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沉重的题材拍得这么奔放,这片我服

——关于《欢迎光临哈特曼一家》

文/有部电影

不久前,有一部德国影片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得到了展映,并获得了不少影迷朋友们的赞扬。

片中聚焦了当下的热点话题——难民问题。但却并未用夺取眼泪的煽情桥段来为难民博得同情,而是套上了喜剧片的外衣,加入了生活化的桥段,呈现出了喜中带泪又发人深省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在豆瓣标记未过百人,可以说是冷冷冷冷门了吧——《欢迎光临哈特曼一家》。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影片里的哈特曼一家就陷入到了各自的危机中。

先来说女主安吉莉卡,她是一位刚退休的女教师,然而退休后的清闲日子让她并不好过,每天不是无聊地倒腾花园里的花花草草,

就是一心想着找点活干——比如去难民营当个德语老师(未遂)。

她的丈夫理查德则是一位“高龄”外科医生,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嫌他老。

自以为年轻的他,拒绝退休,并且立下了“上班要上到上不动为止”的flag。

更过分的是,他个大老爷们还去美容医院打玻尿酸去皱纹,然后跟着好友去花天酒地。

这对老夫妻在家缺少沟通,“老年危机”在他们身上愈演愈烈。

再来说说他们的子女,儿子菲利普是个实打实的工作狂,狂到都有点神经质。

他的妻子忍受不了,离他而去,留下一个喜欢freestyle的小儿子巴斯蒂让他“操点心”。

女儿苏菲是个“大龄”女学生,三十多岁了还泡在学校里攻读一个又一个专业学位——文学、埃及学、时装设计......然而没有一个是拿得出手的。

更可悲的是,她还是一只单身狗,虽然也不是没有人追,但是往往她吸引到的都是一些“烂”桃花。

 
疯狂追求苏菲的怪蜀黍

两兄妹一个是单亲爸爸兼工作狂天天忙得都要爆炸,一个是大龄未婚老学生发愁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哈特曼一家和现如今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受困于各自不一样的烦恼中,好像除了自我安慰“一切都好”以外,就只能等待年龄变大逐渐老去,然后接受无奈的结局。

不过在这个家里,安吉莉卡有些不同,她可不是省油的灯,去了一次难民营后就擅作主张,提出家里要接纳一个难民。

这话一出,就跟点燃了火药桶一样,把好端端的家庭聚餐立马变成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是儿子菲利普——他直指难民做了很多恶。

然后是丈夫理查德,用一家之主的权威立马否定这个想法。

但是别忘了在家庭关系里最重要一点是什么——不要试图和女人讲道理。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在安吉莉卡的千挑万选下,找到了我们影片的主人公——来自尼日利亚的难民迪亚洛。

这个迪亚洛是个腼腆的黑人小伙子,初来乍到就闹了不少笑话。

比如说,在问到他来德国的原因时,他的回答是因为喜欢德国守门员诺伊尔,让理查德一度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比如说,他和哈特曼一家人首次吃饭时,一直搞不懂“基佬”这个词语的意思。

比如说,他跟苏菲交流时,直言不讳地说她很老了,应该找个男朋友结婚生子。

给你们看看听到这话时苏菲的表情,你们感受一下她的内心世界。

再比如,他和安吉莉卡坐在一起聊家庭,情到深处两人相互依靠的场景被理查德撞见了,那场面简直不忍心看。

显然,迪亚洛的到来为整个家庭带来了生机/麻烦,家庭成员间也因为他有了更多的交流。不仅如此,迪亚洛还为这个家里做了不少“实事”。

比如说亲自出演菲利普小儿子的“饶舌视频”,并成为了这帮毛头小子的负责人。

比如说给苏菲做媒,想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她。

再比如说和安吉莉卡一起重新修整后花园。

大家是不是都认为迪亚洛的出现成为了这个家庭的调和剂,让原本陷入烦恼的一家四口逐渐抛弃掉了身上的桎梏,重新迎接崭新的未来?

事实上,影片并没有试图一直去美化“难民”身份,表达德国民众都像哈特曼一家一样有一颗“圣母心”。在这些幸福生活的背后,却暗含着不少敌意和危机:

首先是他们的邻居,一个极端基督教份子表达出来对迪亚洛强烈的敌意——“这个穆斯林人永远不能踏入我这边的地块。”

同时也是她通知警察,搅黄了给迪亚洛举办的欢迎派对。

然后,为了保护苏菲不再受到跟踪狂的骚扰,迪亚洛跟那个烂桃花怪大叔狠狠地打了一架。

于是,又一次被警察找来问询。

因为这些小插曲的出现,让迪亚洛这个难民身份开始受到当局的怀疑,直到有一天迪亚洛得到消息——他的避难申请被拒绝了。只剩下最后一次上诉的机会,假如失败迪亚洛只能被遣返回尼日利亚。

与此同时,一群反伊斯兰教的纳粹游行队伍开始在哈特曼家门口聚集起来,准备展开一场“殊死”大战。

一方是用打砸的方式“进攻”房子,企图让迪亚洛识趣地离开。

另一方则是试图联系警方,希望能得到救援。

在此过程中,理查德突发心肌梗塞,情况一度十分危急。

就在两方争执不下时,德国特警破窗而出,将枪口对准了哈特曼一家人。

这可给他们吓坏了,好端端的“良民”怎么就这么被枪口指着了?

原来,这些特警一直在调查一伙伊斯兰恐怖分子,而迪亚洛正是他们调查的一员。在这个调查过程中,他们通过遥控飞机发现迪亚洛在运送成堆的硝酸铵(化肥),

并且看到哈特曼一家陷入了危机,误以为是迪亚洛挟持了他们。

于是就派遣了特警来抓迪亚洛,从而引发了一场大误会。

影片到这里,看似用一场“闹剧”收场了,实际上恰恰是借助这次外部危机,而让哈特曼一家人紧密的团结在了一起。

他们一起对抗外面的游行队伍,

一起来紧急营救理查德,

最后一起面对警察黑洞洞的枪口,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一家人终于凝结成了一个团体,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一时间消失殆尽。

故事的结局当然不用说了,迪亚洛最终通过了政府的避难申请,继续和哈特曼一家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

总的来看这部《欢迎光临哈特曼一家》是一部不错的温情喜剧,我在上面提到的也仅仅是迪亚洛的这一条叙事线,然而在我看来,当我们抛弃掉迪亚洛这个难民身份后,重新回到影片,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影片贴近了德国社会最大的现实性问题——人口老龄化。最为核心的人物当然是故事中的理查德——这个“不服老”的典型代表。

理查德始终认为自己还很年轻,不仅不愿退休,仍然想接着干下去,

并且因为晚辈在手术过程中提醒自己的疏忽而愤怒不已。

甚至他会穿着“怪异服饰”和好友去酒吧寻欢作乐,撩妹喝酒,但其实这样做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不老。

这样看来,理查德这个人设一直“掩耳盗铃”似的蒙蔽自己,但戳中了德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实,直到最后心肌梗塞的爆发,才让他不得不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他老了。

其次,影片还反映了现代社会某些急功近利的爱情观。片中的女儿苏菲三十多岁,还未结婚生子,一度让迪亚洛感到费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迪亚洛作为一个外来人,代表着社会主流的婚姻价值观。他们认为,到了适婚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子,而不应该做一个“大龄剩女”。

然而,苏菲从两方面反驳了这个观念。从生子角度来看,现代女性开始不那么注重生育,开始重视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注重个体自我的提升。

再从婚姻的角度看,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而是必须耐心寻找真正值得的那个人。

从苏菲的话语中,我们联系到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不婚族,就很容易理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背离社会主流的道路——对自我观念的重视。

最后,影片还讨论了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片中的菲利普整天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甚至愿意把孩子直接丢给爷爷奶奶。

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就连儿子辛苦做出来的嘻哈音乐的视频他都不会点开看。

所以按照他的逻辑,天天这么辛苦地打拼,就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为了让孩子以后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这一切带来的结果是,孩子12岁就接触到了大麻,只是因为想尝尝这个味道;

并且拍摄嘻哈视频时,还把五名脱衣女郎带进学校进行表演。

以上这些情节无一不是在给无数家长敲警钟——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父母身份的缺位会导致一系列的恶果。

所以这部影片看上去是在讲难民来到一个德国家庭的故事,实际上其中包裹着当下社会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焦虑感,还是自由婚姻下的社会压迫,亦或是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缺失,影片总是在似有似无地提醒我们,除了工作,其实生活还有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对于这些问题,影片并没有用传统的套路拍成一部严肃的现实电影,而是让观众在被逗乐之后,主动去思考——

的确,步入现代社会的我们被逼仄的生存空间一点点挤压、吞噬,外来文化的侵袭和恐怖主义的威胁总是让我们活在焦虑中。

但是焦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假如我们能够放慢脚步,用更好的心态留意点滴生活,也许你也会像生活中的哈特曼一家那样,最终总会把所有的难题搞定。

责任编辑:高梦苒 mengran@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有部电影”(ID:youbudianying001)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