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讨厌什么样的苦难教育?


大概是海星问

你讨厌什么样的苦难教育?

枨不戒答


对于苦难教育,我最讨厌的,是那种没苦硬吃的自我感动式说教。

生活中的辛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无法规避:比如学习知识,没有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就无法真正掌握;一种可以规避:去楼下打一桶10升的纯净水,可以用肩膀扛,也可以用车推。对于无法规避的辛苦,迎难而上去解决它,不但能建立成就感,也能磨炼心智,可明明有推车,却偏偏要用肩膀去扛水,还美其名曰可以锻炼身体,在我看来,这就属于没苦硬吃了。

没苦硬吃的苦难教育,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先天不足,它遵行的是一套先吃苦后享福的预判式因果逻辑,这套逻辑完全是唯心主义的想象——即现实世界是固定不变的,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按TA的预判进行运转。


世界运转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可言,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根本无法预测,更不会受个人控制。信奉苦难教育的人,秉着延迟满足的心态,为了在未来得到幸福,不惜牺牲当下的快乐,可现实是,牺牲当下和幸福未来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牢固,时间推移中,只要有一个变量改变,这套因果链就会崩溃。

八十年代时,我们镇上曾经出过一个天才,那个阿姨家境贫苦,却靠着过人的天赋一路考取北大。选择专业的时候,阿姨有心选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但长辈们劝她选小语种越南语,读书时吃点苦头,但是以后好就业。阿姨为了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学了自己不喜欢的越南语,可就在她毕业的时候,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南语成为明日黄花,英语变成了社会中的稀缺工种。阿姨四年的辛苦学习变成了一个笑话,为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她花了两年时间刻苦学习,才算在单位站稳脚跟。对于这段改专业的经历,阿姨并不感激,而是后悔自己白白吃了几年苦。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父母对子女也是会嫉妒的,这往往也是家庭中没苦硬吃的源头。

两千年来的儒家规训,将父子与君臣并列,设定为上下级的从属关系,有些父母虽然生活在现代,依旧不能把子女当作平等的个体来看待。他们会经常性地将自己与子女进行对比,如果子女太过幸福,就会有种被僭越的不悦,转而为自己不值,让子女体验自己吃过的苦,既能化解这种不悦,又能建立权威。

小时候我有一个玩得好的邻居,邻居妈妈早逝,她爸以没有儿子为憾事,却又没能再婚,久而久之,脾气就变得暴躁又刻薄。九十年代,乡下农产品富足,她爸却以忆苦思甜为名义,生活水平完全照搬七十年代:家里种了十几亩的菜籽,他却把菜籽油拿到街上卖钱,一家人长年吃发涩的棉籽油;明明养了几十只鸡鸭,四五头猪,地里当季蔬菜都吃不完,他却偏偏要吃腌菜腌肉,说自己小时候只有过年才吃腌菜腌肉;他自己只读了初中,邻居中考时考上一所普高,他却死活不让女儿读,硬逼邻居去广州打工。邻居早早结婚又离婚,她爸五十出头就得了食管癌,人死了之后,房产和土地被兄弟姐妹瓜分,邻居被扫地出门。我学医之后才知道,棉籽油具有杀精的功效,长期吃腌菜会导致食管癌,邻居一家遭受的不幸,有一半是被没苦硬吃作出来的。

另外,没苦硬吃的苦难教育,也是一种服从性测试。很多时候,苦难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驯服。

当上位者开始借着追忆往昔来进行演讲时,TA传达的信息,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父母向子女重现窘迫匮乏的童年遭遇,抱怨子女太过浪费,表面是说钱,实际是要建立子女的负罪感,获得子女在其他事情上的让步;上司在酒桌上讲起自己年轻时拉业务时的种种壮举,明着是劝下属喝酒,实际是用奉献精神敲打下属,让其主动放弃私人领域的权力。


最后,没苦硬吃的苦难教育,是一种畸形的道德优越感,也是无能的表现。人如果一直往回看,只能说明一件事,TA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一个人但凡能在社会上获得一点成就感,能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TA可能也就没那么多时间去教育别人了。

责任编辑:舟自横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更多编辑部的有趣日常请关注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回答者


枨不戒
枨不戒  
自由撰稿人。

相关推荐


问答
坦然接受不公是成熟的标志吗?
问答
亲密关系中有什么常见的情感陷阱?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