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的晚上听到周云蓬版《春歌》,闭塞了一冬的眼睛、鼻子、耳朵仿佛都被穿透了,想起苏东坡在游赤壁时所发出的那一句感慨“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很难想象对画面如此有塑造力的人竟然是位盲者,尽管他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苍茫,心里却比许多是健全人来得生机勃勃、色彩斑斓。
周云蓬并非这首歌的原唱,原歌歌词取自南宋慧开禅师的一首诗偈,经何训田融入江南民谣的调子进行了再创作,在雷峰塔重建竣工的音乐大典上,他曾携八百人余人合唱了这首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四句反复循环,气势恢宏,禅意悠远,聒噪的日子里,听听颇为静心。
周云蓬则在原唱的基础上增加了歌词,融入了两首刘禹锡的诗《乌衣巷》和《竹枝词》,如此一来,既保留了原先宁静的佛乐色彩也更具民谣韵味些。
一个人能把歌唱得这般闲适疏阔,自然也不是戚戚之人。1994年时,周云蓬还住在北京圆明园的画家村,那时他是街边卖唱的盲人歌手,不似现在我们经常在地下通道出入口遇见的那些亦真亦假的盲人,靠播放器里煽情的歌曲增强效果讨生活。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这种凭一技之长在讨生活的,远比那些以博取眼球乞讨的人活得更有人格和尊严。
但仅从音乐的角度,周云蓬和他们不一样。
那时的周云蓬也在街边卖艺,他能从罗大佑唱到约翰列侬,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歌唱歌,颇为随性。倘若一天下来收成丰厚,就买点酒菜带回家,诗酒纵年华,于他而言,似乎生活无事无碍,日子便值得庆贺,毕竟飞来横祸和喜从天降都只能光顾一小部分人,余下的大多数能在平平淡淡中度日,而若在其中能体会生活的真味,也是桩乐事。
魏晋时期盛行冲淡之风,周云蓬身上淡泊气质与之不谋而合,所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在翻唱他人的作品时,往往没有强烈地入侵感,而是不着痕迹地就形成了自己的气场,与原唱泾渭分明地划分出区别来。除了《春歌》,他翻唱的知名曲目还有张慧生的《九月》。
他在《九月》中是辽阔悲怆的,一开口就营造出了海子用文字塑造的苍凉诡谲,赋予了这首歌更为厚重的历史感。当初,随着张慧生的突然离世这首歌也险些失传,好在经周云蓬保留了下来,经过他的再加工,《九月》俨然成为华语民谣中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一。
好的作品既有自己的风骨,又能够被不同的歌手赋予不同的血肉,唱出来不一样的味道。
好妹妹乐队也翻唱了这首《春歌》,对比前两个版本,好妹妹的版本更多了几分城市的情调。
随着好妹妹这几年人气的升高,一并也带动了前两个版本的播放量,在网易云音乐中,周云蓬和何训田版本的《春歌》评论区都有“好妹妹《春歌》赶过来打卡”这样的留言出现,料想年纪再大些先喜欢周云蓬的那一批人,大概当初也是从他这儿先听到《春歌》,进而得知何训田版本是更早出现的。
喜欢的歌和书是件私密的事,它包含了所有当下的心情和过往,在你自己都没察觉的时候,曲调已经先一步反射了你的情绪。因而同一首歌不同的版本并非要分出个高低优劣来,他们总会在你不同的心境下被需要的。
归根结底,好的音乐值得被分享出来,被更多的人聆听到,这是对作品的珍视。
文/青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