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编辑朋友曾跟我讲过一个好玩的事情:某本书火了,就会有一批人懊恼,因为他们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但一直没有操作,结果别人做出来了,而且卖得特别好,这些人就会痛苦地后悔着。
对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好点子,可能有一千个人早就想到了,可能有一百个人打算去做,但往往只有一个人真的做了,那么,活该另外九百九十九个人后悔!”
拖延会营造一种错觉,让你以为自己还有机会,还有时间,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比如说,“这篇论文花不了多少时间,我不可能写不完的。”
“这只是个简单的任务,晚点儿做就行,我不可能出什么事的。”
“我们这么多年的关系了,不谈条件也没问题,他不可能会介意的。”
“我领先他那么多,今天休息一下也没什么的,他不可能超过我的。”
“我和他心有灵犀,有误会也不用急着解释,他不可能会离开我的。”
如果有人要求你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拖延症时,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明天再告诉你。”
拖延的本质是逃避,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工作,或者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假装努力。
等到机会被别人抢走了,你就跳出来哀怨,说自己倒霉,说别人不过如此,然后,你还是继续任由一个个机会擦肩而过……
等到被上司问责的时候,你就抛出来“我最近太忙了”“我心情不太好”“我不太舒服”……然后掉入“我好烦”“我压力好大”“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的情绪深渊中。
等到需要总结近期的工作成果时,你就安慰自己说“慢工出细活”,但实际上,很多人所谓的“慢工”其实就是停工,所以不可能出细活。
更大的可能是,你在截止日期的前几天,着急忙慌地弄出一个粗制滥造的东西来应付差事,仅此而已。
更可怕的是,因为拖延的缘故,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你也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比想象中最差劲的样子还要再差劲多少!
可问题是,你可以暂时地逃避现实,但是你终究无法逃避这样做的后果。
你本来可以一天就做完的事情,如果别人让你下周一交,那么你一定会拖到最后一刻。
周一到周五,你想着还有周六和周日,就优哉优哉地荒废了;
等到了周六,你想着还有周日,就踏踏实实地又“瘫”了一整天;
等到了周日的早上,你觉得还有下午和晚上,就继续拖;
等到了下午四五点钟,你终于有那么一点点慌了,但很快就稳住了,因为你心里想的是:“大不了晚上熬个夜”;
等你慢吞吞地吃完晚饭,散完步,刷完微博热搜,再跟暧昧的某某说完“晚安”,回到电脑前,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你终于开始干正经事了。
你原以为是两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事情,做起来才发现困难重重,这个地方需要权衡和思考,那个地方需要查查资料……于是,你越来越烦躁,从最初的嘀咕慢慢演变成了抱怨,再升级成咒骂。
就这样,原本是能够轻轻松松就完成的事情,被熬得满眼通红的你拖到凌晨四点半才勉强弄完了。
而这一周,因为这件事情没有做完,所以你玩不痛快,也睡不踏实。
而下一周,因为这件事情是着急赶出来的,所以它的质量无法保证,你会因此挨批评,甚至是被要求重做。
你看,在把事情彻底搞砸之前,你总是作得一手好死。
仔细想想,其实你最大的敌人就是拖延,它包括了你无法自拔的不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你慢慢养成的侥幸心理和坏逻辑,你行动上的左顾右盼和思想上的瞻前顾后。
如果你能打败拖延,你还怕什么?
拖延不会让你一下子一无所有,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功的资本。
·2·
有个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问我:“在北京漂泊了五年,依然一无所有,现在是去深圳或者上海试试,还是直接回老家算了?”
我回复道:“别想着去哪个城市更好,你该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限制一个人发展的,从来都不是环境。”
一个很有野心的创业者问我:“公司已经成立了一年多,但各项业务还是一团糟,现在是该淘汰一批员工,还是直接让公司倒闭算了?”
我回复道:“别把责任推给员工,多想想自己在管理上的漏洞以及决策上的失误。限制一个公司发展的,从来都不是下属。”
我想说的是,对个人来说,平庸或者卓越,都是经由自己允许才发生的;对公司而言,蒸蒸日上或者步履维艰,也都是经由老板允许才出现的。
很多人一生勤勤恳恳,最终却碌碌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最重要的事情或者事情最核心的部分偷懒了。
比如,你风雨无阻地上下班,但上班时的心思全用在影视剧或者明星八卦上;
你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善良礼貌,热情待人,但是一做本职工作就马马虎虎,漏洞百出;
你节衣缩食地给自己报了一个学习班,结果上课的时候总是魂不守舍;
你花了大价钱请了一个健身教练,结果拉伸的时候敷衍了事,举铁的时候蒙混过关;
你拿出宝贵的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但全程都在把玩手机,或者接打电话;
你殚精竭虑地经营一个小公司,事必躬亲,任劳任怨,但经常无视效率;
你费心费力地开了一家饭馆,花了大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装潢,但根本不在乎饭菜好不好吃……
因为你在最关键的事情上偷懒了,所以你的辛苦和努力的结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是近乎于零!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呢?你就看在问题出现时,他是在做选择,还是在做反应。
所谓“做选择”,就是当问题还没有很严重的时候,他知道这样拖下去是不对的,于是主动喊停了,然后调整方向,或者解决问题。
而所谓“做反应”,就是任由问题发展到无可挽回的程度,他终于受不了了,于是爆发了,或者是跟人翻脸,或者是干脆不要脸。
类似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优秀呢?你就看员工的工作状态如何,他是动力十足,还是行尸走肉。
所谓动力十足,就是他每天早上醒来就知道自己今天该做什么,知道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完成的,哪些事情是需要马上去协调的,并且他很确定,这些努力能给公司和自己带来好处。
而所谓行尸走肉,就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完成任务,就是他即便花了大把的时间做完了,他也不觉得这对公司或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任何的意义。
其实,优秀的人或者公司往往都自带“拖延抗体”。
他们有不吃老本的决心。就算自己做出了成功案例,但还是会选择革新自己;就算已经有了一点儿成绩,也不会因此而故步自封。
他们有和时间赛跑的先见。就算时间还很充裕,也会选择尽早完成任务;就算别人都慢慢吞吞,也不会因此而放慢节奏。
他们有和自己较劲的偏执。就算别人都觉得可以了,也还是要求精益求精;就算今天过得还不错了,也还是会有很强的危机感。
这世间,哪有什么突然间的出类拔萃,都是日积月累之后的正常发挥;哪有什么习惯性的末节崩盘,都是心存侥幸导致的自作自受。
·3·
身处困境之中,既要思考“我该如何脱离此地”,还要思考“我是为何沦落至此”。
怕就怕,道理你都懂,终于下定决心去跟拖延症宣战:“拖延症,我要杀了你!”
结果拖延症提议道:“明天行吗?”
你想了想说:“行。”
明明是有事要做,却又觉得没那么着急,所以先放着;明明可以今天做完,却又觉得“晚一天也没关系”,所以“明天再说”。
结果是,吃到撑着了,才想起来减肥;工资花光了,才想起来攒钱;跟别人分手了,才想起来好好珍惜;发现某某从生命中消失了,才想起来要好好告别。
和下属之间不得不谈的事情,非要等到别人决心要辞职的那天才说出口;不得不做的工作,非要留到老板发脾气了才尽力去做。
总的来说就是,不到最后一刻,你就绝不开始;不到三令五申,你就绝不完成。
一年的工作计划,你前十个月都在梦游,还剩两个月的时候才有了紧张感,然后动员自己要努力,可东搞西搞了一个月,还是一点效果都没看到;
等到只剩一个月的时候,焦虑铺天盖地,你越急切,做得也越糟糕;
最后,你说老板没良心,说老师太狠心,说社会没人情味,说命运对你太刻薄……
羞不羞?
天天想着要出人头地,结果春天结束了,什么都没有发生;夏天过去了,什么也没有改变;秋天过完了,什么都没有拥有;冬天收场了,什么也没有出现。
紧接着,二十岁散场了,你还是一无所获;三十岁闭幕了,你还是手无寸铁……
于是你的人生常态就是:事事如意料之外,年年有余额不足。
我想提醒你的是:该做的事情不是波尔多红酒,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香。如果你不着手解决它,它可能会换一种方式解决你。
你不肯花力气去背的单词,总有人能背下来;你不愿花时间去做的题,总有人早早地做了;你喜欢拖到明天才做的事情,总有人今天就出色地完成了……
结果是,你想去的学校也只能让别人上了,你想要的职位只能让别人占了,你想过的人生也只能别人过了。
在你不断强调“不好的事情都会过去”的同时,希望你能明白:好事也会过去。
所以,精神状态很好、身体很健康、心态很平和、时间很充裕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学习或者工作,而不是等到状态不好、有了病症、情绪失落或者时间紧迫的时候再去努力,那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功亏一篑。
面对不得不做的事,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速战速决,这样才能避免被它消耗大把的时光,这样才能腾出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既然注定要被恶心一下,那最好的对策就是,把恶心的时间缩到最短。反之,你把时间碎尸万段,你的时间就一文不值。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明天要做今天的事情,后天又要做明天的事情,那么你的生活距离一团乱麻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