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遗愿清单”里都有些什么?
你的“遗愿清单”里都有些什么?
ONE读者说:
徒步从黑夜走到黎明,见到太阳升起。然后去喝一杯暖呼呼的豆浆。
@finefinefine
喊你妈一声丈母娘。
@李义刚_lee
写下心中的故事,见久未谋面的老友,带几本没看完的好书在老家等死。
@王乾刚
和喜欢的人一起去一次巴黎。
@惜陌
看日出日落和星空。
@芒果味的狗
做一次自私的人。
@L.ebo
还没来得及好好看这个世界,去阿拉斯加,去稻城亚丁,去拉斯维加斯,去想去的每一个角落,听他们歌唱,听他们说最平凡的故事。
@一样的月光1Q84
跳一次广场舞。
@罹
好好和爱自己的人谈一场恋爱。去寺庙住几天。
@追星星的人
关于“遗愿清单”,洛莉·戈特利布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是这么说的:
人们常常是在亲近的人过世时会想到思考自己的遗愿清单。就像艺术家坎迪·张,2009年她把新奥尔良的一处公共外墙改造成了黑板,并留下了一道填空题:“在我离世之前,我想_______。”几天之内整堵墙就被写满了。人们写下各种答案:在我离世之前,我想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我想为数百万人唱歌;我想做百分之百的自己……很快,这个创意传遍了全球,各地衍生出上千处相似的墙壁:在我离世之前,我想和我姐姐融洽地相处;我想做一个好爸爸;我想去跳伞;我想为别人的生活带来改变……
我不知道人们有没有遵照愿望去行事,但就我在工作中的观察,有很大一部分人只维持了短暂的觉醒,探索一下自己的灵魂,又在清单上多加了几条愿望——然后就不想着要去付诸实践了。人们往往想得多做得少,死亡也只是存在于假想中的课题。
我们以为罗列遗愿清单是为了避免遗憾,但事实上我们是在靠它回避死亡。遗愿清单越长,越是代表我们想象中自己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去完成。然而,如果要减掉清单上的愿望,就会让我们的否认机制受到微妙的损害,因为这代表着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严峻的现实:生命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每个人都会死去,而且大多数人不知道死亡将会在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事实上,每过一秒,我们都向死亡这个终点又靠近了一点。俗话说得好,没有人会活着离开这里。
我打赌你现在一定在庆幸你的心理治疗师不是我。谁会愿意思考这些?在死亡这件事上就做一个拖延症患者多好!我们大多数人都把我们所爱的人、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我们被宣判死期的时候,才知道一切的先决条件是:我们还活着。
责任编辑:梅不谈 onewenzhang@wufazhuce.com
编辑部微信:oneapp2020。定期发布活动,赠送签名书和周边,欢迎添加。
相关推荐
问答 |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被喜欢的感觉?
|
问答 |
怎样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