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花是个头脑特别清晰的小姑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心喜音乐”的创始人袁涛这样评价他签下的第一位95后歌手。
黑色印花T恤,牛仔裤,微卷的齐耳短发,脚上一双白色板鞋。这几天,谢春花几乎每天都去琴行。抱着吉他,努力练习自己的技法。
“太烂”。这位过去人们心中的“民谣界的新星”,坦然评价自己的琴技。
几个和弦、一把吉他走天下的“小众歌手”谢春花,已然成为过去。
5月31日,以她真名命名的新专辑《知非》在全网发行数字专辑。
和首张专辑《算云烟》不同的是,《知非》曲风多样、编曲丰富,配器也变得更为多元——古筝、钢琴、一整只乐队,都被加入进来。单曲《我一定会爱上你》以轻快的鼓点、清新的电吉他,被乐评人形容为“跳出了诗与远方的民谣式束缚”;《俗人言》甚至请来了SHE的御用编曲郑楠,玩起了中国风。
“我不是民谣。”6月15日,在练琴之余,她对《人物live》如此宣告。半个月后的6月30日,她将携带新专辑《知非》开始新一轮的全国巡演。
宣传海报上,谢春花身披蓝色透明绸缎,眼望远方,像是等待一场新生。
2017年4月,谢春花正式签约心喜音乐。
创始人袁涛和宋柯几乎同时开始做音乐,曾经打造过羽泉、张靓颖、周迅等明星。
他计划,今明两年,公司要大力打造谢春花的个人IP,“让她有更大的市场,让更多的人爱听她的音乐,喜欢她的作品,而不是作为一个小众音乐人出现。”
1.
推出付费数字专辑、海内外全音乐平台投放、提高演出频率,签下谢春花后的头两个月,心喜的工作重点是提高《知非》的曝光度。上周,《知非》夺得Apple Music 综合榜冠军。
“中国的音乐市场变了。”袁涛说。
2014年以来,独立音乐人、唱作人开始吸引文娱资本。深藏于各个角落的独立歌者,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走进人们的视野。2014年,赵雷凭借《画》在荧幕上走红;2015年,杭盖乐队、马条参加《中国好歌曲第二季》并正式签约经纪公司。
“春花用她特别的方式在演唱她的作品,这个一定可以做得很商业。”在袁涛看来,音乐离不开商业,“只要商业足够尊重音乐人的价值,为什么要排斥呢。”
刚接触商业世界的谢春花,排斥付费卖歌,经纪人王凯开导她,“要告诉大家,听音乐是要付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
她很快接受了王凯的意见。“5元,9首歌,相当于一种尝试。”谢春花撇了撇嘴说道。
《知非》数字专辑上线后,三天之内卖出了两万多张。“网上数字音乐付费在增长。”心喜音乐的投资方,头头是道文化基金董事刘晓妍说,“年轻群体,尤其是粉丝经济,对优质音乐的付费意愿是很强的。”
头头是道文化基金曾投资国内最大的数字音乐发行公司“看见音乐”,这次,刘晓妍更看重心喜文化在音乐行业的专业能力,“春花是他们签约的第一个音乐艺人,春花这样的资质,表明心喜起步很高。”
与第一张专辑《算云烟》不同,《知非》的实体专辑不再由谢春花亲手设计,而是请来了擅长古风水彩的插画师鹿菏,“他的画笔把我的所想表达到了极致。”4月,谢春花发了一条微博,配图是《雀斑少女》的单曲封面。
未来,心喜计划将谢春花的个人品牌与商业结合——发展跨界周边,“谢春花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以后也可能开发文具。”王凯说。
走进剧场,是心喜为谢春花制定的下一个小目标。更专业的音乐质量,更绚丽的舞美效果,整体效果上,剧场完全碾压Livehouse。“我担心剧场跟他们距离太远了。”对于年底进北京展览馆千人剧场的计划,谢春花略有担心,“我的歌不是让大家很high的那种。”
2.
青涩的嗓音,简单的扫弦,口风琴做伴奏,自己唱和声,《这一天我什么都不想干》是谢春花打开听众耳朵的第一首歌。
一切看似是一场巧合——在百无聊赖的暑假,一个刚结束大一生活的20岁女大学生,漫不经心地取了一个艺名,写了一首百无聊赖的歌,抛上网,等待发酵。
“没梳的头发有点乱,屋檐上麻雀在逃难,嗓子的疼痛有点重,这一天我什么都不想干。”直白的情感、真实的日常引起许多同龄人的共鸣。
吉他伴奏、直抒胸臆的歌词,甚至是不太专业的唱功,网络上,有人把她和同样20岁出道的民谣歌手花粥相提并论,匆匆给她贴上了民谣的标签。
她反驳:这种贴标签跟卖人设是同一个道理啦。每个人都是很多面的。比如说把我定义成一个文艺女青年,我自己想想都觉得恶心,太做作了。
母亲给她取名知非,这出自王阳明的“良知即是非之心”,格物致知,明辨是非。从小到大,她一直活得随性随心。有人评论她,唱功差,只会几个简单和弦,她只是洒脱地说:“我又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我自己喜欢就好了。”
“本名知非,九五后生。自学乐器,写歌弹唱。行吟四方,路阻无怨。”她在豆瓣音乐人主页如此介绍自己。
六年级的暑假,她突发奇想报了个古典吉他的兴趣班,学了两个月,就没再继续。
“写歌之前,我都不知道和弦是什么。”她说,写歌弹唱,于她更多是一种本能。“是自然而然发酵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东西,需要一个情感爆发点。”
让她人气井喷的是单曲《荒岛》。琴庐老板卢山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评价,“酥,麻。”
“我听见雨滴落下的声音,一点一滴敲打我的心,我听见午夜时分的清醒,没有一条路通向你的心。”这位生于1995年的学生歌手,意外击中了一群都市女生的情感点。
收录了这只单曲的首张原创专辑《算云烟》,很快推出。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制作的全部资金来自众筹。
2016年1月,谢春花通过乐童网为《算云烟》众筹,预计筹款33333元。直到真正开始做专辑,她才发现,之前定下的预算是远远不够的。“做一首歌都不止这个价。”她说。
2016年6月底,谢春花顺利筹得超过16万元的筹款,同时,开始新专辑的发售和第一次全国十五城巡演。
她独自在网上联系各个城市的livehouse,自我介绍,定档期,约时间。在那之前,她从没去过那些地方。
她还特地跑到图书馆,读了几本服装设计的书,为自己的第一次巡演设计了一款黑色的文化衫,正面,是她用书法写的“春花面馆”四个字,背面,是她的手绘。
3.
从自我发酵的学生歌手到主动宣传的独立音乐人,谢春花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2017年5月30日,谢春花第二次登上西湖音乐节的舞台;一个月后,她将从武汉出发,以杭州为终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巡演。
“变得更坚强了,更成熟了。”回想起过去,原本妙语连珠的谢春花,突然放慢了语速。
她性格直爽,遇事理性,过去一整年,也有不少经纪公司找到她,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了。
“不自由。”她皱了皱眉,“有些要求我一个月出多少首歌,我觉得还挺傻的。”
“现在完全是合作的模式,他们管执行,我管创作。”她很喜欢现在的状态,每天能宅在家,逗猫,画画,打扫卫生。
谢春花请来发小何小姐当执行助理,除了工作事务,何小姐还要兼顾春花的情感顾问,“在你们眼里她是歌手谢春花,但在我眼里她一直是谢知非。”
她说自己是“网瘾少女”,总是爱在自己的微博下“抢沙发”;也常常上B站看番剧,“你知道吗,Rick and Morty最新一集出了!”聊到感兴趣的动漫,她突然放下二郎腿,身子前倾,放大了一贯收敛的声音。
文/马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