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厄德曼》可能是去年欧洲最火的文艺电影。
举几个数据,在戛纳电影节的场刊(上面有许多权威媒体的打分)上,它拿下来了3.8分,是场刊的历史最高分;在BBC评选的21世纪百佳电影中,它是入围影片中最新的一部;去年的《电影手册》(法国权威电影杂志)评选的年度十佳,它同样高居第一……
尽管《托尼·厄德曼》获得了这么多殊荣,但在最重要的戛纳电影节上,这部电影却一个奖都没有拿。这让许多影评人和影迷都大感意外,甚至有些抱不平式的愤怒。
但在我看来,这个结果其实合情合理。
首先,《托尼·厄德曼》并不是一部在电影层面上多么出色的作品,它更像一部电视剧,通过对话或者说段子在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戛纳评委们恐怕很难对这部电影产生青睐。
但为什么,它能在影评以及影迷圈里收获如此多的赞誉呢?我觉得,这和它的题材产生的同理心有关。这部电影,说的是上班族的压抑和苦闷,而这一点,无疑是戳中了那些同为上班族的影评人和影迷们的心。
中产阶级或许是当下欧洲文艺电影最为关注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人迷茫、空虚、焦虑,生活无忧,但也很难有质的进展,所谓不上也不下,换言之,他们就代表了现在的欧洲。《托尼·厄德曼》的女主角伊涅斯就是最典型的欧洲中产阶级。
▲女主角伊涅斯
伊涅斯是一家跨国咨询公司的高管,目前在罗马尼亚的分公司为一位美国客户服务,相当事业有成。但很显然,这个人物的身上是有问题的,比如,她基本上只穿一种衣服——工作时的正装;她几乎不怎么笑,总是板着个脸;电话也总是接个不停。伊涅斯显然是被自己的工作给绑架了。
在往后看,伊涅斯在罗马尼亚有一个固定的性伴侣,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性别无其他,她甚至觉得做爱会削弱她的工作斗志;伊涅斯有个小助理,但这个助理非常怕她;公司的老板虽然将伊涅斯看作得力干将,但在关键时刻并不会站出来支持她,工作上的承诺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有两个闺蜜,但关系看得出来非常冷漠。所以,伊涅斯在罗马尼亚既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爱情,她的生活中没有感情。
更有意思的是伊涅斯对待罗马尼亚的态度,你能看得出来她对这个国家极度的蔑视,她厌恶这里的贫穷,对那些即将失业的工人没有丝毫同情。罗马尼亚对于伊涅斯而言,只是她客户的投资对象,而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她正在生活于其中的地方,换言之,她甚至连生活都没有。
听上去是不是挺耳熟,各位上班族们?
与伊涅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爹——温弗雷德。这是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头儿,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自娱自乐。比如他会一人分饰两角调戏快递员;把自己化妆成Kiss乐队的模样来表演温馨的送别节目;
▲温弗雷德主导的暗黑文艺汇演
会突然间戴上假牙变成另一个人等等。但关键是,温弗雷德这些把戏一点都不高明,稍微熟悉他的人一眼就能看穿。但他一直乐此不疲,以至于给身边的人造成了不小的尴尬。
▲温弗雷德戴着假牙假装从伊涅斯身边路过
不过,温弗雷德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孤独。温弗雷德的生活中只有一条狗,这条狗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也老死了,他有个钢琴课学生,但是很快这个学生就“辍学”了,温弗雷德还有一位老母亲,虽然两人经常见面,但话似乎说不了几句。
▲温弗雷德和他的狗
伊涅斯的老爹虽然在非常努力地生活着,但他的生活依然很糟糕。
所以,温弗雷德才会去罗马尼亚找伊涅斯。
两个人在一起制度过了一个周末,但这个周末糟糕无比,两个人各方面的分歧都太大,完全合不来。周末一结束,伊涅斯就把温弗雷德送走了。
但两个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温弗雷德并没有离开。也许是不甘心,也许是心疼伊涅斯,但我觉得,温弗雷德留下来的最大原因,是为了拯救女儿,把伊涅斯拉回到生活中来。
他用什么来拯救呢?答案是“虚构”。
▲托尼·厄德曼
他虚构了一个人物,叫“托尼·厄德曼”,他让这个人物渗透到了女儿生活的边边角角。一开始,他是一个培训课程的讲师,和女儿的两个闺蜜打情骂俏;他有时候又会变成德国大使,跑到陌生人家里去拜访;有时候,伊涅斯又不得不让他成为自己公司的顾问,一同前往工地商讨裁员的事。
▲温弗雷德伪装成公司顾问和伊涅斯一起去工地
这些角色,都在搅动着伊涅斯的正常生活。
而伊涅斯的救赎,就是在这一连串的虚构中完成的,比如她看到了自己和他人感情的虚假,工作意义的虚假,自己对罗马尼亚刻板印象的虚假,总之,就是通过这一场虚构事件,看清了她生活的虚假。
所以,当伊涅斯在罗马尼亚女人家中高歌一曲后(这时她的身份是老爹赋予的德国大使秘书),她所幸让自己的生日派对变成了一场裸体派对,来一次彻底的释放。
▲伊涅斯唱的是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这场裸体派对是全片的最高潮,如果说之前一直是尴尬,那么这一刻,影片才真正有了一点荒诞的意味。
▲一次突如其来的裸体派对
注意最后谁参加了这次裸体派对:伊涅斯的助理小姑娘,因为她害怕伊涅斯;伊涅斯的老板,因为他需要用这场派对来稳定军心。总之,他们都是因为有求于伊涅斯才来参加,但参加的结果却反倒像是被戏耍了一般。
而这一刻,托尼·厄德曼这个虚构的角色甚至变成了一只大毛怪。但也是这一刻,伊涅斯才真正与她的父亲达成了短暂的和解。
▲全片最暖段落
但问题是,中产阶级真的能够依靠“虚构”来拯救吗?
当然不能,而影片也似乎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结尾伊涅斯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去了另一家公司,并且马上要去新加坡就职。她的生活似乎得到了改变,但其实根本没有,无非是从一个圆圈跳向了另一个圆圈,无从逃脱。
那么,此前那一系列的荒唐闹剧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种感觉很像是导演在说,中产阶级的生活是虚伪的,而他们没有任何能力逃离这种虚伪,托尼·厄德曼只是带着我们观摩了一把这种虚伪。
片中托尼·厄德曼对一位罗马尼亚的工人说,不要丢掉生活中的幽默感。这大概是一句和“诗与远方”意思相反,但其实意味相同的话。托尼所说的幽默感,指代的其实是那些生活中无法复刻的小细节,比如那个工人家中马桶盖上的老虎头像,罗马尼亚女人家的复活节彩蛋,购物中心里滑冰的孩子。
在导演看来,这些东西才是拯救中产阶级的关键,不是虚构出来的刺激人生,而是近在咫尺的小确幸。
然而,《托尼·厄德曼》难道不就是一部虚构的电影吗?伊涅斯的生活是虚构的,她的危机是虚构的,温弗雷德也是虚构的,他虚构出托尼·厄德曼这个人物的行为本身就更是虚构的了。这些无非是导演为了表达而设置出来的对立与矛盾。
换句话说,在《托尼·厄德曼》中,这群中产阶级可能也是虚构出来的,他们没有血也没有肉,没有感情也没有痛苦,像是行尸走肉。
而导演虚构这部电影的根基,似乎是“恶意”。
黑完了,最后奉上导演玛伦·阿德美照一张:
不好意思,我打算黑一黑这部去年口碑最好的欧洲文艺片
——关于《托尼·厄德曼》
责任编辑:朱洪 zhuhong@wufazhuce.com
作者
|
肉山大魔王
我从小就想做个黑帮。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