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音乐仅可在ONE·一个 app内播放。和我们一起守护音乐版权,下载ONE·一个app畅听。
我知道了 下载ONE·一个
出城
出城
北北
都说年少不听李宗盛,那听听李剑青总可以吧
文/北北

李剑青终于出新歌了,不是心心念念的《伐檀》,而是这首生活化气息浓郁的《出城》。

初识李剑青是在2013年李宗盛的演唱会上。

李宗盛的演唱会跟他的音乐风格一模一样,弹弹唱唱,说说停停。身为演唱会小提琴手的李剑青在昏暗的灯光下隐匿了大半场,终于在李宗盛絮絮叨叨的介绍词中站在了灯柱中央。

李宗盛讲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从学琴到创作、从录DEMO到被他无意间听到并辗转寻人。从过去的无印良品、梁静茹,到今天的白安和李剑青,李宗盛没有变,还是那个嘿嘿傻笑却慧眼如炬的老头儿。

那次演唱会还是《匆匆》的首演。前奏响起,总爱自称小李的李宗盛没有再说话,而是像个配角一样站在一旁。李剑青的嗓音很清亮,但也许是因为紧张的缘故,他唱错了几个字也飞了几个音。然而当第一段副歌结束的时候,在二人弯腰鞠躬的时候,全场仍旧响起了不住的掌声。

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仿佛是一位优雅的骑士哼唱着某位吟游诗人自己编纂的小调。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匆匆》都是一首很李宗盛的歌,但李剑青的演绎抹掉了许多李宗盛经典的口白式唱法,而是选择用更饱满的方式去呈现。在那一刻,我听到的是一脉相承的音乐,看到的却是两幅颗粒度完全不同的画面。

直到今天,《匆匆》依然躺在我的播放列表里。彼时刚毕业的我最喜欢那句“青春期,熬夜,冲锋,上小县城的高中,已光荣”。如今,在外闯荡了近十年之后,我才真正听懂了那一声“满垛啊,咱家桂花香正浓”里所包含的期许和无奈。

《匆匆》是越品越爱,《伐檀》则是一见倾心,尽管直到现在,《伐檀》依旧没有放出录音棚版本。

用小李的话说,作为一个音乐人,他对于没有深入研究过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感到“羞愧难当”,因此他和李剑青便突发奇想,试着为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谱曲,回归诗经本就可以吟唱的形式。

对于听惯了音乐里情情爱爱的我们这一代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尝新和挑战。也许有人听不太懂,也许有人会觉得无聊,甚至还会有人觉得他们自不量力,但对于两位小李来说,他们不过是在做最最熟悉也最最热爱的音乐罢了。一个是流行音乐教父,一个是古典音乐出身,一个担纲制作,一个谱曲编曲,放眼整个华语乐坛,可能真的没有什么组合比他俩更适合这份工作了。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伐檀》,建议去网上搜一下两位小李在演唱会上演绎的歌曲小样。或许你能听见伐木工人们劳作时响亮的口号,还会听到工人们对于剥削的不满和宣泄,更或许,你会听到那些真正用心做音乐的人们血液里流淌的声音。

不过看这意思,他们不憋出一整张专辑是不会再提这事了,那么小李们请继续憋,我们等得起。

说回这首《出城》,它像极了《匆匆》的姊妹篇,一样的生活化,一样的娓娓道来。《匆匆》唱出的是在外漂泊的感悟,《出城》描绘的则是一片若即若离的故土。相比《匆匆》胶片一般的镜头感,《出城》更像是一面浮世绘,让人心痒痒地想伸手碰触,却又怕弄脏了画布。

作为一名音乐人,李剑青算不上特别高产,但作品足够称得上优秀。他的音乐几乎都是从生活的缝隙中一点点扣出来的,存在于少时故乡的小巷里,存在于漂泊异乡的孤寂中。相对于那些流水线上的音乐产品,他的每一首歌更像是从泥土中冒头的野花,无拘无束,只真不假。

更难得的是他总能给人带来无法言喻的共鸣感。无论是像《出城》里描绘的想见却不得见,还是如《怀珠》那样自怜自艾的碎碎念,故事不尽相同,却总能唱到心坎里。对于那些在钢筋水泥中沉浮了太久的人来说,无论是情伤难治还是近乡情怯,李剑青总能恰如其分地唱给你听,不愠不火,不疾不徐。    

1977年生人的李剑青已入不惑之年,但他对待音乐的耐心和细腻并不关乎于年龄,他依旧纯粹、热忱甚至有些执拗。

最近又翻了翻他的微博,不吹不黑,他这个微博粉丝还没过3万的音乐人真让人有种“带不动”的感觉。微博内容几乎都与音乐有关,再就是发一些生活中无厘头的片段,时而还关注一下社会问题。在他的微博里你看不到那个40岁的男人,看到的只有他对于音乐和生活的热爱。

可能这就是李剑青吧,他仍在唱着琴房的姑娘,故乡的砖瓦,母亲手中的顶针和缝纫机的吱吱嘎嘎,也许在他心中,他还是那个背井离乡、追逐梦想的少年吧。

文/北北

责任编辑:山山 sunshen@wufazhuce.com

作者


北北
北北  @南大仙儿
一个不热爱新闻的记者。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