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星驰之前,喜剧之王是他

——关于《一路顺风》

文/宋佳

许冠文在《一路顺风》中出演出租车司机老许。

去年年末,由许冠文主演的《一路顺风》在中国台湾上映,这也是他继二十多年前执导并主演《神算》之后,正式复出担纲主演的影片。去年的台湾金马奖收获众多提名,在前几日颁奖的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一路顺风》获颁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二十年时光匆匆,也许以许冠文为代表的许氏三兄弟所创立的喜剧时代早已不复往昔,在以九零后为观影主群体的今天,他的名字和影片对大多数人而言略显陌生。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一代喜剧笑匠的许冠文,在香港电影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电影作品也深深反映且建构着香港本土文化的形成。

谐星大师的成长之路

许冠文全家福

时间倒回七十年前,许冠文在广东番禺出生。许氏一族共有五个孩子,许冠文排行老大,与其他三个弟弟一起被父母起名为文、武、英、杰。也许是本身便具有父母遗传的艺术天赋,包括日后的自我努力和名字带来的好运气,许氏一门四个兄弟,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对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影坛做出了极大贡献,许冠杰被封为香港一代粤语歌神,许冠文则创造了粤语电影的巅峰,成为纵横一时的天才喜剧巨星。

许冠文自我调侃“我没有幽默感”。

在成名和荣誉背后,许冠文的童年时代其实过得十分清苦。他自幼随父母移居香港,一家人落脚在没有水电供应的钻石山木屋区,生活穷苦到为了两餐什么都肯做。高中时代,许冠文就读喇沙学院的同时兼职夜校的英文老师,就读大学的学费也是他在三年的教书和兼职生涯中才慢慢存够的。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清苦时光让许冠文看上去一向严肃,即便在成为当年香港影坛最杰出的喜剧演员和一代谐星大师后,他依然自我调侃“我没有幽默感,由小至大也是如此,我好严肃,不明白其他人为什么觉得我好笑”。

许冠文的作品在嬉笑怒骂中拥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文化内涵。

香港中文大学的求学历程、学生会会长和辩论队队长的实战历练给予了许冠文深厚的文字和语言功底,打工经历和社会学专业的学习又让他能够以底层民众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及心态,对当时的社会、人文发展进行观察和反思。加之其在电视台实习的经历以及后期留学美国的自我丰富和深造,这一切似乎都在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演员、编剧之路做铺垫,也让他的作品在嬉笑怒骂中拥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文化内涵。

许氏三兄弟的鬼马喜剧

年轻时的许冠杰(左)与许冠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留学归国的许冠文搭档其弟许冠杰联袂主持综艺节目《双星报喜》,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和贴近本土生活的调侃戏谑,让这个在两个月内不固定播出的栏目改为每周一期的黄金档栏目,并创下当年香港电视的最高收视率。也是因为这档栏目的爆红,许冠文的喜剧天赋和表演才能被当时邵氏公司的知名导演李翰祥发掘,主演了其回归邵氏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大军阀》。

许冠文被李翰祥发掘,主演了其回归邵氏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大军阀》。

这部影片讲述土匪庞大虎因帮助俄国抗击日本成为大军阀,但走马上任后的他因为目不识丁、缺少见识做出一系列荒唐举动的故事。影片的情节和笑料多由民国时期关于三大军阀的轶闻趣事改编而成,许冠文扮演的庞大虎故作威风、自命不凡却又四处透着小聪明、小算计的形象令他一炮而红,他越是严肃正经的行事说话,观众便越为他的无知和逞强而捧腹。这部影片是许冠文涉足影坛的第一部影片,“冷面笑匠”式的银幕形象和表演风格初步形成,以骗术为主的搞笑情节、密集零碎的笑料组合、嬉笑怒骂中展示人情百态的影片风格都为之后许冠文的创作与表演奠定了基础。这一年是1972 年,许冠文三十岁,也算得上大器晚成。

左上《半斤八两》右上《卖身契》左下《摩登保镖》

《大军阀》之后,李翰祥和许冠文又合作了《丑闻》《声色犬马》等骗术片,都是又叫好又叫座。一年之后,在表演方面获得成就的许冠文开始转向编、导、演三方面发展,并于1974 年与许冠文、许冠英创立许氏兄弟电影公司,开山作便是由他自己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

《半斤八两》的上片广告。

此片一经上映便打破了香港电影的卖座纪录,在此之后的《半斤八两》《摩登保镖》均创下当年香港的最佳票房成绩,并掀起七、八十年代的喜剧片创作热潮。

许氏鬼马喜剧代表作海报

由许冠文一手打造的许氏三兄弟喜剧又被称作“鬼马喜剧”。“鬼马”一词本为南方方言,有古灵精怪,聪明狡黠的意思。许氏喜剧的鬼马第一在于情节上的设置,高密度、快节奏的笑料配合着趣味横生的肢体打斗,无一不满足着当时香港市民对于喜剧创作的要求。许冠文将电视综艺节目的表现手法应用于电影之中,搞笑桥段的随意组合、略显松散的影片情节使得笑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故事,成为喜剧的第一看点。大量加快笑料节奏的基础上,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严谨态度也让许冠文拒绝在影片中卖弄色情和暴力,健康的影像风格和贴近于市民文化的喜剧效果,不仅体现着许冠文作为知识分子身份的艺术责任感,也是精英文化熏陶下的高度自觉。

《半斤八两》剧照,许氏喜剧的人物都个性鲜明。

鬼马的第二原因则在于人物性格特点的展示。小人物们通常以打工仔的身份出现,既渴望着通过自身的勤劳发家致富,又要时刻利用自己的小聪明与尖酸、刻薄的老板作斗争。他们不畏劳苦、勇于奋斗,爱耍小聪明,有些狡猾和自负,但是本性却乐观、善良、极尽宽容。“鬼马”的性格特征让许冠文的人物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虽爱财却不庸俗,虽爱恶作剧却尽显机灵可爱。这是转型期典型的香港市民的形象,兼具着行业特征和草根市民双重身份,笑料之中透露着港人为生活奋斗的心酸无奈,当然还有面对人生时的豁达与乐观。

《一路顺风》中的司机老许仿佛是许氏喜剧中老去的打工仔。

这种人物形象的演绎,即便是许冠文退隐二十年后再次复出,依然在《一路顺风》的角色塑造中有所延续:日日开着计程车揽活的老许大概就是当年许氏喜剧中老去的打工仔,利用晚间视线不清开着旧出租车上路招揽生意的小手段以及对车费的小算计无不表现着小人物处事的狡黠,而在已然如此辛酸不易的生活面前,却依然会被真挚的人情打动,感动之余坚持着人生失意仍要继续上路的乐观。

真正表现香港的市民喜剧

许冠文的影片也被人们称为“市民喜剧”,是真正意义上表现香港和香港人的喜剧电影,它将目光锁定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矛盾及社会问题之中,将喜剧意识与现实主义的观念相结合,表达了这一时期青年创作者的责任意识与本土情怀。许氏喜剧之所以卖座,无疑在于它被融合入香港发展的进程之中,观众可以从影片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导演把沉重的话题用轻松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草根为基础,在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中,影片成为反映香港社会的一面镜子。许冠文将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下突出的劳资矛盾、港人“功利主义”和“拼搏进取”的双重心态、以及香港社会的旧俗新风全部融入影片的创作当中,并以《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和《新半斤八两》尤为典型。

《半斤八两》剧照

《半斤八两》中许冠文出演侦探社社长王若思,经常以社长之名克扣职员工资,吃饭时独自狼吞虎咽,还一本正经地只将两个鸡脚分给员工,来显示自己的爱才与大度。影片的英文名字被译作《私人的眼睛》,也是意指借私家侦探的眼睛看待当时香港的社会问题。《卖身契》中,电视台聘用的经理们接连因无法提高收视率而被迫跳楼,雇主则在窗内以跳楼者的坠地秒数作为赢钱赌注。这类的情节辛辣地揭露出功利主义带来的消极作用,具有讽刺意味的调侃带着许氏喜剧独有的人生训诫。许冠文经常让自己创作的人物在不劳而获的梦想快要成功时功亏一篑,脚踏实地的打工仔反而能得到应有的报偿。嬉笑怒骂间的警告意味昭示着勤劳与功利心态的双重矛盾,这种矛盾也正映射着港人固有的民族传统心理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下的痛苦蜕变。

《鸡同鸭讲》剧照

除了鬼马和市民性两个特点外,许冠文在创作中同样重视香港本土文化的呈现。在空间上,《鬼马双星》中赌坊间热闹的情景,海滨浴场的迷人风光,包括《半斤八两》中林立的夜间俱乐部……均在体现港人休闲情趣的同时,反映着其以赌为乐、笑意人生的生活状态。在语言方面,取自市井阶层的香港俚语具有极强的趣味和地域特征,让观众们有了心灵和文化两方面的强烈归属感。《鸡同鸭讲》在讲述东方烤鸭与西方炸鸡的搞笑斗争中,思考的则是东西方文化在香港本土的碰撞与交融。许冠文作为创作和表演者,对香港本土文化破而后立所呈现的姿态有着超前的预见,他的作品有意参与并推动着这种文化建构的进程,并在现实的创作中努力完成这种突破,从而获得“香港”更“香港”的文化自足。

《半斤八两》剧照

许氏喜剧为何经典,用许冠文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用喜剧的眼睛看待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他也用十足的“笑”果和真情实感撼动着香港市民的内心,用自身的社会责任呈现着经济繁荣下草根市民阶层的生活图景,并怀抱着香港人本有的自信和乐观,期待着一个更能为之自豪的香港。

退隐与复出

许冠文自1972 年涉足影坛开始,在1974-1981 年间,编、导、演《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五影片,五次获得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并以《摩登保镖》中保安队长的演绎获得了第一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其后,他六次获得香港金像奖影帝提名和两次编剧提名、一次金马奖导演提名和一次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2011 年意大利乌甸尼斯远东国际电影节上,许冠文获得金桑树终身成就奖,在众多荣誉面前,他在表演和创作上的成就已然不言而喻。

《神算》剧照

1992 年,许冠文参演、拍摄完与黎明合作的《神算》之后,基本处于退隐状态。退隐的原因在于,许冠文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自己创作的喜剧模式无法呈现更多的创新,很难让观众再有更多的新奇和笑点。于是正值事业辉煌期的许冠文开始专心投入剧本的创作,面对制片人和导演的重金及盛情邀约通通拒绝,只在寥寥几部影片中客串或出演配角,而这一退隐便是将近二十年的光阴。

周星驰和坐对面的许冠文抢鸡头,据说这个镜头算是香港喜剧的交接。

时光荏苒,近二十年的时光中,香港已然完成了它在转型期方方面面的任务,周星驰以其无厘头喜剧的表演和创作方式,早已取代了以许冠文为代表的鬼马和市民喜剧。很多人都说众星云集的《豪门夜宴》中“鸡头之争”的一场戏,完成的其实是周星驰与许冠文作为两代笑匠在香港喜剧影坛地位的交接。但是无论如何,许冠文在香港影史的贡献与地位不容撼动,而他即便退隐近二十年,也仍旧坚持着喜剧创作。这段时间中,他几乎两年编写一个故事,不满意就坚决扔掉,复出之时他扔掉的剧本就已经有十个八个。

许冠文在许冠杰的演唱会上。

提及许冠文为什么喜欢喜剧的创作及表演,他说是因为喜剧中渗透着人情,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又太缺乏一个“情”字。他曾在访谈中公开抱怨平日里朋友聚会,老友相见不是欢喜交谈,而是首先问这里有没有WIFI,宁肯与社交平台上的陌生人大谈空虚寂寞,也不愿与身边朋友分享人生苦乐。而生活中的许冠文,也一直都是一个有情人。他虽为一代电影巨星,生活方式却平淡宁静,爱好广泛,与妻子的相处十分融洽恩爱。有轶闻说,许冠文和其太太是大学同学,做穷学生的时候便开始恋爱,有一次两人约会时忽然想吃大闸蟹,体贴的太太便卖了手表换钱。为此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许冠文每年都记得送一只手表给太太,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情感。

《一路顺风》里许冠文同样演绎出他所看重的“情”。

此次参演《一路顺风》,许冠文起初本想拒绝,还是其子许思维在看过剧本和导演钟孟宏的影片之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才力荐许冠文出演。而再次复出、演技已然炉火纯青的许冠文则将《一路顺风》中老许这个小人物演绎得入木三分,并得到第53届台湾金马奖影帝及第11 届亚洲电影大奖影帝的双项提名。在这部影片中,许冠文同样演绎出他所看重的“情”,这种情是对人生越活越失去的遗憾,是失意时依旧上路的乐观,是对生而为人总要保留一些真挚情感的期待。

责任编辑:杨丹 yangdan@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电影世界杂志”(ID: CINEMAWORLD)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