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阅读
        
        
  • 图文
  • 阅读
  • 音乐
  • 书影
  • App下载
  • 关 于
    

Nov 19, 2025

哪些迹象会表明,一个人过得还不错?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去世后一周才被发现。
直至今日,很多媒体和文章写到张爱玲的去世,用词都避不开可怜,寂寥,孤独,晚景凄凉这样的字眼。
按说写字的人应该懂这个道理:虽然大部分人畏惧孤独,但也有一些人喜欢独处。就是说,并非所有独处都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下的处境,有一些独处是个人偏好之下的选择。
张爱玲这样的人,即便不显然是后者,也大概率是后者。她晚年有相互信任的朋友(比如邝文美夫妇),有广为流传的作品,有事业,有钱——这点最重要,这点保证了她可以不独自生活(起码雇得起保姆),而她没有,就是说一个人生活是她做出的选择,而不是无奈之举。
张爱玲的特立独行亦无须多说,具备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看到。然后她死后却依旧免不了被人装进一口庸常的锅里,给一些毫无特色的家常菜当作料。
既然去世之前她用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去世之后,剩下的不过是一具腐烂的皮囊——可谁又不是这样?儿孙绕膝也改变不了肉身腐败分解的自然过程,何谈可怜?
总之我年纪尚小的时候就非常不喜欢这种论调。如果安安静静一个人生活然后死去是我的选择,死后却得到那样充满偏见的评论,恐怕要被气活过来,跟发表评论的人干一架才能罢休。
现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最能支撑独身生活的一个时代:科技的疾速发展为远程、居家办公提供了条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外卖、快递、团购、网络社区、电子化办公等等方便快捷的工具和服务的普及,不但降低了一个人生活的成本,也减轻了一个人生活时,独自寻找资源支持的压力。
唯一无法克服的是情感需求。可如果一个人生活并非被迫而是主动选择,那么关于情感需求方面的烦恼,其实和已婚人士在车里抽烟看手机寻求短暂独处而不愿回家的烦恼,本质是一样的:在任何一种生活里,人都会陷入某种特定的烦恼。这几乎是标准化程式,无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烦恼是必然的,无人能避免。与其说它是困境,不如说它是情绪需要,承认它是生活构成的一部分,认清这一点,它就不可怕。
当社会资源和设施发展到对一个人生活很有利的阶段时,舆论环境也会顺应时代相应发生转变。过去这十多年,恐怕是舆论对独身生活最友好的一个时期。当然这里面成因复杂。无论如何,它呈现出的结果是,一个人独自生活,不会再被舆论大范围地质疑、排斥和嘲笑。即便父母长辈亲戚不理解,在朋友、同事中,或网上,总能找到支持独身生活的巨大力量和反驳话术。
可是,让我们回到人的本质——大多数人都惧怕孤独,这个本质并不会因为舆论、社会潮流、科技支持而发生改变。
所以,在排除一个人生活所要承受的社会资源和舆论上的压力之后,来到了问题的关键:
孤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要用什么方法知道,孤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想,一个人过得还不错不需要太多迹象。一个人过得还不错只需要一个迹象:看到有人独自看电影、逛街、吃饭、坐旋转木马、在公园的长椅上发呆,会由衷地感叹,TA好浪漫,或者TA活得好自在!而不是:TA好可怜,都没人陪。
我们对他人行为所产生的念头,正是我们内在人生观的映现。当他人呈现出一种状态,我们对这个状态的羡慕或同情,以及其他情绪变化,是我们自己内心喜好、恐惧的真实反映,而非呈现状态的人本身的喜好或恐惧——这是我给那些认为张爱玲死得孤独、可怜的人的注解:他们自己内心贫瘠,怕独居独处,无法想象一个人生活可以达到的丰盛程度,就把这种恐惧投射到了张爱玲在公寓独自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这件事上。
然而我也从不美化一个人生活(很多人喜欢走非此即彼的极端),群居生活有群居生活的温暖,一个人生活有一个人生活的自由。面对真实的自己,去过一种相对自在的生活(绝对自在的生活不存在),无论选择家庭、婚姻,还选择独居,都是顺从内心真实召唤后的结果,而不是跟随潮流,跟随舆论安全性的结果。
真实面对内心需求的人,看到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不会感到尴尬、惶恐、紧张或生理性抗拒,而是松弛、接纳、欣赏。
因为享受一个人生活的自在,便由衷地希望爱着的、喜欢的人也能过上自己这样的生活,那就是你日子过得还不错的迹象。

阅读全文

Nov 18, 2025

你有过“绝对无法原谅”的瞬间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一辈子难以原谅亲人的瞬间。
都是小事。
 
友人的瞬间在刚毕业那年。
父母刚刚离婚,因为父亲出轨冷暴力不着家。她即刻立下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誓言,要用全部的血性和以后的人生照顾和保护妈妈。
她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
为了通勤,她想买一辆代步车,大概也就三千刀的二三手小车。偶尔和外婆打电话说过这事两次。
头一次,是随口提起。
第二次,是几个月以后。
外婆在电话里惊讶地问:“还没攒够钱吗?你没有收到我让你妈妈转交给你的支票吗?”
她想起几个月来妈妈对她的避而少见,想起妈妈听到她抱怨冬天寒冷的顾左右而言它。想起她每天天不亮就站在空无一人的公车站喝几乎要冻成冰糕的廉价咖啡,想起她无数次和妈妈说过,我们一定会挺过去。
“我们。”
她说我知道妈妈也很艰难,也需要这笔外婆从自己退休存款里挖出来的钱。如果她问了,我一定会给她。可是她不告诉我。我对她的苦难感同身受,她对我的苦难视而不见。
她说,后来也没有和妈妈说过这件事。但她永远不会忘记。
 
前任的瞬间在大二。
那是困苦窘迫的年纪。
因为要交学费和房租,所以他打了三份工。打到天昏地暗打到人神共愤,打到上着课都梦见找零找不对被经理骂。
于是成绩下滑,濒临达不到助学金要求的标准。
于是只能打更多工。
最艰难的冬天快要过去,艰难本身却亘在原地。他年底回家过节。
那天晚上吃完饭,他妈妈把他送回来。
他说从家里到自己的出租屋,也就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
车上的空调坏了。零下三十度的寒冬,他和她都假装没有觉察。
一路上,他期盼着妈妈可以主动对他说——“要不搬回来住吧,省下房租。”
因为她不主动提起,他不敢张口。
她到最后都没有提。
最后的最后,妈妈的车停在他公寓门口。
旧房子的廊灯坏了,他在明明灭灭的昏光下和她挥手作别。
他问,要进去看看吗?
妈妈张张口,移开眼。说不用了,你快点进去吧。
他咬咬牙,求生本能勉强压过二十岁的自尊。他说,妈妈,要不然——
——要不然我回家吧。我知道家里已经很挤了,两个弟弟一个上高中一个刚上小学,多一个二十岁成年男性的口粮不算是小的开支。但是我可以在打工的时候顺一点过期的面包回家。我知道我脾气不好总是和爸爸吵架,我知道我不是最乖的小孩,但我可以试着改。架子鼓我也不打了吉他我也不弹了,我知道五口人在小小的屋檐下像是溺水,但我们至少是在一起不是吗?让我回家妈妈,我想回家。
他还没说出口,妈妈启动汽车。
他看着妈妈和没开暖风的车,冰凉凉带着他的家走远了。
他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瞬间。就算他知道如果他真的坚持着追上去说出口求她,她大概也会答应。就算他后来也坚持着把学读完了,就算后来家里条件变得宽裕一些的时候,妈妈曾经开玩笑地提出让他搬回来住。
他忘不了,那是个比一整个冬天还漫长的瞬间。
 
还有一位朋友,她的瞬间在上一段婚姻前。
朋友是伊朗人。
在美国订婚时,父母第一次从伊朗飞来见到她的未婚夫。那时正值夏日,她坦言被金碧辉煌的订婚宴与真假不明的祝福晃得迷了眼。一时把对于订婚的顾虑都忘在脑后。
订婚宴后回家路上她忘了东西,爸爸抱怨她几句,开车载她回去取。她说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和父亲单独待在一起,一时有些尴尬。
车驶到红灯口,爸爸忽然开口:“你以后怎么办呢?”
她愣一愣。
爸爸像是随口一提,又像是假装随口一提:
“他那个样子。”
就不再说了。红灯变绿灯,她一晃神,才意识到说的是她的未婚夫。可她知道他不会再说什么了,而无论是什么,她也已经是骑虎难下。
一年半后,她离婚了。
离得很艰难,是她的传统伊朗家庭里的第一例。因为丈夫家暴。
和父母又冷战了大半年,他们才终于接受这个事实。
她说那天和爸爸打电话,她感到一阵释然。他终于不生自己的气了。紧接着,听他说,轻飘飘地:“我早就知道那人不行。”
她感到愤怒。
她说她永远忘不了那个瞬间。握着手机的须臾和几年前那个夏日的夜晚重叠在一起,黏糊糊地扯在胸口。
原来他一直都知道她遇人不淑,原来他一直都预感她在万丈深渊之侧,万劫不复之巅。他知道她需要帮助,哪怕只是一个真诚的提醒。
他视而不见。
 
我这三个前爱人和友人,都来自外人看来不算太差的亲子关系。离婚的家庭至少母女融洽,困窘的家庭至少父母和满,传统的家庭至少经济优渥。
若真的要说苦难,他们也都经历过要比这些小事更困苦艰难狗血几倍的事情。
可或许正因为如此微小,于是更加显得不该斤斤计较。后来入肉的小刺扎根发芽,斤斤计较变成耿耿于怀。世界曾亏欠过他们,恶人曾欺辱过他们。可是午夜梦回,再坐到心理咨询师的皮沙发里,总也跨不去的话题,永远是那个瞬间。
就是这样的瞬间——
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以为至少你是我可以等到的人。
可原来你也没有要来。

阅读全文

Nov 17, 2025

你有什么“没人懂但戒不掉”的小癖好?





旧物囤积。
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个“癖好”,只是惯常留下所有旧物,包括但不限于外公在世时常用的一支钢笔、生日时店员代朋友写的一张祝福语卡片、和云南小镇一位笔友的来往信件、童年时期斥巨资采买的百变小樱镭射卡片,它们被整齐摆放在精美的收纳盒里,束之高阁,每年不定期被拿下来逐一翻阅。
直到今年去沈阳一位老友儿时的家中做客,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拿走他小学六年级的一只斑点狗闹钟做纪念时,在对方讶然的表情中了悟,原来这是个“癖好”。
事实上他的用词更为严苛,他说,你是在给自己筹备衣冠冢吗?
我可没有计划要将它们“带走”,事实上,我只是喜欢它们的“气味”。
我曾在一篇研究里读过:嗅觉记忆的准确率高达70%。气味分子钻入鼻腔,脑中的“杏仁核”为其贴上情绪标签,“海马体”负责压缩打包,存入长期记忆库内。一如普鲁斯特效应所说,茶浸泡糕点的气味唤醒了他的童年记忆。
由此我深居简出的日常生活,便多了一份“时空穿越”的乐趣。
6岁石阶下将树叶在百雀羚空盒子里捣碎的气味,21岁好友为我画了一幅肖像画丙烯残留至今的气味,33岁时忍痛含泪拔下智齿的硫化氢味……更有甚时,还可侵入他人的时空:母亲读大学那年,外公为她将全套《战争与和平》包上牛皮纸,在书脊上端正用楷书写下书名,几十年过去,油墨和纸张老化,挥发出苯甲醛和香草醛的气味。
这些气味,造就了无数个微型的时空虫洞。我不过闭眼睁眼,便可在毫秒间逡巡于时光河流。如今将这好方法分享于大家,全可当作一种自娱自乐的好消遣。
 
某年读到史铁生先生的《务虚笔记》:“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恍然大悟,还得是搞文学的说话有水平,史先生的风呼啸而过,差点没把我掀翻在地。
朋友:“你到底在说什么了?”
我:“就是2025年刮过了你2000年的风嘛。”
朋友:“说人话。”
我:“哎呀,有些事三言两语它解释不清嘛。”
朋友:“那你用七言八语。”
这么说吧,人过中年,精力大不如从前,出门少了,热闹也总不走进家门,这样一来,新事,新朋友,与日俱减。脑袋里的储存空间有限,若疏于整理,保不齐有遗忘的风险。加之与你不过偶尔一条信息,一次聚会。若要细算起来,一年一面,或许还能再与你见上四十几面。
朋友:“等等。这听着怎么不太吉利。”
我:“吃饭去吃饭去,饿死了。我要吃溜肉段。”
 
我们走出单元门时,一楼住户在空地上摆了数十棵白菜与大葱,这是到了腌秋菜的时节。我用力嗅了嗅气味,一股香辛窜入鼻腔,我将大衣纽扣逐颗系上,一头扎进风中。

阅读全文

Nov 14, 2025

一周的心情|本周小记精选

 

听,树洞里有了新的回响。










































阅读全文

Nov 13, 2025

工作日,你是靠什么坚持过来的?



阅读全文

Nov 12, 2025

你有过“眼红别人生活”的时刻吗?





有,不算少。最近的一次是两周以前。我在一个晚上写文章的间隙,刷到别人的朋友圈,晒她最近的旅游照。想到很久不知道她的生活近况,就点进朋友圈主页逛了一圈。于是就看到了他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去各个地方旅游,入住五星级酒店,买奢侈品包包,新购置的别墅,等等。手里的文章立刻变得没滋没味起来,正好当时房间的大灯都被我关掉了,只有一盏昏黄的落地灯陪着我。我坐在书桌前,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只。那些自己曾经的成就和努力,在这种金钱堆砌出来的享受和富丽堂皇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甚至,在这种明晃晃的金钱对比下,我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好像自己曾享受过的所有的快乐都微不足道,都不如别人的快乐和生活来得高级。
说到这里,我又回到了那晚上的那种感觉,周围是黑夜,我的心好像也被拖进了一个黑洞里,爬不出来。和朋友聊起,朋友说,其实如果是不熟悉的人还好,但如果是熟悉的人,就真的很容易有那种同辈之间互相比较的感觉。承认这样的事情是痛苦的,就代表着你的人格不够高尚,你内心见不得光的阴暗角落被照见了。你在比较,你希望别人过得好,但又希望自己能成为过得最好的那一个。虽然没到“嫉妒”那么严重的程度,但那份失落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继续和朋友探讨。她有一个表哥在全国顶尖院校读人工智能博士,前途光明。但是说到她自己,就对未来多少有点迷茫。现在的工作不是很满意,又不确定明年跳槽时的行情。她说其实她并不是在感慨如果自己当时也走学习这条路现在能赚多少钱,而是觉得她到现在也没有想好究竟要做什么,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说是啊,比较是因为什么,因为对自己的人生多少还是不满意,不确定。所以才觉得别人的生活这也好,那也好。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人生主线,而自己却总是在修修补补。偶尔在崎岖的小路上得到一些快乐和成就的勋章,那条坦途大道却始终没见着。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有些事情不是那么有信心,不是那么勇敢了。
我其实意识到我可能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要和这种心态共生了。那些看着别人的生活,活不下自己日子的瞬间,像极了心里一个敏感的开关,一碰就亮,照亮我所有的不安与渴望。这和任何人都无关,而是对自己人生的永不满足,总想要好一点,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但我想,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道向内追逐的光。只要我一直走在这条自我的路上,总有一天,我不会再去忙于比较谁的光更亮,而是更坦荡,更由衷地,为整个世界的光芒喝彩。

阅读全文

Nov 11, 2025

你觉得,爱是最消磨人的吗?





大学毕业后,我和初恋女友分手,现在去回想,已经想不起确切的原因。当时我们是异地恋,不合适的理由有很多。觉得很痛苦,放不下,但又逼迫自己不要去挽留。意志消沉,朋友们安慰我,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熬过最痛苦的这个阶段就会好起来。想着要找一件事情来熬掉这段时间,开始对着镜子画自画像,每天画一张,坚持了下来,画了一千零一张。在那个又名《天方夜谭》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残暴的国王被善良的女孩感动,从而两人白头偕老。而我用一千零一页自画像来告别这段爱情。刚开始画的时候,面相是扭曲丑陋的。我不知道在这段关系里到底谁对谁错,不知道自己是那个残暴的国王,还是那个善良的少女,或者每个人都是两面一体的存在。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消磨人的事了,一千零一天就这么从我的人生里消失了。
前年,我有一个好友因意外事故去世,我去太平间看他最后一眼,也是在那个时候,加上了他女友的微信,那时候她已经痛不欲生,想要从我们这里了解他所有的过去,想要去他去过的所有地方,想要我们这些多年老友把和他相关的照片、视频全都发给她,她想要把他完完全全地留在自己的生命里。当时我和另外的朋友私下说,受到这样的打击,她肯定很痛苦,合适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地劝解和安慰。只是之后,我们这几个朋友没有人能对她说出安慰的话。有一年多的时间,她一直在朋友圈里呈现失去爱的痛苦,我们都知道他们有多么相爱,也能理解这种真切的悲痛。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说不出劝解的话,甚至产生一些逃避的心态,她的痛苦也叠加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被提醒,都同样在被这种失去的痛苦消磨着。
浅显地说这两件事情,因为爱太复杂了,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完全呈现的。那么对我来说,爱是最消磨人的吗?
显然不是。
分手是痛苦的,但一开始消磨我的就不是“爱”,而是为什么就不爱了。我能坚持每天画一张自画像,是因为我始终无法消解掉这种失恋的痛苦吗?开始的时候确实是,维持了多久我不知道,但是时过境迁回头去看,我很清楚,在中后期的时候,我就已经不是在被爱消磨,不是为失去爱的痛苦在苦苦坚持,纯粹就是,我要完成这么一件事情而已,甚至,更像是一场为了感动自己而进行的表演。就像一个故事开始说了,就要把它说完,一千零一夜,可能是最合适的长度而已。
最近半年,朋友圈里那个好友的女友的自拍照慢慢多了起来,工作有了不错的收获,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一些从来没去过的地方玩。她不再那么灰暗,能感觉到有种“爱”的光芒慢慢聚拢,回到她的身上。
这是自然而正当的。
爱本身不会消磨人,消磨人的总是那些借爱之名的它者。比如失去,死亡,别离,求不得……
最多的,应该就是“贪嗔痴”,它们太容易假装成“爱”来对我们进行欺骗,把我们感觉到的痛苦都推卸到“爱”的身上。
只是因为,那样说出来会好听一些。我们被消磨的样子也更容易让人同情一些。
“爱”的本身只是“爱”,简简单单,一种美妙。

阅读全文

Nov 10, 2025

“在一起”,需要必备什么条件?





在一起,只需要激情就够了。但如果你问的是:“如何才能一直在一起”,那么答案就复杂得多。
激情是完美的开场白,却不是故事的全部。真正维系一段长期关系,需要的是下面这五种修炼。
 
1.需求互补
激情让我们看见彼此的相似,但长久的关系更需要的是互补。
这不是一种功利性的算计,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契合。一个喜欢规划的人,可能会被一个随性的人吸引,因为对方带来了生命力;一个内向的沉思者,可能会爱上一个外向的社交家,因为通过对方,他触摸到了世界的热闹。
需求互补的本质,不是谁填补谁的空缺,而是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生命中所稀缺的养分。你们像是两块不同形状的拼图,结合在一起后,能看到一个更完整的世界图景。如果两个人完全一样,起初会觉得是灵魂伴侣,但久而久之,关系会变得像照镜子般单调,而那些重叠的缺点,则会加倍放大。
所以,不要只寻找那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去寻找那个能与你互补,能让你的生命因ta而变得更丰盛、更平衡的人。
 
2.修复关系的能力
世上没有不吵架的情侣,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冲突,而在于如何应对冲突。
许多人有一个致命的误解:认为真爱就是永远和谐,没有矛盾。一旦争吵发生,便觉得“感情变了”、“不爱了”。于是,他们要么选择逃避,用冷战掩盖问题;要么选择攻击,用言语伤害对方。这两种方式,都在一点点蛀空关系的根基。
真正健康的长期关系,必须具备“修复力”。这是一种在争吵后能够冷静下来,主动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并最终达成和解的能力。它包含道歉的勇气、原谅的胸怀,以及最重要的——共同从冲突中学习,让每一次矛盾都成为更了解彼此的契机。
爱情最动人的瞬间,不全是那些花前月下,更包括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有一个人能先放下姿态,轻轻说一句:“记得回家吃饭哦”。
 
3.独立与依赖的平衡
激情使人想要合二为一,但长久的关系需要保持两个“一”的独立。
一段成熟的关系,是两个人格独立的人,选择并肩而行。它需要你拥有独立的自我:有自己的事业、爱好、社交圈和精神世界。这种独立不是疏远,而是你魅力的源泉。一个在关系中没有自我的人,最终会失去对方的尊重与爱。
同时,它也允许你拥有健康的依赖:在你脆弱时,可以安心地向ta求助;在决策时,愿意将他/她的意见纳入考量。这种依赖不是寄生,而是信任的体现。
最好的关系,是在依赖中感受温暖,在独立中体验成长。我们因结合而强大,但从不因结合而消亡。
 
4.相互信任
信任是亲密关系的安全网。没有它,每一次小小的摇晃都可能让人坠入深渊。
你相信对方的行为和承诺是稳定的、可靠的。你知道他爱你,便会自然地与其他异性保持分寸;你知道她重视这段关系,便不会用谎言去试探底线。即使在缺乏确凿证据时,你也愿意选择相信对方的善意。当一些模糊的迹象引发你的不安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沟通与求证,而非猜忌与审判。
信任的建立需要经年累月的真诚,而摧毁它,往往只需要一个瞬间的背叛。它像一件精美的瓷器,需要两人共同小心翼翼地呵护。一旦打碎,即使勉强粘合,裂痕也永远存在。
 
5.爱与被爱的能力
这是所有条件的基石,也是最难的一课。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深刻地指出,爱并非一种只需找到正确对象便会自然降临的感觉,而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艺术。
这要求我们具备两种核心能力:
“爱”的能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行动。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的融合。它意味着我们将爱视为一个动词,愿意主动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去了解对方,去滋养关系。它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的给予。
“被爱”的能力:这是一种接纳爱、相信自己也值得被爱的底气。许多人内心渴望爱,但当爱真正降临时,却又惶恐不安,下意识地推开。拥有被爱的能力,意味着你能坦然地接受对方的好,内心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不卑不亢。
一段单向付出的关系注定疲惫,只有“爱”与“被爱”两种能力在两个人之间顺畅流动,关系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一起,很简单,但真正的“走下去”,是一场漫长的共同修炼,需要用漫长的时光去修炼爱这门艺术。

阅读全文

Nov 9, 2025

如何不伤人地表达拒绝?





如何拒绝别人一直以来都是一道难题,很多人都会抹不开面子,只能把别人的要求通通答应下来,最后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我们收到了这道难题的升级版:“拒绝同事啊陌生人什么的,都还好,但是关系亲近一些,就特别不容易拒绝了。”
好像越是亲密的关系,拒绝对方就越是困难。因我们会担心对方误会,对方希望让我们融入他的生活,认识他的朋友,而我们如果拒绝,就好像显得不给面子一样。
今天我们就想跟大家聊一聊,面对亲密的人提出一些让我们非常不情愿的要求,或是不小心侵犯到我们的私人空间时,我们该如何不伤人地表示拒绝、捍卫自己的个人边界?
  
1.我们在一起,但我还是我,你也还是你
 
个人边界,指的是我们在物质、身体、精神、感受等各个方面建立的规则和界限,表明什么是我们愿意做的、愿意接受的,而什么又是我们不情愿的(Lancer, 2016)。
在情侣相处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因为边界问题而产生争吵的,就比如你随手把手机放在桌上去洗手间,回来发现对方在看你的手机。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手机这个事的,我是那种只要手机在别人手里就浑身难受的人。如果对方在没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翻我手机,我会觉得非常被冒犯。
可当我们因为边界被侵犯而跟对方生气的时候,对方却可能会说:“如果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有什么可不敢给我看的啊”。
简直又糟心又无从解释。
这就像有人不打招呼就用了我们的东西时,我们会抱怨一句:“你用可以,但是得先跟我说一声啊”。
这个“先跟我说一声”是非常重要的,这和小不小气没有关系,而是我们在向他人陈述自己的边界。
就算结果都是我们把东西借给了别人,但是“先跟我说一声”意味着对方尊重、在意我们的感受,意味着我们之间有边界。
换到恋爱情境中也是一样的,恋爱会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从你和我变成亲密的“我们”。
而个人边界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恋爱中的我们保持有一丝清醒,这一丝清醒叫作:我还是我,你也还是你。
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之前,你可能先要成为一个更“坏”的人,因为那更真实。同样,在保持长久的亲密之前,你可能先要学会独立和分离。
 
2.在亲密关系中,说“不”是难上加难
 
 健康的个人边界,应该是清晰的、坚固而灵活的,为自己而设置,并且能够用来保护自己的。
但在亲密关系中,想要建立和坚守健康的个人边界真的超难的。
其实当我们在做一件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时,那种心不甘情不愿的情绪是压抑不住的,不管我们认为自己藏得多好,它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有时因为边界不清晰勉强自己,很可能造成双方之间更严重的矛盾。当然也有那种边界坚硬得像城墙一样的人,面对不喜欢的要求直接硬怼回去,伴侣一头撞在边界上头破血流。而我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找个借口暂时推托掉。
上面所说的这几种情况可能可以涵盖多数人的选择,但其中所反映的边界要么过于坚固而不灵活,要么很不清晰,对方根本不知道自己那样做已经侵犯到你的边界了。
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在恋爱关系中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
  
3.建立个人边界的三个准则
 
a.了解自己希望被如何对待
临床心理学家Ryan Howes认为在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之前,我们需要知道:
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什么让我们感觉舒服,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害怕;
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希望被怎样对待。
在这几点上越是清晰,我们会越是知道该如何建立个人边界。
相反,如果对于自己的偏好都是模糊的,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带着走,而这时我们会感到自己只能一直迁就对方。随着关系发展,还有可能会“莫名其妙就受了伤”。
 
b. 坚守边界、适当拒绝
有时我们会觉得拒绝对方的要求让我们显得自私,只顾自己的感受,也害怕会因此伤害对方的情感以及这段关系。
但如果我们因为希望讨好别人,而放弃自己的边界,不断地顺从、贴近对方,就有可能像渡边纯一所说的那样:距离太近,爱也会变成一种消极的东西。
当我们坚守边界时,只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偏好,而拒绝对方的要求并不意味着要引起冲突,更不意味着不爱了。
这是坚守边界所给予我们的勇气和信心。
 
c. VAR技巧之“恋爱篇”
我们介绍过一套提升有效坚定感的3步技巧,也叫做VAR技巧。
这3步分别是:
Validate(证实):证实/确认/承认对方的处境。
Assert(坚持自己的主张) :无论是提出请求还是表达拒绝,做到清晰、直接、具体。
Reinforce(强化):告诉对方你为对方着想的部分。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想用临床心理学家Harriet Lerner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就是双方都不会让自我禁声、牺牲或背叛自我。
 同时都在以一种平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力量与脆弱、弱点与能力。

阅读全文

Nov 7, 2025

一周的心情|本周小记精选

 

听,树洞里有了新的回响。










































阅读全文

<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