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颗名为“地球”的行星上,鲸鱼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比恐龙还要庞大。一头成年的蓝鲸长达30米,重150吨。许多鲸鱼性情温和,特别是长须鲸,它们遨游大洋,却以微小的生物为食。另一些鲸喜欢鱼和磷虾。鲸鱼的远祖是一种食肉哺乳动物,7000万年前才迈着沉重的步伐迁入大洋,所以它们生活在海里的时间不长。鲸群中的母鲸会温柔地哺乳、耐心地照看后代,幼鲸则在漫长的童年期里彼此嬉戏以消磨时间。这些活动都是哺乳动物的特征,对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大海幽深。对陆地生物而言至关重要的视觉和嗅觉,在深海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愿仰仗这些感官来寻找配偶、养育子嗣,或者捕猎食物的那部分远古鲸鱼没能繁衍多少后代。与此同时,另一种感官在古代鲸鱼身上得到了长足发展。要理解鲸鱼,就避不开这个核心要素:听觉。有些人把鲸鱼的声音叫作“鲸歌”,但我们并不了解它们的性质和作用。鲸歌的频率范围很广,包括了人耳根本无法分辨的极低音。一曲典型的鲸歌持续约15分钟,最长的则有一个钟头。鲸歌常常包含重复的韵律,一拍接一拍,一节又一节,一个音符跟着一个音符。随着冬季来临,鲸群会离开寒冷的水域,有时它们正歌唱到一半就启程,而半年后归来时继续吟唱,仿佛未曾中断。由此可见,鲸鱼的记忆力很好。不过更常见的情况是归来后它们改变了曲调,往鲸类流行音乐中加进了新的旋律。
鲸群通常会同唱一首歌。它们存在某种共识,会合作谱写歌曲。鲸歌总是一个月接一个月地发生着缓慢且可以预测的变化。鲸歌有复杂的旋律。如果把座头鲸的歌当作一门语言,那么这些歌曲的全部信息量约为106比特,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当。我们不知道鲸鱼或者它们的近亲海豚到底在聊点或者唱点什么。它们既没有操作物品的复杂器官,也不研究工程学,但无疑是社会性动物。它们捕鱼、游泳、交配、玩耍、躲避捕食者,要交谈的事情也许挺多。
鲸群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一群新来的暴发户。那些自称“人类”的生物最近才借着技术发展涉足大洋。鲸鱼历史99.99%的时间里,都不用在海面或者深海遭遇这种生物。就是在那段时间里,鲸鱼发展出了非凡的音频通信系统。举个例子,长须鲸能发出20赫兹的隆隆巨响,接近钢琴键盘最低的八度音(赫兹是声频单位,代表每秒进入你耳朵的单个音波数量,每个音波由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组成)。海洋很难吸收这种低频声音。美国生物学家罗杰·佩恩发现,两头鲸鱼能够利用深海频道,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以20赫兹的频率进行交流。就是说一头在南极罗斯冰架的鲸鱼,可以跟阿留申群岛的同胞聊天。漫长的历史中,鲸鱼也许已经发展出了一种全球通信网络。没准隔着1.5万千米的深海,它们依然情歌对唱。
数千万年的光阴里,这些庞大、聪慧、擅长交流的生物基本上没有天敌。但19世纪蒸汽轮船的发展给海洋带去了不祥的噪音污染。随后商业和军事船只来来往往,进一步增加了海洋噪音背景,在20赫兹频段尤甚。毫无疑问,鲸鱼的交流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沟通距离不断缩短。200年前,长须鲸可以隔着1万千米对话,如今可能只剩几百千米。鲸鱼知道彼此的名字吗?它们能仅凭声音就认出对方是谁吗?我们割裂了鲸鱼的社会,让它们持续了数千万年的交流日趋沉默。
我们所做的不止于此。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进行贩卖鲸鱼尸体的活动。他们捕杀鲸鱼,只是为了获取口红和工业润滑剂的材料。很多国家都清楚,蓄意谋杀智慧生物是骇人听闻的行径,但日本、挪威和(前)苏联依然允许贩卖活动。我们人类总想着和地外智慧生物交流,那为什么不从跟本土智慧生物打交道开始呢?它们不也有着与我们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吗?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和类人猿、海豚,尤其是聪慧的深海之主鲸鱼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