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吃消愁”是怎么回事?


菠萝派问

“借吃消愁”是怎么回事?

简单心理答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疯狂吃东西,以此来缓解压力,是许多人都会选择的减压方式。这种以进食行为作为应对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孤独等)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吃消愁”。


为什么人容易选择“情绪性进食”?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借吃消愁”是我们从婴儿时期延续下来的习惯,是天性,不容易改的。那时母亲是我们最为信赖的人,是我们获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径,而哺乳则是母子之间最重要的互动——因此,即使已经长大多年,当我们在面临紧张和压力的时候,还总会想着吃点什么来缓解焦虑。

从生理的角度看,巨大的压力会使我们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含量迅速上升,这种激素的大量分泌会让人感受到异常渴望高热量的食物。所以,当你因为情绪不好而想吃东西时,炸鸡和薯条往往比一份蔬菜沙拉要诱人许多,虽然在平时你可能并不会喜欢这样的食物。


那么,“借吃消愁”真的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和压力吗?


还真可以。

在我们体内存在一套“自主神经系统”,它调节着我们的激素分泌,也影响着我们的心情。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当其中的一套系统被激活时,另一套系统就会被相应削弱。

当巨大的压力袭来,就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于是我们会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全身心进入备战状态。

而吃东西,又能让“副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战斗模式”解除,我们会进入“享受人生”模式,心跳平缓,生活进入美滋滋状态。

 

除了快速变胖,情绪性进食还有啥影响?

 

既然“借吃消愁”可以缓解压力,那又为啥不推荐人们使用呢?因为它虽然有效,但效果可能也很有限,甚至容易引发更多其他问题。

首先这种刺激并不会持续很久。

当你暴饮暴食之后会发现,那些糟糕的情绪很快又将卷土重来,我们往往陷入“借吃消愁愁更愁”的恶性循环。

一旦这种循环开始,我们的生活便会落入失控感的旋涡。当什么时候吃、吃什么东西都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时候,我们厌恶毫无自制力的自己。更可怕的是,当人习惯了情绪性暴食,当食物沦为了对抗情绪的工具,很难从中获取到真正的快乐——体会不到美食的美好,岂不是太可怕了?

 

如何缓解情绪性进食?

 

吃东西能解决的压力,其他方法也可以解决。

比如用凉水洗脸,敷一张面膜,也许就是更简单有效的办法。当脸接触到冰凉的东西时,迷走神经被刺激,此时“副交感神经”会顺势得到激活。

如果手边没有凉水和面膜,也可以闭上嘴巴、扭住鼻子,然后轻轻地试着向外呼气。此时,胸腔内的压力会逐步增加,迷走神经得到激活,也会顺势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

如果捏鼻子让你感觉太难受,降低呼吸速率也是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一种方式。花2秒钟吸气,憋气5秒,然后用7秒来慢慢把气吐出来。重复几次之后,你的情绪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别让自己处在太饿或太累的状态。

回想一下自己暴饮暴食的经历,是不是大都发生在三更半夜?我们感到极度的疲惫时,最容易发生情绪性进食。在过度疲劳的状态下,我们的认知资源会变得极其有限,这会导致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自我控制。

所以,保持规律的三餐和作息是减少情绪性暴食的有效途径。

 

找一个能快速自我安抚的方式。

情绪性进食的本质,在于我们没有找到更合理的方式来安抚自己的糟糕感受,所以只能吃。

比起责怪自己长胖,尝试找到替代性的自我安抚方式才是当务之急。

感到沮丧和孤独,打个电话给心爱的人,或者养只小猫小狗,跟他们玩一玩,都会令人感到舒适。如果此时并没有容易获取的陪伴,看一看自己喜欢的照片、摆弄下喜欢的物件,也会让你感到更加温暖。

总之,原理就是找到另一件喜欢的事情,来替代吃东西。


说到底,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只有“容易胖”。

“变瘦”和“拥有更加科学的饮食方式”是许多人的目标。可当聊到这些话题时,人们总认为这是一个和“自律”高度相关的问题,以至于压根没意识到“情绪性进食”的存在。

其实,情绪也是影响我们身材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战胜肥胖,根本原因也许并非在于不够自律,而在于不懂得如何跟自己相处。


问答征集中>>>

责任编辑:舟自横 onewenti@wufazhuce.com

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

回答者


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及内容。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