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迹象会表明,一个人过得还不错?
哪些迹象会表明,一个人过得还不错?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去世后一周才被发现。
直至今日,很多媒体和文章写到张爱玲的去世,用词都避不开可怜,寂寥,孤独,晚景凄凉这样的字眼。
按说写字的人应该懂这个道理:虽然大部分人畏惧孤独,但也有一些人喜欢独处。就是说,并非所有独处都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下的处境,有一些独处是个人偏好之下的选择。
张爱玲这样的人,即便不显然是后者,也大概率是后者。她晚年有相互信任的朋友(比如邝文美夫妇),有广为流传的作品,有事业,有钱——这点最重要,这点保证了她可以不独自生活(起码雇得起保姆),而她没有,就是说一个人生活是她做出的选择,而不是无奈之举。
张爱玲的特立独行亦无须多说,具备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看到。然后她死后却依旧免不了被人装进一口庸常的锅里,给一些毫无特色的家常菜当作料。
既然去世之前她用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去世之后,剩下的不过是一具腐烂的皮囊——可谁又不是这样?儿孙绕膝也改变不了肉身腐败分解的自然过程,何谈可怜?
总之我年纪尚小的时候就非常不喜欢这种论调。如果安安静静一个人生活然后死去是我的选择,死后却得到那样充满偏见的评论,恐怕要被气活过来,跟发表评论的人干一架才能罢休。
现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最能支撑独身生活的一个时代:科技的疾速发展为远程、居家办公提供了条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外卖、快递、团购、网络社区、电子化办公等等方便快捷的工具和服务的普及,不但降低了一个人生活的成本,也减轻了一个人生活时,独自寻找资源支持的压力。
唯一无法克服的是情感需求。可如果一个人生活并非被迫而是主动选择,那么关于情感需求方面的烦恼,其实和已婚人士在车里抽烟看手机寻求短暂独处而不愿回家的烦恼,本质是一样的:在任何一种生活里,人都会陷入某种特定的烦恼。这几乎是标准化程式,无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烦恼是必然的,无人能避免。与其说它是困境,不如说它是情绪需要,承认它是生活构成的一部分,认清这一点,它就不可怕。
当社会资源和设施发展到对一个人生活很有利的阶段时,舆论环境也会顺应时代相应发生转变。过去这十多年,恐怕是舆论对独身生活最友好的一个时期。当然这里面成因复杂。无论如何,它呈现出的结果是,一个人独自生活,不会再被舆论大范围地质疑、排斥和嘲笑。即便父母长辈亲戚不理解,在朋友、同事中,或网上,总能找到支持独身生活的巨大力量和反驳话术。
可是,让我们回到人的本质——大多数人都惧怕孤独,这个本质并不会因为舆论、社会潮流、科技支持而发生改变。
所以,在排除一个人生活所要承受的社会资源和舆论上的压力之后,来到了问题的关键:
孤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要用什么方法知道,孤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想,一个人过得还不错不需要太多迹象。一个人过得还不错只需要一个迹象:看到有人独自看电影、逛街、吃饭、坐旋转木马、在公园的长椅上发呆,会由衷地感叹,TA好浪漫,或者TA活得好自在!而不是:TA好可怜,都没人陪。
我们对他人行为所产生的念头,正是我们内在人生观的映现。当他人呈现出一种状态,我们对这个状态的羡慕或同情,以及其他情绪变化,是我们自己内心喜好、恐惧的真实反映,而非呈现状态的人本身的喜好或恐惧——这是我给那些认为张爱玲死得孤独、可怜的人的注解:他们自己内心贫瘠,怕独居独处,无法想象一个人生活可以达到的丰盛程度,就把这种恐惧投射到了张爱玲在公寓独自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这件事上。
然而我也从不美化一个人生活(很多人喜欢走非此即彼的极端),群居生活有群居生活的温暖,一个人生活有一个人生活的自由。面对真实的自己,去过一种相对自在的生活(绝对自在的生活不存在),无论选择家庭、婚姻,还选择独居,都是顺从内心真实召唤后的结果,而不是跟随潮流,跟随舆论安全性的结果。
真实面对内心需求的人,看到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不会感到尴尬、惶恐、紧张或生理性抗拒,而是松弛、接纳、欣赏。
因为享受一个人生活的自在,便由衷地希望爱着的、喜欢的人也能过上自己这样的生活,那就是你日子过得还不错的迹象。
责任编辑:梅不谈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微博@ONE一个工作室 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置顶内容。
回答者
|
|
伊朝南 @伊朝南
我是我的障碍,也是我的通途。
|
相关推荐
| 问答 |
你有过“眼红别人生活”的时刻吗?
|
| 问答 |
你觉得,爱是最消磨人的吗?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