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VS暴露情绪,哪种人更好相处?
隐藏VS暴露情绪,哪种人更好相处?
单就隐藏和暴露来讲,暴露是一个让人隐隐感到不安的词,它蕴含着相对外部的世界不可预知的危险。隐藏,则和自我保护相关,是一个暂时无忧的状态。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样的教育。风和枪,都是外部力量。摧和打,是暴露所引发的外部力量带来的危险后果。强调这种危险是警示,也是在宣示生存法则:丛林环境中隐藏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无论隐藏的是什么。
暴露会成为目标,隐藏则能观察目标。
再说情绪,情绪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情绪本身就有一层暴露的含义在。即便隐藏情绪,也是情绪出现之后我们所采取的行动,而非没有情绪产生。这个区别非常重要。
暴露情绪意味着暴露内心。当一个人总是暴露情绪,总在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TA的优缺点、喜好厌恶都被放在明处。稍稍世事洞达的人,能从中看出情绪释放者的恐惧、回避,甚至原生家庭、人际关系的秘密。这是对情绪释放者本身来讲,不利的点。
旁人也难免感到厌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有人暴露情绪,旁人总得表明点态度、承担些后果。尤其是嫉妒、悲伤、愤怒、烦躁这类感染性很强的情绪。而如果这些情绪的发泄对象是和我们关系密切的人,乃至我们自己,后果就绝不仅仅只是情绪被感染而已。它可能是一场矛盾、一次争执、关系破裂甚至更严重的事件的源头。
理论上讲,矛盾和争执不是坏事,大多数时候能让问题明朗化。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矛盾和争执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我们身处的语境喜欢稳定,不喜欢问题。不出现问题,比是否存在问题重要太多。这是为什么矛盾的关联词是敌对,而争执被网络简化为撕逼。社会默认的基准是:只要不平和的,就是不体面的。
隐藏情绪是种一听就让人松口气,感到安心、踏实的品质。承担情绪的主体只有情绪释放者本人。隐藏情绪的本质是回避冲突。有意隐瞒,就代表无意挑衅。当我们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承担后果,当关系或事件稳定按照原有模式持续,我们就本能地认为这是好的。
和暴露情绪相比,隐藏情绪是让情绪向内而非向外流动的机制。于是这也就带来一种风险:当激烈的、带有攻击性的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又基于情绪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更不会无缘无故消退,它们一定为自己找一个出口,于是情绪隐藏者本人便成为攻击目标——有时生病去医院,医生开药时会叮嘱一句,保持心情舒畅。这是隐藏内化的情绪攻击身体的体现,典型的比如结节、偏头痛、胸闷、胃疼,女性的乳房肿块,月经不调等等。除了伤害身体,没有被释放的情绪也容易内化为自我攻击、自我指责、自我抱怨、自我怜悯等等心理结症。这是对情绪隐藏者本身来讲,不利的点。
隐藏情绪也并非对旁人完全无害。比如因为习惯于回避问题,而产生淡漠、消极应对冲突、说话阴阳怪气、爱讽刺人的习性;无法表达对他人的赞扬,以及对他人成就的欣赏;因A而产生的情绪,在B处发泄,让人摸不着头脑;累积的情绪毫无预兆一次性爆发。这类表达的攻击性因为隐蔽,往往容易被忽视。
但攻击性隐蔽,不代表攻击性弱。
试想相处的两方,一方输出情绪,另一方掩藏。输出的一边长久得不到情绪回馈——哪怕是负面回馈,就会一次比一次加深情绪的浓度以刺激对方作出反应,直至歇斯底里。或在拖延和回避中,揣测和试探中,在阴阳怪气又无从反击的攻击中,精力被损耗殆尽。
隐藏情绪所构造出的稳定,是虚假的稳定。老话“蔫驴踢死人”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一旦情绪累积到达临界点,展现出杀伤力——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大多时候是难以弥补的。给我们带来持续伤害甚至是巨大伤害的,往往是隐藏情绪而非暴露情绪的人。因为没有防备。
擅长隐藏情绪的人也许被社会无数次敲打,或接受了经历的驯化,情绪释放的渠道被层层剥夺,最终形成在情绪涌出的时刻,理智不得不总是占据上风的性格。
总是暴露情绪的人也许天真——看不到暴露情绪可能带来的伤害;也许坚定——不接受社会的约束和驯化;也许勇敢——不畏惧暴露情绪可能带来的伤害。
各有各的明暗之处。
说到相处,我个人的观点是,暴露情绪的人更好相处。我可以想象被总是暴露情绪的人包围,却绝对无法忍受被隐藏情绪的人环绕。
原因很简单:我喜欢一切都在台面上。我能明确地判断可以靠近TA,还是应该远离TA。且相较于被理智过滤后的情感,我更喜欢和自然流露的情感相处。我喜欢简单、直白、坦荡的,而不是需要揣测、琢磨、分析的。人的精力不该浪费在这些地方。
责任编辑:梅不谈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微博@ONE一个工作室 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置顶内容。
回答者
|
伊朝南 @伊朝南
我是我的障碍,也是我的通途。
|
相关推荐
问答 |
有哪些事,是你出国后才知道的?
|
问答 |
你是一个难以与他人同频的人吗?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