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颜值有才华,总有一些女导演是真正为荧幕而生的人

——关于《迷失东京》

文/ANSIKTET

这世界上的女导演并不少。

大部分的女导演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她们的优势,她们拍的片子,我觉得和男人拍的没什么不同,顶多也就是选材上卖弄一下女性题材而已。

但总有一些女导演是真正为荧幕而生的人,她有鲜明个性的风格让我“注意”到,让我迫切的想了解她的生平、她幕后的故事,让我通过她的女性视角进入到一个又一个陌生又似曾相识的故事里,让我赞叹:

“噢,这是她独树一帜的风格,别人无法替代”。

所以我更感兴趣观察一个女导演的风格和技术,透过作品去感受创作者的魅力。而不是她拥有多么大的名气,参与过多少大制作、大牌明星。

麦温 Maïwenn


麦温的全名是麦温·勒·贝斯柯,代表作《我的国王》《警员》。在有作品之前,麦温一直是被作为“吕克·贝松前女友”、“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萝莉原型”这些身份为人们八卦的谈资。的确,她16岁时就为年长她17岁的吕克贝松生下一个女儿,《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玛蒂尔达就是吕克贝松以麦温为原型而塑造的。

直到20年后麦温的作品获得了戛纳和凯撒奖的提名和获奖,她才真正以“女导演”的身份为大众所认可。旧社会里常说“母凭子贵”,同样,作为艺术家也是“母凭子贵”,这个“子”就是作品。像孩子一样注入心血生产出来的作品。毕竟,情史 名号这些泡沫终将消散,能留住人心的还是作品的沉淀。

《我的国王》乍一听名字我很不喜欢,感觉就是恋爱中一时脑热的女人把男人比喻成国王(虽然我也经常这样一时脑热。。)而看了正片之后才知道其实是翻译的缘故,男主角在第一次床戏后解释自己是“混蛋中的混蛋,混球之王”,所以《Mon roi 》的翻译大概是“我的混蛋国王”之类的意思……

一是它的桥段既有创意又有带入感。像是什么女主夜店个性搭讪套路;男主大半夜熨衣服发疯般的表白“我爱你爱的不行,你得为我生个孩子”;男女主角离婚多年后成为炮友,怕孩子发现又临时躲起来......每一个桥段都演绎得生动逼人,绝没有美式爱情片里老套腻歪的烂俗plot,一查才知原来是创作者的真实经历改编。

二是她全篇是用了女主角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是客观真实,而是一个女人眼中的种种经历) 所以,法国著名男星文森特·卡索饰演的那个疯狂而完美的情人,那个从来只交往模特女友但却爱上平凡的自己的男人,那个从来不想要孩子但却只想跟自己生儿育女的男人,那个半头白发依然性感的男人,那个离婚十年依然爱自己的男人.....等等,这一切,全部都来自女主的主观记忆。

“我们也度过了一段特别开心的时光,我们一起做了许多疯狂的事。但到了某个特定的点后,这些乐趣就开始消失了...”

台词平朴真实。影像上“主观记忆”的陈述,也是“女主如今的中年”和“十年前的青年”交替叙事的。

在豆瓣影评区看到有观众表示“不做提示的过去/现在切换,让人观影起来很难熬”。

但作为女观众我倒没这个障碍。女主的中年和青年发型、皮肤状态、精神面貌差别很大,一眼就能区分。而且麦温的剪辑节奏也刚好是按抑扬顿挫情绪起伏的分配,很有规律。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大脑自动会跟随导演的节奏切换到不同的年龄段。从中年的孤独,插叙回忆到青年时期热恋,毫无压力。

顺便,这片的女主角Emmanuelle Bercot现实里也是个相当有才华的女导演,属于导而优则演的类型。她凭借《我的国王》成为第68届戛纳电影节影后,而她导演的 《昂首挺胸》也刚好是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

梅雅·黛伦 Maya Deren

《午后的迷惘》这片对我的影响有多大?

可以说,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以为电影就是文学美术音乐之类艺术的结合体。直到看过这部电影我才意识到“视听语言”四个字的意义——电影是项造梦的艺术。

我们通过感知去和一帧一帧的画面互动,大脑由此产生无尽的想象力。而70多年前的梅雅·黛伦的电影意识绝对超越了今人。

梅雅·黛伦来自于一个乌克兰犹太家庭,高学历,是个富二代。母亲从艺,父亲是精神病专家(看来很大影响了她的作品内核)。她早期的工作是舞蹈团助理,这份耳濡目染解释了她后来对于影像表现形式的执念,以及对美学的敏感度。 「 梦 」 与 「 美 」 ,象征,隐喻,实验,精神分析.....这就是她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午后的迷惘》所给人的印象。紧接着她又同样自编自导自演了《在陆地上》和《时间变形中的仪式》,成为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除了表现梦魇,她也会关注舞蹈,东方武术,动物,美术等题材(比如1944年和著名画家马塞尔·杜尚玩票合作的《女巫的翻绳游戏》 )。

而这位“美国地下电影之母”的事业发展也关联到了情感婚姻。与梅雅·黛伦合作过三部作品的Alexander Hammid是她的第二任丈夫(他也参演了午后的迷惘),而给《午后的迷惘》浓浓东洋味配乐的日本人伊藤贞司则是她的第三任丈夫。。。(这俩还都是帅哥)

琳恩·拉姆塞 Lynne Ramsay


琳恩·拉姆塞 Lynne Ramsay是我心目中最有诗意的女导演。
 
一提到“诗意”二字,很多导演会处理成什么?
 
ok,让角色直接念诗,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安排充满矫情的、脱离现实的书面感台词(甚至文言文台词)也是一些知名导演选择的处理方法。
 
但当你看过琳恩·拉姆塞的影像处理方式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故作深沉、空洞刻意只会拍静止长镜头的电影实在太二逼了。
 
我不禁要问:什么是诗意。
 
可能诗意在表象上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少说话”。最能打动人心的,是让人们内心悄然泛起涟漪的不言之诗。


与直男擅长恢弘壮阔的大场面不同,琳恩·拉姆塞是反其道而行,擅长对画面做减法,经常把故事隐藏在细节镜头里。

头发丝的特写,被丢弃的果酱面包,瘦骨嶙峋的半裸身体.....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焦点上,唤起一种纯粹的视听意识。包括她表现人物情绪时经常是“截取一半”,遮住眼睛,遮住上半身,观众便会本能的去揣测角色情绪。聚焦在更细微的地方,用“更少”展示“更多”的隐喻。所以我们可以忽略掉情节,沉浸在声画所构造出的独特感受里。留白,让观众用各自的想象力去抵达诗意。

琳恩·拉姆塞与女神蒂尔达·斯文顿合作过《凯文怎么了》,喜好用相同的构图来凸显人物关系。


但她大部分的作品角色都是用了非职业演员。而她也总能挖掘长相独特,有电影质感的演员,在她的镜头里会经常看到那种不用台词就能传达内心过程的眼神。

 琳恩·拉姆塞说:“最好的演员,是在镜头前看不出是专业演员的演员。你没法说哪里是电影的结尾和开头,他们只是在那,好像关机了他们还是在那。他们就是真实的。”

 
安娜·莉莉·阿米普尔 Ana Lily Amirpour

安娜·莉莉·阿米普尔 Ana Lily Amirpour是伊朗裔的美国导演,也是我最喜欢的女导演。大眼睛,长得很酷,穿球鞋走红毯。长篇处女作《独自夜归的女孩》就受到美国独立精神奖的关注。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预告片时就被狠狠惊艳了一脸:
 
天,这世上怎么可能有这么酷的预告片?

但这部电影在国内的口碑并不好(imdb上有7分,豆瓣只有6.6分)影评区评价最多的就是“装逼”二字。
 
这里我要说——没错,这片是很装逼。
 
但是是高级的、你无法触及的那种逼格。
 
又精致又克制,又神秘又温柔。创作者有种骨子里的天然傲气,与作品天然融合。 一部冰冷而又伤感浪漫的喜剧, 一个狡诈又性感的藤蔓。

影片中女主角房间里张贴的装饰道具,其实就是导演自己的照片。

但阿米普尔的才华显然是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肯定,第二部长篇《劣质爱情》就和基努里维斯,卡奥卓戈,金凯瑞等商业明星合作。延续了前一部的配乐好品味,但相比处女作的黑白冷感,这次是更成熟的彩色肉欲邪魅重口味, 赢得了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

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的名字兴许陌生,但她有部作品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就是著名SM电影《午夜守门人》,大部分人也都是通过这部认识了个性独特,眼角凌厉的夏洛特·兰普林。



第一次看午夜守门人时我刚高中毕业,但却让当时未成年、未接触社会的我深深感受到BT虐恋的魅力,绝对记忆犹新,可见卡瓦尼讲故事的功力有多大。
 
她偏重于从“性”角度去解释纳粹历史下的人物动机,调动一切手段制造「性欲高于一切 」 的气氛。但显然这也给她带来了很多负面评价,因为许多观众并不能做到抽离出社会意义去纯粹的对待一部电影。

卡瓦尼是意大利人,早年在电视台工作拍了不少有趣的短片和纪录片。她的长篇故事片并不多,但口味都很重。畸恋,同性恋,情色,政治,都是她惯拍的内容。

莎莉·波特 Sally Potter

莎莉·波特是位英国知名导演,代表作有《探戈课》《奥兰多》。

说实话,她的作品我都不太感冒,最著名的《探戈课》我觉得闪光点也就是形式上,视觉上的几何美。她的舞蹈桥段的入味之处也只是因为她的舞台调度好,但情感表达遗憾还是有些琐碎,哪怕她是自编自导自演自跳探戈舞,我感受不到流畅的情感贯穿。我希望看到一种“冲击力”,一种探戈舞的精髓,但是没有。她可能更适合拍芭蕾题材,相对温吞优雅的。
 
反而我觉得她近几年拍的《金吉尔和罗莎》对人物的性格刻画相当饱满,主角那种率真独立的倔强感简直要溢出屏幕。

莎莉的人生很特别,不像其他导演是美术、摄影、作家这些更接近导演的学科出身,她另外一个身份是舞蹈演员。她从十几岁时就开始拍电影,与此同时她也进行舞蹈的学习,开舞蹈公司,做舞台指导,当舞蹈演员。
 
因为我也是从事舞蹈类工作,也身体力行的跳舞,所以我深有感触舞蹈跟导演完全就是南辕北辙的职业。一个用身体去思考,一个用大脑去运动。
 
如果硬说这两项艺术有什么相似点,那就是:都对节奏旋律的敏感,都对图形线条的苛刻,都对情感演绎的真实追求。
 
都是需要孤独的去重复枯燥,最终只把华丽的成品展示给观众的艺术。
 
所以莎莉·波特提炼出了这二者间的一块重合区域,这是最让我佩服的。

伊莎贝尔·科赛特 Isabel Coixet

对伊莎贝尔·科赛特 Isabel Coixet的第一印象是由18个短片组成的《巴黎,我爱你》中的一个故事。在众多世界名导的作品集里,科赛特的故事并不显眼,但这几分钟却是她一贯风格的缩影。细腻,复杂的人物动机,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愫抻得又长又有弹性.....一种连绵不断的很耐品的味道。
 
科赛特是西班牙人。但她的电影里,看不到炽热浓烈色彩斑斓的阿莫多瓦式典型西班牙激情,而是一种舒缓柔美的情调,有时候还伴随着巴萨诺瓦味道的配乐。同样是拍佩内洛普,我在《挽歌》里,会看到阿莫多瓦镜头里完全不一样的质感,一种纯真柔美的叛逆,和触不可及的悲伤。

在她的作品,我经常感受不到演员在演戏,因为太细腻自然了,演员的微表情都变得特别上镜。的确,她本身挑选演员时也最看重一个演员是否松弛不做作,不喜欢好莱坞大明星,她觉得“一举一动都那么假,不像真人”。
 
科赛特的代表作有《挽歌》《言语的秘密生活》《没有我的日子》。我觉得她最适合拍有文学打底的剧本,比如《挽歌》,因为她会处理得细水流长不矫情不恶俗,比原著格局还要好。

很有意思的是,《挽歌》是一部男性视角的电影,用著名男星本·金斯利主演并自述的口吻。科赛特说: “我了解男性,知道他们的脑子怎么转,而且我更了解女人的脑子怎么转,所以我觉得可以驾驭这个题材。”而最终,本片很成功,用一段忘年恋诠释了男女各异的心理。科赛特的视听功力非常扎实,每段戏给的景别,保留的火候,不多不少,刚好入味。

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

她是第一个拿奥斯卡(《迷失东京》2003)的美国籍女导演,也是第一个捧走金狮(《在某处》2010)的女导演(尽管我认为她中奖纯属因为她的家族和人脉)。

我不喜欢她的原因很简单:太无聊了。
 
就像诺兰名气再大我也不喜欢,也是因为太无聊。索菲亚的《迷失东京》是典型的10分钟一个睡点的闷片,但它摄影上还是有一些味道的,有她独立的气质(虽然运镜有她爹老科波拉的影子),处女作《 The Virgin Suicides》也属于“本身一般但贵在有气质”的类型。所以它们顶多是闷片,会有欣赏它的人,但绝不是烂片。

科波拉在时尚领域人气很高,许多影迷甚至开玩笑说“导演的穿衣品味比电影好看多了”。


△《埃及艳后》剧照

总的来看我觉得科波拉的名气和作品质量不相符,比如空洞的纯服设动态时尚杂志片≈美国版黄金甲的《绝代艳后》,比如获金狮奖后一片嘘声、只有零星掌声的《在某处》(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是她前男友昆汀)
 
所以这是最讽刺的点:一个女导演在众多直男中脱颖而出,但靠的却是她爹,她前男友。这似乎印证了那句话:女人征服男人,男人征服世界。

责任编辑:壹毛镜 zhujing@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ANSIKTET”的豆瓣日记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