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在公号平台上看到类似的标题,“年少不懂×××,如今读懂已惘然。”其中有李宗盛、林忆莲、高晓松云云,大多说的是,在我们足够年轻,足够招摇的年少时代,喜欢更为明媚和外放的情感。喜欢相爱时一拍即合立解裤裆,分别时一拍两散大步走掉。
其实听不懂一些歌,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最怕某个瞬间听懂了过去没有懂的歌,那意味着,你真的长大了一点点。
爱情坎坷过,事业失意过,生活跌宕过;再也不是当年“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少年游,也没有了“满楼红袖招”的意气风发。
你知道了“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你“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跨过20岁,经历了失败与失恋,感受了分离与聚散,才明白当年那些故作深沉的歌,是真的一语成谶。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脸,是否还会红着眼”,回头看,是字字都在泣血。是你,是我,是嗷嗷在生活里的每一个人。
在我的这份年少不懂,如今惘然的歌单里,有李宗盛的《山丘》,有高晓松的《恋恋风尘》,朴树的《new boy》,也有王菲还是王靖雯时期的诸多冷门歌曲。
在这个时代,王菲不仅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是可爱、妖魅与无可奈何并存的气质。从她出道到隐退再到现在,这个形容都依然只适用于她。高冷、我行我素、却粉丝千万;随性、漫不经心,却一呼百应;她爱恨分别,不以年龄限定爱情,每一段情感都上尽头条,似烈女,也如浪子。
看着她的成长轨迹,从《你在终点等我》等诸多电影主题曲往回听,在时光湍湍倒流的节奏里,你能感受到一个洒脱女子的成长史。
王菲的名字被改成王靖雯时,尽管十分不高兴,也只能顺其自然,不过她说,以后我一定会把名字改过来。
1994年,王菲兑现了诺言,不再使用“王靖雯”这个艺名。王菲,做回了自己。
《十万个为什么》是她的属于王靖雯的倒数第二张专辑,也是她出道以后的第六张专辑,1993年发行,此时的王靖雯已经24岁了,生命来到第二个年轮。
此时的香港乐坛仍是千人千面,叶倩文与林忆莲各有江山一片。王靖雯主打的都市情歌,路线多少有点模仿林忆莲的味道。
虽然《无奈那天》《多得他》在当时都算是比较热门的歌曲,但在港人心中也不过留下了“歌红人不红”的模糊印象。
香港著名DI林柏希,曾这样描绘王靖雯。
“你最近听什么歌?”
“有首《无奈那天》,都好好听!”
“谁唱的啊?”
“王靖雯。”
“王靖雯?!不会吧,你好老土,中意她?”
这就是“还没红的王靖雯”时期,王靖雯情非得已的不快乐日子。
她轻描淡写地唱《长大》,我甚至怀疑这首歌中也有她参与的痕迹。
“想到昨日我尚幼小,望向风里爱天真浅笑。天空永恒幻变多么奥妙,我却幼稚管不了,青葱岁月静静远飘,路上奔波再也不懂浅笑。仿佛汽球在风飘,怎意料,慨叹这是否需要。”
明显可以看到,词人对昨天的、过去的时光更见迷恋:“多么粗糙却也多优美。”
在《长大》中,我找到了关于专辑《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触。“你说这叫长大,我说多么的费解。”“每次失意躲避,我说多么可悲。我爱昨天那自我,多么粗糙却也多么优美。”
“十万个为什么”这六个字,立刻把思绪拉回童年,无忧无虑充满好奇的时光。成长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岂不正是growing pains。
而新晋爱豆窦靖童是王菲的一个升级版,她的身上有王菲式的疏离,却是以让人舒服的方式疏离,以懂得,以体谅,以释然,从芜杂纠缠里脱身;但是对于音乐,她很坦然地说:我有音乐,所以我没有太多刺。比起王菲年轻时候身上的尖锐与高冷,她的亲和和舒服更让人觉得讨喜。
抽烟、同性友人、任性……有点坏,却是她最真实的样子;她很酷,是每个女孩藏在内心想变成的另一面。
很多喜欢过Faye 的人开始喜欢窦靖童,或许在特立独行,坚持自我方面,这家人是用生命在演绎:长大以后,由我来重蹈你覆辙。
去年年末的演唱会,窦靖童轻和着王菲,屏幕上身影重叠,仿佛时空交错。窦靖童完全继承了王菲的纯粹和洒脱,只不过一个看透世事的空灵,一个未经世事的纯白。都说这家人真可怕,“躲得过王菲,逃不掉窦靖童”。
还好,窦靖童在成长中,有更多又轻盈又自由的可能性。
长大仿似一个轮回,绕了几圈后还以同样的困惑吸引着每个人:我们该如何坚持自我,该如何不忘初心,该如何拒绝别人的标签独自成长。
谁不是一边长大一边迷茫呢?幸好,永远有一些歌,将我们的心境道破。
所谓长大啊,多么粗糙,却也多优美。
文/七天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