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shanghai)”是一个及物动词

——关于《罗曼蒂克消亡史》

文/张冠仁

 “(旧上海)是二十四层高楼底下还有四十八层地狱”。——-夏衍
 
1.
 
《罗曼蒂克消亡史》曾用过三个名字,其余两个是《浮生若梦》和《旧社会》;调过三次档期,从2015年跌跌撞撞跑到了2016年岁末,三是吉数。
 
导演程耳,70后,湖北荆州人,拍上海故事。
 
2.
 
1937年的上海是从东方巴黎,变成了一个各方交错角力的竞技场,多租界并存,再到二战时期远东暗杀中心。
  
根据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洪业》作者)记载:“…当国军(1937年)11月11日从上海撤退,日本当局就提议若干名人:杜月笙、虞洽卿等接管城市的行政管理,然后这些对象不是离沪前赴香港,就是表示异议,因为他们害怕遭到民族主义者的攻击”。(《上海歹土》p6)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葛优扮演的杜月笙拒绝与日本合作开设银行借了这个时代背景:
 
当年上海分成几个区域:1.公共租界;2.法租界;3.南市老城;4.日本人占据的虹口一带,还有沪西以今曹家渡为中心的”歹土”(badlands) 无人管。
 
五方杂处,群龙有首。
 
3.  
 
夏衍的那句话是题眼。
 
《罗曼蒂克消亡史》用两个视点贯穿全片,一个从天上高楼之上来,鸟瞰镜头,显性;一个从地狱而来,地底死者,“赵宝刚”们,隐性。
 
本埠近十年来最卓越沪语小说《繁花》,金宇澄在开头题记里写:“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和第一个视角异曲同工。
    
上帝只需要看,不需要判断。
  
后者地狱视点不那么显性,但也有蛛丝马迹可寻。这是一部奇怪地执着于拍挖坑埋人的电影,还不够?记得浅野忠信妻子那双眼睛么,一共出现两次,那是地狱死者的眼,死者的凝视就是判断,最后的尊严。

金宇澄在结尾又写道:“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好的创作者对此是有高度自觉性的,无论是文字还是电影。
    
天上地下,自生而死。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好,首先是文学性的好。
 
4.
 
根据魏斐德先生:“日本人方面,始终要求保证与黑社会势力的长期合作。他们相信,这是保证控制上海外国人地区的最好办法”。(《上海歹土》P13)
   
于是,故事主角开始登场,潜伏在杜月笙家的日本间谍浅野忠信,他饰演杜月笙的妹夫。

5.
 
开宗明义,浅野忠信一个日本人开口地道上海话,他用关于外省青年小张妄想娶老板女儿跨龙门进入本地阶层失败的日常琐事来告诫谈判的罢工方领导周先生:“不要说谎,说谎要倒霉的”。
  
一语成谶,一生隐喻。
  
自此伊始,电影叙事分两层,旁白讲故事,画面叙事是王传君小弟吃饼,潜台词是吃完好干事。
 
这则故事也是寓言,1937年上海就是那个老板女儿,日本人,北方罢工头子,都是小张。外邦进入本土阶层的隐喻,只不过小张是温柔进取,而日本人则是剑气森然,动刀子的。
 
6.
 
杜月笙,上海人都晓得,这个浦东川沙出来的水果贩最后成为上海滩最大的流氓,靠的是情商。他有“三面理论”:人面,情面,场面。

所以在电影里葛优喜欢让别人喝茶,喝茶是敬;签字是约,先敬后约,白纸黑字。
 
一个讲究契约精神的现代文明流氓。所以最后他让必死的浅野忠信先签字,对方会吐唾沫表示拒绝羞辱,他这套太熟悉了,浅野没觉得自己输了,“天要亡我,非战之过”。 签字就是一种被征服嘛。
 
7.
 
浅野忠信假死的局做得很好,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袁泉要回上海前一句无意台词才点醒了葛优。
 
袁泉无意间的抱怨:“喜欢什么地方就喜欢什么地方的菜”。这句话闪电一样击中了他,为什么口口声声自称上海人的日本妹夫还要开一个日本餐馆?

他终于知道这个日本人是没办法同化的。
 
回头想到一开场1937年四人打麻将,也是试探的戏份,日本军人马上要来了,你这个日本妹夫怎么自处?浅野忠信自称上海人,春风得意用演技hold住了全场的试探。他不但有中国老婆孩子,而且打麻将还赢了上海人,怎么就不算上海人了呢?最后还按照上海人习惯,要大家把赌资给自己老婆,惧内是一种幸福。

此时我们又明白了一层为什么浅野忠信要讲这个故事,除了警告之外,还有他胜似小张,他已经成功了嘛。
 
8.  
 
葛优没说上海话,是一个缺陷。他已经努力去除了身上固有的北方气息,在外形上也神似杜月笙。通篇他压住演,几次开口“喝茶”风淡云轻,气韵十足。但不说上海话依然是缺陷。
   
任何一个演员都不是白纸,裹挟太多过往信息,明星更是。导演其实也是被动的。
 
倪大红是一个连眼泡都会演戏的戏骨,记得《刺客聂隐娘》里的耿直父亲么?同一个人。

9.
 
浅野忠信演得花开富贵滴水不漏,从开场第一镜开始,导演就成全这个角色。他背对镜头,正在切换身份,一圆一方的日式屏风内。静谧做饭,音乐安恬。
 
隐隐有什么不对劲,却又一晃而过。等一等,他为什么要做两份秋刀鱼饭?看完电影回头细想,噢,一份是给章子怡。
 
这才想起,原来此时正是1937年,他已经把章子怡关在地下整整三年了,却依然滴水不漏。胸有惊雷,面如平湖。
 
音乐欺骗了你,画面迷惑了你,等看完才知道惊心动魄。这就是碎片叙事剪辑的张力。
 
10.
 
第一遍看浅野忠信的演技,第二遍体会葛优的藏与压,前者演技剑气四溅,后者演技大智若拙大巧不工,一锐一钝,一个面子,一个里子,互相成就。
 
好演员如名茶,入眼有回甘。
 
章子怡被地下室关了七年,抗战八年整,她就是日本侵华隐喻。她两次差点被杀,都幸免于难,近代史中国两次差点被肢解的命运。
 
浅野忠信本来杀她,但是最后留情,多少还是有点爱,这就是《色丨戒》了嘛。
 
间谍不能留情,留情就输了,他输在儿子和女子,因此到了最后结尾在菲律宾死于这两个点。
 
       
11.
 
浅野忠信禁室培欲计划分五步走:1.圆台面吃饭,不动神色帮她拾手绢,小动心思,按下不表;2.夜色中一路摇曳送她去苏州,视点全落于她身上,心生欢喜;3.车停让路,避让一车日本士兵,知道大势所趋,再壮胆色;4.摘耳环,发出信号,试探章子怡,对方胆战心惊未敢发作,定了主意;5. 故意留枪于车埋尸,试探章子怡拿枪会不会杀他,其实子弹拿掉了,在互相对视中,完成从肉体到心灵的征服,一举占据。
 
摸清楚这个心理弧线,再回头看浅野忠信表演,教科书一样,表面上泡妞之技,其实做生意,生死谈判,外交风云,无外乎是,依方可循。
 
12.
 
梅林茂的音乐是整部戏的底汤,几次眼看长镜头余晖将尽,都是梅林茂用音乐托了起来,这种形式主义极强的摄影画面,没有音乐帮衬,容易露怯。
 
导演也有耍机灵抖聪明的地方,比如赵宝刚被打和霍思燕入画,一个托,一个铺,音乐完成了镜头里所不能及的功能。
    
导演这种工作,审美必须天生的,没办法。
 
13.
 
妓女霍思燕、身不由己明星袁泉、交际花章子怡、片子里都是一张春残花销褪的脸,随时都会死。但最后都活了下来。反倒是最有生机的王妈,日子最安稳的浅野太太,人前人后八面玲珑的五姨太死了。

闫妮把旧时上海大户人家的女管家演得活灵活现,左右逢源又里外分明。分寸感是她在大户人家游刃有余的法宝。她最擅长的就是先聊家常,让对方放松,然后一句哎哟正经事儿忘记了。图穷匕乃见。

她劝说袁泉委身戴笠的那场戏,步步为营,刀刀见血。固定机位,中景长镜到底,考表演功力。
  
14.
 
服装也是考究,阶层分明,王传君等小弟穿的长衫和老大葛优全然不同,1934年日军阴影之前的葛优长衫是白底黑细条白帽,越是“贵族”越是不能随性跃矩,能变的花色不过是有限的几种,最后就是在领子上做点文章。1930年代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有这种阶层自觉性,何况台词里夫子自道的葛优?1934年自带从容,越往后黑底白条,再往后藏青色,结尾在香港海关,一身全黑,摘帽举手向时代投降,俱往矣嘛。

时局愈下,一衫知秋。
 
造型指导奚仲文,擅长于无声处见功夫。
 
15.
 
越是残酷,越是优美。程耳方法论工具箱里放着“二元对立论”,尸横遍野画面配上童声圣歌音轨,难道不是吴宇森暴力白鸽的当代版?
 
16.
 
历来中国遭遇的入侵多半是战场失利最后靠文化同化来反征服对方。空间换时间的另一种表达,满清就是最好的例子。而相比之前鲜卑、匈奴、羌、氐,1937年的日本则是浸淫中国文化,同化之后孵出的最可怕敌人。
     
八年抗战,最后比狠。
 
17.
 
章子怡演得很好,可惜在这部男人比力道的电影里,女性角色是被牺牲掉的。 

18.
 
英文字典里,“shanghai”除了地名,还可以当做及物动词,在1850年代,“shanghai”在俚语中有“诱拐,被迫当水手” 的意思。
 
在卓越的奥森·威尔斯作品里,有一部“The Lady From Shanghai”(《上海小姐》) ,在这里“Shanghai”一词双关。

梅林茂曲风充盈着“塞壬”与“妖娆”感。夜幕中,蓝色汽车在无边的公路上行走,仿佛海上摇曳的水手,大远景里拍出情欲,这个功归摄影指导杜杰。
 
那么问题来了,曲名《Take Me to Shanghai》这里的“shanghai”又是几个意思呢?

责任编辑:朱洪 zhuhong@wufazhuce.com

作者


张冠仁
张冠仁  @张冠仁
作家。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