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知识是不是贬值了?


波尔多尼奥问

这个时代知识是不是贬值了?

老出神答


这个时代,有人唱衰知识贬值了,是因为我们太容易把知识和学历、信息的定义混淆了,也太容易把“搜索到”错当成“已经掌握了”。

每天醒来,我们都在信息流里游泳。五分钟可以速通一部剧的剧情,想学做菜有拍好的短视频教程,出门旅游有其他人做好的攻略表格照抄,甚至想写代码、创作一首歌曲都有AI可以代劳。信息的获取难度大大降低了,触手可及的便利,似乎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只要想,便可以迅速掌握很多信息、学习一种技能。

但我们却往往会忘记一个事实,就像站在图书馆中不会自动获得书籍的智慧一样,我们拥有搜索工具并不意味着拥有更多知识。真正的知识需要经过理解、消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无法被搜索引擎替代的。

同样,学历也并不是知识的等价物。它只是证明你受过某些教育,却无法代替你亲自走进咀嚼疑问的过程。想起大学时我为了赶论文,会打开十几个网页遍览参考文献,读了很多,却不记得自己真正思考过什么。也会因为知识焦虑而疯狂刷分,多修甚至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当结业时会看着多出的十几个学分沾沾自喜。直到工作实践时,才明白和踏实学的人差距到底在哪里。

本科的时候我的专业是新闻传播相关,每次考试前会突击背诵许多词条,像单向度的人、沉默的螺旋、全景监狱、媒介即讯息……这些看起来颇为唬人的词,用在综述的大题里去答,效果确实有加成。直到毕业后的许多年,我已经忘记了这些词的意思,当网络舆论事件高频出现,我很想在脑子里厘清舆论背后的群体情绪逻辑,却发现无论套用哪个大词,都会显得过于粗暴。

于是我开始察觉,知识从来不是一个死物,而是你与世界对话的产物。知识不是一堆材料,更像是思考过后价值内化的过程。你争论过的观点、反复咀嚼过的困惑,都会一点一点,在你脑子里沉淀成判断力。这些经历会最终内化为你思考问题与筛选观点的信息库,影响你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做决策,如何与他人交流。它并不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或学历上,也不一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它可能只在你表达一个观点时,用词更精准一些;在面对复杂议题时,能分清事实与立场。


我遇到过一些知识浓度很高的人,他们不见得学历最高,但很快就能听懂一个新领域的问题结构,能快速辨别信息中的水分。他们的知识,不是靠“知道得多”体现的,而是在“知道怎么想、知道怎么用”里显露出来的。

我始终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讨论公共议题,她沉默良久,说了一句:“我不知道怎么想更对。”但却在讲完这句话之后,从不同角度都梳理出了各方的利益动机。当你和人进行深入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可以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时,说出一段清晰诚恳有逻辑的看法,也有人只能用一个梗终结掉话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高度复杂的社会,问题比以前更难,标准答案越来越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搭建的知识框架,只能在浪潮中被裹挟。甚至连判断一个看起来很权威的人士是否在胡说八道的能力,都依赖你是否掌握了某些基础知识。

所以知识从来没有贬值,只是它在升级。过去它可能是通往体面工作的门票,是一纸文凭。而现在,它变成了一种认知能力:能不能跨领域理解问题?能不能快速学习一个新技能?能不能独立判断真假信息?知识不再奖赏轻浮,不再迷信权威,不再因为谁背了几本书就给他过多的加持。它只对那些愿意花真心去理解世界的人,打开一扇窗。


我也在期待自己慢慢变成这样的人,读书不求快,写作不求火,也更常提醒自己:你看到的,不等于你理解了。你理解的,也不等于你能用出来。

我不觉得知识贬值了,它只是更属于那些不再轻易说“我知道”的人了。

责任编辑:舟自横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更多编辑部的有趣日常请关注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回答者


老出神
老出神  @老出神
经常换笔名,但一直在写。

相关推荐


问答
面试时,你遇到过哪些糟糕的问题?
问答
什么决定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