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叶三说:“年轻时相信胡兰成,要和喜欢的人‘发生一切能够发生的关系’。现在我觉得当邻居就好。鸡犬相闻,道路以目,偶尔借个火。”
就像情歌,小时候我喜欢听姚若龙,分手也快乐,痛苦也热烈,彻彻底底,不计一切。开始喜欢一个人之后爱听林夕,戏假情真,用一万种含蓄委婉的方式说我爱你,说我心有苦衷。
年纪再大一点的时候,爱过几个人,推辞过几颗真心,也曾被辜负过,才开始喜欢小寒。欢喜、无奈或感伤都有,开心时懂得提醒自己不要忘形,受伤时亦会反省自己是否有错。
小寒的歌词好在不只描绘爱情,她善于描绘爱情外壳之下的意义。
她给蔡健雅写《无底洞》,谈到现代年轻人寻找爱情的方法不像以前,在网络上相识之时,可以把一切都暴露给对方,两个人却不一定能够互相了解,“只是观察人在爱情这一方面的态度吧,所以不是说是悲伤还是什么,就是一种观察,是现实当中城市人对爱情的态度。”蔡健雅这样讲。
那时候是2003年,小寒写下“大多数人都相同,喜欢的只是爱情的脸孔”,叙述年轻人沉溺于“爱情”二字,却不懂爱情本身,一语点破,像后来网络上很火的幡然领悟——原来我不喜欢你,我只是喜欢喜欢你的感觉。
华语流行乐里那些动人的心事,多数都是林夕黄伟文姚谦姚若龙李宗盛这几个人写的。小寒的词并没有那么出名,她填词的那些歌也不是华语音乐里最流行的那一批,却真正配得上“最懂女人心”这几个字。
2004年林忆莲与李宗盛婚变,两年后林忆莲唱了小寒这一首《词不达意》:
我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
看得见却触不及
从爱情之中的沟通与了解,讲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每个人这一生都在试图理解别人,也渴望被别人理解,但人类的悲欢往往并不相通。
小寒拥有病毒学博士学位,却走上了文字创作的路。
所以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用理科的知识来写我们庸常的情感,你爱我,我不爱你,这些爱来爱去的男女之情,因为有具体的比喻,而变得生动,深刻。
跟蔡健雅合作《双栖动物》《抛物线》《无底洞》《夜盲症》《自由落体》《达尔文》,给孙燕姿写《漩涡》《第六感》《隐形人》,给戴爱玲写《防火墙》,她用这些偏理科的名词,阐释爱情外壳之下一些或许不曾被人看到的人生道理。
小寒不喜欢那些徒有其表的情歌。
她开设了作词班,常常问刚来上课的学员:“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人停下脚步来听你说话,你会说什么?”
学生们一时想不到,小寒说:“你们会说:’我今天午餐吃汉堡包;我昨晚跟朋友逛街;我不喜欢上数学课;窗外下著雨;我不喜欢我的邻居养的宠物……’诸如此类的话吗?”
学生肯定地回答:“不会!全世界的人不会想听到这些,太无聊了。”
每当这样的时候,小寒就笑着点点头,接着调侃学生:“那你们干嘛老在歌词、作文或任何一种文字格式中,就只写这些?”并继续问:“还有你们干嘛老拍下晚餐的照片再上载到社交媒体,给你们的朋友看呢?有意义吗?”
全班听罢,都尴尬地笑了,表示他们明白了。
她给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写插曲,叹服那种对女主角程又青心理的捕捉,有时是三十岁初老的女人,看过太多聚散离合;有时心里又仍有一个少女,在爱情里惴惴不安,充满好奇。
只是无论十八岁,还是三十岁,我们都一样,在人海里踮起脚尖找寻爱。
“意义”,是她在每一首歌里最强调的。
她在博客上写过,哪怕那是一首小情小爱的歌,她都会坚持在商业包装之下,加入一些正能量,或提醒听众不要重蹈覆辙的爱情现象;哪怕那只是一篇随笔文章,她也不会一味地以华丽的词藻来掩饰内容的空乏,非得加入一些让对方感觉美好,或激励对方变好的字句。
小寒的所有作品里,有一首可以称之被埋没,那就是给蔡依林的《我》。
在这首歌里,小寒描绘的那种从初出茅庐的小女孩变成天后巨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努力、迷茫、坚定和挣扎,让蔡依林和听众都感同身受。
《我》不是一首小寒往日常写的情歌,是关于女孩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寻找,对自我的认可,“我”是我们每个人。
小寒说,她总会觉得,当有人愿意花掉他宝贵生命里三分钟的时间,来听完你写的一首歌词,或看完你写的一篇短文时,文字创作者就应当觉得很欣慰,很感激了。
“世界上的作品何其多,没有人理应关注你的作品。为了回馈这些给你机会的人,我们的作品内容,是不是更应该加入一些别人平时不会想到的新观点,让他们惊叹,让他们改观,让他们心情变好,让他们的生命变好?而不是后悔在你身上浪费时间呢?”
很久没有听到过一句戳中心底的歌词了,偶然又听到小寒,重温一番,感慨依然,还好,流行乐坛我们有她。
“就像燒焊工人一樣,幕後工作者很多時候不想讓你看到我們的長相,不是因為我們自卑,而是希望大家的焦點能都放在我們的作品上。”(图文/小寒微博)
当这个世界愿意给你三分钟,你会选择像小寒一样,写有意义的歌,说有意义的话,让世界用这样的形式记住你,还是会选择说无聊的话,甚至沉默?
文/阿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