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理想的告别场景应该是怎么样的?


ONE编辑部问

成年人理想的告别场景应该是怎么样的?

xiang答


告别意味着“完成”和“结束”,没有完结的事会带给人期冀,而事情一旦圆满,便会告一段落,留下的只有空落落的内心。今敏的电影《千年女优》里,千代子在回忆中反复提到她一生追逐的画家曾对她说的话:“十四的月亮,才是最完美的——因为十五的满月之后,月亮就开始残缺了。”某种程度上,满月具备一种完结的意味,今天的圆满马上就会被将来的夜晚轮流吞下,因此,每当抬头看到满月悬挂在低空,我在向它问好,也在向它告别。

我很少去主动构想一个告别的场景,对于告别我是回避的,尤其在快乐的团聚时刻,散场的信号会不定时像一根针穿过脑仁,让我只想连连摆头,把那些还没到来的落寞通通抖掉。幸好生活中大多数的告别都是不动声色、悄无声息的,我理想的告别场景,最好不要让我意识到这是一场告别。

不喜欢告别是因为不舍。回想那些我们抗拒说再见的——明亮的月亮、美好的旅途、重要的朋友、无知的快乐、久住的房间,但到了真正要和它们告别的时刻,却发现情况不过如此——一句话、一顿饭、一瞥眼,就散了。就像生活中一不留神,和很多人都已经见过了最后一面。告别原来是如此的淡漠,让人愕然。

我看过的一个节目里,两个嘉宾在讨论“一段关系的结束是否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其中一人聊到,在朋友对她说了某一句话之后,她知道两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我发现,如果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分别,人和人之间是很容易说出再见的,但情感关系的分别却不一样。有时候一段关系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也是没有告别的。关系的裂痕是逐渐产生的,最后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只是稻草堆最上面的那一根,自身无足轻重。这时的告别显得没有必要,因为两个人已经在不同的两条路上走了很久,不说再见,也是因为难以开口,或不想扼杀这段关系剩下的所有可能。于是便只是各自沉默,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告别。

在爱情里,放不下的人不喜欢告别。在爱情将要结束的时候,如果两个人坦然放下,互道祝福,尽管过程会很艰难,但郑重告别之后,两人大可各自走向新的生活。然而,真实情况中,总有那么多分别是留汤带水的,总有一方无法做出了断,拼命纠缠,即使知道两个人已经再无可能。


电影《花样年华》里,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告别是未完成的。当周慕云将要动身前往新加坡,那通“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的电话,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拨出,但二人最终没有同行,多的那张船票成为了永远悬置的如果。分开以后,两人没有再见过面,却几次或偶然或有预谋地从对方生活的场景里出现、消失。因为未竟的告别,这场漫长的分离是如此克制、潮湿、黏腻,直到苏丽珍来到周慕云在新加坡的公寓,悄悄带走自己的绣花拖鞋——告别的仪式由物件完成,而周慕云在吴哥窟把秘密诉诸树洞,将累积多年的情绪永远封存。

因为放不下,所以只好背负着没有被公开言说的情绪继续生活。每每想到我身边出现过的那些没有认真告别的人,想起过去种种,心里有遗憾、有困惑、有愧疚,释然需要太多的时间。这样看来,与其无声地从对方生活中消失,还不如好好告别,把未说的话说出。原来以为不告别是为了留住,实际上,一场认真的告别,可以像是钥匙插入年久失修的门锁,在“咔嗒”轻响中,过去与未来得以在门缝间对流。

但我仍不需要一场刻骨铭心的告别。很多的告别场景是被伪装起来的,新年、生日、婚礼的庆祝其实都是粉饰过的告别,与过往的自己的告别,但我们并不悲伤。九月十月,人们对红叶的追逐狩猎,是庆典,也是对绚烂秋季的道别。

告别是一半的尘埃落定,是一半的风起。

我理想的告别,不是结束,是开始,是祝福,它会让我忘记这是一场告别,而我始终相信,这不是我们最后一次遇见。

责任编辑:李嘉龙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编辑部官方微信:oneapp2020。定期发布问答收集,赠送书籍和周边礼物,欢迎读者添加。

回答者


xiang
xiang  
无聊的xiang偶尔写一些断的话

相关推荐


问答
如何判断一个人在对你说谎?
问答
如何从“线上网络”回归“线下生活”?
问答
哪些行为,可以提高周末使用的舒适度?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