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台湾金曲奖刚刚落下帷幕,恭喜所有的获奖者!今年金曲奖上,我们看到不少熟悉的音乐人——最佳国语男歌手:方大同;最佳国语女歌手:艾怡良;最佳国语专辑:《自传》五月天;最佳作词人:阿信@五月天;最佳编曲人:卢凯彤;最佳乐团/最佳新人/年度歌曲奖:草东没有派对(《丑奴儿》)。
其中不乏内地的音乐人:包揽演奏类最佳作词人、最佳专辑、录音专辑奖的秦四风老师、李荣浩带来的表演“黑潮”、第一位内地台语(闽南语)歌后上海姑娘李娅莎带来的致敬演出、最佳演唱组合奖人声爵士组合Mr. MISS。
台湾金曲奖一直是华语乐坛中最权威的大规模音乐颁奖典礼之一。从1990年开设至今,每年金曲奖都会嘉奖本年度的优秀音乐人与优秀音乐作品。作为华语乐坛的流行风向标,金曲奖的地位可见一斑。
曾几何时,我们很难在金曲奖上看到内地流行乐的影踪。港台乐长期占据金曲奖,我们苦苦追问内地流行乐去哪了?
港台流行乐的确存在先天优势。追溯到上世纪,还是英殖民地的香港早已接触到外来文化的浪潮,率先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流行乐体系。海岸之外的台湾由于根植于青春民谣的社会氛围也建立起独特风格的民歌音乐。反观内地的流行乐形式,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止步不前。
其实早在5月公布本届金曲奖的入围名单时,我们就可以发现端倪:原来我们的流行乐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了。
今年的金曲奖出现了不少内地音乐人的身影:入围最佳男歌手等六项大奖提名的郭顶,携《万松岭》杀入最佳国语专辑的许钧,同样在最佳组合之列的火星电台,还有新人奖里的宫阁等等。
但实际上内地音乐人出现在金曲奖早有先例。去年的金曲奖上6个歌后候选人中内地女歌手就占了两席:苏运莹和小霞(黄绮珊),其中同时入围新人奖的苏运莹更是与师傅蔡健雅正面交锋交锋。而歌王方面也出现了内地代表:唱作均佳的音乐诗人李健。技术奖上内地音乐人也展现不俗实力:常石磊、安栋等人也很亮眼。再往前看,李荣浩当年也是金曲奖的新人奖得主。而作为内地流行乐的骄傲,那英曾在在金曲奖上斩获最佳国语女歌手奖与最佳作词人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内地女歌后。这都标着内地流行乐的成熟与优质。
其实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学习,内地的流行乐呈现出一种飞速成长的姿态。以王菲为线索,可以看到内地流行乐的蜕变。熟悉她的乐迷应该知道早在“王靖雯”时期的王菲是在香港发展起来的,如同早期内地流行乐一般,这是一个向外吸取经验的学习阶段。港台抒情是那个时期内地流行乐的主流方向,此时还有像杨钰莹的《轻轻告诉你》、陈明的《寂寞让我如此美丽》……这些歌曲都是兼具抒情风格和时代性的经典。
后来王菲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内地,这时也正值内地流行乐坛百花齐放的阶段。各种风格的涌入:摇滚、R&B、独立、民谣可谓是百家争鸣。《浮躁》的独立意识流,《唱游》的主流夹杂迷幻味,《寓言》的前卫深度都是那个年代的探索:已不再满足单调的情歌抒情,实验性质的尝试让这个年代缔造大量耳目一新的佳作。学院派有如那英、毛阿敏将民族的大气汇入通俗唱法中;以唐朝、黑豹为代表的大量内地乐队将金属摇滚往当时内敛含蓄的内地流行乐中添入不可磨灭的一笔。
千禧年后内地流行乐终于迎来爆发时期,日新月异可谓雨后春笋。传统保守的独立创作班底变得多元广泛。2003年《将爱》的创作名单上看到张亚东、王菲、林夕、袁惟仁等两岸三地的音乐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华人音乐共融互化的局面。内地流行乐坛经过几十年的资本积累,一代新兴音乐人在前者熏陶耳濡下横空出世,成为当今内地乐坛的中坚力量。
选秀节目的火热让一批批歌手得以施展拳脚:李宇春的舞曲将内地乃至华人音乐被诟病的韵律感不足褪去,张靓颖音色上的天资及其不断的转型让人察觉华语音乐的国际可能性,周笔畅的歌曲中听到内地流行与音乐质感的完美交汇。当然还有无数优秀的内地音乐人在丰富我们的记忆,不断创作出有听赏性十足的作品:《幸福的旁边》时期的花儿乐队、彭坦和“电天游戏”的合作、尚雯婕的电子音乐、李泉的低沉内蕴……
听到不少人在埋怨“内地没有好歌手”“内地音乐比不上港台”,其实不是我们的音乐在往后退,而是你缺乏发现的眼睛。朴树的洒脱、万青的深度、HAYA的大气、西楼的迷幻、陈粒的江湖气……时至今日,流行已经变成一种开放的形式,脱俗民谣是流行,后摇电子也是流行,金属朋克也可以是流行。内地流行乐正是因为这种海纳百川的广阔才得以发展迅速。一直以来内地流行乐都不缺好的音乐人,他们只是没被你发现而已。
文/l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