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对这些电影的港台译名说句:“香蕉你个巴拉!”

——关于《刺激1995》

文/偃月

我一向喜欢粤语的铿锵利落,在我印象中港译真的还好,台译才是真·搞siao·到底要弄哪样,所以才决定好好聊聊台译名,附带性地讲讲硬梆梆的港译名。

先说优点:

作为一个太平洋吹来的风都是五千年文化味儿的省份,台湾省的人们给出的译名,时有神来之笔,我最为激赏的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

典故取自苏轼调侃好友张先的诗句,这位张先生娶了比自己年轻了一个花甲的小妾,得意地跟苏轼炫耀,于是苏轼就怼了回去:“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污得漂亮~


台湾电影译名槽点之一 
快来猜我呀!


不过,似这般的妙名,看起来只是妙手偶得之,更多的台湾电影译名,就跟起着玩儿似得,随便得叫你跟猜灯谜似得,别想从名字一眼看出来这片子要演啥。

比如,今年奥斯卡大赢家《LA LA LAND》,内地译名《爱乐之城》,港译叫《星声梦里人》,台译叫《乐来越爱你》。

三个名字,港台译名各有各的韵味,但“爱乐之城”也没得挑。

人家英文原名“LA LA”当中语带双关,除了音符LA还含了个LA(洛杉矶)城市名,只有内地译名还原出了这个意思,港译还算有心借了个谐音,“星声”二字在粤语里同音,也算是还原了“LA LA”这个梗,后边“梦里人”也是点题了。

不过台译呢?这是啥?《乐来越爱你》虽说也借了个谐音,BUT这个名字随便安在哪个爱情歌舞片都行吧?你起得这么随便,发行公司是怎么通过的?

同样是今年大热片,《血战钢锯岭》是内地译名,台湾叫《钢铁英雄》,香港直接叫《钢锯岭》。

告诉我,看见《钢铁英雄》是不是觉着《钢铁侠》出同人了?

来伙计们,往上看一眼这个台湾的《钢铁英雄》海报,上头不是写“《英雄本色》导演最新巨作”嘛!我要提醒你们,这个“英雄本色”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台湾影史的《英雄本色》是这个,全名贼长:《梅尔吉勃逊之英雄本色》。

臣妾真是万万没想到啊!这不是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吗!

再来一个“随便他妈给随便开门”的案例,《刺激1995》和《刺激1998》,是不是让你觉得这是同一个系列的上下集?

《刺激1995》和《肖申克的救赎》尽然说的是一部片??!港译叫《月黑高飞》。而《刺激1998》是我们内地译名的《重返伊甸园》,据说台湾发行方只因为这个电影也有牢狱情节就随了《刺激1995》,做了人家八竿子打不着的续集。

之所以他们都喜欢叫“刺激XXOO”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台湾引进了一部保罗纽曼的电影《The Sting》,我们内地翻译成《骗中骗》,而台湾译名叫《刺激》,而《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被台湾ER起名为《刺激1995》正是因为觉得跟《刺激》一样,都是高智商复仇~~~~所以这仨片子硬是被台湾发行方凑成了三部曲。

台湾电影译名槽点之二
你个小清新


相比内地的直白朴实,香港的简单粗暴,台湾大多数的电影译名怀揣一颗小清新之心,然而往往注重情绪而失于准确。

比如《Malèna》,内地翻译最好——《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港译还是简单粗暴《玛莲娜》,台译是《真爱伴我行》,EXCUSE ME?八点档乡土剧吗?

再比如西班牙黑色喜剧《Relatos salvajes》,内地翻译《蛮荒故事》,还是最好。港译《无定向丧心病狂》也好,有几分CULT片味道。而台译是:《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整个剧组都是处女座吗?

有时候小清新的劲儿上来了,硬是不好好说话,明明言简意赅的名字,非要怎么拗口怎么来。

《廊桥遗梦》→台译《麦迪逊之桥》。
《五十度灰》→台译《格雷的五十道阴影》。
《卡罗尔》→台译《因为爱你》。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台译《贫民百万富翁》。
《美国丽人》→台译《美国心玫瑰情》。
《国王的演讲》→台译《王者之声:宣战时刻》。
《云上的日子》→台译《云端上的情与欲》。
《一天》→台译《真爱挑日子》(真不会起名字)。

其实能把内地取名《史密斯夫妇》翻译成《史密夫决战史密妻》的香港人,小清新起来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文中提及的多数电影都在港台地区公映过,不排除是为了卖座考虑,片名才经常被翻出了“惊吓体”的感觉。

比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内地和台湾统一了名字,而港译名叫做《画意私情》。

再比如《悲惨世界》,内地和台湾统一步调,而香港取名《孤星泪》,多有画面感啊!

还有《音乐之声》,台版翻译《真善美》(公益片?),港版最妙:《仙乐飘飘处处闻》。

《心是孤独的猎手》,港版也妙:《天涯何处觅知心》。

《杀手里昂》,台版《终极追杀令》(太对付了),港版绝了:《这个杀手不太冷》。

就简单粗暴而言,台湾人有时候跟香港也不遑多让的。比如《霸王别姬》,台湾版竟然多了一行副标题: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不过,《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更奇葩:《别了,我的妾》。

其实,类似翻译弄巧成拙搞成“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系列的台湾电影译名还有很多,比如:

《Inception》→陆译《盗梦空间》→港译《潜行凶间》台译《全面启动》(弄啥嘞?已经不像电影片名了)。

《No Country for Old Men》→陆译《老无所依》→ 港译《2百万夺命奇案》(这个烂的我也无法偏心了)→台译《险路勿近》(鬼片?)。

《The Hurt Locker》→ 陆译《拆弹部队》→ 港译《拆弹雄心》(雄心系列也是HK特产)→台译《危机倒数》(懵逼脸)。

《Crash》→陆译《撞车》→港译《撞车》→台译《冲击效应》(不想评了)。

《Million Dollar Baby》→陆译《百万美元宝贝》→台译《登峰造击》(造起来baby)。

翻译讲求“信达雅”,虽然大部分内地电影译名都太追求信和达了,不够雅,可一部分台湾电影的译名太晦暗模糊了,根本就不想让观众产生一见片名就购票的冲动,走性冷淡风是吗?

台湾电影译名槽点之三
神鬼你全家


台湾人喜欢“神鬼”,什么电影都要“神鬼”,可大部分神鬼根本就是神鬼你妹,跟GOD和GHOST没有一毛钱关系,比如《荒野猎人》,他们硬要翻译成《神鬼猎人》。

据不完全统计,以下片子均属于强行被台湾译名捆绑而成的“神鬼家族”——

而且台湾人这个神鬼系列吧,让人摸不透起名者的脑回路,你说这名是玄幻灵异题材专用呢,但连美版《无间道》,甚至都被翻译成《神鬼无间》,这我就看不懂了!

讲真啊,台湾发行方是不是有一批小李黑粉?他的三部作品《盗梦空间》、《荒野猎人》和美版《无间道》,接连遭遇翻译毒手,好气哦!

类似“神鬼”系列的,台湾人还有“专人专名”系列的电影译名,比如施瓦辛格专用的是“魔鬼系列”。

但有时候,史泰龙以及史蒂夫西格的电影也被台湾人用“魔鬼”系列冠名,大概因为他们同为肌肉男吧!下图中施瓦辛格的“魔鬼”系列,就混进了史泰龙的《魔鬼专家》史蒂夫西格的《魔鬼战将》。

不过这不是台湾专利,内地也有专人专用的片名,比如杰森斯坦森专用的是“玩命”系列,《玩命追踪》、《玩命快递》,还有连姆尼森的“营救”系列。

前段时间,听说台湾电视台吐槽内地的《变形金刚》汽车人名字翻译很“俗气”,于是,有人做了一张对比图:那就比比看啊!

亏他们好意思吐槽俗气,“欧特八族”真的有比“汽车人”洋气吗?“无铁铁牛”敢说自己比“擎天柱”洋气?我的大黄蜂都笑了。

在起名方面,两岸三地明明就是半斤八两。

台湾人喜欢“神鬼”,内地人喜欢“总动员”,香港人喜欢“追缉令”。

这些年,也闹了不少“茶叶蛋”事件,台湾说内地把阿汤哥的《TOP GUN》翻译成《好大一把枪》,而我们反过来说我们明明叫《壮志凌云》,你们台湾省才是《好大一把枪》。而实际上,没有人叫它《好大一把枪》,内地和香港都叫《壮志凌云》,台湾译名是《捍卫战士》。

可怜的阿汤哥,他还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互相吐槽的梗里边,变身成了岛国动作片的男主。

阿汤哥表示——我无F CK可说。

责任编辑:王素 wangsu@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深圳文艺复兴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