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歌手》落幕,E姐的女神林忆莲拿下歌王,实至名归。更何况,她还开出了林忆莲X张惠妹的王炸组合。
一曲《也许明天》,两人没有卯足全力飙高音,但多了一份历经岁月洗礼的澄净与质朴。
两大Diva难得同台,但两人的交集,却算不上“活久见”,因为她们有过好几次合作。
两位DIVA女神的首次合体是在19年前,台湾《民生报》创办二十周年的献礼歌曲——《让心勇敢飞》。
这首歌也是九十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一个缩影。
歌里不仅有林忆莲和张惠妹合体献声,更集齐了刘德华、齐秦、张信哲、李玟、周华健、庾澄庆、辛晓琪、许茹芸、范晓萱、光良、品冠等……
阵容是王炸中的王炸。
除了这首王炸级献礼歌,林忆莲和张惠妹另一次携手则是2014年的Project WAO公益演唱会。
这场演唱会一共集合了蔡健雅、那英、林忆莲和张惠妹四位歌后,以“Project WAO女生团结音乐节”的形式为受虐女性筹款。
这些歌手的代表作随意一列,就是个KTV热门榜单啊!
熟悉的歌声也令人回忆起,台湾乐坛那个浪漫的九十年代。
与电视剧放开对大陆合作的限制一样,九十年代也是台湾乐坛非常具有包容性和活力的一段时期。
这一切,要从来自香港的几条“过江猛龙”说起。
过江龙“威水史”
1990年,在香港刚刚拿下第一个“叱咤女歌手”金奖的林忆莲,通过飞碟唱片发行了第一张国语专辑《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成功打开台湾市场。
这是继台湾歌手叶倩文“港漂”后,香港天后级别的女歌手第一次“移师”台湾。
主打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由李宗盛亲自操刀制作,成功塑造了一个都市知性、悲情的女子形象,也为林忆莲与李宗盛的情缘埋下了种子。

同一年,发行国语唱片的还有张学友,这位即将在“叱咤男歌手”金奖位置蝉联五年的小天王,推出了专辑《似曾相识》。
但学友小哥哥真正全面在台湾发力,还得是1993年的《吻别》,这让“歌神”的事业走向最高峰。
刚刚娶了网红少女的另一位天王郭富城,1990年在台湾,则是以一则机场广告的盛世美颜征服了迷妹。
那时郭富城在香港当过伴舞,进过艺员培训班,还和邱淑贞一起被TVB选为“银河十星”。
无奈起初星途平平的他实在捧不红,于是被老板放去台湾拍剧,没想到凭一个机车广告咸鱼翻身,成为风靡少女的偶像。不久后,他推出了第一张国语唱片《对你爱不完》。

郭富城之后,舞曲形成了一阵风潮,城城、草蜢还有后来的“小太阳”钟汉良,都是以帅气舞姿征服迷妹。
1994年,很有个性的王靖雯同学在台湾推出了第一张国语唱片《迷》,一发售便迅速登上唱片销售榜首位。
主打歌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我愿意》。

其实吧,要不是当时被唱片公司“甩锅”的天后太“酷”手撕合约,指不定她会早两年在台湾发片:
王靖雯同学深受台湾“靡靡之音”的影响,喜欢邓丽君,还出过翻唱邓丽君的专辑。

而她对台湾的影响是,后来崛起的一些女歌手,声音多少有几分王菲的特质,比如周蕙、江美琪乃至脱胎S.H.E走文艺范的田馥甄等。

同年从香港来到台湾发行专辑的,还有参加华星新秀获得亚军的李玟。
不,刚出道的Coco Lee是这样的,当时华星新秀冠军是张崇基、张崇德两兄弟,也是罕见的二人冠军。
1994年,李玟在台湾发行了第一张个人华语专辑《爱就要趁现在》,把当时华语乐坛少见的美式唱腔带到台湾,当然,后来她走得比其他人更远,闯入了国际乐坛。

与以上几位天后一同掀起“港普潮”的,还有黎明、刘德华、草蜢、苏永康、杜德伟、梁咏琪等等……几乎半个香港娱乐圈,或多或少都有在台湾发过片,大部分的歌曲,到现在也成为他们演艺生涯中的经典国语代表作。

不要觉得这很容易做到,和内地相比,台湾歌迷对港星和粤语歌的接受度低得多;不信可以感受一下“吹神”专辑遇冷的绝望心情:
资深女歌手是这样炼成的
“过江龙”大行其道,本土歌手也各出奇招。
1990年5月,玉女歌手孟庭苇发行了她第一张专辑《其实我还是有些在乎》。

那时的艺人发片频率有多高?5月份发首张专辑,11月发第二张《成长》,到1991年,她发的第三张,已经是大热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了。
因为唱月亮,所以孟庭苇得到了一个动人的称号“月亮公主”。
后来她唱《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春雪》等歌,许多歌里都有风、雨、云、雪、海等意境,于是她又得到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气象公主”。
不过,美称都是别人给的,孟庭苇喜欢歌迷叫她的昵称:亚亚。
从月亮公主、气象公主到亚亚,真真是十足的少女心既视感。孟庭苇整个人的唱腔,也给人很梦幻的感觉,但她的歌却多是自怨自艾式的,“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我的心不再有你”……
她唱出了许多女性的心声,于是,本身喜欢民谣却被公司安排唱怨情歌的孟庭苇,在九十年代开端走红了。
到后来,唱片公司安排的口水歌令她抗拒,上节目也不愿意按制作人的安排来,有那么一点“轴”,最终,亚亚在2000年退出娱乐圈,潜心修佛。
就在孟庭苇发首专的1990年,一位和她歌路截然不同的女歌手也发了专辑,她叫黄小琥。
黄小琥驻唱表演经验丰富,早在89年就得到了唱片合约。1990年她交出第一张个人专辑《不只是朋友》,以特殊的“烟嗓”在一片小嗓歌手中脱颖而出,作品表现受观众肯定。
同年,她获得金曲奖“最佳新人奖”及“最佳录音奖”。
她是实力派,但星途毕竟和运气有点关系,到后来她以独树一帜的唱腔和中性造型成“灭绝师太”,已是2007年的事了。
之后得到大热歌《没那么简单》,是萧煌奇感谢黄小琥知遇之恩,送给她当转唱片公司的礼物。
说来黄小琥该感激那些年的沉淀,看尽沧桑,也才能唱出“相爱没有那么容易”里,那种感慨万分、千帆过尽的味道。

除了孟庭苇黄小琥,90年代有歌曲走红的,还有辛晓琪、彭佳慧以及稍晚一点的张惠妹等,她们共同组成了台湾女歌手的“天后宫”。
“暖男系”大行其道,“怪咖”独树一帜
相比起女歌手的各有千秋,台湾歌坛的男歌手,有段时间在歌路声线上是“撞款”的,比如都是1990年发片的黄品源和任贤齐。
黄品源首专《男配角心声》红了《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大卖30万,堪称“品源奇迹”。
黄品源的定位好,首专甘当“男配角”,唱出都市小人物落寞失意的心声;后来屡出热门歌,则得益于他勇于“改变”的态度,玩复古,搞改编,给人感觉“有点意思”。
相比之下,任贤齐就没那么幸运了。
也是清新系,也唱点落寞感,1990年任贤齐推首专《再问一次》,却是反响一般。
到1996年,任贤齐才熬到出头天。《依靠》已经有一些歌小hit了一把,然而还是不够红,滚石唱片给他的最后机会,是《心太软》。
《心太软》是旋律歌词都简单的一首歌,胜在朗朗上口,歌一出意外大红,唱片销量破百万。只是那时盗版猖獗,任贤齐好基友小虫说:
拿到(心太软)所有版税的话,可以买下一座紫禁城,但实际很大部分贡献给大陆的盗版商了。
比起任贤齐小虫好CP,E姐更看好这一对。
要用现在的流行词概括黄品源任贤齐这一派,相信会是“暖男系”,有这派唱腔和形象的男歌手还有不少,比如林志颖和无印良品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比起来是“浓墨重彩”派的男歌手代表,九零年代前期当推伍佰和张宇。
伍佰大家都知道,摇滚老炮,只是在硬气台客的外表下,他也有诗意浪漫的心。
第一张专辑《爱上别人是快乐的事》已是迷人的蓝调风了,到第二张专辑《浪人情歌》,他将骨子里的抒情因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浪人情歌》就是这样的存在,在街头巷尾,听伍佰的破锣嗓音唱抒情的调调“不要再想你,不要再爱你……”真是大写的快意淋漓又悲怆啊。
如果说伍佰是风格感人,那张宇就是嗓音“动人”了。
他赖以成名的《用心良苦》《雨一直下》《月亮惹的祸》等都是旋律铿锵,十分符合传统流行歌模式的作品,如果由“暖男系”歌手演绎,也许就是深情的感觉。
但经张宇充满辨识度的沙哑嗓音演绎,歌里的人物,平添了几分悲戚苦情,让听歌的人就差捂着胸口说心痛了。
这和张宇的咬字也很有关系,他唱歌多是一字一顿,把原本就节奏分明的曲子,唱得力道更足些,至于具体用什么样的力道表达何种情绪,则看“老司机”经验,视具体歌曲内容而定。
天赋异禀加对流行音乐有透彻的理解眼光,“宇式情歌”真是不红也难。
偶像派引爆疯狂追星时代
1990年,值得关注的,还有一支爆红的偶像组合——小虎队。
88年,陈志朋、苏有朋、吴奇隆三个男孩在节目中被甄选出来,他们俊俏的外型大受观众喜爱。后来唱片公司把他们组成“小虎队”,让他们和早出道的“忧欢派对”组合一起录制了《新年快乐》,1989年1月发行。
到1990年,小虎队开始真正进入巅峰时代,与之辉映的,是他们最成功的专辑《红蜻蜓》发行。
小虎队有多受欢迎?若说当年“超女现象”造热词无数,那么小虎队就是制造流行词的始祖,据说“追星”一词就来源于小虎队。
1991年的《爱》,大家现在一定会打心型手对不对?

后来小虎队因为团员陆续要服兵役等问题,最终也走向解散。
偶像派,九十年代还有苏慧伦、陈明真、方季惟,她们形象清纯,被封为“玉女掌门人”“学生情人”。
到后来蔡依林这样的少女偶像出现,就预示歌坛准备进入新一轮“更新换代”啦。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戳中你的心
简单总结,九零年代基本属于新生代纷纷成大咖、资深歌手大混战的时期,我们可以用更直观的形式来看他们的大热作品——
伍思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1990)
伍思凯为初恋女友写的主打歌,到现在“特别的爱”已可以不特指爱情了。
孟庭苇《你看月亮的脸》(1991)
“月亮女神”奠定名号之作,后来孟庭苇的“妹妹系”悲情歌也很受欢迎。
林志颖《17岁的雨季》(1992)
小虎队之外的偶像派代表“小旋风”林志颖,有段时间台湾乐坛特别流行这种清新系男声。
张学友《吻别》(1993)
虽然这一年有张宇《用心良苦》,但“过江龙”歌神实在太猛了。
伍佰《浪人情歌》(1994)
伍佰带来了摇滚,也带来了浪漫与诗意。
张信哲《不要对他说》(1995)
温柔的阿哲戳中无数人心。
任贤齐《心太软》(1996)
《心太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伤心太平洋》成大街小巷HIT歌标配。
张惠妹《听海》(1997)
阿妹的实力爆发之作,KTV炫技必备。
那英《征服》(1998)
香港歌手“闯入”之外,在台湾发展最成功的内地歌手要数那英了。
这个时期华语乐坛台湾、内地的界限渐模糊,一些台湾歌手也“北上”发展。
蔡依林《我知道你很难过》(1999)
少女蔡依林是千禧前亮眼的一位,谁也没想到在少女偶像之后,蔡依林能够拿出那么多“百变”的法宝。
看到这些歌,是不是rio有共鸣,有想要唱K的冲动了呢?
E姐结语:
看了这些歌,我们大概也可以归纳九零年代的流行情歌特点:旋律歌词都不复杂,朗朗上口。
这也和九零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人们需要放松宣泄的大环境有关。
暗黑的岁月已过去,人们喜欢深情也会沉溺苦情,爱在歌里找共鸣,不那么愿意再提过去日子的悲情了。
还有《我是女生》这样有小情怀的“快乐歌”。
而进入千禧年,流行音乐类型则是朝越来越多元的方向发展。
到现在,选秀热潮、音乐综艺节目则成了最主要的音乐输出,也不知是歌坛的幸还是不幸。
如这次以“狮子乐团”身份参加《歌手》的萧敬腾,为张碧晨帮唱的杨宗纬,以及最近成人夫的林宥嘉,都是出自《超级星光大道》。
选秀节目把一些老歌唱红了,连带节目“毒舌”评委也走红。
到了这个阶段,台湾乐坛已经大抵是概念先行,歌手“IP”比歌大,所以有时候演唱会市场要比唱片市场火爆。
也就用一首歌来概括华语音乐对观众的共鸣吧,周华健《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想起我》:

也以这首歌送给所有喜欢E姐的小闺蜜们,有没有那么E句话,会让你突然想起我~
抚今追昔这么久,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音乐人现在不给力了,好像大热流行的歌少了很多?
其实,认真做音乐的音乐人、歌手并不少。
比如E姐最近就听到了一首新歌,由张宇和黄小琥,两大烟嗓合作的《勇敢说再见》。
不得不说,这真是相当戳中人心的一首歌。
说是告别油烟,倒也可以理解为讲感情,两人的演绎是十分到位有力,没有过去戚戚悲悲的惨情,有的只是对如烟往事的“勇敢说再见”。
这种勇敢,和音乐人们不断尝试摸索市场爆点,作品推陈出新何其相似,是他们敢对旧模式说“不”,也才有了我们听到的,耳目一新的作品。
那么,回到主题来,其实情歌早已告诉你,只要制作人够专业,歌手够投入,在任何时代都是可以做出动人耐听的作品的。
而且现在,情歌已无需再比“惨”,独立平等的双方,不爱也大可以洒脱说再见,总会有更好的在眼前。
除了爱情,生活中、工作里带来的伤害也要勇敢说再见:
再见,多愁善感的毛病。
再见,拖延症,“有说走就走的心、没说走就走的胆”。
再见,为了爱你委曲求全低到尘埃里的自己。
文/小椒小舒E姐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