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的《热河》我已经听了三百多遍,是为数不多能够背下歌词的民谣,甚至连逼哥那略带含混的咬字发音都记得一清二楚,但我却总将歌名错记成“热河路”,每次搜索的时候都忍不住多打出一个“路”字,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起初我还会跟读一遍歌名,想着下次就能一次性输对了它,后来我干脆放弃治疗了。
这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生活不就是这样,一再差错,有的错误会被修改,而有些错误则有心无力,甚至还可能将错就错下去。哪怕我们总在最熟悉的事上疏忽犯错,与所谓的正确答案擦肩而过,可除了一顿捶胸顿足,似乎还要挤上前行的列车继续开往下一站。
“如果年轻时你没来过热河路,那你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这样的问句永无止境。
如果当初没有认识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人,如果没有来到过这座行色匆匆的城市,如果当年没有填报这个枯燥无味的专业,如果没有一时脑热跳槽到现在这份工作,生活一直在另一条轨道上行进,是否真的就会如意幸福?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一段台词让我经年不忘,女孩问杀手“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的?”杀手面沉如水,他说“Always like this.”
第一次听到杀手昂的这句话时,就觉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绝望的一种预言了,它牢牢地冲击了彼时我对未来虚无缥缈的美好憧憬。
那时我还在上高中,老师每天都站在讲台上给我们洗脑“考上大学生活就会变得绚烂了,至少没有人会逼着你写作业”,而我也向来热衷于这种打鸡血的方式,后来这句话也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刚上大学的表姐告诉我,上了大学一样要晨起上早课,考前突击复习,挂科并不太友好等等。
当我再想起电影里的台词时 ,已经开始信服,这句话不是肤浅的绝望,而是度过了绝望之后的冷静清醒,里昂也不是对某一件具体的事引起了情绪上的绝望失控,而是他看透了这背后人性的白云苍狗,所以他不再期望,不再做感性的奴隶,既不再为新鲜的事情跃跃欲试,也不为做过的选择遗憾后悔,他平静而冷漠。
说到这儿我想到一个人——蔡康永,很多人拜倒在他的睿智与鸡汤之下,马东却评价他说“有颗恶毒的心,胸口有双恶毒的眼睛”,这句话并非什么贬义之言,正如知乎有人评价说“他的确有双恶毒的眼睛,恶毒之处在于清醒地看透了世界和人性,但他又反差地对世界温柔以待”。
我想这一切的本质也都源自悲观,注定了他的慈悲总要带有几分疏离,他知道一切的结果导向,不论好坏都是注定的,所以他不会奋不顾身帮你与天、与命争斗,更多的是站在高台上俯身轻轻捞你一把,救得起来是幸运,救不起来而你继续兀自沉沦也是冥冥天数,他都再无能为力。
“醒来或是吃饱又是一年,相遇然后分别就在一天”,将无数件事无数种情绪汇集起来,把过程都浓缩,也不过这两句歌词了。
我们奔忙做梦,相遇告别,这中间的过往都不过一场云烟,是对是错,都已不由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