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爱敢分离


文/周宏翔

 

人生中,当然有“有爱不分离”的关系,这种理想化的状态,是需要双方都高度地理解爱与他人的关系才可能实现。


和一个学教育的朋友聊天时,他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议题,他说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几乎无差,初听到时,我未细想,一来并没有养育后代,只能倒推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二来略微恶毒地构想了下亲密关系变成亲子关系的邪恶画面,便立马打消了念头。后来几杯酒下来,才听他细细说起,任何亲密关系的实质,就是“培育”和“引导”,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是希望靠近他,还是成为他,最终受到的影响,一定是从对方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自信,财富,生活方式,诸如此类,其实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已作出解答,不管是玫瑰花还是狐狸,都是一个道理,这和亲子关系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完全能够代换。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不会去细想恋爱的实质,只是根据情绪来判断,喜欢或者不喜欢,是情绪冲动,但一旦进入关系,情绪失效,要面对的,就变成了“培养”与“引导”的关系,有人当爹妈,有人当儿女,适应了的,关系或许可以长久些,不能适应的,自然退出。

我回想起自己最初的一段感情,谈不上培育,但至少是倾慕,这种倾慕带着一种自卑,因为自身欠缺的某些自信,或者认为对方足够优秀到很难喜欢自己,后来短暂的恋爱中,这种互补就变成了一种日常,既从对方身上汲取我缺少的部分,却又很快发现对方不如人意的地方。那时候年轻,喜欢比自己更成熟一点的对象,现在想来,就是这位朋友提到的,找爹找妈的过程,要找一个靠山,让自己心安,在生活工作上都能给自己启发,那是我当年的一项标准,身为摩羯有一点非常典型,就是实用主义和自我进步,对于徘徊不定享乐主义的人,我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真正喜欢上,但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找爹找妈,放在现在,我也是三十五岁的人,更不可能再对比我成熟的人感兴趣,朋友说,那你反过来想,是不是你想要去引导和培育别人了?

这当然不是一个标准,朋友说。紧着他就举了几个例子,说起了“爱”和“分离”的关系。在某天晚上的流媒体视频里,我也看到了同样的观点。

 

大概是几年前,我和另一个朋友在外面喝酒的时候,讨论过前任的关系,我说,我是可以和前任做朋友的人,我并不认为那是不爱的表现,反而是因为爱,后来变成了另一种亲密的联系,只是这种联系近乎家人而非情人,不知道朋友能不能懂。一开始他表示疑惑,认为前任的离开只能成为过去,甚至陌生人,否则仿佛对不起自己的专注付出,也有辱没恋爱过程的嫌疑,可是几年后,他突然来找我,说顿然体会到了我说的那种感情,那是真正遇到对的人,却还是不得不分开之后的情形。很多人的恋爱,都是在错误的人上打转,所以,这种恋爱一旦结束,人和人就会迅速消散,久而想来,只觉得自己傻,但是如果遇到对的人,却还是分开了,这种对会继续维系下去,只是变换成了另一种形式。

 

这里谈到“分离”,就和朋友说的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个人长到十八岁,便开始有了要脱离家庭的打算,念书,打工,进入社会,和原本的家庭开始有了越来越远的距离,但这种距离不会割舍你与父母的关系(特殊情况除外),初期分离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爽很自由,开始进入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无拘无束的世界里,但是时间一久,遇到挫折困难人际关系危机,就不免会想到那个家,当然,你不会回去,但你会想到父母在那里,他们一直在你身后,只要你需要,他们就在那里。你们不乐于表达的爱,只会在思念中滋长,然后反扑,但你一旦和他们走得太近,又会觉得麻烦,甚至争吵,有条绳子把你们系在一起,断不了,也捆不住。

朋友所谓的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的代换,就在这里,当你与一个对的人,谈过哪怕只有一两年的恋爱,但你们真诚地爱过对方,哪怕后面因为各种原因分开,这种爱都不会轻易消失,很多时候,因为分离而回想起这样一个对的人,你们的联系依旧会因为别的方式继续延伸下去,可是你们也很清楚回不到当初,没有办法和曾经一样亲密无间,但你们的灵魂和思想却又比任何人都要善于沟通,这就与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等同。

李诞在一条视频里说,最幸福的感情,是有爱有分离,最可怕的,是不爱不分离,稍微对比着看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差异。有爱有分离,只可能在遇到对的人时才能产生,而我看到很多人问,既然爱为什么还要分离呢?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流动的东西,可以说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以相守相知生活在一起才叫做爱,人在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中,人与人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刺激着你生活的各种细节,你觉得他变了,他觉得你变了,其实你们确实都变了,变得更好变得更糟,但一旦改变人就会习惯作比较,成长是时间带给我们必然的结果,就像你在父母面前,也永远不可能是十二三岁时候的心态和模样,对他们来说,你也在改变,而他们的衰老也是如此,人的改变会促发相处模式的改变,可能最初你们在一起的相处模式在几年后已经不适用了,而你们却不自知,爱当然存在,但模式却已陈旧,自然迎来争执和不理解,最终可能冲动就分开了。

现在回看《花束般的恋爱》,我们依旧觉得是因为人跟人的步调不一致而促成的吗?其实回过头看,用朋友的亲子关系来解释,就再好不过了,恋人的初相逢就像父母刚刚获得新生儿一般喜悦,对未来抱着美好畅想,有着各种对对方的期待,但是随着相处,等同于孩子长大,越发觉得自己的期望在落空,失望在增加,同样的,孩子也会与周围比较,为什么自己的父母是这样,而别人的是那样,但对的人,就会去包容,去改变,去妥协,因为认定,更像是一种隐形的血缘关系,但总有一天,人会长到十八岁,爱人也会变成另一个人,是不爱了吗?不是。是爱消失了吗?也不是。只是分离终究要到来,用朋友的话来讲,不要把分离当成消失,它只是用新的方式去延续你们的关系。

相对于“有爱有分离”的关系,“不爱不分离”才是最可怕的,那些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已经到了内心有隔阂无法调节,却硬要死死绑在一起,互相折磨互相约束的情况,父母极强地掌控着孩子的一切,却不肯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能让孩子远离自己,不准他脱离自己的视线,爱已经变质成了控制和霸权,但还是用爱的名义绑架着关系,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不爱不分离,明明知晓对方已经不是对的人,但介于自己多年来的付出,担心失去之后而无法找到更好的,就而对原本已经没有情感的关系施加道德绑架,哭闹,央求,不舍,而让这种不健康的关系继续。

那些让孩子走得更远的父母,或许从一开始就想好了孩子是不能一辈子陪在自己身边的,这种开明又在某种程度上反补了孩子的情绪。当他们远走的时候,反而会因为松绑的自由而感恩和深爱,想到那是真正爱过自己的人才敢大胆作出的决定。


小说中写,爱一个人,要给他自由。而不是因为自己单方面的霸占,而将关系紧绷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没有人会真正开心。人生中,当然有“有爱不分离”的关系,这种理想化的状态,是需要双方都高度地理解爱与他人的关系才可能实现。当我们重新开始恋爱的时候,其实恰恰应该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我们在遇到对的人时,就能抱着“没关系,就算我们分开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真正在爱着对方”的心态,那么这段关系是不是可能走向“有爱不分离”也说不定。

学教育的朋友说,人和人因为距离产生美,分离或许就是把这种美的一面放大的关键,有爱却分离,关键在“有爱”而非“分离”上,这已经是人间美事,何乐不为。我说,所以,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要做的,就是敢爱敢分离,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勇敢而坦然地接受一切事物都会消失,一切美好都有终点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斤斤计较每一寸的变化,我们只要记得一件事,人和人从一开始就是陌生人,起点即是终点,美也是。

责任编辑:李嘉龙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编辑部官方微信:oneapp2020。定期发布问答收集,赠送书籍和周边礼物,欢迎读者添加。

作者


周宏翔
周宏翔  @周宏翔
青年作家,代表作《名丽场》《当燃》

相关推荐


阅读
四目
文 / 肖爻悄悄
阅读
弹珠游戏
文 / 予默
阅读
爱人如愚人
文 / 周宏翔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