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远方”是一种幼稚还是成熟?


大力神问

向往“远方”是一种幼稚还是成熟?

兔草答


中学时代,有一阵很爱听许巍的歌,记得其中一首是这么唱的——“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

学生时代,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一睁眼就是作业与考试,那时候,对于世界的向往不可谓不大。远方,对我来说,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目的地,也是释放想象力的疆场,我想象自己在远方能有一些奇遇。

年岁渐长,我慢慢步入了社会,有了许多因公出差的机会,平时节假日也总是要到各地旅游,但时间一长,越来越发现,远方的风景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的绚烂夺目,旅途中的疲惫渐渐让我心生恐惧,而千篇一律的风景好像也逐渐让我提不起兴致。

我这才发现,原来我对远方的想象已骤然发生改变。这一切,是因为我变成熟了吗?是因为我不再渴望远方了吗?


1.向往“远方”不是幼稚,而是出于对未来的期待

之前听说过一个说法,说是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新鲜的经历层出不穷,每一个小小的瞬间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方说,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去游乐场,但等我们长大了,许多事都已经经历过了,新鲜的经验变少,所以人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从而对周围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在小孩子们的世界里,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的,所以每次跟年轻人说出去玩,他们都会很兴奋,然而,跟疲于应付生活的中年人说出去玩,他们有的时候只会觉得很累。年少的时候对一切都心怀期待,喜欢各种各样的新鲜体验,坐绿皮火车也不怕,坐十几个小时长途火车也可以忍受,这或许可以归为“热爱可抵万难”。

所以说,与其斥责向往远方是幼稚的表现,不如好好来保护这种难能可贵,失去就不再来的少年心气。


2.不再向往“远方”是理想主义的溃败

大概每一个过了三十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节假日不想出门,只想瘫在家里的沙发上刷手机。生活的疲惫抵消了人对远方的期待,与其说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不如说是一种衰老的迹象。

提起“诗与远方”,大抵总带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幻想能用这种富有浪漫感的东西作为心灵寄托,抵消现实中的痛苦。然而,中年人面对的世界始终是比想象中要残酷的,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即使去了远方一趟,回来之后,生活还是那个鬼样子,并没有变好,而我们还要适应对远方的戒断反应。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溃不成军,所以斥责远方的无望,实际上变的不是远方,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在衡量一件事时,价值观产生了改变。

曾经,我也质疑过“远方”的意义,在想是不是花了一些钱,出去玩,但回来还是过去的生活状态,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而现在,我更多的是享受“当下”,享受每一段旅程。


有一句话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其实套用在关于“远方”的议题上也是有效的,千帆过尽后,还能对远方产生期待,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可贵的精神状态呢?是成熟但又有着饱满的少年心气与活力。

某种程度上,向往远方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其实是一码事。

责任编辑:舟自横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更多编辑部的有趣日常请关注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回答者


兔草
兔草  @兔草啊吐槽
退役文案,杂耍写手。

相关推荐


问答
如何与无意义的生活状态和解?
问答
生活应该求稳还是求变?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