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实力作死的女主,没人有义务为你的人生负责

——关于《罪恶之家》

文/李开春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曾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这个理论表明,即使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如果经过不断放大,也会对未来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但当我们把这个理论放到衡量外部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时,蝴蝶效应是否仍然成立?

这部影片企图给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罪恶之家》

《罪恶之家》是艾斯林·沃什执导的推理惊悚电影,影片改编自同名话剧,是一个老派侦探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正蓬勃发展时期,许多工人被资本家剥削和压榨,生活苦不堪言。而原著剧作家J.B. Priestley作为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在此剧中表现出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和对资产阶级的强烈谴责。

电影是围绕一个年轻女子Eva Smith的自杀案件展开的。

影片开始,即将被封为爵士的Birling正和家人庆祝女儿Sheila和女婿Gerald的订婚,此时自称是警局的督查Goold不期而至,告知他们:三小时前,一位自杀的年轻女子——Eva Smith在医院去世。

Eva Smith和Birling一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件事,和这一家五个人都有关系。

首先我必须承认,这部片子的演员、画面色彩、服装道具堪称优秀。

比如在表现Mr. Briling和Eva Smith作为资本家和工人这样两个对立阶层的时候,视角是居高临下的,整个画面都是冷色系:

而当画面切回庆祝订婚的Briling一家时,整个房间昏暗,但色彩强烈:

在Eva罢工失败,被Mr. Briling辞退的时候,女主慢慢离去,画面扫到其他女工的表情,疑惑又带着一丝事不关己的冷漠:

Mr. Briling嘴角先露出一丝微笑,然后背过手,转身:

这些细节的处理都恰到好处。

而督查Goold角色名字本身,就带着极强暗示性。

Goold即God(上帝)。

所以他面对Mr. Briling的逐客令丝毫不为所动:

作为上帝的化身,他在审视这一家人的所作所为。

每一次的询问和定论都具有压迫性与敌视感:

尤其是影片最后,画面切到Eva临死时眼前出现Goold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出现在Goold离开后。此时距离全片结束还有二十多分钟。

这二十分钟,电影通过戏剧化的夸张和对比将资本家人性的丑恶发挥得淋漓尽致。

尽管屋子里的所有人,在Goold的审问之下,都表现出对死者的愧疚和忏悔。

但当Goold离开后,他们得知并没有Goold这样一个督查存在时,立刻就恢复了本性。

他们甚至还庆祝了起来:

镜头就在Eva自杀的场景与Briling一家庆祝虚惊一场这两种画面之间不断切换。

一边是上流社会的资本家,一边是底层穷苦的失业女工。

这种强烈的对比无法不让人感到愤怒。导演这一招,实在是得太妙了。

但是由于这部话剧的时代背景太过阶级化,表现出的观点太过偏激,放在当下难免存在争议。

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为什么资本家能把女主一步一步逼上自杀的道路:

(前方高能!!!以下内容涉及剧透,非战斗人员请撤离!)

第一件事,女主号召全体女工罢工,为她们争取更高的报酬。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酷?

一个女孩子代表全体工人向工厂主争取利益,勇气可嘉。

同时,在雇主Birling承诺给她升职加薪要她取消这次罢工时,她言辞拒绝了:

但是最后,罢工失败,Eva被开除。

Birling有做错什么吗?对于工厂而言,Eva更像是一个随时可能煽动工人罢工的不定时炸弹。换句话说,如果Birling没有开除Eva,工厂随时可能面临接到订单后工人趁火打劫罢工涨薪的情况。

况且,Birling提供的薪资在当时的确处于平均水平,算不得剥削。想想你的老板,即使只给你发100块,照样希望你能为公司创造10000块的利润。

无论什么时代,老板和员工的利益冲突都是存在的。

被辞退后,Eva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的工作。

此时第二件事发生了。

Birling的女儿Sheila和母亲争执想要试穿一件不符合她气质的衣服,试穿之后,Eva当着Sheila的面露出了嘲讽的笑容:


于是Sheila利用上层阶级特权威胁服装店老板辞退Eva。

Sheila此举太过偏激,但首先,Eva作为营业员没有好好履行她的职责。

丢掉工作,她自己至少要承担50%的责任。

再次失去工作的女主,选择去皇宫酒吧寻找其他赚钱之道。这时,她邂逅了Briling的女婿Gerald。 

从此女主角成了他的情妇。

此举看似被逼无奈,但仔细想想,在那个年代,即使找不到特别体面的工作,女主还可以找个女佣之类的工作养活自己。

而在被包养半年期间,她既没有继续出去找工作,也没有要求Gerald帮她写推荐信介绍工作。

当然,这段恋情很快告吹了。分手后,女婿给了她一笔客观的分手费。拿到这笔钱以后,Eva既没有找工作也没有做点小买卖,而是去海边吹吹风,散散步,照照相,写写日记。

钱很快花光了,Eva又一次想到了 “出卖肉体”。

这次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大大的馅饼,她竟然遇到了Mr. Briling的儿子Eric——一个痴情又多金的富二代。

此时我都不知道要怎么表达自己的羡慕。

女主的命简直太好了!

Eva最初同意与Eric发生关系,后来却反悔,但Eric借着酒劲强奸了她。后来他们竟然在一起,而且 Eva还怀孕了。

看到这,你一定会觉得结局肯定是Eric喜新厌旧抛弃了Eva。

NO!!!

Eric得知Eva怀孕后,提出同她结婚,但被拒绝了。

Eirc又说,那我给你钱让你养活自己吧,当Eva得知钱是从Eirc父亲那里偷来的,果断拒绝了。

此时女主既没有经济来源,还怀有身孕。

于是她想去救济机构申领救济,但却没有通过资格审查。

而发表决定性意见的人,是Mr. Briling的太太。

但是女主为什么没有通过审查?

因为她一开始就在说谎:

当问及为什么不去找孩子的爸爸时,她回答:

在Eva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描述中,我只听到她拒绝男方的帮助,有手有脚却不去工作,只想接受救济。

Mr. Briling的太太也没有多坏,钱是她的,给什么人是她的自由。

虽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影片中高高在上,对底层阶级颐指气使,但这也只是她个人的性格使然,算不得大奸大恶。

但是谁能保证慈善机构在分发每一笔救济金的时候,在决策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疏漏呢?

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

即使Eva得到了资助,谁又能保证这笔钱不会像之前那样,很快就被她挥霍殆尽? 

故事的结局Eva选择自杀,而Goold作为上帝降临,审判Briling一家。

但是原谅我,我确实看不出来这个罪恶之家罪在哪里。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由于外在环境和个人因素一同造成的。

除了你,没人有义务为你的人生负责。

当然,我也承认,这个社会的确需要更完善的劳工法和失业救济和保障的机制,来保障公民的权益。 

但是除此之外,当我们面对困难和逆境时,还应该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责任编辑:朱洪 zhuhong@wufazhuce.com

作者


李开春
李开春  @李开开开春
爱国儿女,鸡汤爱好者,不务正业的理工女。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