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帮经典《教父》,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关于《教父》

文/一丁

又到了广大影迷剁手的时候了。如果你是一名职业编剧或者编剧爱好者,如果你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崇拜者,如果你是电影《教父》的铁杆粉丝,那么这本电影书《〈教父〉手记》你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

这本《〈教父〉手记》是由Regan Arts出版社于16年12月20日,在北美率先出版。该书详尽记录了科波拉在改编马里奥•普佐《教父》这本小说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每一个想法,而且这些想法都以手写注释的形式留在了笔记本中。

《〈教父〉手记》这本书的出版,原封不动地将科波拉的心路历程和手稿展现出来,同时书中还包含一些从未面世过的照片、面试演员的记录还有科波拉亲自执笔撰写的序言。

你很难再找到一本如此深入记录了整个剧本开发过程的电影书,而且电影《教父》的巨大成功让这本书更加有价值。


这本可以堪称巨著的电影书厚达720页,分为两个版本:普通版和带有科波拉签名的限量豪华版,普通版售价50美刀,豪华版售价250美刀。

“这本笔记是我关于《教父》这部电影的个人工作记录。过了这么多年后,我很高兴能把它拿出来和那些可能感兴趣的人分享。这是理解马里奥•普佐的小说如何被拍成电影的关键。”科波拉介绍这本书时说到。

当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接到让他执导《教父》的电话时,这件事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和其他许多“新好莱坞”的导演一样,科波拉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始在“B级片之王”罗杰•科尔曼的手下干活。

那个时候他刚刚同乔治•卢卡斯一起创建了美国活动画片工作室(American Zoetrope),是个生活清贫的年轻父亲,他当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而且马上就要有第三个。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年轻的家庭需要经济支撑,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看到《教父》这部影史经典之作。

事实上,科波拉并不喜欢马里奥•普佐的小说,尽管电影《教父》就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科波拉评价这本书“淫秽且商业”。

科波拉采访中说他觉得书压根就不该改编成电影。电影剧本应该是新鲜出炉的原创。他也反对老片重拍。他觉得拍摄一部电影至少应该拍一点对这个世界来说独特的东西,而不是从现成的书改编。

但是当他接到电话时,他还是答应了下来,他为了钱去拍摄这部电影,如同其他许多年轻导演一样。

“如果从小说改编电影,我的经验是,做好笔记,直接往书上写,把每一处让你有感觉的地方,每一处让让你感动的地方都写下来。初次阅读的笔记是最有价值的。这样当一本书读完,你就会发现书中有的地方画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空空如也。”

科波拉的整理术

科波拉认为电影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笔记。

于是科波拉拿着一本硕大的笔记本,买了一个能够装下这个笔记本的棕色大书包,带着他的Olivetti Lettera 32打字机和白纸,去了在旧金山北海滩的里雅斯特咖啡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小说的阅读和剧本的改编工作中。

“我爱那种感觉,就像是活在梦里一般。我坐在一个嘈杂的咖啡馆,里面许多人都说着意大利语。可爱的姑娘不时地从我身边经过,这就是我的梦想。”科波拉说到。

科波拉做笔记的这个方式同他的戏剧背景有很大的关联。

在舞台剧和话剧的排练中,会使用到一种叫“提示本”的东西,上面画满了需要注意的重点。科波拉的笔记本就相当于是拍摄《教父》的“提示本”。


“我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本子带到哪里,把新的发现和感想记载本子上。然后把本子过一遍,心里就有数了。小说中那些脱节的故事和纷繁芜杂的人物,用这个办法,就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或删繁就简。用这个办法,久而久之,你也许就能在这个提示本的基础上写出剧本的初稿。我拍《教父》的时候,我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尽管我有剧本,但我从来不用。我总是把这个大本子带在身边,用这些笔记来拍电影。”科波拉在谈起编剧心得时说到。

他具体是怎样做的呢?科波拉用刀片将《教父》这本小说划开,将书的每一页单独取出,然后粘贴在他的大活页笔记本中。

笔记本中的纸中间剪出小说纸张大小的口来,这样书的正反两面都可以在笔记本中看到。

科波拉耐心的裁剪每一页笔记本,并小心翼翼地将书的每一张都粘在上面。

仅仅是这样一个工作,就花费了科波拉数小时的时间。

之后科波拉一遍又一遍地通读小说,在上面写划出各种各样的标记和注释。

科波拉说他在二读这部小说地时候,最初的那种反感已经消失无踪了。

在科波拉所做的大量注释之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总能将文本提炼成最关键的戏剧时刻和故事情节。

在书的序言中,科波拉将《教父》这个故事总结为:

“通过一个德高望重的黑帮教父和他的三个儿子的故事来隐喻美国资本主义:大儿子被赋予了激情和侵略性,老二则充满了美好的本性和孩童的品质;而老三则是智慧、狡诈、冷漠的结合体”。

最后科波拉提出了电影的主题:“ 权 利 的 继 承 ”。

这个主题始终盘桓在他的脑海中。科波拉确保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要能同这个主题相呼应。

克莱门扎穿什么样的外套? 凯在这个场景中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对于科波拉,最终答案都落到了关于“ 权 利 的 继 承 ”这个主题上。

科波拉首先把这本书分成50个大的段落或场景,然后在从中细分。在每个场景的开始,他都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1、概要,简单易读的参考,有助于构建最终的剧本。
2、时代背景,主要是对历史的考究,这段时间的法律和习俗都是什么?
3、画面和色调,这是一个直观的思考,思考画面如何服务于故事?
4、核心,每个场景的核心和电影的主题是类似的概念。
5、误区,始终质疑自己的故事,挑战自己的先入之见,这是陈词滥调吗?我该如何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这些围绕每个场景的探索形成了书中一页又一页凝结了科波拉深入思考后的注释,最终汇成了《〈教父〉手记》这本书。

“说实话,我认为我制作这个笔记本是出于深刻的恐惧。我总是可以从好的表演中分辨出差的表演,或者那些为了所谓好看而装模作样的方式。但是假如我在剧本这一环节犯了错,那么就是错无可赦”,这本笔记本的诞生源于科波拉对于剧本创作的高要求。

在如今的数码时代,像科波拉这种手写笔记的创作方式似乎早已渐行渐远,在如潮水般的写作软件的冲击下,甚至濒临灭绝。

两种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不能否认的是科波拉通过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过程同小说和剧本之间建立了强大的心理连结。

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科波拉是如何一点一滴搭建起了自己的创作空间。

延伸:另一本天价《教父》笔记本

除了科波拉的创作手记,对于《教父》的影迷来说,还有另一个巨大宝藏,那就是在小说作者马里奥•普佐的私人仓库里发现的数百页的《教父》原始剧本手稿、故事板。

这批手稿近年被发现,绝大部分也被拍卖落到私人收藏者手里了,据知这批资料价值40万美元,但这都是小事,因为跟个值钱的是,能从马里奥•普佐密密麻麻的批注中窥见当时创作者的原始想法。

但不知何时才能得见这批资料像《〈教父〉手记》一样被重新整理出版,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中一些页码吧。







参考:Francis Ford Coppola's 'Godfather Notebook' is the Development Bible of Our Dreams——By Sophia Harvey

责任编辑:丹丹扬 mengran@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奇遇电影”(ID:cinematik)

作者


一丁
一丁  
作者一丁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