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采购员》这片子,在去年戛纳的展映经历可以说是很糟心。
不仅场刊评分只略高于大尺度性爱指南《保持站立》,而且在放映片尾字幕还没出时,便引来了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媒体场的最大嘘声,许多观众迅速起身立场——连评分垫底的《保持站立》都没得到这种“殊荣”。
豆瓣评分似乎也在佐证,《私人采购员》是个烂片。
不过,刨去大众的评分和展映上的嘘声,很多权威外媒都给《私人采购员》打了好评,有些还专门给小K的演技点了赞:
英国《卫报》 :5/5星 好评
斯图尔特的表演太出色了:她既能冷静、面无表情、极有说服力地扮演一位精明强干的年轻女人,又在需要展露情绪之时,显得极为真诚和动人。
《Time Out》 :5/5星 好评
尽管阿萨亚斯的这部灵异电影令人着谜、大胆地剑走偏锋、犹如一座镜面迷宫般晦涩模糊,至少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斯图尔特真的已经是个好演员了。
电影节上的评委们显然也不同意《私人采购员》是烂片。除了影片本身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最终还拿到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要知道,阿萨亚斯虽然早已是法国家喻户晓的大导,但除了以《清洁》将前妻张曼玉推上戛纳影后的宝座,已经是第五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他,此前还没有真正拿过金棕榈奖杯。
到底为什么这么两极分化,条姐看完片子,似乎有些理解。
其实,不管是展映观众的反应,还是评委会的决定,都是这部电影真实侧面。
小K饰演的女主角莫林,是个独自闯荡巴黎的美国女孩。
她的工作是给一个法国一线女明星当私人采购员。平时骑个小电动,扛着价值几十万欧的时尚尖货往返于雇主的秀场和奢侈品店。
接触的东西十分光鲜,但薪水只够付房租。
她不喜欢巴黎,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留在巴黎,仅仅是因为,她在等死去的双胞胎哥哥跟自己通灵。
双胞胎哥哥心脏病突发死去前,跟莫林一样生活在巴黎。他俩都相信自己是灵媒,可以感觉到幽灵,并跟灵体沟通。
故事发展至此,是普通鬼片的节奏。
然而这部电影里的鬼十分玄妙,存在与否,取决于你脑洞的开放程度。
莫林辗转于哥哥生前待过的地方,拼命想召唤哥哥的幽灵,结果只招来来历不明的恶灵。
出差途中,有不知名号码给她发信息,对她了如指掌。她又一次以为是哥哥的鬼魂,死死追问。
手机幽灵一点点诱导她放下内心戒备,让她正视自己的欲望,又反过来用恐惧控制她。
就是在这一段,小K奉献了出道以来演技最好的演出(也是她有史以来第一次全裸露点的大尺度演出),情绪张力十分动人。
期间,莫林在让人不顺心的工作中,认识了被雇主甩掉的秘密情人。
秘密情人跟莫林有着相似的困境,两人有了交集。
再后来,莫林的雇主被杀。
因为莫林在手机幽灵的诱惑下犯过鸠占鹊巢的职业大忌,被警方列为嫌疑人。
一切平静后,莫林放下巴黎和哥哥,去找全片只在视频通话中露过脸的男友。
男友没见到,但她又见到鬼了。
最后的最后,莫林问这个鬼魂一句话:“这一切是不是只是我自己?”
鬼魂给了肯定的回答。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开放性结局。
莫林和哥哥到底是不是灵媒?
杀死雇主的是不是雇主的秘密情人?
手机幽灵到底是恶灵还是秘密情人的伪装?
离开巴黎的莫林到底是还活着还是已经死了?
所有这些问题,不管回答是与不是,其实都能够说通,并且能引出不同的寓意。
你必须看完回想,才会明白,导演根本没想拍所谓的“鬼片”。
事实上,在影片措辞的细节里,早就可以嗅到非常微妙的隐喻的味道。
影片中没有一个角色,用“ghost”(鬼)来指代片中的“幽灵”。反而用的是“super nature”(超自然),或者是“spiritual”(精神体),这样非典型,文绉绉的词语。
换句话说,片中的幽灵不是类型片中被定义的“鬼”,而是一种情绪,一种感知,一种误解——一个隐喻。
带着这样的理解,你会发现,莫林的“通灵”,跟她独自在巴黎闯荡的孤独和恐惧息息相关。
私人采购员,是一个依附于雇主,没有自我的职业。而莫林对双胞胎哥哥的感情,何尝不是一种依附。
我是我,还是外物在我身上的投射?
这其实是每个时代,都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主题。
一个故事,剑走偏锋还能自圆其说,就已经挺厉害的。
与此同时。要是还能让人回味无穷,那就简直牛逼了。
其实,像阿萨亚斯这样经验丰富的大导,一部电影要迎合观众口味、做到讨人喜欢很简单。
但是,跟讨人喜欢比起来,另辟蹊径显然更有勇气,也更考验才华。
能够把奖项颁给不符合观众期望的佳作,恐怕这就是戛纳最迷人的地方吧。
想看的,B站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