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了解美国图书出版界最富盛名的传奇编辑,但也许听说过《天堂此时》、《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永别了,武器》、《烟草路》、《死在午后》、《夜色温柔》、《时间与河流》……
电影《天才捕手》讲述的就是这些著作背后的推手——传奇编辑麦克斯韦尔·珀金斯的故事,但它不仅是珀金斯(科林·费斯饰)与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裘德·洛饰)之间纠缠十载的恩怨,还讲述了所有天才之间都避免不了的激情与克制、信任与责任、背叛与决裂、惺惺相惜又针锋相对的两元对立合作模式。
它顺便还揭开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文坛黄金时代的神秘面纱。在那短短二十年中,不仅有爵士年代和迷惘的一代,还有现代美国作家中最令人扼腕的天才逝去。
1
电影改编自197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传记奖、A·司各特·伯格出版的第一本传记《天才的编辑: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
这本书早在1987年就引进了,但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该版本只印刷了1620册,现已绝版。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还引进了托马斯·沃尔夫的代表作《天使,望故乡》。
一直到2015年,《天才的编辑》才再版,重新翻译并制作成精装图书,引起了巨大反响,被众多年度书评排行榜评为“年度图书”。
2
电影开始,珀金斯于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编辑室的书架上摆放的,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从1919到1929年,这十年间,他挖掘了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这两位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当时已经出版了人生中的前三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美丽与毁灭》,以及影响了几代人的爵士时代的最高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海明威初试啼声,出版了“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
3
珀金斯后半生几乎都戴着一顶浅顶软毡帽,除了睡觉时间外。他甚至称这顶帽子为:“独立之帽、个性之帽、美国之帽”。
据说,这个怪癖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他听力不够好,帽子则能将他耳朵压往前处,更好地倾听别人的谈话。
4
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开始叫《啊,迷失》。珀金斯借用书中的意象天使,重新改的书名。
珀金斯堪称取书名高手,其中,最得意的莫过于将《西卵的特里玛洛》改成《了不起的盖茨比》。
5
珀金斯的妻子路易丝·桑德尔终其一生都想成为剧作家和演员,而珀金斯始终大男子主义,觉得妻子抛头露面去当演员让自己很不爽,到了五个女儿都成年之后,路易丝还在坚持自己的业余演出,珀金斯只得慢慢让步。
可是,妻子此时已变成了虔诚的天主教徒。其后,两人的婚姻彻底破裂。
6
正如片中这个描写,托马斯·沃尔夫非常唐突地闯入了珀金斯的编辑室,他本已万念俱灰,准备拿回手稿(之前纽约的其它出版社全拒绝他了),从此熄灭了心中熊熊燃烧的文学火焰。
在这过程中,沃尔夫激动万分,不仅在编辑室的地毯上踱来踱去,还在翻阅编辑室的书架的时刻,言语不断讥讽珀金斯之前出的书籍,结果珀金斯淡定地说:“除了托尔斯泰”。意指托尔斯泰是他最钦佩的作家,他的编辑人生意在挖掘能比肩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家和著作。
原因在于珀金斯自小喜欢拿破仑和战争小说,而他一生中最钦佩的小说就是托尔斯泰描写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巨著《战争与和平》。
据说,珀金斯给他中意的所有作家都送了《战争与和平》,让他们去揣摩其结构和细节描写。
在其影响下,沃尔夫也视《战争与和平》为文学楷模。此后,他的文稿甫一问世,他都要问珀金斯,有没有可能赶上《战争与和平》?
7
托马斯·沃尔夫在火车上的一段自白,实际上是代表着美国真正具现代意义小说流派的出现,他是在仅排在亨利·詹姆斯之后的美国意识流技法先驱者,而且一生中最崇拜的作家就是意识流大家,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
但他没有沿袭亨利·詹姆斯创立的精致、细腻的写作传统,而是把乔伊斯的意识流和惠特曼的豪迈奔放糅合在一起,他自诩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半人半兽的怪物卡利班:孤独自闭,但又野蛮残忍。
8
菲茨杰拉德在1930年代开始步入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光。妻子泽尔达被察觉患了精神病,挚友海明威瞧不上灵感全失的他,而他只能靠在杂志上刊登短篇小说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了不起的盖茨比》已被世人遗忘,新作《夜色温柔》无人问津。
▲菲茨杰拉德曾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他将要崩溃之时,唯有珀金斯不断接济着他,一直支撑到他去好莱坞写剧本赚取收入,直到死去。
这场戏发生后的1931年,菲茨杰拉德在珀金斯“除了你,没有人能敲响爵士时代的丧钟”的鼓励下,写下了《爵士时代的回声》这篇文章,为1920年代盖棺定论,从此,美国文学史上就多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爵士时代”及其旗手——菲茨杰拉德。
9
《彼得潘》于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巨大轰动,次年在百老汇上演,从此长盛不衰。
1930年代,大托马斯·沃尔夫17岁的情人艾琳·伯恩斯坦将这出戏剧重新改编、同时兼任服装设计师和舞台造型师。
艾琳职业发轫之初所在的剧场叫做“四邻剧场”,艾琳担任的是场景设计师,但从截图我们可以看到,上映《彼得潘》的剧场叫做“假面剧场”。
10
关于托马斯·沃尔夫最大的一个轶闻,是他写《时间与河流》的时候,初稿需要三个壮汉抬着三个箱子的手稿步入珀金斯的编辑室,而且手稿长达百多万字,垒起来大概有50英尺高。
从1930年开始,直至1935年书籍出版,珀金斯都与沃尔夫并肩奋战,这段经历就是电影《天才捕手》要还原的。
书出以后,珀金斯直言,“这是他一生中经历的最大职业挑战。”沃尔夫则将此书题献给珀金斯,珀金斯闷闷不乐地接受了。因为他预感到,敏感的沃尔夫以后会把珀金斯对这个题献的接受视作其自大的证据,后面的事态演变果然应证了珀金斯的预感。
《时间与河流》是两人合作的巅峰,亦是关系破裂的开端,电影在这点刻画上做得相当不错。
11
珀金斯一生循规守矩,包括吃饭都是如此。从1920年代开始,他总是在位于纽约第五十三街,意大利人开的切里奥酒店楼梯下左手边的六人圆桌上吃午饭,桌面上永远放着一块“已预订”的牌子和一瓶特制的辣椒粉。午餐时,他总是要来一杯纯马蒂尼,晚年的时候,变成了两杯。
如果一个作家能被珀金斯邀请去切里奥酒店吃午餐,那就证明他的手稿出版有望了。
12
珀金斯秉承着新英格兰人的守时传统,在没有加班的情况下,无论喝得多醉,珀金斯总会在纽约时间下午6点左右出现在纽约大中央终点站,赶18:02开往新坎南的火车。他家住新坎南,房子是岳父买的婚房,直到1930年代中期,他才搬离此地,去了曼哈顿的新寓所。
电影中这个细节是真的,看门人永远要等到珀金斯先生上了车或者6点过1分半,才会锁上候车室的大门,以至于其它乘客都以为这是珀金斯的专车。
13
珀金斯除了对文学情有独钟外,对其他艺术形式都缺乏兴趣,包括音乐,但电影中刻画的这一刻来说,无论其真假,都是全片交代珀金斯和沃尔夫个性差异最有趣的地方。
如果珀金斯开始随着音乐摇摆着脚步,那么证明,珀金斯成熟稳重的外表下其实一样有颗狂放不羁的心灵,而之前,只有海明威洞悉了这一秘密。
这是全片关于沃尔夫和珀金斯关系日益亲密刻画最好的一个段落。
14
艾琳·伯恩斯坦当着沃尔夫和珀金斯的面吞下安眠药,威胁要自杀的这一幕也是真事。
电影里交代了一个原因,说她嫉妒珀金斯占据了沃尔夫所有的时间。此外,还有个缘由点得不明,那就是沃尔夫准备将两人情爱的细节写入《时间与河流》里,这一点吓坏了作为已婚犹太妇女艾琳·伯恩斯坦。
毕竟,两人秘密同居是一回事,但那个年代把妇女的名节看得万分重要,此举过于大胆。艾琳·伯恩斯坦发誓要竭尽全力阻止《时间与河流》的出版,直接导致了她和沃尔夫的永久性决裂。
15
沃尔夫在1933年到1934年撰写《时间与河流》最重要的关头时,常常把自己关在布鲁克林高地111号的公寓里,一写就是几个星期。
而他当时因为紧张和才气纵横,喜欢站着写,而且只能是靠着一个电冰箱站着写。又因为他太高,将近2米的大个子,写作时,稿子都任其飘落在地板上。只有一天的写作结束时,他才拾起稿子,整理好交给珀金斯看。珀金斯笑称他为“这个时代最好的电冰箱广告代言人”。
16
《时间与河流》出版初时,艾琳·伯恩斯坦拿枪威胁珀金斯的情况为杜撰。但她曾经有过这个念头,在沃尔夫未归国时,说给珀金斯听了。
电影将这个虚构的情景提炼出来,但也不失为一种制造两人关系紧张,提升戏剧张力的方法。当然,两人最终在沃尔夫逝世后和解。其实珀金斯从来没有气过艾琳的无礼,相反,他在相当程度上理解艾琳当时为啥有这么多疯狂的举动和念头。
此时的沃尔夫已经彻底跟艾琳关系决裂,一个人前往他最向往的外国,想象中的祖居之地——德国旅行去了,在那里,他目睹了纳粹的崛起,这是他一生中重大时刻之一。从那时起,沃尔夫将目光从个人的自我经历提升到了国家民族乃至全球人类命运的高度,并将这些想法融入进了他的后期作品中。
17
1935年7月4日美国国庆当天,沃尔夫归来。在情绪激昂的情形下,沃尔夫带着珀金斯来到了他最初寓居纽约的地方,第八街上某个公寓的阁楼。
沃尔夫就是在这个冬冷夏热的斗室里写下了《天使,望故乡》。离开之前,沃尔夫用一只铅笔在墙上写下了:“托马斯·沃尔夫在此住过。”
实际上,两人并肩看着曼哈顿夜景的戏发生在这场阁楼戏之后。他们来到布鲁克林的圣乔治饭店顶端俯瞰全城,这是全片的高潮戏,也是两人十年合作关系中的最亲密时刻。
这一刻,沃尔夫把珀金斯当做了精神上的父亲,珀金斯亦将沃尔夫视为精神上的儿子。
18
珀金斯曾坦言,到弗罗里达半岛基韦斯特这一全世界赫赫有名的疗养之地,与海明威度过的几次休假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他跟着海明威出海学钓海鱼时,很快就钓上了一条比全世界最高纪录还高一磅的食用大海鱼,重达58磅。这让他一生都充满自豪感。电影有场戏拍的是两人钓鱼归来时的场景,背景里有一条非常大的旗鱼,它同样是珀金斯捕获的,那是1935年。
海明威这时才慢慢转变对菲茨杰拉德的态度,他坦言《夜色温柔》比他想象中更好,“也许比《了不起的盖茨比》还要好”。但他依旧憎恶泽尔达,将菲茨杰拉德的才竭归咎于她永无止境的贪婪,“我们这一代天才最大的悲剧”,而无视她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菲茨杰拉德照顾这一事实。
海明威对沃尔夫的印象也越来越不好,从最开始认识称赞其为天才到此时觉得沃尔夫是个“狂妄自大的混蛋”,殊不知,美国文坛的其他作家也是这么看待海明威的。
▲盖皮尔斯扮演海明威
19
片中沃尔夫冲撞嘲笑菲茨杰拉德的态度是几个时期的片段拼凑出的,恰好相反,俩人最开始嘲笑对方起头的是菲茨杰拉德,但嘲笑菲茨杰拉德最甚的还是海明威。
1936年间,菲茨杰拉德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崩溃》一文,承认自己文思枯竭、生活困顿之后,海明威将《非洲的青山》出版后遭遇恶评的怒火发泄在了菲茨杰拉德身上,攻击他自称“被击败了的人”太不男人。
沃尔夫对珀金斯宾客的无礼实际上是另外一件事,当事人实际上是一名伯爵夫人,但沃尔夫因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后评价不佳而开始酗酒是不争事实,他对珀金斯的猜忌和不满也是从此时开始的,自后沃尔夫为了贪图更高的版税收入,弃珀金斯而去,改投其它出版社门下,俩人政见的不和更是火上浇油(珀金斯不待见罗斯福新政),黄金合作年代一去不复返。
20
1938年,沃尔夫奔赴美国西部旅行演讲时,拜访了在好莱坞米高梅闭门写作的菲茨杰拉德,俩人亲密交心这一段应该是为了电影情节更好展现而杜撰的。但这在情理之中。
菲茨杰拉德其实这时健康情况也益发糟糕了,但他还在奋力写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大亨》,书未完成,他就去世了。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了沃尔夫身上,他的长篇小说也没完成,是珀金斯从他辞世时未完成的手稿中提炼出《网与石》和《你不能再回家》并加以出版。
在这两部小说里,珀金斯以虚拟人物——编辑爱德华兹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以表达沃尔夫对珀金斯致敬之情。
沃尔夫从菲茨杰拉德的口中才真正感受到珀金斯对自己的呵护和珍爱,但为时已晚。
21
沃尔夫辞世后,其长篇小说《网与石》和《你不能再回家》同样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此,人们把他列入了珀金斯挖掘的三大天才行列中,他的书也加入了珀金斯引以为豪的书架上,与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等人的著作并列,和电影开始首尾呼应。
其实何止这三位天才,那个年代只逊他们一点点的作家大多是珀金斯挖掘出来的,包括欧斯金·考德威尔(《烟草路》和《小墓地》)、詹姆斯·琼斯(《从这里到永恒》以及改编成电影了的《细细的红线》)。
21个超级深梗,带你重回美国文学天才纵横的时代!
——关于《天才捕手》
责任编辑:王素 wangsu@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电影大爆炸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