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告急》是一部新世纪的反类型力作,将香港黑帮片的经典元素构成打破重新解读,通过强烈的漫画风格剪辑,在依旧保留屎尿屁笑料和港片美学特质的同时,衍生出了一套新的江湖哲学。而这套江湖哲学是在黑帮片的自省和重构下,打破神话、祭拜祖师爷来完成的。
可以说在新千年之际,林超贤交出的这部《江湖告急》实在是港人的一枚强心剂,既在票房、口碑以及国外风评上续写了香港的商业片才能,也从电影本身的以人言志来激励这个时期不自信的香港人。
黑帮大佬
任因久(梁家辉饰)的黑帮大佬发家史贯彻了香港人向来青睐的小人物神话,从混迹英国的雌雄小盗,到称霸一方动辄泼粪杀人的久哥,这样的出身在一开始就是向普罗百姓靠拢的策略。
但这仅仅是一个前身的背景交代,真正的剧情发展是从任因久被暗杀开始的。这也就是说,影片的重点并不是塑造“一个黑帮大佬如何炼成的”的个人神话,而是在证明“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讲烂的黑帮台词是如何发挥现世报的。
于是任因久这个黑帮大佬也就失去了人物传记光环,当他在寻找到底谁是想杀他的人时,开始思考混黑帮给他带来的影响、道义的消弭,也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人。这是一个从银幕黑帮神话走向人朴素文情感的过程。
影片开始就快速完成了人物定型:任因久之所以坐到今天的位置,在于他行使极端、性格夸张,但又在小弟和帮派之间维护自己的大佬稳重形象。雨夜一场戏中,古惑仔阿虎因为之前的大哥被“爆头”而来“转堂口”,任因久却因为他违背道义而拒绝。这宣示了新一代的黑帮世界中“谁狠就跟谁”的丛林法则。
而当任因久被追杀后,他开始重新思考忠义二字在当下的意义,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叩问。
在任因久探监曾志伟那场戏中,看得出曾志伟是为大哥背黑锅而坐牢,然而他敬重的大哥并没有替他照顾好妻儿。这个时候任因久已经有理由开始自我反省,同时也为自己对身边人的怀疑感到愧疚。
任因久这个黑帮大佬形象,不仅在于塑造他的凶狠、威严、果断,或是神经质的幽默,更重要在于这个人物在故事中完成了信念转变和自我成长,才使得角色更有复杂性。
黑帮祛魅
在以往的黑帮片中,对江湖这一空间或概念的塑造决定了该部黑帮片的终极指向。杜琪峰用《黑社会》描绘了一个黑帮迭代竞选背后的诛心暗斗,《无间道》是以正邪对抗揭示了无间地狱的轮回,古惑仔系列则以漫画式笔触勾画大半个黑帮底层的人物群像和帮派恩怨。
新千年的《江湖告急》无疑是经典黑帮片的一次变奏,它在新时期里对黑帮片的传统道义提出疑问,这亦是新一代黑帮对老一代的挑战——都这个年代了,还需要抱受忠义吗?
久经沙场的任因久也因被追杀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于是当黄秋生饰演的关公显灵时,亦是任因久反思自省的一面镜子。
关公的出现有三个功能。首先是忠义这一古老教义的回归,其次是对关公本身形象的祛魅——爱上大嫂这种戏码在关公身上就有过(“当年千里送嫂,你猜我为何要月下看春秋?”),再次是对于关公显灵的祛魅——“做人做神都是一样,你隔段时间做些事情,人们就会觉得你很灵。”
这又回到了任因久一开始所说的“其实当大哥,有时候真要出来做场好戏,目的就是要让跟你的那帮手下知道,你还很猛很活跃。”关公和任因久的这段互文,亦是江湖中做大佬的一种策略智慧,同时也是黑帮片中拜关公的祛魅,这种古今对位在后现代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
《江湖告急》对黑帮片的解构,当然还体现在抓卧底、兄弟情、谈判的反类型上。这些滥觞元素最后都以颠覆收场:卧底没抓到、兄弟变尴尬、谈判被中断,背叛银幕上的黑帮,或许更接近真实黑帮的生态。
黑帮哲学
《江湖告急》的黑帮祛魅不仅仅是后现代的无意义嘲解,而是在祛魅之后,对黑帮里每个位置的人物都做一番生存哲学的告白,所以影片最后呈现了黑帮世界的满满人情味和命运无常的人生况味。
任因久身边的师爷,道出“在香港,为黑社会办事但又不是黑社会的人很多”、“我跟任因久不过是打份工”,正是代表了金钱作为忠义对立面的一股力量。
而张耀扬对任因久的忠义,竟是出于爱慕,这些都暗示着当下忠义的失落。当然了,张耀扬和任因久的兄弟情,也是对黑帮片的解构,本来这一番告白是在临死前说的,谁知道没死成,于是二人关系就变得尴尬了,更别谈什么惺惺相惜。
以上这些都是对忠义沦落的环境寓言。不仅如此,在任因久最后和陆老四谈判时,把忠义当成一种名誉积累(生意让给陆老四,而自己获得了忠义的名誉),这更是直接对黑帮向来信奉的最高精神的讽刺:人人追求忠义,于是忠义也成了一种利用。
但当陆老四心脏病发濒死之际,竟挂念私生子的财产分割,这又会回到了平凡人的道义!(不得不赞叹编剧!),以及之后谷祖琳和阿虎这对小情侣在火拼时出生入死有情有义,这又像极了曾经的任因久和苏花。剧情在这里完成了之前两代黑帮的代际对话——从开始对忠义的质疑道完成了忠义的回归,呈现了一个更加朴素真实的江湖。
除了在年轻人身上看到过去的自己,任因久之所以会在最后放过小两口,正是因为和苏花吃饭时那番对话——
二人多年膝下无子是否就是因为任因久混黑帮干坏事太多?而这又是任因久被追杀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那句常常挂在嘴边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的报应落地。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编剧尤其出色,主线大佬角色复杂且转变流畅,支线也个个精彩立体,另外借反类型黑帮故事完整讲述了忠义沦落到回归的过程。但当年编剧只拿到提名,不敌风太劲的《榴莲飘飘》。
当然这部电影仍旧有某些政治隐喻。最后任因久和苏花回到英国,想要过回平常人的生活,似乎是把香港的精神失落归结于地域的流转。这样形式主义地回归精神故里、天下太平,就有些许简单化了。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套江湖哲学,同时也把黑帮的整个人物群像呈现了出来。从大佬、大嫂、师爷、手下、古惑仔、其他帮派,甚至包括陈奕迅饰演的卧底警察,也是黑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每个人在黑帮的处境都有一番刻画,并且影片中这些人物角色是按照传统黑帮片中的形象去设计,但最后又不仅仅沦为黑帮套路的棋子,且都拥有自己的立场,这也正是一部电影的文本丰富性。
另外影片的漫画式剪辑也充分发挥了香港特色,或者说也符合了新世纪青少年的审美经验。
总之《江湖告急》这部反类型的黑帮片,既从内容上对黑帮片进行颠覆,又做到了精神内涵(香港形象)的传承,同时也在剪辑风格上配合当下的流行趋势,这样的香港电影才会让港人产生真正自豪感,也是能够代表香港人精神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