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了很多年,才知道原来王家卫电影海报竟是他做的

——关于《重庆森林》

文/社长

记得十年前中文网络上有个谈论艺术电影、Cult电影的网站叫“史丹利五电影笔记”,他差不多是最早的华语影评网站,因为网主是香港人,自不免谈到王家卫。

当时他写过一系列谈论王家卫的文章,其中一篇谈到王家卫电影的美术设计,提及到《重庆森林》那个很特别的片头设计是一位广告界的老行尊做的,至于是谁,网主自己也没有答案。

▲令人难忘的《重庆森林》片头

这个疑问在过了十年后,偶然从一个朋友那得知,这个设计者不是别人,正是香港著名的平面设计师、艺术家黄炳培。

黄炳培我不陌生,2000年,回归的第三年,香港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设计概念——红白蓝尼龙帆布袋隐喻香港精神。

而黄炳培,正是“红白蓝之父”。

▲“无处不在红白蓝”,“又一山人”是黄炳培的号

红白蓝尼龙帆布袋是省港70、80年代最常见的日常用品,又大又结实,在那些历史老照片中经常见到它的身影,人们用它来装载货物,然后提着它过罗湖桥,给内地的穷亲戚输送各种生活用品。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红白蓝就是最常见的色彩。

在香港回归的第三年,香港悄然开始关于本土身份的讨论:究竟我们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香港精神又是什么?

黄炳培用红白蓝胶袋最常见的这三种色彩元素,百搭地融合进各种的艺术设计中,给出了他自己对于香港精神、本土文化理解的答案,红白蓝胶袋这种寻常得几乎被漠视的日常用品,是香港的土特产,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成长,在这里,传统与新,本土与世界,意外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一系列的红白蓝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甚至走出了香港进入了当代设计的领域,引起了各种关于香港本土精神的讨论。黄炳培也由香港走出国际,更多人开始认识他。

▲黄炳培(社长_摄)

知道他替王家卫设计了《重庆森林》,我和他之间也有共同的朋友,于是一直打算约他做访问。黄炳培经常会上广州,例外集团旗下的广州方所书店就是他参与设计的,他自己隔三差五也会来广州替方所做各种主题展览设计。

去年年底有天我在方所意外又碰到他,广府话相请不如偶遇,于是我和他有了以下一席聊。听黄炳培聊他替王家卫设计的故事,聊电影,聊当代设计。

王家卫的片头设计艺术

王家卫的电影总是有一种很强烈的形式感,无论从电影色彩的运用,细致到片名(都是四个字,中英文意义皆为互文),到电影海报、片头的设计,都花了很多心思。








▲王家卫电影的片头字体设计艺术

王家卫电影的片头字体设计,就与一般港产片不同,他几乎很少聘请写大字的师傅即席挥毫(去年我写过另一篇关于替港产片写片名的老人的故事,戳此),王家卫很早就喜欢针对电影去特定做字体设计。

在这么多部电影的片头设计中,《重庆森林》是最特别的一部,它是用“集字”的形式,这种方法80年代在日本设计界非常流行,但在港产片中可能算是第一部,它和电影的后现代拼贴风格又是如此契合。

为什么王家卫要找他设计电影海报

黄炳培:我想一想,是做电影海报先还是帮张叔平做唱片封套先,我也不记得很清楚,总之有段时间,我做了很多唱片封套,帮刘德华做过,拿着芭蕉叶那张。黎明第一张(《Leon Lai》)也是我做的,梁朝伟香港的唱片也全是我做的。

▲黄炳培作品:黎明的成名唱片《Leon Lai》封套设计

▲1993年,四大天王如日中天,刘德华这张唱片封套也是黄炳培设计的

▲梁朝伟1990年代在香港出版的唱片所有的封套都是黄炳培设计的

因为做唱片封套设计的缘故,所以和张叔平就比较熟络。张叔平做造型设计,我就做唱片封套设计。彼此熟悉之后,他就找我做《重庆森林》。

▲黄炳培替王家卫设计的《重庆森林》电影海报,已经成为经典

事实上他是先找我做《东邪西毒》在先。当时王家卫是先拍《东邪西毒》,那部片也拍了好久,中间暂停去了拍《重庆森林》,那我也跟着帮他做《重庆森林》,记忆中这张海报也是很快做了出来。

我又继续开始做《东邪西毒》,这个海报和他的电影一样,仿佛永远都完成不了。

导演、张叔平、我,一块商量,到最后,监制舒琪就找别的设计师接替去做了,不再等我们三个。不过《重庆森林》之后的《堕落天使》也是我做的。

▲《东邪西毒》1994年公映时刊登在《东方日报》上的跨页报纸广告,上面这个海报就是最初版海报,是监制舒琪另找人做的

和张叔平合作过很多次,电影,唱片,直到后来我离开了香港,我去了新加坡做一个广告公司的亚洲创作总监,常驻新加坡,自此之后再没有做过电影海报,也长期不在香港。后来王家卫的海报基本都是夏永康来做。

为了“重庆森林”4个字,他拍了200张霓虹招牌

黄炳培:做《东邪西毒》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来来回回都要用剪贴的方式,用手作的形式做。做了几个概念、方向都不太对,到电影快要上映了,也来不及等我。

《重庆森林》的时候,电影还在剪辑阶段,阿叔(张叔平)当然也不断地给我看各个场口样片,也给我了我很多道具,林青霞的假发,梁朝伟拿着的那个模型飞机。(社长:最终海报做出来也蛮符合电影的风格的,各种拼贴)对,电影也是拼贴的感觉。

我当时为了做这张海报,去了重庆大厦逛过好多次,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海报上面有一本重庆大厦看更的签簿,这本签簿没有在电影里出现,是我自己搜集回来的。

▲香港——字体之都

而片头“重庆森林”四个字,是我在城市里拍了好多店铺招牌、霓虹光管,但凡有这四个字的我都拍下来,拍了差不多一两百张照片,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字特意做了一个拼贴,当时还是手作时代,挑好字之后,我又找人拍了成照片,这四个字拼贴在一起和其他当时的电影片头非常不一样。

到了《堕落天使》,就到了电脑时代了,就不需要手工拼贴,可以用电脑拼贴了。《堕落天使》里,黎明扮演一个经常开枪的杀手,又有城市暴力,所以最终海报呈现出来就是一个挺暴力感的海报。

《堕落天使》我做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长方形长幅,一个是横的长方形,其中有一张是李嘉欣穿着渔网丝袜。

▲黄炳培设计的《堕落天使》最初版电影海报(长幅版)

▲《堕落天使》海报另一版本(横幅版)

《花样年华》、《春光乍泄》,这两张海报一定是夏永康做的,字体我不肯定是谁做的,但海报一定是夏永康。

▲从《春光乍泄》开始,夏永康为王家卫拍了8部电影的剧照,也替王家卫设计海报,这是最早的一个版本

没能阿巴斯合作成,非常遗憾

2011年,为纪念从事创作30年,黄炳培特别举办回顾展览“What's Next 30x30 创意展”,与30位世界著名艺术家联合创作,包括台湾雕塑家朱铭、日本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等。

原本这个回顾展其中一部分黄炳培是想找伊朗的电影大师阿巴斯合作,但一直快要到展览开幕,也未能约到他,黄炳培觉得有点遗憾。他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上,和阿巴斯有共通之处。

随着阿巴斯去年离世,也永远没有机会一起合作了。

黄炳培:我在香港见过阿巴斯一次,如果要选最重要的一个导演,我会选他。他的电影里有很多人文精神,社会价值观,很地道很人性,又简单。华人导演,我喜欢蔡明亮,贾樟柯。好莱坞电影就不需要多讲,他们有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不是我最关心的部分。

《无用》,因为马可(社长注:“例外”服装品牌的创始人之一)的关系。当时在威尼斯放映时所有的海报和手册都是我做的。

▲黄炳培替贾樟柯设计的《无用》电影海报





▲黄炳培替《无用》设计的威尼斯电影节场刊

最尊敬的电影海报设计同行

在60年代黑白粤语“残片”和80年代“尽皆过火”的港产片黄金年代之间,夹杂着一个港产粤语片式微的70年代。

到了1970年代中后期,随着香港经济的起飞,娱乐行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代表性的就有许冠杰许冠文兄弟的喜剧,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香港电影海报教父”的阮大勇,1975年由朋友介绍为许氏兄弟画《天才与白痴》开始,阮大勇进入了电影海报设计行业。其后一发不可收拾,业内有传说电影公司的老板们都迷信,但凡阮大勇设计海报的电影都卖座。

▲香港电影海报教父阮大勇(左),关于他我另文再叙

可以说,阮大勇的电影海报设计见证了香港电影海报设计行业的以及港产片本身的起落。

问起黄炳培最尊敬的同行,他第一个提到就是阮大勇。(关于阮大勇,我日后专文再叙。)

黄炳培:(社长:你最欣赏的香港电影海报设计师是?)阮大勇,我想是在华人的设计师当中最独特的一个。我想他是当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80年代除了阮大勇的海报,还有一个叫黄金的人,专门画戏院外墙的电影海报,这样东西在70、80年代开始慢慢消失。他们两人都创造了一种风格,很地道,很深入人心,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或许现在有的边远地区还有,但像黄金这样形成自己的格局的已经没有。

香港电影从50年代起步,经过到现在起起伏伏,这两人最具代表性。

▲香港电影海报史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黄金

设计师参与电影海报,在香港算是零零碎碎,我也是。王家卫算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他对电影海报的要求算是很高的。

其他的,你会记得徐克的电影海报是怎么样的吗?可能你只会记得黄飞鸿系列海报,橙黄色天空,《刀马旦》之类的那些,至于其他,你还会记得吗?吴宇森的电影海报你会记得吗?

我想王家卫、张叔平这些人,对海报设计是有要求的。其实香港很多导演对电影海报是没有什么要求的,他可能只会交予给发行公司去做,很多时候是跟随市场的喜好去做,香港电影海报整体很大路货。

什么是“香港精神”?红白蓝不能代表全部

▲黄炳培亦是“红白蓝之父”

1988年,黄炳培在伦敦的SOHO区一间精品店偶遇红白蓝胶袋,他自称当时犹如当头棒喝:一直以来香港的设计多为跟西方设计风格走,再又是日本的风格,什么是香港自己的风格?黄炳培觉得,红白蓝胶袋才是香港的东西啊!

自此,他把这种“地道东西”糅合进了自己的设计作品里,于是便有1990年代一系列的地下铁广告,这种用传统去与更广阔受众沟通的方式,让这个广告爆红,也让黄炳培跻身香港知名设计师之列。

黄炳培:设计是从西方来的,无可厚非,大部分的香港设计师都是跟着世界潮流而去的,最初美国的设计很强,他们的设计理念就很影响香港。接着是日本。

我刚出道的1980年,日本的设计师最影响全世界的,无论是经济还是设计理念,都是主导全世界的。

当然近20年可能就是英国,荷兰,瑞士,到今天都是欧洲主导。这是大的潮流,香港在80年代被日本深刻影响。

当然你也看到陈幼坚、靳埭强将“东成西韵”,将东方和西方的感觉放在一起,靳叔将传统的当代化。但其实将传统当代化的理念也不是地道的。

我是较早期去探索“地道”的元素,通过做广告做平面设计,将世俗生活的感觉拿出来用。

▲1991年港铁MTR系列广告,是黄炳培成名之作。它的电视广告还是有黄炳培自己亲自上阵,广告中运用了“如来神掌”等历代香港人都熟悉的“元素”

我的转折点是1990年做地铁广告的时候,用了无数的地道元素去做。到今天,谈本土文化,谈本土特色,已经不算陌生,媒体也讲了很多,但在90年代以前这个意识是很薄弱的,当时大家也不往这个方向去探索。

我有这个意识是因为1988年,我在伦敦一间精品店看见他们卖红白蓝胶袋,我当即如梦初醒,在英国的SOHO区,一个精品店,他们竟认为红白蓝胶袋这么特别,这本来就是属于我们的东西,自此之后我开始反省。

那一刻真的有一巴掌掴醒的感觉,自此之后我就特别反省,到了1990年我能做出地铁广告,和我在1988年在伦敦认识到什么叫“本土特色”有关。

我在地铁这个客户之前,做过地产客户,时装客户,甚至我做过香烟的客户。

每次做这些客户,其实你都只是针对一小撮人,你不是针对大众、全香港人,从知识分子都牛头角顺嫂,你都要理解,要讨好所有人,很难。巧的就是,当我1999年做地下铁广告的时候,正好印证了1988年我在伦敦见到那些红白蓝胶袋的感受。

所以从那天开始我就决定,再没有比用本土元素和别人沟通更容易的事了,认同感大很多,也很容易明白,所以往后我用了很多地道的元素,电视广告啊,海报啊,将红白蓝变成我个人的创作则是很往后的事,我很强调地道元素,除了东方精神之外,是我最强调的,我的命运走过来就是如此。

你看我今天做的设计,很多小孩都会跑过来摸一摸或者拍个照片,因为这些是和你的生活有关系的,共鸣感很强。

▲和黄炳培聊天的当天,他正在为广州方所书店布展,临近农历年尾,他这个展用搜集回来的过去时代民众最日常使用的器具组成,“年味”不言自喻

从2000年做红白蓝到今天已经16年了,大大小小,室内室外,平面立体的都做过了,大家一看见这个,就说是香港精神,其实在这里我要更正一下,香港精神不能用一个很简单的价值观去决定什么叫香港精神。

我是在60年代长大的,从70年代大家都很穷变成一个国际都会,大家的投入感、存在感、“明年会更好”、捱得苦,都是我小时候见识过的,所以每次我用红白蓝我是推销正面积极的东西。

到了80年代90年代大家富有之后,出来了一种见“陈积性格”(陈积是香港一套电视剧《香港八一》里面的人物,人称“通天经纪”),他是电视剧人物,是个sales佬,拿着个公文包,到处走,找生意,口若莲花,小聪明,这个叫陈积,这个就叫香港精神:小聪明,快,很多办法——这些都是香港精神。

▲TVB著名的绿叶颜国梁扮演的“陈积”一度代表香港精神

所以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香港精神,所以每次你问我红白蓝代表什么,那一定要返回到60、70年代我讲的那些,不是陈积这种,也不是讲多元化那些。

海报设计是伺候客户的艺术,不是个人发挥

黄炳培:我除了做商业项目之外,还做了很多文化推广项目,剧场海报,进念剧场之类。我认为,做文化推广,不论是电影,剧场,舞蹈,这是别人的创作,记住不是你自己的海报,要将这个项目升华出来。

▲黄炳培替香港话剧团设计的宣传海报

我很怕那些人将自己的看法揉进去,有误导观众之嫌。究竟是你在做创作,还是你的客户在做创作。我很强调,我是锦上添花的那个人,不是原创的人,原创的灵魂是属于委托你的艺术家,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我举两个例子,例外方所帮林强发行了一张电影原声CD,我替他做唱片封套设计。我当然是很喜欢林强的音乐,他配乐的电影我也都看过。

我首先问他,林强,你为电影配的音乐是什么?我要跟他沟通,我说,不如你写几个关键词形容一下你的音乐,我才有做的起点。他在电子邮件里很简单地跟我说了四个字:上善若水。

我一看,我就明白了,所以你看他的唱片,是用两块纸板夹住唱片,上面有一块很长的布绑住,你一定要揭开布条摊开才能取得唱片,这里面就包含了河流与水的概念。

▲《若水:林强电影音乐作品集2013》CD封套整体设计

林强自己很喜欢这张唱片,后来他做《聂隐娘》的电影原声又找我,我又问林强,他想要什么。当然那部电影我有更多切入点去了解,我跑去听了侯孝贤在香港的演讲,关于电影,关于传统,关于唐代,听他讲他如何与年轻的编剧(谢海萌)如何一起去参与剧本,他如何还原唐代的面貌精神。

▲《刺客聂隐娘》电影原声CD封套设计

其实刚开始我婉拒了导演,因为我对唐代没有什么认识,但导演坚持让我做。

这张唱片封套的设计理念就是,你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听众、观众去重新认识古琴,在做封套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如何将这个脉络拿出来。我要有充分的理解之后,最后你看到这张唱片我用了两个元素,就是将古琴音域用视觉化表达出来,重叠在古代的音乐的乐谱中。

责任编辑:高梦苒 mengran@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奇遇电影”(ID:cinematik)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