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些人,你哪来的观影「高潮」?

——关于《枪火》

文/房事勤


其实大部分人心目中的银河映像,是前十年的银河映像,是《一个字头的诞生》、《暗战》、《暗花》、《PTU》、《枪火》、《黑社会1/2》。

而这十年,杜琪峰韦家辉司徒锦源游乃海等人也确实拿出了看家本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既不是地下得你看不懂情节,也不是流行得你猜得到结局。也许《柔道龙虎榜》的励志价值观别的影片也有,也许《枪火》里的兄弟情义吴宇森也拍过了,但影像的冷峻现实风格,别无二家。

回看这些电影,几乎每一部都不一样,都在尝试,因为到底拍什么可以闯出一条血路,他们也不知道。

而银河映像这十年的电影配乐,风格也完全迥异,在后来的Xavier Jamaux之前,也只有钟志华合作最多次,其他参与者包括黄英华、金培达、张兆鸿等人,当然还有在《黑社会》里的罗大佑和Robert Ellis Geiger。

作者电影的宿命:试试看

「作者电影」是法国导演特吕弗提出来的概念,当时他还是影评人。为了反套路,他提出了「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的概念。

个人风格是个人意志冲动的创作成果,冲动就是脑子里突然有个模糊的影子,让你去追。杜琪峰也确实喜欢亲自挑参考音乐。

《一个字头的诞生》算是第一次试试看,这部实验到骨子里的电影,在拍摄手法上也是银河映像迄今为止最具实验性的,其他的包括《三人行》,都是在剧情和节奏上做实验。

而全片唯一的旋律,在片头刘青云出场看手相时,在几个不同景宽的特写镜头中,配乐就已经起范儿了。

这是黄嘉倩的创作,口哨一样顽皮的MIDI合成乐声,在旋律上又诡异十足,重复的电子节奏仿佛在告诉人家:看看后面会发生什么。

然后刘青云就决定和吴镇宇、徐锦江这帮人一起去湛江,在去湛江之前,他们还去洗桑拿,七个大老爷们光着屁股,很拽啊。然后付不起钱咯,专业素养一暴露,就砸场子顺便抢劫咯。

就在他们光着屁股上楼的那个慢镜头的摇移,片头那个旋律又出现了,而且节奏和力度更加强劲,但却衬托得这个「世纪组合」真是一群饭桶,这里的配乐充当着黑色反讽的作用。

《一个字头的诞生》当然是黑色幽默片(从香港到大陆到台湾讽刺了个遍),而且是一个关于「重复与选择」的电影。

刘青云的两次选择,开头看手相那一段重复了三次,最后那一次是片尾,我们终于听见了那个看相的在说什么,也明显寓意着刘青云的重新开始。

配乐上也在重复着一段旋律,让全片虽然搞笑但充满单调的诡异感,唯有跟着剧情轻重而变化,变奏出不一样的荒诞。


这一切似乎是很韦家辉式的,而中间刘青云和吴镇宇去杀五湖帮的两个大哥时,刘青云在黑暗里躲避枪火的片段,则明显是杜琪峰式的。

由于这部片子在各种拍摄视角中来回切换,导致很多场面容易显得混乱,这时候,你会听到一大堆乱码式的电子琴键音效。这种简单又传神的配乐,要等到2003年的《黑社会》里,才等来罗大佑靠吉他复调来传达黑社会选举之黑,为我们再次洗耳。

试试看,跟类型片开个玩笑

《一个字头的诞生》既是1997这个刺眼之年的作品,也更像是银河映像的一个宣言:在资金和人才毫不犹豫北流的时候,在好莱坞和日韩电影双重冲击之下,他们选择在本土搞搞实验。

其实就拍摄规模而言,《一个字头的诞生》当年三百万票房,性价比已经挺高了。

「作者电影」让人着迷之处在于每次都尝鲜,但又能贯通着自我烙印。就像我每次听窦唯的音乐,都能听到他在尝试不同风格,但《殃金咒》和《天真君公》里都有不变的呓语和迷幻。


《枪火》《PTU》《暗花》是银河映像千禧年前后的代表作,这三部里有两部由钟志华配乐。钟志华不是读音乐的,毕业后进电影圈乃至跟杜琪峰合作,也是机缘巧合。但幸运的是,他没多久就遇上《枪火》这样的佳作。

《枪火》是一部关于五个临时保镖的故事,杜琪峰只拍了19天,但关于五个男人之间如何从压根不认识到不打不相识到相识了还打的全过程,靠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让观众信服了。

这是讲故事的本事,例如那个走廊上踢纸团的段落,已经足以说明五个人的友情升级,而黄秋生故意借阿肥的手机打电话,则带出了结局的反目,以及一个潜伏着的结局。

最后,信仔假死之后,从饭馆后门溜掉,这里出现的音乐是通篇的主旋律,一段chacha风格的音乐,这种明快的节奏是钟志荣的别出心裁。

据说杜琪峰直接给他的参考音乐是《被遗忘的时光》这类老歌,但他跟老杜对着干,尝试了自己的想法。当时他只有20几岁,初生之犊不畏虎。

《放逐》有吴宇森式的浪漫,而《枪火》是那种干净利落不显露的江湖气。

在那段经典的商场枪战中,从站位、动作、默契到主次视角互补,都非常杜琪峰,而音乐也选择了大量的鼓点,甚至后期加了子弹飞驰擦过空气的声音,一切都是紧绷的,配乐也近乎纯节奏。

《枪火》里那首茶舞风的旋律由钟志荣献上,而《PTU》才算是钟志荣独立创作的配乐,他用冷血的吉他声,来呼应杜琪峰通篇的冷光和静止站位。

《枪火》与《PTU》互为动静,这个基调从片头出片名LOGO的时候就定下来了:黑暗中有一丝冷光闪过。

从街景一路冷到人物内心,就连那个砸车窗偷钱的小孩,都像是黑夜里原罪的象征。

细分剧情会发现,一切都是靠小事在推进,但最后滚雪球一样滚成大事,这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有一张雕塑面孔,剧情再怎么发展也是箭在弦上——但过了很久,箭还在弦上。

唯一有温度的段落,是那群PTU上一栋老楼找疑犯的时候,3个不怕惹事的PTU走在前面,而当后面的2个PTU跟上来时,双方枪口一对,看见是战友,心头一稳,这里的旋律是全篇罕有的同袍情谊。

钟志荣是依据杜琪峰给他听大门乐队的《The end》来创作这段音乐的,但却在迷幻的吉他声中找到了温暖。


杜琪峰并不想讲什么警队潜规则或者犯罪,他在这里做的实验,是传统类型片的变奏叙述:警察片从来没这么慢过,也没这么有张力过

包括《枪火》《非常突然》《PTU》在内,杜琪峰都尝试用戏仿的手法复苏观众对80年代枪战片警匪片的记忆:《枪火》很武侠,但是没有豪情壮志;《PTU》像极了80年代的香港警察片,但又黑又沉;《非常突然》更直接,戏弄观众的情绪,貌似渡过风波,突然全都死了。

这些实验之后,杜琪峰也真正放开手脚去尝试商业流行片的创作,而不只是搞个明星拼盘贺岁剧来辅佐现金流。

试试看:边挣钱边耍浪漫

让商业片变得有趣,杜琪峰给自己保留一个发挥的余地,但其实创作者都心照不宣,那根本不是他想拍的。

所以《瘦身男女》和《孤男寡女》的主题曲都很流行,《遇见》也很传唱。这些片子唯一的实验成果,可能是发现了刘德华和郑秀文这对搭档居然那么搭。


在市场领域,银河映像真正成功的实验是《暗战》,说穿了这就是一部带温情的斗智片,而这种片子本来就受市场欢迎,其中情怀是孤胆英雄。

黄英华为《暗战》作了气度辽阔的配乐,当风笛声与人的和声奏起,恢弘曲风嫁接高楼景观,让刘德华在一开场走上天台时,就有了枭雄末日的苍凉感,角色设定也确实是癌症晚期。

这个苍凉的旋律,在酒吧里的那场戏里,用温馨的琴声转化成一种遗憾的美,当一个大贼看着电视里的动画片吃着吐司,再联想到他时日无多只想完成夙愿时,一种童真的遗憾涌上心头。

将这份温暖延续到小巴,让刘德华和蒙嘉慧相遇,风格的差异化顺理成章,智贼也变成了雅贼。

当然了,作为一部希望站着挣钱的电影,刘德华最后能逃脱,靠的当然就是警匪之间的亦敌亦友的暧昧情感。


而不卖座的《柔道龙虎榜》则是杜琪峰真正投入私人感情的电影,他也多次表达这是他的私爱。

这种作品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往往很难被重视,例如很多人都记得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但他自己更喜欢《夜色温柔》,尽管大多数观众都认为那是他力竭之作。

鉴于《柔道龙虎榜》本身就是致敬黑泽明的电影,选用徐小凤的《柔道龙虎榜》作为主题曲也很合理。

但真正温暖人心的,在那段经典的「叠罗汉」里,金培达用温馨的三角琴和弦乐,将本片的励志主题揪了出来。

当那颗红气球飘走,我们也听见了失败人生中的希望。而片尾则又让人动情了一把,当古天乐清醒之后,他逐个上门跟人道歉,也为自己以往的浑浑噩噩道歉,然后跟对方摔一场。

在这里,打一场柔道变成了和解的最好方法,配上那段小提琴,所有的失败都不重要了,原来的朋友都还在。

每个创作者都有心头好,总会找个机会兑现。

试试看:咱们还是谈点政事吧

前面说的那几部都各有风格,当然也有一些失败的尝试,例如光顾着浪漫的《两个只能活一个》,以及《PTU》后续的一系列鸡肋之作。

而《黑社会》是银河映像真正尝试打开史诗的局面,也是杜琪峰尝试去传达他的政冶观察。

政冶不一定要在政冶中,《PTU》讲一件事如何从小到大,《暗花》是处处有生机却早已命中注定,到了《黑社会》,真真实实讲一场选举了,杜琪峰这次选择不耍花招了。

反观《暗花》里的杜琪峰,在展现阴郁暴力时,他用了大量的戏剧反转和意象镜头(例如那颗乒乓球和装着人头的袋子)。

听着黄英华《暗花》的凶险配乐,看着梁朝伟开车到郊区会见黑帮老大,低沉的电吉他声一口气咆哮着一个危险世界。而当梁朝伟在白天开着警车巡澳门时,黄英华用了Giorgio Moroder的电子舞曲《chase》。

这些节奏都是生猛的,角色命运都是未知的。

但《黑社会1/2》在情节上都不做复杂处理,也不想让观众彻底投身参与。最妙的是,这是一部让人后知后觉的电影。

它的史诗格局来自对现实黑暗势力的对照,而且层层递进,从黑社团到红社团,而无论什么社团,杜琪峰真正展示的是一种摧毁人性的逻辑。

政冶,就是让人后怕的那个藏在故事表面下的逻辑:其实《黑社会1》一开始局势并不明朗,大D张扬阿乐低调,阿乐买了块排骨回家煲汤,还是很低调,而大D则大摆筵席准备庆功。结果,大D落选,然后另竖旗帜,整个社团转了风向,俩人和谈之后,大D还是不甘心,最终被阿乐干掉。

仔细一想,阿乐这个角色最狠的地方,就是他所做的都是合情合理,是你完全理解的。

等等,为什么作为观众的我会认可他的行为?观众心眼里的认同,等同现实里的民意,这™才是政冶!

这也让罗大佑作曲高少华演唱的那首《对天歌》显得又怀旧又讽刺。 算起来,罗大佑跟香港导演合作,应该从《八两金》的主题曲《船歌》开始的。

而这回他给杜琪峰所做的《云宫音》,光靠几个复调的吉他声,再加上一阵鼓声,就把一场选举的黑暗权力争斗挑明了:唯独在片尾九个人结拜仪式上,吉他做了点变调,有点温情。

在大D和阿乐联手铲除对手之后,甚至出现了《对天歌》的欢快口哨,但待会阿乐就把大D用大石头给活活干死。

义气啊义气,像梦又像屁。


到了《黑社会2》,已经不是简单的双雄模式了。

开场尤勇讲述「以和为贵法则」那一场戏时,背景接连出现清朝末年的照片,不仅点明了洪门的历史,也在暗示中国几千年来的黑色游戏规则,孙中山与黑龙会,蒋介石和青帮,还有亚克西啊亚克西。

记得《黑社会1》有个很明显的梗:尤勇最开始扮演内地公安,而在片尾,他又出现在洪门的入会仪式上。在第二部,已经是明示了。


整个《黑社会2》彻底摊牌,而且逻辑更压抑。随着Robert Ellis Geiger的小提琴声响起,尤勇将洪门的厚黑生存法则娓娓道来。在一阵小堂鼓声撑开空间感之后,画面上几幅清末民初的照片让我们看见,这股厚黑的能量,已经蛰伏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了。

相比罗大佑重复吉他音阶,Robert Ellis Geiger其实并不太招观众喜欢,尤其是管弦乐跟中国江湖,始终有隔阂,但这是主题架构需要。第二部的黑社会已经不是本土势力的角力了,需要一个长调,全片罗大佑的吉他只出现了几次,剩下的全是压抑。

而这份压抑显然来自现实而非电影中,因为没有观众会觉得在红社会的滔天势力下,Jimmy仔会有第二个选择。

这并非搞不搞世袭制的问题,也不是有什么后果的问题,因为对方已经不是跟你硬碰硬了,对方站在了一个不可商量的位置。古天乐揍尤勇那几拳,其实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因为这是一种无法拒绝的生存模式。

简单说,大局为重。这是Jimmy仔的困境,也是中国历年来的黑色政冶困局。

就凭这个洞察,以及偶尔戏谑不夸张的表现方法,《黑社会1/2》算是华语电影里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黑帮系列。


我看到了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与压抑,我看到了本地人的经历与宿命。一旦有人能拍出我们本地的黑暗现实,那观众不是赞许,而是发自胸腔的共鸣。

再说了,杜琪峰镜头下的那些清末民初的东西,着实韵味十足,能让人再次审视本土能量与历史器物,例如贾樟柯在纪录片《无涯》里提到的棺材铺,而我更喜欢下面这些封建迷信美学的遗物。


我相信这也是杜琪峰当年愿意留在香港本土发展的原因,也是他愿意自己出钱出力搞「鲜浪潮」电影计划扶植新人的原因,而扶植的成果之一,大家已经看到了,就是《树大招风》。

让想象力顺杆爬吧:《黑社会3》还能讲什么?在第二部的结尾上怎么推进?《黑社会2》里的剧情已经跟身边的现实同步了,那么第三部.....再推进就很严重啦!但就《毒战》的勇气和公关运作能力,杜琪峰会给我们一个想不到的答案。

也许很难,但一定会有结果——电影反而成了现实中的希望。

责任编辑:壹毛镜 zhujing@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香港电影”(ID:hkmovie)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