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音乐仅可在ONE·一个 app内播放。和我们一起守护音乐版权,下载ONE·一个app畅听。
我知道了 下载ONE·一个
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
光荣
王小波逝世20周年 | 我们依旧被他和他的爱情所打动
文/光荣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1、

王小波与李银河,两人初见面,王小波就问:“你有朋友没有?”“你看我怎么样?”李银河被他的率情所吸引。那时1977年,李银河已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做编辑,而王小波还是个街道工厂的工人。

1977年,正在准备高考的王小波,写了小说《绿毛水怪》,在光明日报社做编辑的李银河意外读到这部小说,并认识了王小波,两人的爱情由此开始。这一年,他们都25岁。

1980年,李银河与还是学生的王小波秘密结婚,但此后李银河就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两年之后,王小波同样考取美国匹兹堡大学,两人在异国相聚。

1996年,李银河去剑桥做访问学者。1997年,王小波在他们北京的家里,突发心脏病猝死,撒手人寰。王小波死后,李银河搬出了原来的住所,继续自己的社会研究,并整理王小波生前著作。

王小波和李银河拥有了20年的浪漫爱情,直至1997年王小波早逝。

有人说,幸福是生生不息,却难以触及的远。但在王小波身上并不适用,他的黄金时代,那20年,真真切切地触及到了爱情。这20年的经过亦有虐恋,一人走,一人追,王小波虽早逝,但爱情真切存在过。

2、

读过王小波的文字,无论是“时代三部曲”还是杂文,都能读出跳跃其间的黑色幽默,感受到充盈着荒诞感的文风,而他写给李银河的书信,却尽显童稚般的美好。

“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的信后来被整理为《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这本书里充满温暖的情话和浪漫的心跳。

关于和李银河的关系,他说:“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关于要表达的爱,他说:“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关于相处,他说:“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还有那个“爱”“欠情”之类,似乎无关紧要。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说吧,和我好吗?”

当他惹她生气时,他说:“我又瞎说了一通,千万不要有什么话又惹你生气。你生了气就哭,我一看见你哭就目瞪口呆,就像一个小孩子做了坏事在未受责备之前目瞪口呆一样,所以什么事你先别哭,先来责备我,好吗?”

当离别后思念,他说:“我整天在想,今天快过去吧,日子过得越快,李银河就越快回来了。你不要觉得这话肉麻,真话不肉麻。祝你愉快。”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动人处,不仅是爱情的纯粹,还有自我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艺术品般的审美情怀。

3、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令人动容,而李银河写给王小波的文字,同样让人唏嘘。

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活着是多么好啊。小波,你怎么能忍心就这么去了呢?我想,惟一可以告慰他的是:我们曾经拥有这一切。

王小波走后李银河沉浸于巨大痛苦之中,而痛苦之外她的心境归于平静,他依旧做着从前和王小波在一起时做的事,她专注于自我坚守的领域,即使偶尔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她的性学研究未停止过。

她的语出惊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她与王小波在一起时候两人都有自由而独立的灵魂,而今她在人世做着孤独的战士,依旧怀有自由而独立的灵魂,何尝不是王小波的另一种延续呢?

这个时代擅长质疑,对李银河的学术质疑,对她新伴侣性别的质疑,还有对她的私生活,甚至到了窥私的地步。然而我们可以质疑这个世界,质疑周遭涌动的一切事物,但不能质疑爱情。

这个时代的花边新闻常让网民高潮迭起,某某旧侣的散场或重逢,都能引发人们高呼,“再也不相信爱情”或是“我又开始相信爱情了”。而爱情,本就润物无声,长存于世,相不相信从来都是个体的选择。

若需要对爱情产生信仰的媒介,那么看看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那些孩子气的纯真、顽皮、忧伤、稚气和无助的背后,有爱你就像爱生命般的一往无前。

文/光荣

责任编辑:山山 sunshen@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 民谣历“(ID:Folkdiary)

作者


光荣
光荣  
“民谣历”公众号作者。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