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动力更大还是恨的动力更大?
爱的动力更大还是恨的动力更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个故事。
在我高中时代的最后一年,我被几个女生校园冷暴力过,班上成绩最好的那个男孩喜欢我,她们背后暗搓搓阴阳我“勾搭”那个男生,她们不服气各方面都这么普通、甚至长得也不好看的我,凭什么值得被那么优秀的男生喜欢。她们在全班孤立我,谁跟我说话,谁跟我走得近,她们就在背后说对方的坏话,直到谁都不敢靠近我为止。每次在校园里碰到她们,她们远远看到我,便会故意指着我穿的衣服、鞋子或者走路的样子,捂着嘴巴在一起神神秘秘地笑着。更甚至,当时的班主任得知我不被班上很多同学喜欢,还对我说“你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她们都不喜欢你”。在我的十八岁,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是“你不被喜欢,你就是有问题的”。
那时的我年纪还小,还不懂得“人生这么长,我们不必和所有人成为朋友”,也不懂得同学只是随机分配在一个教室里的人,每个人素养性格都是参差不齐的,我们不需要非要融入这个临时搭建、一两年后就会解散的草台班子,更不懂这世上有很多人虽然有“老师”这个标签,但他们也不配称得上是一名老师。
那时的我,每天都很痛苦且分裂。一边因为不被喜欢自我怀疑着,一边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吞下这份讨厌,反复地对自己说“不管此刻这个班级的生存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坚持住了,不能自暴自弃,不能影响成绩,一定要好好学习,熬过高考,等毕业了,就再也不用见这一张张讨厌的脸了”。于是,我就这样带着不被所有人的喜欢,以及想要离那些人远远的心,考上了大学。
当时的我也没想到,大女主爽文的剧情也会出现在我的人生。大学时期的我,带着这份不被喜欢的经历,带着“这辈子,我就算过得再差,也要比欺负我的那几个人好,我要比她们有更漂亮的学历,更体面的工作,更大更好的名声,以及更好的社会地位”这份不甘心,开始了我的写作之路。我把她们对我的伤害变成经历、变成文字、变成能让我生活更好的稿费,我把自己从这份不被喜欢的经历中走出来的心境写下来,分享给读者,竟然获得了很多人共鸣,我把自己对人际的理解写下来,发表在很多知名期刊杂志上。我开始成为一名作家。
我出版第一本书时,那个为首霸凌我的女生在社交平台阴阳我“什么狗屁励志作家”,朋友截图给我看,我只觉得好笑。这么多年,她依旧还是如此,只会躲在背后蛐蛐人,而幸运地是,此刻的我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她们就算讨厌我,但再也干不掉我的程度了。以后的我,还会站到更高更大的平台,发更多的声,成为她恨得牙咬咬但除了难受什么也做不了的存在。
我努力地读书,拿到漂亮的学历,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以及重要的是,如今的我已经足够有能力保护自己,成就自己,我的伤口处开了一朵漂亮的花。
所以,你若问我,爱的动力更大,还是恨的动力更大?
单凭这个故事,答案可能是,恨的动力更大。少年少女们不服输、不甘心的心气,用对地方,往往能成就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
但,故事又不只是这样的。
杀伐决断的大女主剧情是很爽,但以上每一个成就,无论是咬牙拿到的漂亮的学历,体面的工作,还是好听的名声,能站在这里,背后也离不开很多个毛绒绒很温暖人的爱的瞬间。
在那段被霸凌的少女时代,我身边也有两三个很温暖的朋友一直鼓励着我,即便她们什么都不做,但就站在那里就够了,因为站在我旁边她们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你没错,你是值得被人喜欢的。你看,我们就很喜欢你”。
在大学毕业后,纠结是回到老家小县城的事业单位上班,还是放弃事业编,继续考研时,是我的大学老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拉了我一把。她跟我说,“你父母说,如果你不听他们的建议,不去老家事业单位上班,你以后会后悔。那么,如果你真的听了她们的建议,回到老家事业单位上班,几年后你后悔回老家的选择,你的父母能替你负责你的后悔吗。这是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对你的人生负责”。她就像一道光,一道能引导我的光,顺便帮我抚平了高中时代那个班主任的伤害。
考研那年,那个已经正在读博的朋友,仔细搜刮着他几年前考研的经验,认真且耐心地跟我分享考研经验,他将考研英语和政治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仍记得,研究生考试前一晚,躺在酒店床上焦虑紧张时,他给我发来的那条消息“此刻,你可以不相信自己,但是请你一定要相信那些日日夜夜你背过的书、你付出的时间、你花的心思,以及你的努力”。时至今日,每每做一件事紧张或焦虑时,我还是会想起他对我说的这句话。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努力的力量。
研三那年,一边是难搞的毕业论文,一边还要抽出足够时间精力准备各种工作考试,在分身乏术时,是我的博士大师兄和小师兄帮我一起撸论文框架;是我的博士师姐在我论文卡住,快要进行不下去时,给我分享的几篇论文救了我,给了我新思路;是我的室友在拿到工作offer后,怕0offer的我焦虑,真诚地跟我说“你不要因为我先拿到offer着急,你按照你的进度来,不要被我影响了,你肯定也能收获很好的结果的”;是准备工作考试时,不怎么熟的学姐毫无保留地把她上岸的资料全都分享给我,而那些资料也同样帮我得到这份工作。是那些细碎的但不可以忽略的爱,一直托着我们,一点点走了下去,直到走到这里。每个能走到这里的人,生命里都有很多这样细碎的爱,只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所以,若问我,爱的动力更大,还是恨的动力更大?
三十岁的我,给出的答案是:爱有时可以成为恨,恨有时也可以成为爱,爱有时是解药,但有时也可以是毒药,恨有时是恶魔,但有时也可以是善良的恶魔。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待爱与恨。
二十来岁时,活得爱憎分明,要么完全的喜欢,要么彻底的厌恶。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恨不得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一起,为了他能翻山越岭,只为顶峰相见。当我们恨一个人时,即便撕破脸皮,也要有仇当场报,有恨当场说,哪管什么后果。
但,三十岁时,一切变了。即便带着厌恶,也能笑嘻嘻地跟讨厌的人,坐在一张桌子吃饭;即便再讨厌一个人,表面的体面还是会维持着;以及,即便再喜欢一个人,也学会了克制,适当的情感流露,适时地收回那只已经伸出准备迈向对方的脚。
三十岁的我们,学会了权衡利弊,学会了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也学会了去看一个人的“复杂”。若清楚每个人背后的成长环境、性格塑造原因,会明白,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纯粹的恨,也没有那么多纯粹的爱。每个人都是可悲的,每个人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是善良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做一个诚实的人。
当我们在恨一个人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恨,世俗地恨,功利地恨,刻薄地恨,因为恨他,所以更要努力成就自己,不能让我们恨的人得逞,要比他们更绚烂、更热烈地过这一生。
当我们在爱一个人的时候,就简单地爱,纯粹地爱,毫无保留地爱,就像十八岁那年的自己一样,爱一个人可以为他上刀山下火海。只是,这一次,在钢筋水泥城市里,不需要你上刀山下火海,若你爱,那就再努力些,跟上对方的脚步,去和对方在顶峰相见。待到到达山顶时,不要忘了来时的路,更不要忘了来时路上别人朝你伸向的一双双肯定的手,在感受到爱时,成为爱本身,去传递爱。
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爱错了人,也恨错了人,那也没关系,或止损,或真诚道歉。
毕竟,我们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人。我们是简单的,也都是复杂的。我们有时需要爱,有时也需要恨。但不管此刻,我们面对的是波涛汹涌的恨,还是热情洋溢的爱,都不重要,别自怜,也别自满,妥善安放好这份爱,或用好这份恨,你都可以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万物不为我们所有,但万物皆可为我们所用。
责任编辑:梅不谈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微博@ONE一个工作室 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置顶内容。
回答者
|
文长长 @文长长winnie
青年作家,烈酒小清新。
|
相关推荐
问答 |
为什么当「全职儿女」的年轻人变多了?
|
问答 |
你最真实的一次心碎是因为什么?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