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厦门草莓音乐节的舞台上,胡德夫向大家打完招呼之后说:“希望台湾人不要忘记,闽南语是从这边过去的。”
是啊,曾隶属福建管辖的小琉球,无论在地缘文化、血脉宗亲抑或语言模式的层面上,都难解与闽南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自17世纪后随代代闽人迁徙至台湾岛上之后,闽南语很快地战胜了另外两大方言体系——客家话和数量繁多的原住民语言——成为台湾使用人数最多的“土话”,很多台湾人便修改了闽南语的复姓,更名为“台湾话”,简称台语。
音乐常常伴随着语言形成的脚步而来,当台语文化在岛上稳固了自有根基之后,不再满足于吟唱来自闽南的《丢丢铜》和《月光光》,他们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调律,吟唱自己的民歌,在山地,在城市,在平原,拥有独特台湾风情的民歌,广为流传。
1932年,台湾出现了被称作“第一首台语流行歌曲”的《桃花泣血记》,这实际上是一首电影主题曲,同名电影由上海联华影业制作,阮玲玉在其中大胆反串,出演男、女双主角,引入台湾时,为了加大影响力,特别制作了这首台语宣传曲,结果,这首结合了西方蓝调元素的流行乡音,竟然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剧烈反响,唱片公司看到了商机,开始创造大量台语流行曲,用台语唱新歌的举动,一时间蔚为风潮。
不过,这股风潮并未能战胜日本殖民文化的强烈渗透,接下去的很多年里,台语歌演唱人还得学会演歌式的哭腔。
解放过后,台湾人再次觉醒了“唱自己的歌”的意识——不要再唱 Bob Dylan 或者披头四的东西,原住民捡起自己民族的语言来唱,习惯普通话的人用普通话创作起校园民歌——很长一段时间里,校园民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些由新派文艺青年创作的歌曲,与歌厅秀里穿比基尼跳舞的十二大美女比起来,要“雅”得多,新成长起来的台湾民众,显然更中意这些有气质的作品,即便是一度因痛骂校园民歌过分风花雪月而引来中国口水的罗大佑,实际上也难逃校园民歌的影响,所以校园民歌很夯,而台语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被边缘化的。
但有很多创作者力图在作品中展示不一样的台语魂,扭转台语歌“土气”的局面,比如说曾凭《天天天蓝》名噪一时的潘越云,便在1983年的唱片《胭脂北投》中,蜻蜓点水地尝试了一下台语“雅乐”,同名单曲以略带哀怨质感的念白,道出北投迅速发展之后不复纯洁的现状,洒落了淡淡乡怨,十分“滚石系”。
再过几年,台语圈子里又是另一番景象:黑名单工作室揭竿而起,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嬉笑怒骂,成为小众经典;林强的《向前走》袒露无忧无虑的屌丝少年志气,以朗朗上口的旋律攻陷百万台湾家庭……
但时代越往前发展,台语音乐所遭受的掣肘似乎越来越多:林强没几年就转投电子音乐怀抱,黑名单工作室闹哄哄一阵子之后也偃旗息鼓,台语界似乎只有“江蕙和她的洗脚婢们”苦撑大局——而这些人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台语歌的气质。反观国语市场,却开始蓬勃发展,不断取得商业佳绩,九零年代有王菲、张惠妹、李玟,21世纪有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田馥甄,这些巨星迅速夺走了青少年的注意力,于是,唱片公司会将更多的资源砸到国语唱片身上,没有好资源做助力,台语歌的影响力便再度下挫,形成一个不断被削弱的循环。
最近这几年火遍两岸三地的台语歌手是谁?谢金燕,但她是靠一首国语跳针舞曲《姐姐》爆红的,靠台语歌估计一辈子也走不出被国语受众漠视的命运。
即便台语歌手们不断尝试各种手段试图消融与现代听众的隔膜,王彩桦翻唱韩国舞曲,陈建玮、谢铭佑创作都会民谣,但前者的非原创道路早已在一个爆款之后便惨遭漠视,而后面提到的两位音乐人,虽然产出不低,质量中上,却因为推广不力,至今没有拥有足够影响力的作品。
但我要说,伍佰于年末发行的这张专辑,和最近几年台湾歌手们的作品,都不大一样。
他并不试图以优雅的姿态扭转大众对台语歌“俗气”的固有印象,也没有依循当代台湾国语流行的制作手段去创作一张“国语化的台湾专辑”,某种角度来看,这更像一场来自 30 年代的台湾流行歌模式复辟,虽然采用了相当洋化的器乐编排,但曲调和演唱气质却是台味十足的。
同名主打《钉子花》酷炫出新高度,先用欢脱干练的非洲节奏制造舞动磁场,旋即一堆管乐编制飞沙走石地甩出来,墨镜、皮衣似乎都已备好,台客老大哥架势十足。从歌词角度来看,《钉子花》更像一支多功能的时代曲,最浅显的方式是,你觉得《钉子花》仅仅是说一首朱槿之歌,但实际上,你可以把它献给默默无闻的社会螺丝钉,也可以把它献给长期被漠视和边缘化的台语歌——朱槿花,红得有些俗气,因为太日常,所以常被人忽略,但它却以独属于自己的坚韧,无声发挥着作用,旷日持久,这是对浮华社会的谅解,也是包容。
《蹦孔》、《东石》以台湾传统民歌曲调前行,以专辑曲序来听,愈加朗朗上口,而《爱你无目的》则是融合了日本曲调的歌厅秀曲目,旋律简单,歌词通俗,在更加朗朗上口的同时又不失幽默感,十分易于传唱。
而《放浪舞者》则完全将演歌的姿态拿来,佐以雷鬼节奏和管乐编排,柔美的律动感结合现代节奏,美好到像一条颤抖的海岸线。
还有与《向前走》一脉相连的浪子心声《热泪暗班车》,都会民谣《仝款的月娘》,传统台湾流行《我心内》,呛辣的台客摇滚《我是老大》……风格众众,锐意进取。
伍佰的专辑,完全可以说是一本台语歌的历史教科书,整个台语歌风格发展的脉络,都被他在一张专辑里打通,辅以时髦的雷鬼元素&放克节奏,不失台味却新意满满,只听一遍下来,也能感受到诚意之深,难度之巨。
为什么会推出这样一张专辑呢?伍佰说:“台语老歌被时代排挤在主流之外,所以,我想以这张专辑,作为整个文化的反击。”
那么,他成功了没有呢?
这张专辑发行首周,就以 9.02% 的成绩,夺得五大唱片华语周榜冠军——虽然说不上彻底改变了台语歌遭受冷遇的环境,但确实让很多认真的乐迷,听见了台语音乐的另一种可能性。
这个时候我要说,伍佰足够成为一位教父了。


放浪舞者
钉子花
汤川
被边缘化的台语歌与伍佰的台客魔力
责任编辑:十三妹 shisanmei@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汤川的猫”
作者
|
汤川 汤川的猫
音乐故事作者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