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大哥了。
在乐坛几十年,行业天翻地覆几世几劫,他写就或制作的歌曲无数,乐迷给他的赞誉,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李宗盛”,是“李宗盛写尽了整个人生”。
他却说:
“每当有人夸奖我说,李宗盛你那个歌写得真不错的时候,我都想说那个写歌的李宗盛,你们其实并不真的完全认识。”
漂泊东京捉襟见肘,看罢温哥华满地残枝落叶,又到香港穿梭浮光掠影中,徘徊吉隆坡心生恻隐,中年闯荡北京不逢佳境,最后还是流连台北生长的痕迹,此时“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无人过问我在北方的遭遇,好像那一切皆是命定的必然。就像故乡也知道我终将归来。”
那些平淡中带刺的日子,最后成为李宗盛所有作品的来处。
58岁,说繁华落尽灯火阑珊尚且太早,不知道他是否终于敢放胆,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这个年纪,他决定搬回15岁时居住的小小卧房,在一切开始的地方喃喃自白:“今日阴雨,我跟当年那一个一筹莫展的少年并肩无言。”
那一刻不禁想起迪伦的歌,不知道李宗盛在成为“大哥”之前有没有这样问过自己: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送瓦斯的少年不能小看,如果你给他一把吉他
李宗盛出身草根,少年的他不是个乖学生,离家求学没有谋得更好的出路,只好奉命回到北投父亲开的瓦斯行送瓦斯。
住在瓦斯铺楼上的那些日子里,他忙了一天回到逼仄的小房间,总是弹弹唱唱,边给父亲帮忙,边写歌,担当制作。就这样直到二十八岁,将近而立,他才发行第一张专辑《生命中的精灵》。
在马世芳的回忆里,那时的李宗盛一边混音乐圈,一边还得在父亲开的瓦斯行帮忙,有时要去民歌餐厅赶场,他得跨上摩托车,背着吉他,瓦斯桶绑在后面,穿行在北投的巷弄之中。
“那时候的「小李」脑子里转来转去大概都是他的大梦:在音乐圈安身立命,写出家喻户晓的好歌,有一天或许能够成为像李寿全那样了不起的制作人……然而他当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再也不用送瓦斯。”
1989年,31岁的李宗盛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制作人,滚石计划出版合集,邀请旗下男歌手创作能够表现自己当下状态的歌,那时他是“小李”,或者“阿宗”,他写了《阿宗三件事》,一件事是女儿,一件事是创作,还有一件,就是瓦斯行:
我是一个瓦斯行老板之子
在还没证实我有独立赚钱的本事以前
我的父亲要我在家里帮着送瓦斯
我必须利用生意清淡的午后
在新社区的电线杆上绑上电话的牌子
我必须扛着瓦斯穿过臭水四溢的夜市
送瓦斯的日子,直到李宗盛第一次上“综艺100”一年多以后才停止,他成为了全职的音乐人,写了很多歌,但从来没有忘记用扛过的煤气罐提醒自己只是凡人。
只是我回首来时的路,每一步都走得好孤独
都说李宗盛懂女人心,经过他打造的女歌手,没有一个不成名,陈淑桦、张艾嘉、潘越云、林忆莲、莫文蔚……从“为你我用尽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到“有些事你永远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华语情歌,怎么数都少不了李宗盛。
事业重心搬到香港的那些日子,他在那样一个自豪于速度的地方,越发想沉下心去把感情写得深刻隽永,这样的字句,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似乎可以更加珍贵。
自己的情路却未曾美满。
曾经为林忆莲做尽坏人结束上一段婚姻,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也并未长久一世。46岁,他结束婚姻,留在北京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生活,《鲁豫有约》里,他说没有了婚姻,只能守着自己的孩子和工作。
他告诉鲁豫,“我十几年前写的歌词,就像是寓言一样预见了我现在的生活”,像他写过的《阴天》:感情说穿了一人挣脱的/一人去捡;像他他和林忆莲的《当爱已成往事》:只要有爱就有痛/有一天你会知道/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
问他创作心法,他说:“我写歌不是靠灵感,灵感一无是处,就跟爱情一样没有用……你也可以说,我歌里写的都是我人生无法完成的、欠缺的爱情的美。”
写过的那些情歌依然沸沸扬扬,相爱的人却散落天涯,何其唏嘘。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2003年李宗盛决定北上发展,是因为他以为华语音乐的未来将向大陆转移,所以将事业北迁,“未来的女神从北方来”。北京特别大,南方小岛来的李宗盛常常分不清东南西北,那几年行业翻滚,“女神”迟迟不见,加上婚变,他创作的速度也变得很慢。
组成“纵贯线”是在2008年,李宗盛刚好50岁,周华健,罗大佑,张震岳,年纪合计190岁的他们如顽童不老,把五月天和苏打绿当作假想敌,北上南下,亡命天涯。
谁都不知道李宗盛在这些年经过了哪些内心的挣扎变化,又如何在重新出发的世界巡演过程中捡起自己,纵贯线台北告别演唱会上,他首唱了《给自己的歌》:
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该舍的舍不得 只顾着跟往事瞎扯
……
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
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岁月你别催
该来的我不推
该还的还 该给的我给
岁月你别催
走远的我不追
我不过是想弄清原委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呢
三年之后,他写下《山丘》,那是2013年“既然青春留不住”演唱会,他终于提起北京十年的感动和挫败,一切难以言说,都在这首歌里,他不太敢唱,上万观众在小巨蛋的灯光里跟着他哭哭笑笑。
从“阿宗”到“大哥”,翻过了多少山丘,却也逃不过白头,时不我予的哀愁。
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李宗盛,主力在推广吉他,办教学活动,还是“有练”cafe的合伙人,这家店英文名“Sweat & Tears”,代表过程中有汗水,最后必留下喜悦和丰收的眼泪。
在人生的这个时候回想从前做的事情,个中滋味难以描述。他回到三十二年前带着仅有的五首作品去碰碰运气的那幢楼,想起当时的自己,一定不知道后来的人生会有那么多辛苦,喜悦,羞愧,收获,汗水和叹息。寻原路回去,敷衍告别过的往事,已经不能再提。
在名叫《每一步都算数》的短片里,他说,后来我有点明白了,音乐人们真心想要的,是像文学的前辈们那样,经历蕉风椰雨洗礼之后,去到一个让人看得见的地方。
不知道现在对他来说,是不是那个让人看得见的地方。
听完他十几分钟的独白,想起马世芳写过,小巨蛋“既然青春留不住”演唱会的最后一首安可曲是《给自己的歌》。
“唱罢,李宗盛鞠躬退场。乐手留在台上继续演奏,一个接一个收起乐器。鱼贯离场,投影幕逐一给他们特写、打上名字。音乐渐渐「瘦」下去,直到末了,舞台中央只剩下键盘手兼音乐总监Mac Chew。他弹了最后一个和弦,鞠躬下台。琴声回荡,全场灯暗,只剩一束光,照着舞台上三把李宗盛手作的木吉他。”
你看,这就是“大哥”李宗盛走过的长路了。58岁,他终于明白,人一生中每一个经历过的城市都是相通的,每一个努力过的脚印都是相连的。
好的,坏的,辛苦的,容易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它一步一步带我到今天,成就今天的我。”
作者介绍:
阿芙拉,一个APP编辑。
微博:@清姊姊阿芙拉
给自己的歌
南下专线
阿芙拉
那个写歌的李宗盛,你们其实并不完全认识
责任编辑:秦何人 qhr@wufazhuce.com
作者
|
阿芙拉 @清姊姊阿芙拉
一个App编辑。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