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被称为“数字难民”?
老年人为什么被称为“数字难民”?
我爷爷很羡慕地问我,对面奶奶的孙子经常会出现在手机上跟她聊天:“这怎么弄的?”那时候我奶奶去世了,他快九十,一个人生活。我拿着到手两千二百三十的工资,从网上给他买了一个老年智能手机,然后去选了一个吉利的手机号码。
我给他注册某信,加了他的好友,但是很快就发现他从来不接视频电话,也不回信息。后来,我发现他的账号被锁了,显示异常。他没有绑银行卡(事实上我都不知道他有没有银行卡),某信里的好友只有我,无法找回账号。要是十年后的我,估计会打给客服,问问对方我爷爷这个年龄是不是足够“异常”了?“异常”人群的使用场景不在考虑之内吗?
再后来,爷爷把手机送给了保姆。他怕我生气,小心翼翼地说:“我把手机钱给你啊?”
我爸妈平时很少和我联系,他们探店、爬山,出去玩,很少喊我,联系我时多是因为“学校让在这个网站下载东西,填了之后发了,我不会弄”,“这个给我下一下,打印出来”,或者“怎么让我从网上缴费啊我哪儿会”。
早年我去上大学时,爸妈买了一台电脑,主机、显示器、音响、打印机,浩浩汤汤,声势浩荡地堆满写字台,算是我家科技感最强的一块区域。但是这台电脑,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看电视剧也没什么别的用途,到后来版权保护做得越来越到位,看点什么都“看不了”,电脑就慢慢地开始吃灰。到后来都进了纸箱,堆到了床底下。
那时我妈在一个大学当外聘班主任,平时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人称“李妈妈”。热情善良的年轻人教会我妈用了淘宝,从此算是“凉凉”。我家堆满了我妈从直播间抢来的这个玉,那个石,别问,问就都是宝,“就一个,拼手速的,我厉害吧?”
相较于我妈,我爸对于手机和网络的了解就更遥远了。但是一旦激发学习热情,我爸的学习成果也非常惊人。
有一天我爸给我打电话,说某宝上有组刀具,菜刀、水果刀、剪子,大大小小好几样东西,只要十块钱!不管我怎么告诉他那是骗人的,我爸都坚定地说:“不会!你看,这么多好评!”没办法,我给我爸抢了一组“绝世好刀”。那之后,我经常接到我爸的电话,他困惑地问我为什么他还没有收到,我是不是真的下单了,地址填得对不对。
再后来,我爸看某日头条时,发现下面的链接里卖一种手机卡,用上几乎零开销。我爸瞒着我妈买了一张,然后激活,“充值”手机卡。我爸告诉我的时候,已经苦苦等待了一段时间,“拨不出去电话啊”,他疑惑不解。我拿起和卡一起寄过来的充值操作指南,小32开的传单,步骤足足十几步,正反两面图文并茂,很难想象平时连word都打不开、也不会打字的我爸,怎么有这么充足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能跟着这些繁杂的步骤一步步走到最后,成功把值充到了一个个人微信里。
我给某日头条打电话,要求对方自检下架网站的违法广告,客服振振有词,总之一句话,“和我们可没关系”。我一气之下报警,我爸嫌丢人,不肯去做笔录。
由此可见,其实数字难民,一部分是步骤不清晰、软件缺乏使用说明且遣词造句太过复杂造成的,它们如果抱着骗子一定要教会你的心理,你又抱着我学会它“能省两个亿”的心态,部分中老年用户还是可以脱离数字难民状态的。
当然,像我爷爷,他一辈子字都不认识几个,岁数也太大了些,如果能有针对老年人的语言操作系统就更好了。
最近我丢了手机,只能先凑活用某果十年前的旧手机。旧手机连软件更新和下载都不能操作,除了某信,手机上几乎没有还能打开的软件。说句玩笑话,由此可见,设备也是一个问题,真金白银跟不上,几岁都可能成数字难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我老的那一天,继续能感受到科技的便利,科技也能想到我——一个老年人上网的需求。毕竟,科技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人,又都有老的一天。
责任编辑:梅不谈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微博@ONE一个工作室 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置顶内容。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