成了一笔网上理财,以及搜到了一部感兴趣的配饭视频。
我们省了很多时间,我们多了很多资源。可是线上生活冰冷有序,有时会令我们忘记了我们究竟是在生活,还是在“被生活”,总有种被信息流裹着走的不自由感。那么重返线下生活有哪些方法呢?我有几点心得。
1.聚餐,和朋友对话
2025年的第一天,我和两位认识很久的朋友临时约了个饭。之所以临时,是因为那天我们各自原本都有计划,但凑巧那天我们原本的计划都取消了。我和这两位朋友平时分隔异地,往往半年才可以聚一次,在新年的第一天,可以聚在一起,本就是件难得的事情。
这一天,既是节日,又是假期,临时预订餐厅也是困难的。我其中一位朋友还要带着她的狗来,因为她不想把她的狗在新年的第一天独自留在家中,所以我们还需要找到一家宠物友好餐厅,这就难上加难了。
但幸运的是我朋友订到了一家她喜欢的西班牙餐厅。我们去的时候是黄昏,只剩我们一桌客人了,我们好像在自家的客厅里聊天一般自在惬意。餐厅的食物相当不错,酒也是我们喜欢的。最重要的是一起聊天的朋友,我们彼此熟悉,坦诚,是那种一坐下便可直接聊自己人生中最不为人知的自卑的朋友。在那个夜晚,我们分享了现阶段生活的困惑,又一起谈论了理想。
所有的幸运叠加在了一起。朋友的肥柯基在我们脚下昏睡,多么美好的夜晚。
2.散步,和空间对话
熟悉的城市中有许多不熟悉的风景。比如距离我住所两个街区的地方有一个街市。街市入口卖香料的铁皮铺子,总是用老式录音机放邓丽君的歌曲,那声音将时光揉搓得温柔明亮。街市里有我日常在超市中从未见过的蔬菜、水果,只青椒便有三五个不同品种。街市里也卖金鱼,用透明塑料袋装着,灌了水的塑料袋鼓鼓的,金鱼在里面灵巧地转来转去。金鱼袋子下面卧着一只肥猫。
我在这一区居住了三年,却从未来这里走过,因为超市便可满足我日常的饮食需求。但现在,空闲的时间我喜欢来这里逛逛,不是为了饮食需求,而是喜欢那角角落落里散落的风光。
在折叠起的城市中,有许多我们未曾瞥见过的立体生活,将折叠起的地方扯开摊平,你会发现这世界如此大。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的日常,是如此地鲜活丰富。
3.运动,和身体对话
从青少年开始,我们用了很多时间和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世界对话,尝试了解外部世界是怎么运行的,他者是怎么思考的。
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可同样重要的却一直被我们忽略,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作为物理存在的身体。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认为它理所当然应该听我们指挥,为我们服务,直到我们发现相反的事实。
我上第一堂健身课的时候,我的教练让我用手臂去扯一条绳索,那是一个相当简单的动作,我一口气做了二十几个。做完后,教练问我,你刚刚用哪里的肌肉去做这个动作的?我答不上来。然后我的教练告诉我,以后不管你做任何运动,永远记得要用你的脑子和你的身体沟通。
那以后,我又学了很多不同的运动,瑜伽,跑步,冲浪,滑雪,攀岩,网球……每一次运动都是和自己身体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交谈,而每一次交谈过后,我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脱胎换骨一般获得新生。
虽然这些都是个人体验,但是只要愿意,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把目光从屏幕转开的决心。有血有肉的人并非数字生命,生活也不该归大数据掌管,我们应该抓住一些“线下生活”的小事,因为总有一些温度,有一些风光,一些留白,一些体悟,只能在真实的触感中获得。
Mar 15, 2025
哪些行为,可以提高周末使用的舒适度?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工作日总是痛苦难熬,但到了周末,又感觉时光飞逝。好像还没来得及做什么,玩什么,周末两天的时光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很久之前,我也过着这样的生活。没休息的时候盼着休息,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休息日,却感觉总是在吃吃睡睡的混沌中稀里糊涂浪费了时间。
那么,有没有一些提高周末使用舒适度的办法呢?
1.远离手机,回归线下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现在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尤其是周末的早上,好像起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如果你再在被子里窝着刷一会儿手机,那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社交网络抢夺了我们的注意力,瓜分了我们的时间,虽然这种被动的休闲方式可以让人无知无觉地消耗时间,但对于得之不易的周末来说,如果还是刷刷手机,真是一种浪费。
在上海上班的时候,周末我总习惯找一些活动去参加,可能是艺术电影放映活动,可能是展览,可能是文学讲座,也可能是戏剧表演。这些活动让我觉得很享受,因为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话剧,我都不得不把手机放在一边,全神贯注地去欣赏荧幕或者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会产生心流,心流会让人有愉悦感,这种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的愉悦感,会让人和现实生活产生更强烈的联结。
我把看电影、看话剧、看展览、徒步、打球等全部归类为“沉浸式线下活动”,这是一种把自己从繁琐的工作状态解脱出来的一种方式。其实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我们每天看手机,看工作群,频繁处理线上信息,人的精神状态是紧绷的,而回归线下,一是避免了线上纷杂信息流的影响,二是可以让我们真的从欣赏艺术与运动中找回原始的松弛感与快乐感。
2.让舒服的人际关系滋养身心
人际关系往大了说,不一定是指人与他人的关系,也有可能是我们和自身的关系。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I人喜欢独处,E人喜欢跟朋友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无论哪种方式,适合自己就好。
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中,我们可能身不由己,要面对很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比如某个领导,某个同事,某个客户。而周末,是完完全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和谁在一起。
如果喜爱独处,那么怎么样让自己更舒服呢?我觉得可以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开始散步,沿着城市里的河道或者风景不错的公园,一边走,一边放空自己。其实在大自然里坐着发呆,欣赏风景,看鸭子在湖中游弋,也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你会觉得周围的一切慢了下来,那些被密密麻麻的信息夺走个人时间的感觉彻底消失了。此刻,你只属于你自己。
你可以懒洋洋地靠在野餐垫上晒太阳,也可以钓鱼钓一下午,又或者坐在长椅上看看一直想看的那本书。如今,彻底的断网和彻底的放松都是奢侈的事情,也许把自己放入大自然里,才能找到我们人类最原始的与土地与自然亲近的快乐。
有一段时间,每到周末,我都会用摩卡壶自己煮咖啡喝。在这个过程中,人沉浸在咖啡香气里,感觉十分舒适。另一个层面说,自己做咖啡,也省了不少钱。
如果是见朋友的话,也可以多考虑去开阔的地方散步、休闲,或者是一起做做手工。另外,我觉得邀请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来家中下厨,也是一个不错的周末休闲方式。一是因为在家里,氛围上更轻松懒散一些,二是每个人都能做几个拿手菜,这样一边吃饭,一边看看电视或电影,聊聊天,既轻松,又能自己把控时间。
3.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解放身心
其实清理东西是一件特别解压的事情。周一到周五,我们过得忙忙碌碌的,很难静下来考虑居住环境的问题,但到了周末,时间空出来,我们其实可以尝试搞一次房间断舍离,整理整理不要的衣服,精简物品,打扫一下卫生。在整理房间的过程里,我们可以放一首自己最爱听的歌。一边听着悦耳的音乐,一边任思绪缓慢流淌。
对物品进行断舍离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重新为自己整理生活秩序的过程,看起来不起眼,但其实相当重要,它可以有效提供工作日的效率。结束了一天的打扫和清理工作,是不是觉得有些累了?这会儿你就可以洗个澡,然后在房间里点上精油香薰,再把从市场上买来的鲜花,插在花瓶中,最后再打开电视,投屏自己最爱看的剧,让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这是一种彻底的放松,是把自己还给自己的最佳方式。此刻,没有人打扰你,你的时间全部属于你。
真正的放松,不是放纵,不是胡吃海喝,不是睡一天一夜不醒。真正的放松是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学会更聪明的方式,使用独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让自己在工作日可以有美妙的回忆用作回味,同时,也让自己每个星期都有所期待。
Mar 12, 2025
合租时,你遇见过哪些离谱的事情?
毕业和几个朋友合租一栋郊区的两层楼,室友养宠物,不是猫狗,是蜥蜴。平常关玻璃箱里还好,可有一天不知怎么回事蜥蜴不见了。当时搜遍各个角落都没发现,等半年后的一个晚上,下雨停电,我打手机灯去查变电箱,发现蜥蜴在那,被光照到也不怕,看样子在外面伙食也不错,它变胖了。
@消失了吗
记得是09年,那时候在深圳上班,合租室友有一位戴眼镜的小年轻,有礼貌,讲卫生,平常处得还不错,会闲聊几句。可他突然失踪了,人间蒸发那种,他家里人也不知道下落,东西都留着,结果我为此还被警察找去问话。但后来再也没有听说他的事,有时候我会怀疑他是否真存在过。
@菠萝爵士
说好了不带人回来过夜,结果带了男朋友回来。而且她还是跟另一个女生合租一个卧室睡一张床,另外一个女生不在,她就带人回来,有时候洗床单,有时候连床单都不洗。
@碎碎念的汤婆婆
刚毕业四人合租,有男有女,就发现自己牙膏用得很快,有一天我就做个实验,把同样白色的洗面奶挤在了牙膏管里,早上我就在客厅听卫生间每个人刷牙声,结果有个女生刷牙就被洗面奶恶心得直呕。
@朱晨光明磊落
10年,人生第一次租房,不知道是合租,不知道是二房东,结果钱没了房也没了。
@一个微博世界
舍友偷东西被摄像头拍到,还死不承认。
@Oblivion.
刚出社会的时候,自己租了一套房,嫌屋子太大了,于是想把另外一间大的租给另外的人。当时是在豆瓣上找的,一个00后浙江籍的小妹妹。加上联系方式后,才发现她和妈妈吵架了,妈妈不同意她和男朋友在一起,所以选择了“私奔”,留在这座城市。当时也觉得她可怜,也愿意低价分租给她一间房,没想到却是噩梦的开始。
首先妹子她谎话连篇,很多谎言太拙劣我也不愿意去拆穿,其中包括她没钱这一点。其次,她带着她男朋友每天晚上出去玩,半夜三更回来,然后开始乒乒乓乓各种声音,熟睡的我又被吵醒。最后不能忍的就是,她有钱去花天酒地,但是居然不交房租。妈呀这个我忍不了!后面住着住着,说要提前退租。那个时候我已经被弄得神经衰弱,加上一到晚上她和她男朋友就有各种声音,我也同意了。
离开的时候,她又告诉我等她家人转钱给她再交房租。我那时候真是傻,她把行李拉到楼下,打个车就走了,把我也顺便拉黑了。所以说人还是不能太有同情心,不然害的就是自己。
@甜可
遇到过一个姐姐给人当三儿,然后跟大哥闹自杀,把合租房子的煤气打开了,被我发现及时制止了。隔了两天姐姐又吞安眠药,给我发短信,让我联系大哥,真的离了大谱。之后我就赶紧跑了,连押金都没要,保命要紧啊!
@Echowt
刚搬进去时,有个租户已经租了几年了,他老爱讲灵异事件,说屋子里发生过诡异的怪事,所以租金比附近便宜,我还真信了,经常半夜上厕所都担惊受怕。等他要搬走时才说是逗我玩的,我觉得这并不幽默。
@以为的以为
和两个人合租,对水电费分摊的事一直比较计较,连续几个月都吵架,后来才发现,楼里有一个隐藏的水龙头,还漏水。而二房东都不知道这个水龙头的存在,弄得我们很尴尬。
@fhdhddf
13年在上海,租的是四居室,按理说有四个住户,但是从住进去到搬走,整整一年我都没见过次卧的住户,仿佛那是个隐身人。偶尔夜里会听到次卧的动静,但其他两个室友也没见过那人,我觉得这是颇为神秘的事,可惜直到搬走也没能破解谜团。
@小邱
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和同省的室友合租,她人很好,做菜很好吃,我们经常各出一半的餐费,她做饭,我洗盘子。可后来我发现她梦游!还好,她最多绕客厅走一圈,在沙发上坐一会就回房了,不过我睡前还是会关煤气阀,把刀具什么的收起来。
@一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