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有感情朗读下面一段话:
“你用的这把枪真帅,我可以看看吗?也许你也想看看我的。”
“棒极了,真是棒极了。”
“你的也不赖呀。”
台词取自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主演的西部片《红河》
你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仅仅是硬汉之间的比枪?
如果告诉你:枪是阳物的象征
你就会再往深处理解了一层
没错,这是基情满满,恩,比”枪“、看“枪”。
电影往深处理解都会有“不一样”的基情味道
好莱坞电影更是如此
好莱坞电影发展史
也是同性恋电影发展史
那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下
好莱坞电影怎样描绘和处理同性角色,暗喻或影射同性故事情节的
1、探究好莱坞电影中的“同志”
早前,好莱坞电影是异性恋控制的电影体系
几乎不会出现同性恋角色
若是出现同性恋角色无非就是:搞笑、惨剧、恐怖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灌输意识传达着“正常人”看待“同性恋者”的偏见
也让“同性恋者”如此看待自身、看待发展处境
同性平权一定程度上伴随着电影一起成长
我们就从细枝末节中窥探百年电影中同性元素发展历程
在最初的电影中
同性角色大多数都是滑稽的“娘娘腔”(sissy)
统一的形象:
白人
瘦小
胆小怕事
兰花指
阴柔
这些娘娘腔被当做一个笑话来看
娘娘腔也成为好莱坞电影中同性恋角色的最早定位
20、30年代,不言自明的同性角色充斥在荧幕
被很多人看成了污秽之物
他们遭到了天主教会和原教旨主义者的反对
好莱坞电影巨头控制的美国电影协会(MPPDA)决定选择一个在政府工人的权利人物来“指导”约束电影的规范
他们找到了威尔·海斯
1930年,天主教教士丹尼尔·劳德公开宣称电影正在败坏人们的道德观,并起草了一部电影审查法典
这个法典很快就得到了电影工业巨头们的赞同,之后交由MPPDA主席海斯执行
世人称之为《海斯法典》
这些内容全被禁止和遭受审查删减或者修改
joe breen作为审查员负责这一禁令,并将海斯法典实施落地
在这种严格电影管制和审查制度下
电影工作者对同性恋的涉及逐渐变得隐晦
例如田纳西·威廉斯小说改编的很多同性元素都被删减
编剧卡尔·顿伯格透露,当时跟导演威廉·惠勒商量将米撒拉、宾虚变成一对童年产生爱恋的好友,相隔多年之后,米撒拉依旧爱着宾虚。由于当时海斯法典等电影审查机制,只能做到隐晦处理
卡尔·顿伯格将这一人设告诉了米撒拉的扮演者史蒂芬·博伊德,而没有告诉宾虚查尔登·海斯顿,查尔登·海斯顿一直被蒙在鼓里
于是就产生了影史上著名的米萨拉含情脉脉,宾虚不解风情
电影工作者不断用“智慧”打着擦边球
随着他们的不断斗争和时代发展
1966年《海斯法典》正式下台
1969年,同性恋解放运动爆发
1982年,福斯公司争议性地出品了美国主流第一部正式涉及同性的电影《作爱》
电影讲述一个已婚男人出柜的故事
不乐观的是
在好莱坞电影中同性恋角色虽然从隐晦走到公开
但同性恋依旧是恐怖、杀人犯的代名词
结局也是不是死就是惨
这种恐怖、威胁社会的反面教材成为塑造同性角色的枷锁
也是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一种折射
当年,《虎口巡航》上映期间,同性恋全体抗议影片中对同性群体的污蔑和夸大
时至今日
同性婚姻平等、自由、同性恋平权运动已经逐渐取得长足的进步
但是同性恋电影在好莱坞依旧处于弱势
电影制作规模小
角色固定化
圈内深柜讳莫如深
......
即便《月光男孩》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这也是前辈先烈们的不懈奋斗成就了“月光男孩”的荣耀
2、同性电影之父
从同性元素剖析美国电影发展史
深挖主流文化对同志的妖魔化态度
对好莱坞电影中同性元素进行研究
最成功的一部著作就是:《赛璐路壁橱:电影中的同性恋 》
获得1996年艾美奖四项提名
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皮博迪奖
1996年圣丹斯“自由表达”奖
1996年 第46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最佳纪录片奖
而这位伟大作者就是——
维托·罗素 Vito Russo
美国同志运动的重要推手
同志解放运动之父
电影史学家
同性电影之父
23岁时,维托·罗素亲历石墙事件
同志酒吧遭到警方滋扰,出入酒吧的同志纷纷被捕
之后他加入同志解放运动
致力为同志争取平权
推动美国同志维权政治化
倡导AIDS反污名行动
为了批评主流媒体对同志角色的歪曲歧视
维托·罗素生前支持成立了美国同性恋者反诋毁联盟(GLAAD)
该组织是LGBTQ群体在主流媒体形象的监督组织
并且每年举办年度GLAAD媒体大奖
旨在为公众呈现出最公平、准确和独家视角的LGBTQ群体形象
但悲剧的是,他最终没能逃离艾滋病的魔爪
1985年,维托·罗素被诊断患有艾滋病毒
1990年11月7日,因艾滋病并发症死亡
美国主流文化对LGBTQ群体逐渐包容
但电影对这一类型的局限依旧存在
隐晦表达只是同性电影生存的一方面
角色的固定程式化也是角色发展的一步
期望未来会打破局限
塑造出真正的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