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到一首新歌,我都会习惯性地去搜相关资料,李上安似乎还没有很详细的资料,但并不影响我对这首歌的喜欢。歌曲名叫《来日方长》,从作词作曲到编曲都是由李上安完成,而听完她告诉我们的是“妄想来日方长”,分开就分开了,哪有什么来日方长。
——六六六
听过很多独立女音乐人的作品,论旋律、歌词和声线,我最欣赏的,只有李上安。她不循规蹈矩,不按常理出牌,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目前能查到她的信息甚少,没有大红大紫,也不骄不躁。
李上安除了有雌雄难辨的声线特点,还会不少乐器,吉他、尤克里里、打击乐,连专辑歌里的鼓都亲自录,练得一手书画,难得的才女。
我将她的每首歌反复循环,拉开如此大的反差又保持调性统一,也实属不易,甚至一首歌能听出两到三种风格。
李上安说:简单的东西看似好做,但是不容易做好,这的确是现在独立音乐的问题所在,也是很多人认为独立音乐简陋的原因。每首歌在相对饱满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必须留的部分,能剪的全剪,这样才能保证每首歌听起来“干净”又不单调。
她的作品无浮夸姿态,不无病呻吟,也没有故作深沉。安静地吟唱,像诉说着每首歌的故事,感人至深,如果说自然随性是本质的流露,那沉稳内敛有可能来自于她生活的磨砺。
就像周国平说的: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
我算是她最早一批听众,第一次听《来日方长》,网易云的评论还不到100,当时并不太喜欢,乍一听并不是特别出彩,字句用词也不是特别精致,在当时的亢奋状态下,听起来甚至感觉有点丧。
但是,当我与女友分手的那天,删除了关于她的一切后,私人FM正巧又放到这首歌。我突然听懂了歌里看似平淡的语句,那是努力挣扎后的绝望,这一字一句,都是锋利的刀,刺在我心上。
异地的可怕在于,你并不知道那个人是真的想你,还是在忘记你。
我循环着这首歌,与烟酒为伴,痛哭了一整夜。我终于明白,真正刺痛我的,是她曾许诺的相守旅途,是我们以为有很多的以后,是歌里无奈的未知情绪与只言片语。
当异地耗尽了所有热情与耐性,比距离更遥远的,却是人心。
也许我与李上安性格也有相似之处,骄傲地活,潇洒地走,静静地哭。
没有来日方长,只有夜长梦多。
夜晚是滋生回忆的温床,熬夜的人害怕做梦,更害怕醒来后依然做梦。
那个第一次让你无条件付出的人,得有多幸运。那个青涩的青春里,我们视恋爱为托付终身,也以为,自己可以一直为那个人奋不顾身。也许那些灿烂的日子,被时间冲淡之后,才会显现出光芒。
现在忙碌的我们,就像互相被同化的人,已经不再需要追问与解释,即使面对不了了知与离别消失,彼此都心照不宣。
这个信息时代,也让相识变成了一件极不浪漫的事,大家能轻易相识,也能轻易放弃。于是相遇变得不再珍贵,感情变成了快餐,人与人互相最默契的,是冷淡。从伤痛中学会了保护自己,又从保护自己变得自私自利。想要太多,付出太少,斤斤计较、脆弱胆小。
想要一个人奋不顾身,无条件付出,确实有点难。
关于无条件付出,有人认为只是喜欢一个人的方式,也有人认为除非那个人比自己还重要。纯粹的感情,不都是无条件吗?谈条件的感情,还纯粹吗?像相亲市场上任人挑选,看家庭,谈条件,确实是快速的配对方式。可感情又不是买菜,更不是配种,它更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
敢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等同于把全部信任都交给了你,可是信任,真的很难。
尤其是了解不深时,不要随便出卖信任,也不要自怜自悯畏畏缩缩,世上有图谋不轨的人,也有值得让你无条件付出的人。若你情我愿,最坏的后果自己能承担,为何又不敢放胆?如果丢失了去爱的能力,就不会遗憾?
希望你我眼中的感情,还能如初美好,但愿疲惫的年代,你还愿意奋不顾身。
文/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