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总在不知不觉间,潦草地向父母妥协?


Veronica决定去吃饭问

痛哭一场过后,我反省了一下,突然发现,自己总在不知不觉地向父母妥协,为何会这样?而且……反省之后更想哭了。

林庭答

是不是有人常常在想——要是那时候我选择了另一条路,或者那时候不这样做,自己的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

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能正斜靠在地铁内侧车门的角落旁,可能正参加同学聚会,可能正在上司办公室挨骂,也可能只是在临睡前做的一个假想。那个时候的你,肯定是闷闷不乐的,是郁结心扉的。

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如果那样做,人生肯定会有所不同(怪的是,大部分人都笃定会变得更好,而不会变得更坏),而且大家也都知道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很擅长自欺,以此会产生各色各样的幻想,用来满足自己。这不是面对自己的最好方式,只是麻痹而已,开心了一会儿又得在现实的悬崖上攀爬,很苦很累的。

很多人都不愿去承认,造成这个后果的,是因为自己在不断地妥协,大事小事,后知后觉。其实用“潦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有些人的决定是在一念之间,可能在听到/看到某句话,顿时泄了气,觉得:就这样吧。

说实话,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嗤之以鼻的——不可能,我一直在按计划行事啊,怎么会向父母妥协呢?

先来说说“妥协”的定义,它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为何要让步?为何要避免?是怕自己受伤害,还是怕家人朋友受伤害?是不是除了妥协别无他法?

比如考高中的时候,是选择市内还是市外?考大学的时候,是选择省内还是省外?读研的时候是选择国内还是国外?工作是选择编制内还是编制外?可能大部分年轻人都会选择以上的后者,最后的结果却被家人朋友们逼迫着选择了前者。而且到了后期个人会逐渐认同这种“逼迫”,毕竟他们为了我们“好”。

而对于女孩子而言,父母们甚至不会让她们嫁到外地,最好在小区楼附近,很难分清这是互相关照还是各自画地为牢。

不可否认,我们的一生都是在无数个小妥协中前进的,但有三个大事件至关重要,不能随意妥协:上学,婚姻,孩子。

有些人上学的时候一味地听从长辈的建议,就近原则,于是去不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婚恋的时候考虑到以后的四老,还是就近原则,被迫与异地伴侣分离。本来不想生孩子的,或者只想生一个的(噢,现在还提倡二胎),有人说既然结婚了,那就生个孩子吧,既然生了一个孩子,不如生第二个吧……

是不是很糟糕?我一个同事告诉我,她说其实还好,因为这些步骤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间隔了一段时间,减轻了心理压力。会郁郁不乐是真的,虽然也会开心,但总觉得心里空空的,少了点什么。她说既然发生了,就不要去多想,多想无益。

分不清这是她打给我的镇定剂还是开给她自己的安慰药。

都不愿……不对,如果是我,是不敢去想,一想就肯定会后悔,一后悔就又想到这是一件无可挽回的事,到最后,除了郁郁不乐,除了痛恨自己的妥协,完全不知道做什么好。

从客观因素去分析。当事者在心底肯定会责怪双亲,因为已经认定是他们在左右自己的人生。让步,有人会说这个孩子体谅父母心,为孝。不让步,有人会恳求这个孩子去体谅父母心,否则是不孝,所以唯有选择妥协。大胆说一句,那些试图控制孩子的父母都是自私的,只为了达成自己的某种欲望。

从主观因素去考虑。难道不是当事者的无主见与懦弱吗?所以还是妥协了。醒一醒吧,大家已经成年了,况且我们除了是父母的孩子,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觉得自己没有长大,没有能力承担不妥协的后果,那就更不能怪别人了,有时候勇于不妥协,是不分年龄的。

退一步,结合宏观因素去想。我们不仅受到时代的大格局限定,还以此来编造萎缩自身的小格局,把自己层层框住,认为自己如果再这样坚持下去,将是徒劳无功——你看,这一代人都这样子,没什么的。换句话说,这种妥协只不过是给自己的“甘愿平凡”找的一个借口。最坏的结果大不了成为一个最最普通的人,我和你,你和他,无差异。若说差异的话,就得看谁比较会伪装了。

其实,我们不是痛恨自己的妥协,而是痛恨妥协之后呈现出不好的那一面,而刚好是父母让我们妥协的,所以认为他们理应承受我们的抱怨与谴责。知道这样没用,但我们仍旧在一边抱怨一边妥协。

怎么没有去想,万一不妥协带来的后果更甚呢?(很少有人愿意去承认这一点,可能都认为,没有哪一个时刻比这一刻更糟糕了。)

假设你向父母妥协之后过得很好,会不会想到如何感谢父母?我姑且替你回答吧,不会,大部分人都不会,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你也许不会去抱怨父母,但肯定会不知足地去想:我妥协了都过得挺好,那我不妥协岂不是过得更好?你看那×××过得就特别好。

责任一旦推卸起来,当事者无论如何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

回到之前说的,我为何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并且打死都不认为自己妥协了。因为我觉得这不是外界促成的妥协,而是遵从自我后的改变。是我的改变成全了我的妥协,瞧瞧,这样的自欺欺人是不是看起来好一点?

可能到最后,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自愿改变的,还是委身妥协了,事情没发生到那个节点时,谁都不知道。但愿是前者吧。

责任编辑:梁莹 liangying@wufazhuce.com

回答者


林庭
林庭  @林庭庭林
小说写作者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